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22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逆袭 日常 穿越重生

给一般平头百姓不激动得昏过去才怪呢。

他笑眯眯的,“所以,朝廷让州府为你建造一座育种司衙门。想要什么样的衙门,你可以自己设想一下,由官府给你盖。”

不只是裴长青有点懵,高里正都要昏过去了。

哈哈,他可太佩服自己了。

老高呀,你眼光真特娘的好!

他已经打定主意献出两亩地给育种司盖衙门了。

有了这个育种司,那二郎和阿宁跟豆腐村捆绑不就更深了吗?

瞅瞅,这才一年多啊,不只是他家,全村乃至周边村子都跟着夫妻俩受益。

受益良多啊。

刘知府又慢悠悠地说出陛下要划拨三千亩地做试验田的意思,这三千亩地不只是官田,自然也包括私田。

试验田只需要交一定数额的好种子,而不需要交其他税收,还会免除一部分农户的徭役。

这三千亩地归育种司分配使用。

裴长青还在衡量试验田的利弊,高里正激动得双膝一软,“扑通”就跪下了,大喊道:“陛下圣明,万岁!”

他这么一喊,其他人都跟着跪地“万岁万岁万万岁”了。

起身后,刘知府拂了拂膝盖的泥土,瞥了那边儿的高里正一眼。

这是他第一次把高里正看到眼里,之前裴长青介绍他也只是点头,并没有看进去。

现在刘知府心里浮起一个想法:这老儿跟陛下跟前的张公公有的一拼。

刘知府对裴长青等人道:“详情待钦差来了与你细说,我等只负责盖衙门。”

他收到的旨意很简单,只知道朝廷成立育种司,任命裴长青为司正,着令淮州府衙筹措盖育种司衙门。

其他什么试验田等等,那都是他花钱打探的,自不好说太多。

至于盖育种司衙门,自然不需要知府亲自监督,刘知府只是来重新认识一下裴长青夫妻的。

这俩人一步步的竟然就成了皇帝眼中的红人儿,着实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事儿,毕竟这夫妻俩不认识皇帝,也不是善于钻营之辈,顶多认识个萧先生。

即便萧先生举荐,也不可能如此顺利,只能说明他俩有大本事!

他寻思交好裴二郎夫妻俩,自己是不是也能在晚年再升一升?

所以他特意跑这一趟,交代曾知县务必将这件事办好。

至于育种司培育玉米种子还是其他什么,他其实并没有多少感觉。

种地是平头百姓的事儿,他读书科举为的是做官,而不是种地。

农民种小麦还是玉米,他觉得都没什么差别的。

府衙出钱,成阳县办差,曾知县自然乐意。

他和刘知府想法不尽相同,他非常看重玉米试验田,若是玉米产量超过谷子小麦,那老百姓多种玉米自然更好。

而朝廷愿意把育种司放在成阳县,这是他的福气,也是成阳县百姓的福气。

他预感这个育种司会给成阳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很期待!

第157章 农书 指导学问

刘知府虽然住不惯乡下粗陋的房屋,可他为了交好裴长青却还是决定在此逗留两日,仔细观察一番这夫妻俩。

沈宁和裴长青招待贵客也有经验了,伺候过太后的嬷嬷都能跟他们睡一炕,皇帝跟前的公公也能在炕上休息,其他人也没什么……怕怠慢的?

裴父裴母把他们的房间腾出来给刘知府住,他们俩去苏婆子那边儿对付一下。

孩子们就跟着沈宁裴长青一炕。

至于知府大人的随从那就打地铺或者唐钜那边对付一下。

嗯,知府大人留宿,知县大人也要陪同。

这些人好办,连同詹通判等人都去村里投宿。

詹通判和曾知县就住到高里正家去,他家屋子多,一个官儿住上一个单间儿。

其他书吏、随从、差役等就在村民家投宿,诸如裴大伯、三叔、荷花嫂子家。

正经官儿都是守规矩的,断然不会占老百姓便宜,投宿会给食宿钱。

这也能让村民们练习一下招待客人,见见世面,以后也好招待更多。

不是裴长青和沈宁说大话,育种司能说明皇帝是个干实事的,只要他们做出成绩,以后豆腐村就会越来越热闹。

沈宁之前想开客栈的计划估计都能提上日程,盖一座村招待所还是挺有必要的。

到时候可以让村民们共同出资,盖好以后安排村里伶俐勤快、手脚干净的人在里面服务,赚了钱村里人按股份分红即可。

沈宁如今在村里有地位有声望,她又熟悉各家情况,干脆利索地一通安排,给众人安排得妥妥当当。

只是这么一大群人不去镇上客栈住,客栈老板估计要懊恼,不但做不成生意,还失去一个巴结大人们的机会呢。

要知道每次大人们出行,下榻就是别人趁虚而入的最好机会。

沈宁也只是心里暗暗腹诽一下,既然刘知府非要住她家,那就住吧。

谭秀悄悄找过来,问沈宁晚饭如何安排,她留下给打下手,晚上也不回镇上,直接带着闺女在四婶家借宿一宿。

高里正也抓了鸡鸭送来,还送来一篓子鸡蛋,又问要不要杀猪。

沈宁小声道:“不杀。”

张公公来都没杀猪,一个知府杀什么猪?

