咋办?我爹是奸臣! 第33章

作者:王廿七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科举 团宠 穿越重生

陈琰得了顾宪的吩咐,安心在家读书备考,直至尘埃落定,顾宪才派人叫他去县衙三堂一叙。

官场中人爱攀关系,也愿意提携同门中的后学末进,刚正廉明的顾宪也不能免俗。

何况陈琰很聪明,带着这件案子直接去了官驿,在他走马上任的路上将他截胡,第一站便来到了盛安县。

新官上任,杂事缠身,他本不该亲身去处理一个县里的案子,可这件事被陈琰宣传的沸沸扬扬,沿路就听到了传闻。

更让他感到神奇之处,是陈琰远离朝堂,竟能一语道破他此行的目的——为扳倒蒋家搜集罪证。

蒋丞是先帝最信赖的锦衣卫,捏造了多少刑狱,陷害了多少忠良,新帝恨他尚且不及,怎可能真的善待。

而扳倒一个大人物,往往会从他的根基入手,那些兼并土地的族人,欺男霸女的恶奴,都可以是有力的罪证,顾宪正是带着这个任务来到蒋丞的老家,出任按察使的。

陈琰看透了这点,直接将蒋家族人的罪证送到他的面前,使他的调查工作有了切入口。顾宪刚直但不迂腐,陈琰这种冲破云雨迎难而上的后辈,正是他所欣赏的。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蒋钰扣押在按察使司,他做下的恶事岂止这一桩,待全部查清,至少也是凌迟,但毕竟涉及锦衣卫,不宜公开,至于你叔父的生员身份,省里有人使绊子,的确有些阻碍,不过我答应你,定会为他主持公道。”

陈琰只能说:“有劳师叔。”

顾宪说到兴头上,给陈琰讲了许多进京参加春闱的注意事项,哪些人要拜,哪些人要躲,茶都喝了三泡,一直说到过晌。

陈琰却对他说:“家中父母劝学生放弃今科春闱,避避风头,学生还在考虑。”

顾宪微哂:“害怕了?”

陈琰一句奉承之词奉上:“有师叔在,没什么好怕。”

顾宪果然受用,朗声笑了:“你这回将两个四品大员拉下马,另有数位大员因此损失了官声,在平江地面上自然没人敢动你,可一旦去了京城,遍地显贵,盘根错节,只怕你老师也未必护得住你。令尊令堂说得没错,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还没有进入春闱考场,就已经自己树敌了。”

陈琰一阵沉默。

“这回怕了?”

“嗯。”陈琰点头道。

“你就装吧。”顾宪拆穿他道:“知道怕,就不会趟这趟浑水。”

陈琰笑道:“魑魅魍魉,何足惧哉?”

“好!不愧是师兄的高足。我将这柄折扇赠你,愿你鹏程万里,青云直上。”

陈琰打开折扇,登时一惊,上书“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①”

君子九思,是前任都察院都御史杨秉桥的手迹。

此人为官清廉、善于断案,平定了许多冤狱,被民间百姓羽化成神,多地的城隍庙都在供奉他的金身,香火不绝。

“师叔,这太贵重。”陈琰推辞道。

顾宪道:“老夫相信你,一定受得起。”

……

离开县衙时,他又抓住了看热闹的老爹和儿子,三人同乘马车回家。

或许是案件重审的结果太令人震撼,一老一小难得没那么聒噪,让陈琰可以闭目养一会儿神。

平安忽然把脑袋凑过去:“爹,你老师是谁?”

“哪一个?”他自小有许多老师,私塾有业师,府学有教谕,乡试有房师,日后考中进士,还会有座师,身居县学,知县也算老师,考入府学,知府也算老师……

“嫡长师。”平安道。

陈琰被这个称呼弄的哭笑不得,更离谱的是,他居然瞬间理解了平安的意思。

“都察院佥都御使,沈廷鹤。”

“那位红袍大人为什么是师叔?”

“他与我老师是同一座师门下,自然要称师叔。”

“所以,您的老师和师叔都是清官喽?”

陈琰笑道:“那是自然。”

“哎。”平安摇摇头,真是师门不幸。

……

回到家,阿蛮听完案子的整个过程,并没有像围观群众那样欢呼,她沉默半晌,才说出一句话:“杀死孟婉姐姐的,不止是陈平业兄弟。”

小福芦本就听得云里雾里,闻言错愕地跳起来:“还有谁?”

平安却瞬间理解了阿蛮的意思:“阿蛮,你说得很对。”

杀死孟婉的,不止陈平业兄弟,还有世人言语,礼教大防,妇道纲常,世人把女子规训的不染纤尘,再把她们投进肮脏的淤泥,而朝廷赐下的贞节牌坊,又不知将会害死多少孟婉。

阿蛮眼眶微红:“希望有一天,女人可以像男人那样,不用为了贞洁舍弃性命。”

……

经此一事,两陈家彻底划清界限,分宗谱,分祠堂,分族学,争完祖宗争塾师,忙的不可开交,平安看着两家大人斗的像乌眼鸡似的,觉得很好笑,每天裹得像个饭团子,抓一把花生蹲在桥头看热闹。

为庆祝北陈二房一家整整齐齐在县衙大牢团聚,陈老爷自掏腰包,在解元牌坊前的空地上搭起戏台,请全族的男女老少看堂会。

堂会连唱三天,剧目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围绕“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灾殃”的中心思想展开。

