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月月半
薛理:“大人真要下官此时同你商定出兵日期?大人敢向陛下承诺,今日之事明日不会飞到关外?”
青天白日,宫里全是人,枢密使担心隔墙有耳。此刻殿内十多人,枢密使不敢保证他们当中不会有人饮酒贪杯透露出去。
枢密使后怕,他真是被战事冲昏了头,可是又不想承认他比薛通明年长十多岁还不如他冷静:“薛大人倒是好心计!不愧是太上皇钦点的探花郎!”
薛理微微一笑:“多谢大人称赞!”
枢密使噎了一下。皇帝看他憋得脸通红,很是想笑:“去查查各军情况,再查查军需。行军打仗不可儿戏!都退下吧。”
薛理率先告退。
枢密使指着他的背影:“陛下,你看看他,什么脾气,越发不懂礼数!”
皇帝面容严肃:“虽然朕尚未决定令谁为主帅,但薛通明是监军,这一点不会变!在此期间薛通明若是摔了伤了,无法随军出征,朕唯尔等是问!”
枢密使不禁打个哆嗦,慌称:“不敢!”
第200章 番外9
二月中,兵部才把高丽和契丹的情况摸清楚。然而此时还缺许多粮草。北方的寒冷又超乎所有人想象,倘若二月出兵,三月初到长城外依然要穿着厚厚的棉衣,棉服不够,枢密使只能干着急。
皇帝指着兵部尚书递上来的奏报对内侍说:“朕先前说什么,骄兵必败!”
内侍羞愧:“奴婢没想到北方那么冷。”
皇帝:“长城以北跟江南鱼米之乡似的,就不是我们日日严防死守,而是东北的契丹担心我们北上。”
内侍试探地问:“陛下说过几次,秋日契丹兵强马壮,高丽士兵想必也会枕戈待旦,陛下真要秋天出兵啊?”
皇帝:“倘若万事俱备,秋天打也无妨。可惜此时什么都缺。待天时地利人和再议。”
不过皇帝认为的“人和”同薛理不一样。他认为是兵将一心,薛理认为上下一心。
是以,那日回到家中,薛理就告诉林知了,契丹和高丽结盟,趁着边关百姓过年庆祝之际假装商队土匪入关烧杀抢掠,导致边关百姓死伤无数。
后来薛理故意连续多日不曾前往丰庆楼和仁和楼。果然食客忍不住问林知了,薛大人又去外地查案了吗。林知了就说边关出事了,各府衙都很忙。
夫妻二人不担心此事传扬出去,皇帝令人查谁走露了风声。因为可以推给往边关走货的商户。
由于高丽乃藩属国,高丽人入关抢夺,好比儿子打父亲,堪称大逆不道。林知了还没说完,许多性情中人拍桌而起,大骂高丽狼子野心,大骂契丹阴险狡诈。
林知了怀疑她再撺掇几句,这些人敢去堵宫门,逼皇帝出兵。
此时不宜出兵,薛理也同林知了提过。前一刻熄风点火的林掌柜又赶忙劝众人消消气,说行军打仗非同儿戏,就是要打也要准备军需。随后又劝前往北方走货的商户,近日别再靠近边长。
林知了又令伙计多听多看,兴许可以听到同契丹和高丽有关的消息,令管事的留意有没有食客南下。
食客从未想过朝廷会吃败仗,待此事传遍全城也无人因为朝廷有可能同高丽、契丹开战而变卖资产举家搬迁。
春去夏至,忙假前一日,皇帝在两仪殿书房召见几位朝廷重臣和薛理。
两仪殿书房外只有皇帝的心腹内侍一人,殿内除了皇帝仅仅五人,比三个月前议政的人少了一半。
此次自然是商讨如何讨伐契丹和高丽盟军。
兵部王尚书率先开口:“陛下是想秋季出兵?”
