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亲后今天也在努力赚钱/换亲后嫁给探花郎 第130章

作者:元月月半 标签: 美食 爽文 市井生活 日常 群像 穿越重生

第97章 万事俱备

比起摆盘精致, 仁和楼比不过丰庆楼,只因林知了非专业厨师,哪怕末世前在饭店见过不少精致摆盘,可是具体做起来仍然比做一道菜困难。比起便宜实惠, 仁和楼又不如街边小食。林知了唯一可以做的便是人无我有, 而不是只做某些特色菜。是以她准备的早餐有精致的水晶饺, 也有朴实的馒头。

馒头自然也要做成人无我有——千层馒头, 否则干不过流动小贩。可惜林知了没做过,只是前世刷短视频时看到过。午饭后她佯装好奇地随口说几句,就叫二嫂带着宫女太监们试做。

林知了也没闲着, 她和薛二哥分别去找约好的木匠和泥瓦匠。

这些匠人是乡野百姓, 此刻在城中别的店里做事,他们抽出一人随林知了前往仁和楼测量尺寸, 以防木床做好室内放不下。

泥瓦匠随二哥到仁和楼, 正好赶上林知了帮木匠扯卷尺。泥瓦匠发现耳房有人好奇地瞅几眼,薛二哥也想知道林知了还要多久,就带他进去。不巧这位是个碎嘴子, 听说林知了做双层床,还只有上层睡人,底层是衣柜桌案,他忍不住嘀咕“这样多麻烦。每张床都要另做一个梯子爬上去。砌床便是。”

林知了怀疑他想说的是砌炕,便停下问他何为砌床。泥瓦匠回答用青砖挨着墙壁砌一圈矮墙,在砖墙上放木板, 二层也是如此,跟建房似的。泥瓦匠之所以这样讲,还有个原因,林知了先前提过希望早日完工, 而砌墙可比刨木头快多了。

薛二哥问怎么爬上二楼。泥瓦匠回答,楼梯啊。楼梯底下几层可以用青砖或黄泥,上面用木板,或者只用黄泥。若是在楼梯另一侧也做上下两层床,那么四张床一个楼梯足矣。

薛二哥设想一番,比林知了要做的二层床简单省事多了。薛二哥决定这样做。木匠差点气死,只因他们的活少了五成,泥瓦匠来活了。

林知了看到木匠很不高兴,便说回头可以在耳房做事,她中午管饭。可以省下一顿饭钱,木匠便只是白了一眼泥瓦匠。

薛二哥担心泥瓦匠被打,立刻带他去正堂。也是因为从后门进来,泥瓦匠才有机会看到耳房的木匠——耳房门朝北面的后门,南边无门。若是从南边正门进,泥瓦匠怕是直到离开都不知道耳房有人。

林知了的计划是在正堂架几个炉子,炉子外圈砌砖墙。泥瓦匠此番便是量外圈墙壁线。泥瓦匠想加活多赚点,便告诉薛二哥砌灶比买炉子省钱。

薛二哥自是想过砌灶。可是烟囱怎么解决。不能把仁和楼房顶挖个洞,盖因上面还有一层。若是把烟囱伸出去,只能在墙上挖洞往院里吹。可是院里烟雾缭绕跟仙境似的,日后洗碗工怎么在院里刷锅洗碗。

泥瓦匠比划着把灶砌成炉子式样,在底下掏个出气孔。碍于是木地板,以免烧着。炉子离地面最少一尺。灶台也别用木板,用青石板。和面揉面的时候放一块可移动案板。

薛二哥提醒泥瓦匠,炉子里头可是圆形。泥瓦匠表示无妨,外圈青砖,里面黄泥。黄泥也不用他操心,他们每日进城做事用家里的板车顺便帮他拉过来,给几文钱辛苦费便可。

薛二哥见他胸有成竹,决定听他的,毕竟人家是泥瓦匠,他是郎中,外行指导内行可不成。

泥瓦匠难得遇到这么听劝的客户,还没干活林知了就付了百文定金,为了对得起人家的信任,傍晚泥瓦匠回到家就用黄泥试做,确定行得通才叫薛二哥买砖。

薛二哥把此事交给泥瓦匠。泥瓦匠也不嫌麻烦,只因他们当天晌午就吃到卤肉拉面和刀削面。

泥瓦匠们偷偷算过,这一碗面在街边小店也要十文。后来几日又有油饼、馒头、蒸饺、煎包以及胡辣汤、豆腐脑等等,连心里抱怨少挣许多钱的木匠们也不嘀咕了。

晌午休息的时候闲不住的泥瓦匠和木匠还用木块和碎砖在院子北端东西两侧做两个长长的晾衣架和鞋架。宫女太监就把下午试做的蛋糕、回锅肉、锅包肉之类的菜分出一半,叫他们带回去跟家人分享。

