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大户贵夫妻 第230章

作者:妙利 标签: 穿越重生

不再需要皇帝,不再需要凌驾于百姓之上的贵族。拒绝了帝王的称号,她自称为“总统”,取义总管统领朝中政务。随后第二条圣旨发布,内容简而言之,总统任职五年为一届,除非极端特殊情况,任期不能超过连续两届。

这一条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从来帝王都是终身制,除非自己愿意退位,或者遭逢宫变不得已而为之,否则谁愿意从这高高在上的宝座上下来?可沈淑窈却不同意,以大量史实为证,强硬表示哪怕圣明帝王到了后期也会变得昏庸,会被权利腐蚀,渐渐迷失自我。与其等到当皇帝死了下一任来不篓子,倒不如趁早将权柄放下,将机会留给后人。

面对史书记载,面对她坚定的目光,所有人都妥协了。且她说的有道理,人都是贪恋的,有约束总比没约束好。

“而且年纪越大,人的思想越僵化。不是谁都像程相爷和孔相爷那般放得下的。若是统管全局之人发现自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却不愿放弃权利,而是逼着所有人和他一样变得保守,变得毫无进取,那对国家会是多么大的损耗?”

这话说的有条有理,且实事求是,虽然还有人抱着规矩不愿放下,可她也颇有说服力:“按照规矩,女子就该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你们连我这个女性领导者都能接受,还接受不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么?”

事儿就这么决定了。解决上层格局,沈淑窈下了第三条政令,她要实现全国范围统一的科举考试,以相同条件公平的选拔官员,而这项举措,在民间被称为国考。

这一项政策同样受到的阻挠不小,多少家族还想着荫庇子嗣,给孩子们博个前程呢。谁想到南王比她亲爹下手更狠,所有爵位全部抹除不说,连夫死子替的岗位都不给,想要当官赚钱养活家人,就老实读书考试去。

这政令一出,不少子孙不肖的勋贵家庭就慌了。沈淑窈又让人劝慰,既然走仕途没了希望,不如去当个富家翁,或是干脆做生意。只千万记得遵纪守法,别想着刷什么特权,不然一旦被抓住,那真是后代都得跟着吃土去。

她一番连消带打,又有民丨主丨教——如今已经要称为民党了——的干事在街头巷尾奔走,给大伙儿说明白其中好处,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总算排除万难通过了这条决议。之后准备工作和制定细则又耗费两年多光景,总算在公元十年年末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正月初一,沈淑窈与大臣们裹着棉衣立在金水台上,下头是第一次参加国考的学子。已经就任总理大臣的梁子信笑着与她说悄悄话:“你信不信,这里有一半儿是从江州来的。”

“还不是你偏要把中丨华大学和民党教育学校放在江州?”沈淑窈嗤道:“你这算什么?拉拢培养班底,准备拉帮结派?”

“我倒是想呢,根本办不到啊。”梁子信倒是毫不犹豫的承认,又忍不住摊手:“都是统一的教材,又不能玩个人崇拜,我说什么都没用。”

这是沈安侯许久之前便定下的规矩,任何人都不允许用洗脑的方式让百姓将他视作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存在。哪怕是沈大老爷自己,在退位之后便重新回到十万大山,尽量削减自己的影响力,不给吏治带来太多的困扰。

“我听说你想竞争下任总统?”沈淑窈不避讳的问他:“你年纪可不小了,说实话我是不赞同的。”

“说着玩儿罢了。”梁子信露出他标准的狐狸式微笑:“有人想捣乱,我不就给他们把水再搅浑一些?终归浑水摸鱼是我的拿手好戏嘛。”

说起来,这也是沈家的规矩太多,给了他诸多限制。不然以量子芯的诸多手段,早就能在暗中将人彻底抹除。沈淑窈却并不赞同:“我们要允许他们有不同意见啊,得公开透明的从道理上说服他们,别总想着打压和抹杀。”

“得了,我知道。”梁子信好不走心的回答。沈淑窈喜欢光明正大,是浩然正气,他却是个唯结果论,什么事儿都想用最小的力气解决问题。不过也正是两人这种互补的性子,才能保证中丨华的格局不会走上歪路,也不会多绕弯子。

“行了,噤声,学子们宣誓了。”在一旁听他们嘀嘀咕咕的程幼娘忍不住瞪两人:“你们是领袖!形象呢?表率作用呢?”

沈淑窈天不怕地不怕,哄她爹都和喝水吃饭一样,唯有这位嫂子能把她治的死死的。和小时候一样讪讪的吐了吐舌头,沈淑窈正了神色,示意礼仪官可以开始考前宣誓仪式。

冷风呼啸中,几千学子右手握拳,举起,一声声念出他们从进学时便开始背诵的条例。这些话语早已深入人心,是他们始终追随的目标。

几千人的声音,有千军万马的气势。沈淑窈亦明白,这些便是国家的未来。如沈安侯所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会是你们的。”年轻人才是未来的主宰,才预示着无限可能。

宣誓过后,自然是各自寻找考场和座位,学子们满脸骄傲,目不斜视。他们是各地选拔出来最优秀的人才,通过层层考核才来到这里。而在这场考试之后,他们便有了角逐官场的权利。

哪怕是沈淑窈说了一万遍“当百姓的公仆”,所有人对为官的第一个想法始终是权利的象征。不过这也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只沈淑窈一直将吏治抓的极其严格,尽量少出贪官污吏,或碌碌无为之辈。

辰时初刻,铃声响,一张张带着墨香的考卷被发了下去。考官们在讲台上诵念考试注意事项,随时观察着下头的动向。

沈安侯和林菁也难得的有兴趣出来客串一把监考老师,只两人黏黏糊糊非要在同一个考场里,还不时“交头接耳”。巡考的楚瑜看的一脸黑线,忍不住咳嗽一声提醒他俩。

老头老太太脸皮厚,根本不搭理年轻人。实在是他们太熟悉这种考试的氛围,简直让他们怀疑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他们原来的世界里。

“那时候国考也是这差不多的样子诶。”林菁所在的医学院当过国考考场,她也参与过监考,和如今并无二致:“不过这个时代的条件还是不行,连个空调都没有。”

“你就消停了吧,想想当年连辣椒都没有,还不是挺过来了?”沈安侯说的无可奈何,心里却在琢磨着,虽然没有空调,但电风扇暖风机可以着手考虑起来了。

“那点灯呢?不是说可以投入使用了么?”林菁思维跳的快:“今天是个大晴天还好,但总有遇上阴天的时候吧?”