皇帝:“不是朕想不想。倘若春节期间的挑衅是试探,朕一直按兵不动,契丹会不会认为朕胆小怕事?你说今年秋季丰收时节,契丹会不会再次闯关掠夺?”
以前王维卿不甚了解契丹,近日多方查探,他不得不承认薛理多年前说的那句话——畏威而不怀德,对极了!
皇帝嫌他优柔寡断, “薛卿,说说你的想法。
薛理:“近几十年百姓安居乐业,无论坊间还是国库都积攒了许多钱财,在外敌看来我朝上上下下都是一块肥肉。一旦同契丹和高丽联军打起来,东南弹丸小国也敢趁机咬上一口。以臣愚见,工部这些年攒的火/炮和弓箭拿出三成运往各地。”
皇帝:“余下七成运往幽州?”
薛理:“亦或者从运往各地的三成兵器中拿出一些戍卫京师?”
枢密使:“小小的契丹和高丽需要七成火/炮?薛大人——”
薛理打断:“大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上禀陛下。你要说服的人是陛下,不是下官!”
枢密使噎住。
皇帝令枢密使说说他的看法,又令其他几人畅所欲言。
几十年不打仗,以至于平日里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的王维卿也心里没底,如何敢同薛理一样畅所欲言。
除了薛理,其他人都是看着皇帝长大的,一直认为他远不如太上皇,是以王维卿提议请示太上皇。
皇帝面色微怒。
薛理见状毫不意外,皇帝登基三年有余,还请示太上皇,他算什么皇帝?木偶皇帝吗?
朝中没有掌管天下兵马的大将军,有戍卫京师的将军,今日他也在,他认为把七成火炮运往幽什不等于用七成。契丹和高丽人是不多,倘若全民皆兵,七成火炮还不一定能退敌,因此醉大人提议用七成火炮迎战并非长他人的志气!
“全民皆兵”四个字令王维卿等人想起契丹人善骑射,七岁孩童也敢骑马射箭。因此枢密使也不敢嫌薛理过于谨慎。
皇帝也没有想过用七成火/炮,他寻思着五成足够了。此时看到同薛理有些嫌隙的枢密使无言以对的样子,确定薛理的谨慎没错。
很早以前,皇帝也听薛理说过,小心驶得万年船。皇帝又考虑到登基以来第一次出兵,只能胜不能败,就令兵部王尚书明日就把兵器运往边关。
王维卿趁机问令谁为主将。
常言道,富贵险中求,除了薛理这位监军,另外四人都想领兵,所以都眼巴巴看着皇帝。
皇帝先放弃枢密使。
薛理做派强硬,他认准的事绝不退让。此次宁可用听劝的平庸之辈,也不能用刚愎自用的枢密使。否则还没同契丹打起来,他二人会先大打出手。
皇帝转向戍卫京师的将军,问他谁可担任主帅。
戌卫京师的将军其实已经料到皇帝不会放他出去,闻言他只有一点点失落就转向王维卿等人。
王维卿冲他眨眼。
这位将军看着王维卿和薛理的岁数,王比薛大十几岁,又是皇亲国戚,王一意孤行的话,薛劝不住。
即便军中将士都尊敬清正廉洁的薛理,也会因为薛从未带过兵而把他的话当耳旁风。
另外二人比王维卿还要年长几岁,能给薛理当爹。主帅和监军相差这么多岁,主帅很难不倚老卖老。兴许刚出京师就会把监军薛理当摆设。
这位将军也希望次次大获全胜,犹豫再三:“陛下,镇北侯!”
殿内所有人都愣住。包括薛理本人。薛理没记错的话前镇北侯五年前突然病逝,那个时候太上皇要对满朝文武和地主出手,令他们纳粮交税,自然不能动军队让自己背腹受敌。所以镇北侯嫡长子承爵后,太上皇令年轻的镇北侯掌管边关三万精兵。
皇帝回过神来不禁问:“同高丽隔海相望的镇北侯?”
