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超级学霸 第149章

作者:词酒 标签: 穿越重生

李党育教授将头摇成了拨浪鼓,“不不不不不不!苏主任,挖墙脚这事儿您在行!再说了,凡事都有个第一次,是这个理儿,可我们挖人挖的不顺手,没有您经验丰富,还是您来,您给我们来个开门红,之后的事情我们自己解决。”

李党育教授想得清清楚楚,苏娇杨只要答应挖人,那他就给苏娇杨列出一个名单来,争取让苏娇杨一次就把人给挖齐挖够,方便他把材料研究所的团队搭建起来,直接来个一劳永逸!

挖人墙角这种事情有点缺德啊!他才不做!

作者有话要说:  有点点卡文,卡的我难受……先去吃饭理理思路,回来接着写。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太阳花、美莉 20瓶;轻舟烟雨客 6瓶;箬雪、水儿狐狸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8章 制定标准

让李党育教授当成‘头号难题’来甩锅的问题,苏娇杨其实早就留了后手。

且不说科工局已经研制出了性能效果远超江大材料系那设备的新实验设备,单单说苏娇杨凭借计算材料学拿到了诺贝尔奖这件事,只要苏娇杨在报纸上登一个招聘广告,就绝对能够吸引来不少研究员。

当然,苏娇杨手中的底牌不止这些。

在材料学界的大多数人还没有搞明白计算材料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材料学界疯狂薅羊毛,这件事情大家有目共睹,能有几个人稳坐泰山不眼红?

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比不上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这是学术界内默认的事情。倒不是因为学术歧视或者说是妄自菲薄,而是国际期刊的受众更多,需要面临的审视也更多。

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文章,面临的审视只来自于国内同一个研究领域,而如果是发表在国际期刊上,面临的审视则来自于全球同行。

而且,正如华国古话中的那句‘物以稀为贵’,国内学术界的人少,期刊数量却不少,有心人想要灌水几篇文章的话,好期刊灌水不了,差点的期刊还不是随便灌?那都不能叫灌水,那叫泄洪!

而国际上被学术同行认可的期刊有限,能够排到前几名的期刊更是凤毛麟角,全世界的同行都盯着这几本期刊,想把自己的文章发表上去,就如同一群人挤公共汽车一样,挤得人多了,票价可不就贵了?

寻常的课题组三年都不见得会有一篇文章发表在国际顶刊上,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几乎每期都会发表上一篇,成果集中出现的时候,一期甚至可能会出现两三篇,这是何等的差距?

倒不是说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实力如何强悍,如何碾压国内同行,只是说学术知名度,若要使对比的话,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一定超过国内同行,起码李党育教授带领的团队是在国际同行面前频繁刷脸的,其它国内同行纵使地位与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一样,也就是国内的声名热闹响亮,国际上是远不及是李党育教授的。

只不过苏娇杨不打算做登报招聘的事儿。

苏娇杨充分分析了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研究团队的优缺点,还同其它研究所、其它高校、其它课题组进行了对比,憋出一个损招来——她要为研究员划分等级,而划分等级的标准,则需要与所完成的项目、所发表的论文、所研究的成果等挂钩。

按照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常态,只拿研究纯粹理论数学的学生来说,不管是国防科大自个儿招到的本科生,还是京大那边送来的联合培养生,大四那年毕业的时候,都能在行业领域内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有些实力强劲天赋好,个人还愿意努力的学生甚至能发表两篇,苏娇杨就将这一项作为划线标准。

如果不能再行业领域内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发表一篇及以上文章的学生,不具有到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读研深造的资格。

如果想要留在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一名正式在岗的研究员,那至少需要发表两篇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文章。

研究员还分成了九级到特级十个档次,九级最低,特级最高。

不同档次之间都设置了明确的分值标准,担任一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长,可以为自己加五十分,担任一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长,可以为自己加五十分,担任课题长,可以为自己加三十分钟……以此类推下去,担任普通研究员,可以为自己加十分。

为了鼓励研究员多多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是,苏娇杨还特意提了一条标准出来:发表在国际排名前二十的文章都可以加分,在排名第一的顶刊上发表文章,可以加四十分,在排名第二十的期刊上发表文章,可以加两分……

