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4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裴父自然同意。

裴母和俩崽儿激动到失眠,虽然比以往睡着得晚,早上醒得却早。

他们太开心了!

眉梢眼角都洋溢着笑意。

祖孙三个对视一眼就情不自禁地咯咯笑起来。

这笑声对大房几个就太刺耳了。

裴端几次深呼吸才能把那股子憋屈的怒火压下去。

吴秀娥这几天有些恍惚,心疼的,越想越心疼她的钱和地。

裴成业这几日更是成宿成宿的失眠,生怕人家都说裴鹤年比他聪明,他不配读书等等。

这几日他的功课也一塌糊涂,可裴端自己失魂落魄的,也没顾上管他。

沈宁背上背篓带上钱兜子,依然提着柴刀去镇上。

提着柴刀一是壮胆,再就是路上可能有需要,比如砍把野草剜个野菜什么的。

她和裴长青商量好了,今儿先不去谭家道谢,搬过去安顿好以后再准备点礼物送过去说一声。

今儿就取锅、买肉、买面。

她和裴父前后脚去镇上。

这年代除非小夫妻很少有男女一起走,公爹和儿媳就更注意。

即便同行也要隔着一段距离才行,否则就会被人说闲话。

到了镇上,沈宁先去铁匠铺把小铁片和剩下的铁锅钱付了,就让裴父把铁锅先背回家。

她则拐去镇上猪肉铺子看看。

这个朝代已经有兽医,也会劁猪,所以肉猪没有很浓的腥臭味,原本不爱吃猪肉的有钱人也普遍吃起猪肉来,因此养猪的人家也多起来。

镇上曾家世代屠户,开着猪肉铺子。

这个季节猪肉价格适中,不过一般农忙时猪肉会涨两文,因为农民干活儿累也想买斤猪肉犒劳一下家人。

原主从来没进肉铺子买过肉,所以不了解价格,沈宁就问了各种肉的价钱。

因她生得俊俏,卖肉的屠户不但不烦,反而恨不得她多问问。

夹心肉、五花肉要20文。

前后鞧要19文。

猪头肉猪蹄等便宜些,18文。

猪板油不便宜,竟然要18文,和肉一个价格。

猪肝猪肺这些便宜,猪肝10文一斤。

沈宁来的不巧,好的五花肉夹心都被人订走了。

龙庙镇是大镇,说小县城也不为过,有客栈、酒楼、饭馆、茶楼,还有不少小食摊儿,镇上消费水平不错。

乡下有钱人少,每村也就那么一两户,镇上除了种地的普通农户,住在中心十字街的基本都是有钱人。

这些有钱人包括一部分各村上来开铺子的大户。

沈宁家一年到头舍不得吃两次的肉,有些人家那是天天吃,顿顿吃,只有嫌弃吃腻歪的,没有吃不起的。

所以沈宁即便来的早,也买不到好部位的肉,杀猪前就被人预订走了。

剩下的都是骨头、瘦肉、下水等。

她挑挑选选,买了一块猪脸肉。

猪脸肉很肥,烀熟剁碎和菜一起做馅饼儿也喷香的。

用来当礼物送给裴大伯等人正好。

沈宁肉疼地付了33文,她多买了点猪脸肉,太少尝不到味儿,既然送就送得大方点。

不能还价,她就管人家要一小块猪皮开锅。

人家也给了,还给她挑一块巴掌大,带点肥肉的。

买到肉她就要回家,走了几步想了想,猪脸肉还是有点怪味儿的,最好有炖肉的调料。

家里没有花椒八角桂皮香叶这些,买的话……

得去药店。

她又拐去徐家医馆。

今儿医馆人多,她也没找小徐大夫或者谁闲聊,直接就去买香料。

结果一问她眼珠子差点掉地上。

一斤胡椒130文,八角也要50文,花椒54文,干姜竟然要62文,大蒜倒是便宜些11文左右。

吃不起吃不起!

