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花朝酒
小崽子一带就是六年,加上怀孕的那十个月,差不多就是七年。
是个人都会累。
她也该有些自己的时间了。
于是小手一挥,“行,既然惠妃姐姐和荣妃姐姐都这样说了,我们也这样吧。”
“让胤禛每十五天回来请一次安就好。”
严嬷嬷与田佳柔几人对视一眼,眸子里都写满了无奈。
她家娘娘这决定,是不是下得太快了?
*
上书房。
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朗朗响起。
胤禛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手拿书本,心中感慨万千。
他原以为重来一世,有了上辈子的记忆做加持,再拿起书本时,不说过目不忘,至少两三遍应该就能将这些书本全部背下来了吧?
谁知真实情况却跟他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
别说两三遍了,二三十遍都不一定足够他背完手上这本《孟子》!
胤禛直觉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怎么记得,他上辈子第一次到上书房时,读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千字文》?
正出神想着,桌子被人用折扇轻轻敲了两下。
胤禛连忙坐直了身子,翻过一页,继续朗诵。
敲桌提醒的汤斌见五阿哥快速回了神,继续读书,便站在原地听了会儿,见他咬字清晰,毫无顿挫,一连读了几段,竟无一字不认识,流畅得不得了,心中十分满意。
遂走到也是第一次来上书房的六阿哥和纯亲王小阿哥中间,驻足听了一会儿,眉毛皱得似乎能夹死苍蝇。
读书过十遍,上书房里的声音渐次停下。
汤斌走回到桌案之后,面不改色地继续讲解下一章书。
胤禛这才后知后觉,他竟忘了藏拙!
按理,他是第一次来上书房,六岁的稚龄,便是再如何天才,也不该连个不认识的字都没有。
应该像胤祺和安儿那样的,读两句,停下来,互相嘀嘀咕咕地辨认半天,然后结结巴巴地继续往下读,一边读,一边苦着脸,战战兢兢地害怕书上又出现一个不认识的字。
大意了。
都怪他家额娘。
跟他家额娘待得久了,竟让他连最基本的警惕心都失了八九十分,一点儿不剩。
好不容易挨到下课。
讲课的师傅一走,门外送膳的小太监陆陆续续走进来,各自手里都提着一个笨重的食盒。
胤禛坐在位置上张望了一会儿,成功捕捉到太子的身影,连忙起身朝他走了过去,两只小手捏在一块儿鞠了个躬,“太子哥哥,我能和你一起吃饭么?”
太子胤礽起身的动作一顿,还没说话。
他右手边的大阿哥忙不迭开口,“小五是第一天来上书房,太子殿下就带着他一起用膳吧。”
胤禛:“?”
太子漆黑的眸仁里划过一丝不悦,很快敛下,看向胤禛时,转瞬恢复笑脸,声音十分温和清悦,“好,那我们去外边亭子里吃吧。”
大阿哥连忙招呼给他提膳的小太监走了。
胤禛第二次后知后觉,他好像打扰到了大哥和太子哥哥?
他有点忍不住想蹲下来抱脑袋了。
两个哥哥怎么奇奇怪怪的?
这辈子,他们的关系不是很好吗?
想不通就不再想,他招呼着走到他身后的胤祺和安儿跟上。
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了上书房外不远处的亭子里,趁着小太监摆菜的功夫,胤禛忍不住开口询问:“太子哥哥,你和大哥是吵架了吗?”
太子沉默了几息,“……没有。”
那就是有了。
胤禛理解地点点头,又问:“那大哥怎么不来跟我们一起吃饭呀。”
太子“嗤”了一声:“谁知道呢?”说完,一马当先拿起筷子,夹了片酱牛肉送入口中,“这是令额娘宫中,那位姓刘的师傅的手艺吧?”
“好些日子没吃到了,还怪想念的。”
他的话一说完,酱牛肉盘子上乍然多出另外两双筷子,各自夹起一块厚厚的牛肉,旋即放到了胤禛的碗里。
胤祺和安儿异口同声:“哥哥你吃。”
“太子哥哥都说好吃了,哥哥你多吃一点!”
胤禛:“……”
他第三次后知后觉,别说太子和大哥了,他自己和胤祺的关系,不也跟上辈子不一样了么?