险些将陈三爷气得背过气去。

可日子毕竟还要过,怕影响族里其他后辈,在京城做官的陈四老爷来信,将陈三爷骂了个狗血喷头,命令他立刻将庶兄一家从族谱中除名。

孟婉的案子还在其次,重要的是京城的局势有所变化,皇帝开始清算蒋丞在任时制造的冤案,铁了心要收拾蒋家,与蒋家有任何关联的人或事,都要尽快断绝。

陈三爷将自己喝的酩酊大醉,次日天一亮,就去祠堂将陈二爷一家除了名。

这日学堂休沐,一大清早,巷北依然传来孩童们清朗的读书声,尽管两家已经彻底反目,不得不承认,声音还是挺悦耳的,再回头,巷南全是打打杀杀奔跑尖叫的熊孩子,聒噪的想把他们扔进河里去。

几个蹲在河边洗衣裳的妇人讨论:“这北陈家看起来很有规矩,怎会教出陈平德那样的禽兽?”

“是啊,咱南陈家的孩子至少不杀人。”

“这么看还是咱家孩子好啊。”

赵氏十分头疼,做人的底线可不能只是“不杀人”,要读书明理有出息啊。这次分家分得彻底,陈三爷和陈老爷在族人的撺掇下直接去衙门备了案,把祖上那对不和睦的兄弟硬生生拆成了两支。

如今北陈家在盖祠堂,南陈家也要设家塾才行。

第32章 那糖罐子里装的是盐啊!……

从前的塾师周先生最厌烦南陈家这几个皮猴子,早就巴不得把他们赶出学堂了,眼下南北陈家彻底决裂,他正好有借口摆脱陈平继几个熊孩子。

可周先生是远近闻名的名师,教出的秀才不胜枚举,举人没有十个也有八个,陈家用高额的束脩将他留在陈家巷,图的就是个升学率。

周先生要是留在北陈家,可再难找到这么合适的塾师了。

“得送礼。”赵氏与林月白商量道:“送字画如何?”

“不好。”林月白摇头道:“北陈家送的是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被周先生退回去了。”

婆媳俩忍不住笑起来,周先生年过五旬没有子女,北陈家可真会往人心窝子里扎。

“送礼要搔到痒处,”赵氏道,“我听说周先生喜好甜食,厨下有一罐西洋糖,可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给周先生送去。”

林月白道:“如此甚好!”

不用上学的年纪就是自在,平安在桥头看完了热闹,又回到家里听下人们说闲话。

听到祖母将昂贵的西洋糖拿出去给周先生送人情,想将他拉拢到南陈家的族学继续教书,平安小心脏一沉:“不好不好!”

那糖罐子里装的是盐啊!

家里很少做甜口味的吃食,就算做,也不会用价比黄金的西洋糖,那罐“糖”收在灶房柜子里已经很久了,最近祖父和他,一个忙着制糖,一个忙着到处找尸体,把这件事抛到脑后去了。

平安闯进主院的堂屋时,娘和祖母正在里面盘账。

虽然知道来不及了,还是想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告诉祖母,看看有没有挽回的余地。

可他扶着膝盖气喘吁吁还没来得及说话,祖父突然从身后掀开帘子进来,差点把他小小的个头撞倒。

“呔!”祖父手里捧着个细瓷罐子,迈着老生的圆场步,蛇形走位来到祖母面前,献宝似的递上罐子:“勿那老太婆,给你看一样好东西!”

“什么东西?”赵氏心情好,颇有兴致。

“坐稳了,别太惊讶。”陈老爷得意的掀开盖子:“正是这洁白胜雪,甘甜细腻的西~洋~糖~”

赵氏突然站起身来,紧张地看向翡翠:“这是西洋糖,拿去给周先生的是什么?”

平安捂着脑袋,栽倒在床边的小榻上。

……

且说那周夫子得到了西洋糖,如获至宝。当日便迫不及待让老妻蒸糖包子,在他心里,老妻蒸的红糖包子可以说是人间绝味,咬一口糖汁溢出,又香又甜,千金不换,若换成更加美味的西洋糖,岂不是可以原地成仙?

毕竟西洋糖质地细腻,甜味纯粹,是市面上那些粗质红糖替代不了的。

热腾腾的包子出炉,周妻都舍不得尝一口,等到丈夫进门便催促他洗手吃饭。

周先生迫不及待拿起糖包子咬了一大口。

郭妻问:“好吃吧?”

周先生忽然一阵猛烈的咳嗽,嘴里的包子尽数喷了出来,抖着手翻过水杯倒了一杯水,咕咚一口灌下去,被烫的跳了起来。

“你抽什么疯?”周妻有些不悦。

周先生怒气更盛,发脾气道:“你你你……你这做的这什么东西?”

“糖包子啊。”

“苦的,咸的,没有半点甜味!糖和盐你都分不清了吗?”

周妻不解的看看灶台上的糖罐子,没错啊。

常言道“四十三过眼关”,到了这把岁数眼神不会好到哪里去,西洋糖又不是常见的东西,把糖包子做成盐包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谁能想到南陈家送来的白糖是食盐!

她捏了一点放进嘴里品尝,“呸”的一声吐出,怒道:“这不是戏弄人吗?”

周先生怒道:“我这就上门讨个说法去。”

“有话好好说。”周妻劝道。

“还怎么好好说。”周先生道:“我这就回了他们,休想让我继续教南陈家的孩子。”

言罢,拿着“糖罐子”出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