根本吃不起!

她有好的卤肉方子,还能炒火锅底料,那底料涮鞋底子都好吃,可就是这香料一般人用不起啊。

照着她那个红油底料配方,那得多少油,多少香料?

几个人吃得起?

只有大户人家,有钱人家,不把钱当钱的人家。

所以她和裴长青要想赚钱,也不可能薄利多销赚普通老百姓的钱。

普通老百姓买盐那几个铜板都扣扣搜搜的,只会为果腹出钱。

到底沈宁还是心疼地花了三十文配了几样调料。

比肉还贵!

特喵的!

她已经想好了,这些调料必须物尽其用,先卤肉一波,然后拿出来晾干,下一次继续用。

等差不多煮没味儿了,再晒干磨粉,到时候直接拌在馅儿里。

一次撒一点,也能吃很久!

买完调料她得去买面粉。

她没立刻去粮店,而是站在路边盘算一会儿。

之前她问过粮店面粉的价格,一斤要八文。

买卖麦子是石、斗这样的容积单位,但是面粉就要用斤这样的重量单位了。

贵啊。

这里面粉大米真的是奢侈品,农民种得起吃不起。

当然那些富贵之家只会挑剔哪里产的什么粳米好吃,哪里产的什么麦粉更白细香甜。

八文的都是他们不稀罕吃的,人家可能要吃八十文一斤的。

里正家好像七文半一斤?

就要走进粮店的时候沈宁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约莫记得去里正家的时候听田氏跟谁说了一声?

那当然省一文是一文。

小时候她为了省一块钱,特意不坐公交而是步行三站路回家呢。

那时候省那一块钱和现在省一文钱是差不多的概念。

沈宁果断回家了。

粮店认识她的那个小二踮脚望着她快速离去的背影,疑惑地嘀咕:“这嫂子怎的突然咻转身走了?”

沈宁径直回家。

不知道是不是这几天喝着补气血汤药的缘故,这一趟竟然不觉得累。

她直接把肉送去租屋那里,跟在那里修整锅框的裴长青招呼一声就回家拿面袋去里正家。

今儿里正不在,里正老妻陶氏正和田氏在东屋木榻上做针线。

他们家并排几个院子,二儿子和三儿子自己有砖瓦房院子,老两口和老大两口子住在一个院儿里,里正夫妻住正屋东间,主人屋。

陶氏正和田氏说呢,“你爹说裴二郎家要搬家了,回头你给送两斤面去恭贺乔迁。”

田氏以为自己听岔劈了,“娘,我爹说啥?啥乔迁?”

陶氏:“年轻轻耳朵就不好使?裴二郎家,他那个小子你爹说很有天分,要是好好培养,以后有大出息。他和咱禄儿差不多年纪,以后要是一起读书倒是也好。”

老头子阅人无数,独具慧眼,很会识人。

他说如果裴二两口子不立起来,裴鹤年聪明也没用,越聪明以后越苦,保不齐还会走歪路。

而裴二两口子立起来,裴鹤年聪明,好好培养肯定能给家里带来荣耀。

他瞅二郎媳妇现在的言谈举止,觉得和以前大不相同,瞅那气度眼神倒不比那些大户人家的娘子差。

这是很神奇的事儿。

田氏眼珠子都要瞪出来,“娘,他家那小子去柳家洼读书?他读得起码?”

陶氏笑了笑。

田氏突然想到什么,脸色一变,“不是,我爹不是要供他读书吧?可别,千万别。”

她急死了吓死了。

陶氏笑容微微一敛,“别胡说,稳当点。”

明明是老大媳妇儿,却整天一惊一乍的。

这要不是自己姊妹家的外甥女,她真是要打的。

就在这时候沈宁叫门来了。

田氏这几天嘴里说的耳朵听的都是裴家的八卦,自然没少说沈宁,所以沈宁一喊她就听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