上辈子,胤祺一出生就被抱到了寿康宫皇玛嬷的膝下抚养,与宜额娘聚少离多,莫说他,与其他兄弟都没见过几次。
而且,由于皇玛嬷不通汉文,只识蒙语,无法教导胤祺,导致胤祺刚到上书房时,就因不认得几个大字而吃了许多的苦头。
哪有这辈子这样,乐观开朗到几乎算得上没心没肺的灿烂模样?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前世的记忆不再可靠,他也不能再执拗于过去了……
天才就天才,识字就识字吧。
汤斌、徐潮和李光地他们,总不会因为他学知识学得快,就改投到他的门下。
再过几年,文华殿修好,他们都会跟着太子哥哥改换到那边去讲书。
与他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这辈子,他是再也不想参与夺嫡的了。
不为别的,就为了他这辈子的新额娘。
新额娘的胆子那么小,若是知道他要去做这么危险的事情,怕是要连觉都睡不好,点心也吃不下去的了。
至于大哥和太子哥哥……
都是大他那么多的人了,不至于连吵架这样的小事都处理不好。
他还是个刚满七十二个月的宝宝,不该为大人的事情瞎操心,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吧!
嗷呜,还是长春宫小厨房的师傅做饭好吃,也不知道额娘会不会每天都叫人来给他送饭,下午去请安的时候,该旁敲侧击提醒一下额娘才行。
要不然,以她那个性子,只怕三两日就要忘记还有他这个儿子的存在了。
*
胤禛的猜测没错,这段时日,大阿哥胤褆和太子胤礽之间,确实发生了些不太愉快的事情。
但其主要根源还是出在他们两人的哈哈珠子身上。
随着大阿哥和太子逐渐长成,前朝后宫隐隐有了暗潮涌动。
前几年,皇上准备着手给大阿哥挑选福晋人选,挑着挑着,不知是宫里哪位娘娘吹了耳边风,皇上忽而又改变了主意。
说是大阿哥的年纪还小,身子还未张开,这时候给他挑选福晋,一来不利于他用功读书,二来于子嗣上也是毫无益处。
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了好几本古籍药典和西洋医书,又拿自己做例,说早些年殇了那么多位皇子,便是年龄太小的缘故。
不等朝臣反应过来,金銮殿上又出现了十几位白发苍苍的医者,有太医院的前任院判,也有从民间寻来的杏林圣手,调查了天下各省,从繁华的京都,到偏远荒芜的岭南各地,共计几万余户人家,将过去二三十年的生育情况一一记录在册。
用血淋淋的真实数据说明了早生早育的危害性。
对,就是早生早育,也不知皇上是从哪儿得来这个词的,只寥寥四个字,就叫人完全领悟了其中的意思。
看着那些医者手中高举的调查结果,朝中大臣一一沉默。
想起宫中早些年未满月而夭折的皇子皇孙,以及他们各自家中的情况,那些……十岁就成婚,十一岁就生孩子的女儿和儿媳妇……
好似,确实,生下来的孩子就没有几个能顺利存活的。
之前原以为是新婚夫妇不懂事,不够谨慎,才会导致生下来的孩子体弱而不足,只几个月就夭折早殇。
却没想到,竟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第143章 第143章“吵起来了!”……
皇上的准备过于充分,一时之间,谁也不敢再出言反对了。
不仅不敢,回到家中,面对才刚成婚不久的儿孙一辈,只脑海中一想起那些医者拿出的数据,便全然无了之前催生的想法。
若是生下来就要死,倒还不如不生!
左右家中有钱,多养几年,等到孩子们的身子逐渐长开了,成熟了,有了那个什么……充足的营养,再行生育也不迟。
于是大阿哥的婚事便被搁浅到了现在。
直至前段时间,惠妃重新在佟皇贵妃面前提起大阿哥的婚事,众人才渐渐想起这一茬。
大阿哥也已十三了,再过半年就满十四。
相看福晋一年,筹办婚事一年,十五六岁,正是成家立业的大好年纪。
佟皇贵妃经过惠妃提醒,立时就叫人去搜罗了京城内外各家适龄的闺秀情况,从样貌,到才能,性情,饮食的习惯,日常的作息,平时的消费水准,在其他家福晋眼中的形象,乃至其他闺阁女子中的名声和评价……
佟皇贵妃给自家弟弟挑选媳妇儿都未曾如此小心谨慎过呢。
惠妃对此很是感激,一连登门致谢了好几次。
传到皇上和两位老祖宗的耳朵里,只觉后宫能有如此祥和的景象,一乃佟皇贵妃用心管理所致,二也是因为底下的各位妃嫔都足够安分守己,而知足常乐。
于是又接连赏赐下了许多好东西,各宫都有。
李舒窈收到的时候还吓了一跳。
上一篇:断亲后,带着妹妹种田摆摊暴富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