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10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哎,可怜的阿年,爹娘现在无能,供不起你用高档笔,只能将就啦。

她指着粗细差不多的一支,“请问,这支价钱几何?”

谢掌柜都要忍不住翻白眼了,知道你识字了,别卖弄了。

他道:“18文。”

沈宁:“噫,一斤猪肉呢。这一支呢?”

谢掌柜看她竟然能精准指出低一档的,也是厉害,感觉她很有卖货天赋,“15文。”

沈宁:“哎,不便宜。这一支呢。”

谢掌柜:“……”

说不便宜,你又问贵的?

“21文。”

沈宁:“竹管都一样,那就是笔头不同,狼毫的贵点,但是耐用,软硬适中,适合小孩子练字,羊毫太硬兔毫太软,就狼毫吧。”

说完她还嘟囔,也不知道多少黄鼠狼遭难了,是杀了还是养着专门拔毛?

都说黄鼠狼邪性,会记仇,也不知道真假。

21文也太贵了,要不还是买15或者12文的吧。

小学生初学钢笔字买什么20多的钢笔?三五块钱就好了嘛。

但是阿年也太惨了,算了,还是奢侈一下,给阿年买一支好笔,让孩子高兴高兴。

谢掌柜:“……”

他都想给沈宁道歉了,大嫂,我错了,您甭消遣我了行吗?

沈宁:“虽然我们穷,可也不想给孩子用最差的,那种几文一根的,工人选毛制笔的工钱够开的吗?哎,工人不易啊,我还是买根贵点的,让大家都赚点。”

谢掌柜:“……”

说的好像你多大方一样,21文已经很便宜了好吧。

沈宁又问墨,她先过嘴瘾问问那种贵的,现代有些明清留下来的古董墨锭拍出天价,几万十几万那么一盒。

啧啧,有钱人的爱好。

徽墨自然是市面上最好的一批,但是也贵。

一块墨锭也就一两?

这可是十六两的那个一两,也就30克出头,要30多文!

这是便宜的,好一些的四五十文,八/九十都有。

据说有些有价无市,买不到,一出来就被贵人们给收了。

沈宁问了一通贵的,最后买了便宜的油烟墨锭,30文一锭,但是人家有二两。

量大管饱还便宜,凑合用呗。

最后轮到纸。

沈宁打听了一下,这时候纸张种类很多,从原料来说常用的主要有三种,麻纸、皮纸、竹纸。

麻纸历史悠久,但是质量差强人意,逐渐被皮纸取代,只有贫寒人家还会买麻纸。

皮纸就是檀树等树皮加上其他材料制作的,即便材料一样,纸的高低档次也分好几种。

还有一种就是竹纸,用嫩竹纤维制成,是一种新兴工艺,因为还没大量流通,所以价格没降下来。

想到这种竹纸以后价格便宜很多,沈宁现在就不想买。

她宁愿买没跌价的皮纸。

纸一般论刀批发,一刀一百张。

不过像这种书肆、文具店、杂货铺都可以零售。

毛边纸60文,中夹纸40文。

尺寸差不多2.6尺x1.9尺左右。

差不多一文买两张,沈宁觉得挺实惠的。

不过单买几张可没那么便宜,基本都卖一文一张。

如果是常光顾的书生,掌柜的可能会给便宜,像她这种偶尔买一次的一般都贵。

沈宁试着讨价还价,“掌柜的,我毛边买三十张,中夹买二十张,你也给我一刀的价儿呗?”

说着她还露出一个讨好老板给优惠的笑来。

谢掌柜:“……”

这沈氏莫测高深,她一会儿对我冷冷的,一会儿冷嘲热讽的,这会儿又笑得如此和善甚至带着讨好,不会是酝酿什么吧?

他下意识板了板面孔。

沈宁看得心头一紧,老板挂脸了挂脸了,这是不想便宜了?那就多给几文?不,两文,一文!

却听谢掌柜嗯了一声,然后唰唰给她点纸,嘶啦抽出来,唰唰卷起来,又从旁边抽了一根细麻线给她捆起来递给她。

沈宁:“!!”

老板好身手!

接过纸卷,又付了26文。

哎,肉疼啊。

谢掌柜看她付26文跟付26两一样心疼的样子,真是没眼看。

要不说穷人家就别读书了,读得心肝脾肺都抽抽,读得倾家荡产的,万一连个童生考不上,图啥?

沈宁捏了捏手里那支21文的高档笔,想了想,有那么便宜的不买好像吃亏了?

她又要了一支6文的。

谢掌柜看她秀眉紧蹙的样子,好心指点,“初学练笔,12文的也够。”

6文实在太差了吧!

21文的确有些高……高什么高,他们家的孩子启蒙至少都是上百文甚至更贵的,21文的就没摸过。

沈宁摇摇头,坚定道:“我和二郎用6文的,我们阿年要用好的。”

谢掌柜心里吐槽:你们阿年连个砚台都不配用,只能用碗底子。

此时二楼一位不算熟人的熟人正跪坐在软垫上,眼睛看着手里的书信,耳朵却全神贯注听着楼下的买卖。

若是沈宁看一眼,也会认出这把漂亮的胡须,嘿,那不是第一个买她家豆花的萧先生吗?

殊不知她买个东西却引起了萧先生的注意。

来书肆的女人太少,即便有那么两个也是带着丫头柔声细语,这般自信大声说话的,她是第一个。

这给了萧先生一种久违的鲜活感觉。

这种感觉已经多年不曾体会过了。

他的记忆力极好的,方才沈宁在楼下跟谢掌柜说话的时候他就听出来了。

起初他只是微微惊讶,觉得好巧,进而发现她要买笔墨纸砚,还笑着挤兑谢掌柜,又觉得这人促狭得可爱。

这乡下妇人居然知书达理,博学强记,这就很让人好奇。

他忍不住听了全场。

她对有名的文房四宝如数家珍,说明她懂很多,信手拈来而已。

明明是个乡下妇人,却好像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男子一样博学多知。

她锱铢必较,却又幽默风趣。

一个砚台舍不得买,却又舍得给孩子买21文的笔。

那些贫寒学子别说21文12文也舍不得,基本都用三五文的。

她住着那样的屋子,却舍得花钱买笔墨纸。

这就越发让他好奇。

很想多接触一下这家人,了解多一些。

因为走遍大江南北,他也就看到这么一家。

他所见的人。

普通庄户,大多为了糊口挣命,别说读书,能有力气说笑两句都不容易。

那些贫寒学子,本身也不是出自普通庄户人家。

商人们汲汲营营,驾驶着利益的船追求更多利益,却又不知道哪里是港湾。

读书人十年寒窗,只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然后一代代投入官场的大染缸,失去自我,成为泱泱皇朝的一块砖。

要么在尔虞我诈中失去初心。

友人屡次邀请他出仕,说皇帝不肖先帝,求贤若渴,乃中兴之明君,望他不计前嫌,放下家族恩怨,重振家族。

本朝立国之初,为了立威,太祖皇帝曾经杀得血流成河,萧家数百年世家,自然不可幸免。

曾经不可一世的家族,也如腐朽的大树轰然倒塌。

一鲸落而万物生。

曾经视世家为仇寇的新王朝,一如他鄙视的前朝、前前朝,不可避免地也滋生了更多权贵之家。

只可惜底子薄,力有不逮,所以皇帝要想寻求中兴,还要广纳贤才。

所以想起了他。

他没想好去不去。

不是怕重蹈覆辙,也不是对皇家有怨,而是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

出仕为甚?

求高官厚禄?他萧家曾经位列九卿,他也无可能再在官阶上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