将军:“是!”
枢密使强烈反对,那位镇北侯今年才三十一,比薛通明还要小四岁!两人加一起还没有七十岁,十万大军哪能交到他二人手上。
“大人此言差矣。有人二十二岁封狼居胥,有人年过六旬一出长城就迷路。下官认为年岁不等同才学。“薛理不待他开口,”大人,下官二十岁被太上皇点为探花,您二十岁的时候在做什么?”
枢密使张张口:“你你———强词夺理!”
薛理:“下官才疏学浅,请问大人下官哪里强词哪里夺理?”
枢密使心梗。
十年前听上司说薛理把御史大夫和礼部诸人气得出气多进气少,他一直以为上司过于夸张。此刻,枢密使不得不承认,薛理单凭一张嘴也能气死人!
活该颜国舅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皇帝令几人退下,他再考虑考虑。
此后几日皇帝单独召见枢密院、兵部等人和薛理。
薛理回到家中就钻进书房。
如今林飞奴在兵部打杂,又因为他是薛理的小舅子,许多人讨好他,林飞奴自然打听朝廷要对契丹和高丽用兵。
一日傍晚,林飞奴看到他姐夫又去书房,他便跟进去。
薛理:“有事?”
林飞奴:“陛下真要秋天用兵?不是说秋天的契丹兵强马壮吗?”
薛理:“敢上战场吗?”
林飞奴愣住,随后明白他言外之意:“我,我怎么去?跟王大人一起?”
“他不去。他负责在京师筹备粮草。粮草运往北方需要运粮官。运粮官会随粮草留在边关。”薛理真正要说的不是粮草而是兵器。七成兵器交到镇北侯手上,镇北侯敢南下勤王。所以兵器会交到薛理手上。薛理现在不过去,他随最后一批兵器和兵卒北上。届时兵器依然由京师过去的兵卒看管。
林飞奴:“听姐夫的意思,如果我去的话,不日便要出发?”
薛理微微摇头:“同我一起。”
虽然林飞奴胆子不小,可是因为朝廷多年不曾对外出兵,他和兵部老大王维卿一样心里不踏实。听到可以同姐夫一起,林飞奴连连点头。
薛理:“七月下旬出发。临阵磨枪也来得及。”
林飞奴明白。
翌日,五更起床,林飞奴同以前读书时一样,先看兵书后习武。
小薛林睡得早起得早,从卧室出来他就找舅舅,因为全家只有舅舅陪他闹。
到隔壁东院看到林飞奴把长枪耍的虎虎生威,小薛林惊得张大嘴巴。
林飞奴担心他横冲直撞撞枪口上,看到他就停下。小薛林回过神就跑过去叫舅舅教他。
练了半个时辰,林飞奴身上的衣服湿透了,他只想去沐浴。然而小外甥拽着他不撒手,林飞奴只能砍一段梅树枝。
小孩人小心气不小,指着他舅的长枪。林飞奴给他,小孩差点被长枪压趴下。林飞奴攥着长枪问:“还要吗?”
小薛林吓得摇头:“我,我小孩,用小棍!”
“你呀。”林飞奴以前觉得外甥像他,后来又觉得像他姐夫,如今他是觉得谁都不像,因为他们小的时候都没有小崽子机灵。
林飞奴握着他的手:“舅舅教你?”
小薛林很是乖巧地点头。
一炷香后,小孩气喘吁吁。
薛理叫二人去用饭,进院就乐了,儿子坐在地上,伸着舌头喘气,跟又热又累的大花似的。
薛理忍着笑问:“干什么呢?”
小薛林有气无力地伸出小手:“爹爹,抱抱,我实在太累了。”
“跟谁学的啊。”薛理把他抱起来, “你从家里走到丰庆楼都不累,跟你舅玩一会就累成这样?”
上一篇:变成幼崽后被兽人团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