哪怕有的菜过酸有的太甜,这些工匠也不嫌弃,比他们自家做的有滋有味。若是遇到咸的,那就更不嫌弃,回去加点水加点面一锅炖,盐都省了。

若非林知了有时间要求,他们恨不得墨迹到三月初二,只为每天晌午一顿饭。

在泥瓦匠和木匠忙碌期间,林知了叫薛二哥在门外挂个牌子,请有经验的伙计两名,六名洗菜洗碗女工。要求也写在上面,早上五更天到店里,申时结束,店里管吃。

洗碗工好找,半个时辰就来了几十人。林知了亲自面试,她不敢再凭衣着相貌断定一个人,只因她大伯母长得像个菩萨,其实很刻薄。

果不其然,闲聊几句,林知了听出其中一人跟薛二婶一个德行,在她看来东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选出六名女工用了林知了两个时辰。林知了也同她们签用工合同。有两名女工怀疑是卖身契,不同意按手印。林知了告诉她们可以,若是下个月生意好有奖金,可没有她俩的。她俩若是既要又要,那她不伺候,又不是请不着人。

这两位嫌林知了说话难听,而且只给三贯,比丰庆楼少了两贯,两人气哼哼离开,到门外就抱怨林知了长得好看有什么用,面善心恶,没有见过这么吝啬的。

刚刚收到消息跑过来就听说人招够了的几人见状问送两人出来的薛瑜要不要人。薛瑜叫她们进去,林知了选两个。然而那两人也有意见,只因她们仨一起的,希望一起做事。

林知了告诉她们先做三个月,若是手脚不干净,或者逮住机会就偷懒,别怪她翻脸无情。

几人家里日子还行,她们希望得到这份差事只因听说申时关店,最多忙到申时三刻,不像别的店从早忙到晚,一天下来都没时间见孩子一面。

几人没有想过偷懒,也不屑拿东家的东西,对林知了的要求没有一丝不满,让按手印就按手印。

她们这样干脆,也是因为其中一人认识几个字,上面确实只有用工要求,不是卖身契。

有经验的伙计不好选。最后得到两个不错的,还是托了泥瓦匠和木匠的福,他们去别的地方做事,跟人聊起上一个活,夸仁和楼女管事明事理,厨子伙计也很和气,因此有人慕名前来。

期间林知了还给众人做工作服和围裙。为了省钱,考虑到工作服又不是贴身穿,林知了选择寻常百姓做外袍用的棉麻。男工褐色和白色,女工银色和茶色。围裙颜色统一都是灰色。

样式简单,又不用绣花,十多天就做好了。

在这期间薛理也被林知了薅过来,给他几盘颜料和一个大毛笔,叫他在墙面上画出仁和楼特色菜。

薛理认为这样不雅观,跟穷人乍富似的,配不上仁和楼的装修。

林知了提醒他,仁和楼以前店里一水的红木,然而养了一群蠹虫,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在这家店被她整的花里胡哨,太子殿下知道后也不会怪她,盖因她不贪。

薛理嫌当青天白日当众作画丢脸,只愿意早晚做。

林知了不想花钱请人便退一步。

二月底,仁和楼外墙出现许多幅男女童子眼巴巴看着美食垂涎三尺亦或者眼冒金光的图画。此时床和灶也做好。床要晾晒,所以宫女太监们继续凑合着住。薛二哥把工钱付了,送匠人离开之际,林知了在厨房选厨子。

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厨艺,也有几人跟薛瑜一样喜欢灵机一动。林知了可不敢叫这些人掌勺,最终定下六名厨子,两名识文断字的负责买菜,剩下八人当伙计。林知了告诉他们工钱只比厨子少一成,但是要负责切菜配菜。

