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阙锁春风 第290章

作者:菜汪汪 标签: 穿越重生

孩子已经托付出去,她最后抱了抱他。

她换上一向喜欢的裙子,好好给自己上妆。

她心里多思念那个男人啊,可最后这一次,她不想见他了。

她想走的体面一些,不想为他落泪,也不想再说什么话了。

她躺在那,瞧着门口。

大概都觉得她等待着四郎,可其实不是。

她只是想起还未嫁给他之前的时候。

家中姊妹在早春时候玩耍,西河的春日来的太迟,早春还是光秃秃的。

姊妹们耐不住,就把五颜六色的布条子挂在树杈上,远看去竟也有些意趣。

有人提议布条子写字,这就是好意头,寺庙里都那样的。

于是大家就找来笔墨,把布条写上字。

大家都要写一个,但是谁也不许看谁的。

白如缕特别高兴,跳着脚叫人给她拿来布条子。

可布条子到了手里,她却不知道该写什么。

想了半晌,就是写不出字。

姊妹们都在催,她索性把布条子藏起来:“快给我挂起来!都不许看我的!”

姊妹们信以为真,当然不看。

她心虚,就叫家仆把她的布条子挂到最高处。

转头就都不记得这件事了。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临去之前想起这件事,大概是因为那就是她这一生的写照吧。

高高在上,又空空如也。

第368章 番外:慈母

元和帝的子女中,出众者甚少。

除了一两个还尚有些名头,其他的包括皇帝本人都是泯然众人的。

不光此刻泯然众人,在后代记载历史中也一样是泯然众人。

虞铮并没有故意的去限制他们,他们自己确实也并没有表现出才华。

这倒也不奇怪,父亲去世的早,他们的母亲也都不是太过显赫的门第出身。

如今太平盛世,没有了战争他们也上不了战场。

至于做官朝中那么多才俊怎么会轮得到这些天生养尊处优的皇子公主们呢?

所以他们的存在感一向稀薄。

因为罪人慕容氏,大皇子早已淡出了权力中心。

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不应该在母后面前多晃眼,所以无事的时候尽量不出现在宫中。

他有罪的生母直到他四十才去世,最终也只是以庶人的身份下葬,不可能送去皇陵,他进宫的时候就越发的少了。

二皇子一直活的拧巴。

争权夺利其实他都做不到,不管是从自身还是从母族看,他都是微不足道的那一个。

左氏的出身本来就低,娘家始终没有什么得力的人。

这么些年来他们母子两个也许是互相成全,也许是互相照顾,都没有相认的意思。

直到最后也就这么拧拧巴巴的过去,等到左氏老了,二皇子才偶尔去他宫中看一看,却仍然没有叫过一声母亲。

倒是老三,这只小孔雀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开了窍,倒是在虞铮跟前没少刷存在感。

他长得有些像独孤钺,性子虽然不像,但是也好看。

他的性格既不像独孤钺也不像白氏,是自成一派有些天真,但是也有一些蠢笨。

他一开始确实是为了在母后这里讨好,所以把自己打扮的花里胡哨。

但是后来他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打扮方式。

从小生病身体不好,这也不行,那也不能。憋屈了太久现在终于找到一个释放的渠道,可不就使劲的打扮了吗?