“点灯要装,但要从所有学校开始。”沈安侯解释道:“那些才是日读书夜读书的人呢,别的小小年纪熬坏了眼睛。考试不过三个小时,所有人克服克服嘛。”

他们一边闲聊,时间亦飞快过去。除了中途如厕,学子们奋笔疾书。他们之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年纪不小在社会中做了许久的工匠农人,没有人觉得自己身份更高一等,也没有人会妄自菲薄,因为他们始终站在相同的平台上,平等公平的进行角逐。

上午考试的是时政,下午还有三小时的论述。沈安侯完全将后世的考试方法抄给了闺女,而沈淑窈亦觉得很不错。为官者不就是要了解政局并知道如何解决百姓中的实际困难么?无论参与哪个部门,这些都是基本素质。

至于之后还有复试和面试,那就是他们考试的部门来协同了。毕竟术业有专攻,许多岗位都是需要专业人才的。

考试进行的很顺利,当然作弊这种事儿自古就有,中丨华也不能免除。沈安侯火眼金睛,将一个面色不对的中年男子拎起来,果然在他袖口发现了密密麻麻的小抄。

对于作弊的惩罚非常严重,不仅永久性取消国考资格,还要在个人履历上记上一笔,甚至被安保带走喝茶。那中年男子当场便双膝一软跪倒在地,被巡查的保安架了出去。

梁子信听说有人作弊也是一惊,赶紧去看一圈,才心有余悸的回来:“还好不是咱们江州来的,不然老脸都要被丢光。”

沈淑窈便无语:“都是你治下百姓,无论哪儿来的都一样丢你的脸。”

梁子信打个哈哈,并不回答。实在是他对江州两所学校寄予厚望,也希望他们能一步步凭实力走上来,成为沈淑窈的左膀右臂,辅佐她彻底稳固政局,按照她的心意实施统治。

这是独属于他的忠诚,哪怕他和沈淑窈是同僚,连级别也相近,但他心中始终固守着这一点:他岑易,是沈淑窈的嫡系,是她的下属,沈淑窈是她认定的主公。

偶尔回想自己假扮梁子信的身份,自以为能耐的闯入江州,却被沈淑窈毫不犹豫的关进了地牢,甚至彻底将他收服,岑易便有一种荒诞和茫然的感触。沈安侯和他预料的一样成为了明主,但他却并非跟随沈安侯,而是在沈大老爷的亲闺女手里成就了自己的权柄和梦想。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世界,连他都从来不敢想象。他更没有预料到,能有人如此“天真”,又真的将不切实际的梦想做成了现实。

男女平等,士庶平等,这每一个字,都包含着沈家两代人多少艰辛。他始终追随在他们身边,才将一切看的更分明——对于沈家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好处。但对于这个时代、这天下来说,这可遇而不可求的飞越。

真想知道百年后、千年后,这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梁子信憧憬着,将目光转向一间间考场,一切就需要考他们来实现了。

不提所有人思绪纷扰,时间从未停止脚步。一日的考核在水墨流淌中结束,学子们带着茫然的神色出了考场,揉着眼睛返回家中或旅馆。有人决定就在京城等待消息,也有人想要回乡再做打算。

如今交通已经便的十分便利,加之沈淑窈注重人才,对他们也有不少关照,因此并不用在意是不是会出什么岔子。而组建好的改卷团队也蓄势待发,面对堆成小山一样的考卷发起了冲击。

公元11年三月,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批阅、一个月的审核和一个月的抽样检查和统计成绩,国考终于宣布正式结束,在三月四日向所有百姓宣布考试结果。

京城的街道早已被修成宽阔的水泥马路,四轮马车和新式小汽车按照规划的路线往来穿梭。虽然是阳春三月,清晨的天气依旧有几分湿寒,但这显然阻挡不了京城百姓们的热情和期盼。

因广播的广泛使用,学子们并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拥挤着看皇榜。沈淑窈早就宣告了广播时间,而各地州府同样能接受到信息,哪怕已经回乡之人,也可以在自家附近的收听点听到考试结果。

光这一条就让百姓们群情激动欢欣鼓舞。要知道历来科举最惨烈的并非考试,而是在来回路途中遭遇的不测和消耗的银钱。这才有了“没有家财万贯就别想读书”的理念。可如今天下书籍都在图书馆里好好的呆着,只需办理借书证就可以借阅。笔墨纸砚并不昂贵,普通家庭完全可以负担。最重要的是义务教育正在推广,所有人都有了读书的机会。

而交通和信息的发展、报纸和杂志的兴盛,已经让中丨华大国从知识开放过度到舆论开放。百姓们对皇权和官吏不再敬畏,对这个国家也有了更强的使命感。他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下一代,为了整个世界都变得更好。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这时候大家最关心的唯有第一次考试的成绩。京城所有安装了收音机的茶楼里坐的颇为拥挤,客人们不得不拼桌。相熟的或不熟的人打招呼,所言皆是:“你也来听考试结果?你感觉自己能不能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