人家在府城什么好东西吃不到,还用来他们乡下品尝?

杀鸡杀鸭的就行了。

再说了刘知府胖嘟嘟的也该吃吃忆苦思甜饭,给他搞一锅大碴子粥刮刮油就挺好,毕竟玉米现在可是稀罕物呢。

沈宁还把一些小的不能做种的瓜子炒了给他们做小食。

当地八月的菜园依然郁郁葱葱的,不像北方已经出现颓势蔬菜渐次退出饭桌,茄子、黄瓜、瓠子、青菜、白菜什么的都好吃,扁豆、豇豆也都正当时。

再加上去年冬天留的粉条,有菜有肉有蛋有粉条,也不算怠慢知府了。

拿定主意以后,沈宁就跟裴母谭秀说了,让她俩带着四婶三婶做饭。

除了陈玉箫,张氏的闺女翠莲也领着妹妹过来帮忙抱草烧火。

张氏带了大丫二丫、铁头虎头几个去县里做生意,时不时还去淮州府、四海府交货,俩月也不回家一次,家里如今就是翠莲带着妹妹帮赵氏做饭了。

农家孩子,甭管男孩子女孩子,六七岁上就能顶用的。

太阳落山的时候小珍珠带着双方队员排成两列纵队跑步回来,在村口列队稍息,又让唐师父讲了几句话,然后解散各自回家吃饭。

虽然已经八月,孩子们依然穿着短袖短裤,今儿一场比赛下来也是满身泥土,得赶紧回家洗洗。

若是正午,他们就去河里洗了,这会儿傍晚日头没了,风凉,唐钜不许他们下水。

大伯娘搁路口喊着他们,让几个孩子来自家洗漱,又告诉他们大官儿在他们家呢,不好埋埋汰汰地回去。

孩子们下午就知道家里来了人,原本想回家凑热闹,但是唐钜是个有原则的人,比赛得有始有终,不能随意中断。

小珍珠对小鹤年几个道:“我好像看着刘知府和詹通判了,快,赶紧洗澡家去,说不定有见面礼呢。”

就算刘知府不给大金镯子,给个小金疙瘩或者金豆子也行呀。

她已经习惯来家里的老板、官儿之类的讲人情,会给他们这些孩子见面礼了。

她要攒钱自己买匹马的,不只是买马,还得喂养呢,那可是一大笔钱。

陈琦累得小脸发白,两条腿直打晃。

他原本是个娇气且爱干净的孩子,现在被小珍珠训练得也不矫情了,累得往地上一瘫,恨不得化成泥,舒舒服服地躺着,管他知府还是谁的,能有王爷官儿大?

小鹤年虽然从小干活儿,这两天都觉得运动量和劳动量有些大,有点累,不想说话。

宝儿是年纪还小没有全程参与,却也累得脚步发沉。

小珍珠却精力十足,虽然也有点累,但是想到有见面礼又精神抖擞,想快点回家。

她飞奔去洗澡洗头换衣服。

等见到刘知府、詹通判、曾知县的时候,几个孩子都规规矩矩的。

小珍珠分外热情有礼貌,发挥自己班长兼体育委员的特长,给刘知府几个哄得乐呵呵的。

果然,刘知府几个也是有备而来,都给孩子备了礼物。

不过人家不了解小珍珠的爱好,自然不会准备金镏子啥的。

给男孩子的就是笔墨、书本,给女孩子就是时兴花纹的绸缎、头花等。

小珍珠有点失望,她一点都不喜欢头花啥的,有一盒子就够了,出门足够她换的,在家里谁戴这个啊?

不过她也没露出失望的神色,高兴地道谢,说了一圈蜜甜的话,给刘知府乐得合不拢嘴。

小珍珠原本也不是很嘴甜的孩子,都是小鹤年一句句教的,后来爹娘态度转变,更爱他们,又分了家过上好日子,家境越发宽裕,她就掉进蜜罐一样被宠着长大,加之沈宁嘴甜,不但哄裴长青,还哄公婆和俩孩子,小珍珠有样学样,自然而然也成了嘴甜的。

她天真纯粹,生得又甜美,态度还真诚,嘴甜得就让人心花怒放,半点不觉得她是耍小聪明、有所图。

毕竟她虽然想要见面礼,可人家不给,或者给的不可心,她也很高兴。

她还有个本事,被她灌迷魂汤的长辈们没有一个觉得她这样不妥,要规矩、要淑女、要文静,觉得她这样活泼、好动、习武什么的也极好。

刘知府一把年纪,也到了喜欢享受天伦之乐的阶段,他跟小珍珠、宝儿说笑几句,心情愉悦,又关心小鹤年读书情况。

他发现裴二郎和沈氏很会养孩子,女孩子天真烂漫,性情纯粹,男孩子稳重沉静,小小年纪一派读书人的文雅气质。

若是读书的男孩子见到外人还那般嘴甜卖乖,就会给人轻浮、不够稳重的感觉,眼前的男孩子就极好。

聪明却又气质沉凝,极好。

刘知府又喜欢上了,问小鹤年现在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