这些标准制定好之后,当天就发布了出去,并且苏娇杨还要求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所有研究员都根据标准来清算自己的得分,一一对应,划分等级,往后不同等级的研究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将不同。

在拟定这一套标准的时候,苏娇杨已经考虑到了有些课题组做的研究偏工程领域,不容易出文章,有些课题组做的研究偏理论领域,容易出文章,她便将工程与理论都分了一定的权重,争取做到只要努力上进的人都能达到满意的等级。

事实证明,苏娇杨的考量是正确的。

像超级列车项目的课题一,即由国防科大地矿系孙主任带头的数学地质研究组,研究员们往国际顶刊上发表文章就很难,但他们胜在做的工程项目比较多,依据权重得出一个最终结果时,并不比那些从事理论研究的研究员差。

在国重内推行这一套等级划分标准只是苏娇杨初露獠牙,真正表现出她这个决定残酷之处的地方,是她随后发布的第二条通知——唯有六级研究员及以上的研究员担任课题长,且团队评定总分值超过八百六十分的团队,才有资格从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研究课题。

谁不知道苏娇杨带领的国重团队手里从来不缺项目做?

有几个研究员不想到国重来申请项目?

苏娇杨设下的这个门槛,不知道将多少蠢蠢欲动的研究员挡在了门外。

有不少研究员气得跳脚,批评指责苏娇杨说,“你这种做法就是物化研究员!科学研究是一项神圣的事情,你这是在亵渎神圣!”

苏娇杨毫不客气地怼了回去,“怎么就叫物化了?我这叫鼓励研究员多做成果!你拿不出成果来,谁知道你是在踏踏实实地搞研究还是在浑水摸鱼,滥竽充数?”

“一个跟着我们这边的团队做一年本科论文的学生都能在国际性的高品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一些从事了十几年二十年研究的人怎么就写不出几篇文章来了?他们这些年都研究什么东西去了?”

“你买菜都得看一个成色好坏呢,挑选研究合作伙伴就不用看了?一个研究员的脸面是什么?是他完成的项目,拿得出手的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

“我这套标准又没有说只认论文不认项目不认成果,没发表论文不要紧,看看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成果出来,再看看这些年都完成了哪些项目,这些都能加分,而且加的分都不比发表论文少。”

“一个研究员既不发表论文也不完成项目,手头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那还要他干啥?他确定是在搞研究,不是在浑水摸鱼吗?”

苏娇杨这张嘴,虽然平时不怎么同人发难,但要是真的发难了,她的嘴皮子工夫并不比苏妈妈差,各种各样的道理一套一套又一套的,哪怕有些歪理邪说,也能被她给说的理直气壮。

那些手里头有项目有论文的人,谁会上蹿下跳的抨击苏娇杨?他们都忙着核算自己的分数,好对照着国重的那一套标准看自个儿有没有资格去国重申请课题呢!

这些上蹿下跳闹事的人,多数都是手头没什么成果,但熬了几年资历的人,要是同一般人吵,或许他们真能站得了上风,但同苏娇杨吵……这些人纯粹就是自取其辱。

事情最后的结果也确实是这样,他们不仅没有逼迫苏娇杨撤销了这条标准,反倒是被苏娇杨扣了好多顶帽子,诸如‘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等等,有几个气量小的研究员险些被苏娇杨被喷的厥过去。

————————————————

人与人之间都是存在攀比心理的。

国重整了这么一出热闹,全国各大高校各大研究所的人都凑热闹似得跟着国重这边提出的标准来算自己的等级,热闹程度不亚于后世所流行的那些‘测一测你在剧中是什么角色’的游戏,只不过这游戏名字换成了‘测一测你在国重那边能排成第几级的研究员’。

不测不知道,一测吓一跳。

跳槽去国重的那些研究员的老同事们都惊呆了。

有人发现水平同自己差不多的一个研究员跳槽去国重之后,仅仅是一年半的时间,就发表了将近二十篇论文,还独立完成了两个项目,人家都已经评为四级研究员了,而自个儿还在九级上按部就班地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