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糖水豆腐
几人都有了分工后,一整天不停的捞下来、收获倒是十分可观,事先备下的十个木桶都慢慢的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鱼苗,齐大郎估摸着那些鱼苗能换个几吊钱了、才让大家停了手。
因去东坑镇一来一回要花费一整天的功夫,所以只能第二天一早出发。于是为了让鱼苗好好的活着,齐大郎几人只能先把鱼苗倒到用竹篾编制的、同样有着细小筛眼的竹篓子里,然后把竹篓子绑了绳子浸泡在河里最上游的浅水里。
第二天天还没亮透,大家伙儿便都寻了不同的借口溜出了家门,张巧儿和张大郎兄弟一起赶到河边后,才发现齐大郎兄弟带了不少“装备”过来———有竹篓、小桶、小篮子、炒糠等等。
其中那十个似桶的竹篓,据说是用竹丝做的,内里还糊了一层漆纸,专门用来贮放鱼苗,是齐大郎特意请竹匠编制的。齐大郎只说他带的那些物事,都是护送鱼苗的必备物事,至于具体用途他却故意不说、吊大家的胃口,只让张大郎兄弟赶紧把浸泡在河里的竹篓拎起来,把里头的鱼苗倒到那特制的竹篓里。
齐大郎几人把鱼苗都倒入特质的竹制容器里后,立刻马不停蹄的往东坑镇赶去,路上齐大郎每隔一定的时间、就会吩咐其余几人做三件事———一件是喂小鱼苗吃炒糠,第二件是让张二郎他们不断的摇动装鱼苗的竹篓;
第三件则是每每经过溪河水塘,齐大郎一定会让大家停下来、利用小木桶汲换新水,短短半天功夫的路程、已经不厌其烦的一连换了好几次水了。
张巧儿见了心里十分好奇,每每齐大郎吩咐其他几人做这些事时,她总是会向齐大郎投去好奇的目光,大有想要他解释解释的意思。
可没想到齐大郎却傲娇了———每当张巧儿觉得好奇时,齐大郎总会骄傲的挺起胸脯、昂起下巴,然后酷酷的叮嘱张二郎要注意这个、注意那样的,但偏偏就是不说为何让他们那样做!
并且一被人追问,齐大郎就会故作老成、故弄玄虚的说道:“只有照我的话去做,这些鱼苗送到买方手里才能依旧活泼乱跳。”
张巧儿心里虽然好奇得紧,但却偏偏不开口询问齐大郎,更不会如齐大郎所愿、给他一个显摆的机会,而是自个儿细心的观察起齐大郎吩咐的那几件事,并且暗暗的在心里反复琢磨———换水这点倒是很好理解,勤换水实际上就是增加水里的氧气含量,保证鱼苗不会因缺氧而死。
于是张巧儿很快就故意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吸引了张大郎几人的注意力后,才自信满满的开口给同样十分好奇的哥哥们解疑:“这个特质的竹篓里密密麻麻的游满了小鱼苗儿,要是不勤换水这小鱼苗很快就会翻白肚,所以为了不让鱼苗死掉、每到有水的地方就得换一回。”
张巧儿一说完,张二郎就好奇的问道:“怎么不换水就会死呢?”
张巧儿不可能和张二郎说因为水里的氧气会减少,换了新水才会重新有氧气,于是只能理直气壮的忽悠了张二郎一句:“因为鱼多!”
“鱼多?”
张二郎摸着后脑勺、脸上有着迷茫不解的神色,不过他也不好意思说他听不懂,免得被取笑连张巧儿一个小姑娘都不如,于是张二郎马上装出一副“原来如此”的神色,并不着痕迹的把他不懂的话题给岔开:“那这摇动竹篓呢?为何齐衡要用绳子串着这些竹篓,一路上让我们不停的摇着绳子、让竹篓晃个不停?”