这些日子虽然是刘丽娘负责教徒弟,但她一点没藏私,连自己的刀削面刀都贡献出来——林知了定做的刀和炸蛋的平底笊篱还没做好。是以他们当中最不擅长厨艺的若是此刻从仁和楼出去也能养活自己。

仅仅这一点就值得他们为林知了免费干三年——坊间师父收徒弟正是先干几年活。即便如此,师父们还会留几手,防徒弟跟防贼似的。

这群宫女太监们说出管吃管住不给工钱也行,确实是真心实意。

林知了听了一笑而过,随即告诉众人,二哥二嫂只是帮忙,三个月后她要选出两名管事,一名管后厨,一名管前厅,每人加一贯。届时生意火爆月底有赏,也是按照月薪多少发钱。

宫女太监们闻言恨不得明日就开业。

可惜不行,菜单还没定。先前定的菜单要根据时令素菜修改。

三月初一清晨,林知了和往常一样去仁和楼。只是以往有很多杂事等着她,今日只有一件事,定菜单。

林知了先带着采买推车板车去市场,回来分工试菜。

刘丽娘和薛二哥架着前几日才置办的驴车去铁匠铺拿刀、笊篱、两个平底锅以及两口大铁锅。

夫妻二人还没到仁和楼就看到很多街坊从店里出来,时不时朝仁和楼方向看去,还指指点点。

薛二哥和林知了经常出来,街坊们认识他。刘丽娘日日在后厨盯着徒弟,留意她的人极少,她叫薛二哥先回去,问问街坊们出什么事了。

街坊果然没有认出刘丽娘,指着仁和楼说:“也不知道今天做什么,比前几日都香,这都半个时辰了。我闻着像牛肉,又像猪肉,还像鸡肉和羊肉,感觉还有鱼。这家不过了吗?是有多少家底啊,经得起天天这么吃。”

刘丽娘笑着说:“试菜吧。

“那也不能天天试,我感觉半个月了。”

“哪里只有半个月,我感觉有一个月!”

几个街坊因此吵起来,刘丽娘趁机离开,从别的巷子里绕去侧门,告诉林知了三月三一准开门红。

第98章 开张大吉

三月三, 上巳节,孩童郊外放纸鸢,杜工部亦有诗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然而这一幕幕都与林知了无关, 谁叫她今日开张呢。

反倒与薛理和他小舅子林飞奴有关。

朝廷放假, 学堂亦放假。

清晨, 天蒙蒙亮, 林知了醒来,薛理起来。林知了奇怪:“今日不是休息吗?”

薛理:“今日不是开张吗?”

“你去搭把手啊?”林知了微微摇头,“仁和楼跟咱家小店不一样。小店自己端饭, 仁和楼是伙计端过去。别看你记性好, 不见得能记住三桌要油饼,五桌要包子, 八桌要馒头, 可以一起端过去。”

木匠用剩余的料子给林知了做了八个托盘,每个托盘可以放两大碗面。先前伙计们是用水练习,昨日换成面, 有经验的两名伙计都险些失手,换成薛理只会帮倒忙。

林知了又说:“第一天开张,东市的商户不会一拥而上,哪怕我这几日把街坊四邻馋的垂涎三尺。他们只会等别人吃过评价不错再陆陆续续过去。店里有六名厨子,十个伙计,洗碗工帮忙收拾饭桌, 两名采买打下手,还有二哥二嫂盯着,忙得过来。”

薛理倍感意外:“这么多人?”

“准备的饭菜也多。除了面、饼、卤猪肉和红烧牛肉,胡辣汤豆腐脑, 豆腐干笋汤,还有十道菜。”菜单上是二十道菜,林知了担心第一天开业厨子没有经验,忙中出错坏了口碑,决定此后每隔几日加一道。不明真相的食客也会认为仁和楼隔三差五推出新菜。“还有鸡蛋糕和雪衣豆沙。对了,还有水晶饺和羊肉包子以及煎饺、煎包、千层馒头。面食你只喜欢面条,不是也夸馒头好吃吗?”