这些事虞铮从来就不管,这算什么呢?别说是他喜欢打扮,他就是喜欢穿女装,只要他乐意,她也不管。

五皇子也是一向擅长讨好母后,他母亲聪明,从小就带着他没少亲近母后。

人便是如此,相处的多了自然就亲近了,虞铮对他是颇有照顾。

但他的人生也并没有什么起伏,顺顺当当的长大成婚封王。

若说人一生没有起伏是不可能的,但相比起他们父辈来,他的起伏也只是平平淡淡。

再往下,六皇子在青龙书院读了两年书,倒也落下了亲近士子的名声。

留下了几首诗文,在后世稍微有一点名气。

七皇子在本朝毫无存在感,但其实也是个样貌出众的儿郎。

只可惜他生的太晚,没有他发挥的空间。

几位公主们,大公主获罪外边虽然不知道是为什么,但她逢年过节都不得进宫,尊位也被剥夺。

上头都这样对待她下面的人当然也不会去亲近她,常年深居简出,五十出头的时候病故了。

如果说本朝最出众的皇子公主是谁?那无疑是二公主恒裕。

她得宠是有史书记载的,虞后时常叫她陪伴,年节赏赐不断,虞后诸多大事记中都有她的影子。

后世很多记载就没有那么清楚了,尤其她只是一个公主,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史书的记载就歪了,认为她才是虞后唯一的亲生女儿。

本来历史上的公主们就不太可能被全部记录下来,她们连名字都留不下。

虞后如此宠爱她,这与亲女无异。而她本人也聪慧,画的一手好丹青。也是她才名能留在后世的其中一个缘故。

下面的几位公主都乏善可陈,到了一定的年岁,嫁了差不多的驸马。

事实上虞铮是善待她们的,婚事当然要有政治考量,但是也都经过了她们自己的同意。

虞后一生都是的摄政太后。

儿女们没有谁能够阻碍她,能够撼动她。

这些孩子们内心不管对她什么样的看法,但是一生没有谁敢忤逆。

最要紧的是,他们全都是活到成年,并且娶妻生子,哪怕去的早的,也有迹可循,并不是忽然暴毙。

这就足以叫后世明白,虞后对他们都不错。

他们独孤氏的宗亲也都没有被虞后屠杀的,所以不管后世出于政治目的对虞后有过多少污蔑,始终也不能说服所有人。

等这个时空也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找出了无数的证据来佐证,大安朝的虞后是个如何英明的掌权者。

她一生都没有称帝,但是下葬的时候,是穿了龙袍的。

那是历史对她的认可。

她有太多传奇,有些真实,有些虚假。有人骂她,也有人夸她。

但是不管怎么样,她掌权整整四十年,才有了后来大安中兴两代,这是不争的事实。

后来的皇帝登基后提起祖母也说太祖打天下有功而早逝,太宗稳天下有功而早逝,若无祖母,绝无今日大安。祖母实乃大安慈母。

这话,当然有政治考量,那时候年轻的新帝刚登基。

虞后虽然去了,可满朝文武都是虞后生前提拔起来的人。

新帝要是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推翻虞后的一切,那他绝不会好过。

可这些话,也未必就不是出自真心。

四十年,天下富足,四海安稳,谁都看得见。

甚至这四十年并非只有当时有影响。

虞后重农桑,改进了小麦种植,这一项举措就叫后世几代人都受益。

她还叫人改进了许多东西,比如纺织机,比如农具。

她做主叫人撰写的奇物技巧书流传后世,书中是民间所有制作工具以及使用技巧总和。

也许在当时作用还不明显,但是等到了近现代,人们就从这本书里找到了技巧。

结合电力,制作出了许多机器。

她还鼓励女子们走出家门,先劳作,读书,不必学那些高深的,也不必学四书五经,但是要识字。

越是小地方的女人们,越是要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劳动。

贵族女子是不会这样的,但是没关系,能叫那些穷苦女子们多些选择也好啊。

四十年间吏治清明,赋税是大安史上最低,减免了几项不合理的税和赋。

更是废除了徭役,叫百姓不必流离失所,客死异乡。

她做了很多事,最重要的是,她在世的时候突厥始终没能崛起。

她提拔了许多真正从民间走出来的学子,在她晚年的时候,真正做到了科举取士不止取高门子弟。

民间的私塾多了,读书人就多了,那些真正的穷人子弟们有了机会学习,有了机会走出来。

就是会有人因为她是女子给她扣上一些帽子,什么狐媚惑主,什么心狠手辣。

但是他们绞尽脑汁也不能抹去她的功绩。

她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又何止是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