户部公厨每天晌午都做面食,有面条有馒头,然而面条不如林知了的手擀面劲道,也不如二嫂的拉面爽滑,他只吃带馅的馒头。没有馅料的馒头薛理一口也咽不下去。以至于先前听说林知了做无馅馒头他认为白忙活。谁知刚出锅的大馒头他一口气吃四个。

薛理震惊,薛理从不知道他胃口那么好。

听到林知了说了那么多,薛理仍然下床穿衣:“林飞奴前天就跟我说,他同学今日出城玩。虽然没说他想去,估计是这个意思。既然店里这么多人,叫鱼儿和我们一起吧。”

薛瑜近日颇为斗志昂扬,昨晚回来的路上兴致勃勃地说今日她要怎么怎么着。林知了估计小姑子不会同他出去,“你们早点过去,午时左右回来?你妹想当账房,昨日就把柜台钥匙要走。”

林知了的柜台就是带柜子的书案,柜子里有两个木箱,开业后其中一个搬到柜台边用来装钱。两个钱柜跟林知了先前用的一样,侧边有个小门用锁锁上,顶部有个婴儿拳头大的小孔,银角子、金叶子和铜钱都可以直接扔出去。

听到妹妹惦记钱财,薛理毫不意外,只因他觉得他妹日日跟林知了在一起,性子若是像他娘,他才应当感到怪异。

薛理:“饭菜也定价了?”

林知了:“前日定菜单的时候顺便定好了。起初我觉得素面五文一琬就够了,毕竟丰庆楼可以看到表演,一碗鸡汤面才四十文。我们是用猪骨熬汤。猪骨比鸡便宜多了。”

薛理:“四十文跟五文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吧?我以为你会说十文。”

林知了:“我也想啊。可是这里天冷,这个时节除了野菜只能放咸菜。要是在临安府,放几根绿叶菜点缀,我定要十文。”

薛理不由得想起这个冬日除了白菜萝卜就是咸菜,以至于他看到绿头巾都不觉得心烦,“说的也是。刚才说起初,还有后续?”

“后续是街边小店三四文一碗。他们是清水酱油咸菜面。要是我的汤面卖五文,他们下个月就得关门。我们就决定加两文。加个油煎荷包蛋八文。”虽然鸡蛋一文钱两个,林知了还是感觉鸡蛋面的价格低了,因为她不能只算食材,还要把几十人的工钱分摊进去。她就决定在别的方面补回来,比如炸蛋面十文。

薛理:“红烧肉面呢?”

林知了:“以前是大块红烧肉,现在改成小块,加半勺十五文一琬。也做了大块红烧肉,四块五十文。八两五花肉做的。不贵吧?”

红烧肉用到糖,长安的糖比丹阳的糖贵五成,有的接近一倍。五十文一碟不贵。听到肉价和面价,薛理大概可以猜出其他食物的价格,便不再问,“仁和楼那个地段和装修,再加二十文也不多。”

林知了:“东家是太子啊。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要不了多久,达官贵人和贩夫走卒就会知道仁和楼是太子的产业。咱们不能叫坊间百姓认为太子跟没见过钱似的,一斤猪肉恨不得卖上天价。”

薛理忘了,仁和楼跟林娘子的店不一样,“是我思虑不周。”

林知了:“出去吧。我好像听到了开门声。”

薛理打开房门吓一跳,堂屋里杵着一人。待他看清是谁,顿时想动手,“你在这里做什么?”

在中堂徘徊的薛瑜底气不足地说:“我想看看三嫂起了吗。”

林知了从薛理身后出来:“怎么起这么早?昨晚不是叫你好好休息吗?”

“不知谁家养的大公鸡,半夜就把我吵醒。我睡个回笼觉醒来就睡不着。”实则兴奋。薛瑜不敢说实话,“三嫂,什么时候去酒楼啊?”

然而此话一出,林知了还是猜到她兴奋地睡不着:“你三哥和飞奴去踏青,你去不去?午时回来不耽误开门做生意。”

薛瑜犹豫不决。

林知了建议她出去玩玩。

虽然林知了跟众人提过五日一休,但是轮流休息,他日轮到薛瑜,薛理不一定有时间陪她。

薛理:“我打算去市场买两个纸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