张二郎的话让张巧儿想起了、前世去市场买鱼的情形———那些养着鱼的水箱里、总会放个能喷出许多水泡的小机器,那个小机器还能让水箱里的水不停的翻腾、成为活水。
于是张巧儿略微一思索和对比,马上猜到齐大郎之所以让张二郎他们摇动装着鱼苗的竹篓,应是和水箱里的小机器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竹篓一摇、水就跟着晃动起来,虽然方法笨了一些,但好歹也让竹篓里养着鱼苗的水成了活水。
张巧儿皱眉回想的功夫有点长,让一旁的齐大郎见了脸上很快有了一小丝得意,以为张巧儿终于黔驴技穷答不出话来了。可惜就在齐大郎决定“屈尊降贵”的开尊口好好的解释一下、摇动竹篓的用意时,张巧儿却正好抢在他前头开了口……
“二哥你真笨!这些小鱼苗原先是生活在河里的,那河水可是哗啦啦、源源不断的流动着!这小鱼苗一直生活在流动的河水里,如果突然被我们转移到不会动的水里,也会适应不了翻白肚的!所以我猜齐大哥哥让你们不停的摇动竹篓,是为了让竹篓里的死水变成活水!”
张巧儿这番推理把张二郎几人惊得目瞪口呆,尤其是齐大郎———他一脸难以置信的看着张巧儿,似乎没料到张巧儿一小丫头竟如此聪明和见多识广,竟然把他的用意都猜得准确无误!
张巧儿见齐大郎脸上有着意外的神色,便知道她不但全猜中了、还让齐大郎对她刮目相看!
于是张巧儿便故意学着齐大郎的样子,小脸一抬、把下巴扬得高高的,并给了齐大郎一个“你不说我也知道”的眼神,让齐大郎顿时感到有些懊恼和沮丧———张巧儿什么都知道了,那他就没卖弄见识、让张巧儿崇拜他的机会了!
原来张巧儿猜的一点都没错,齐大郎的确是在一本闲书上看到这个、特殊的护送鱼苗的法子,才能利用这个法子来贩卖鱼苗赚钱。
且不是齐大郎自夸,他用的这个法子,除了那些祖祖辈辈都靠贩卖鱼苗为生的人家懂得、寻常的人大多都不懂!也正是因为如此,齐大郎内心才会对张巧儿暗暗刮目相看,从此以后也不敢再小瞧张巧儿了。
不过这张二郎还真是好奇宝宝,只见他很快就又有了新问题,并不耻下问的缠着张巧儿问道:“阿妹,那你可知道齐衡为何、专门让他家厨娘炒了杂糠来喂鱼苗?这里头可是也有什么讲究?”
这个问题还真把张巧儿给问倒了……
张巧儿活了两世也没听说过鱼吃炒糠,在她的认知里一直以为只有鸡、鸭、鹅才吃糠,至于鱼吃什么,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张巧儿,只孤陋寡闻的想到那些彩色颗粒状的鱼饲料!还有就是蚯蚓虫子什么的……
不过张巧儿才刚刚把齐大郎给“震撼”住,这时候自然不能老实的回答“不知道”、让齐大郎重新得意起来!
于是张巧儿眼珠子一转、马上就寻了个借口,假装不高兴的推脱道:“我刚刚都已经说了那么多了,这口都说渴了!二哥你有问题干嘛不去问齐大哥哥?他才是领头带我们捕鱼苗、卖鱼苗的人,这些事他应当最为清楚!我得喝口水歇息一会儿,二哥你让齐大哥哥给你解释吧!”
张巧儿既然把问题丢给齐大郎,齐大郎自然不能让她小瞧了去,只见齐大郎一边十分自然的塞了个弯月形的水囊给张巧儿,一边慢慢的解释道:“我之所以让你们给鱼苗喂炒糠,是为了让这些鱼苗将来长大后不会产卵……”
原来为了以后能源源不断的把捕捞到的鱼苗卖出去,齐大郎特意翻了许多书、找到这个一个让鱼苗长大后不能产卵的土法子———书上说只要给鱼苗喂过炒糠,鱼苗长大后就不能产卵繁衍小鱼了。
这其实也是贩卖鱼苗业的一个潜规则———做这一行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用各种各样的法子、让被养鱼的土财主买去的鱼苗不能产卵。这样一来,土财主就一直需要买鱼苗,而以捕获鱼苗来贩卖谋生的人、也就能一直靠这个手段挣钱。
第二十三章 巧儿支招
张二郎几人听了齐大郎简短的解释后,个个都大为称奇、张二郎更是直接赞了齐大郎一句:“没想到你这个财迷赚起钱来还真是像模像样,把这些门门道道都弄得一清二楚!”
“你使了这么一手后,不但这回能把鱼苗给都卖了,连下回的路你也都一一铺好了!我这次可是真服了你了!怪不得你从小到大,都能从那些小丫头身上骗到不少物事换钱!”
张二郎的夸奖却没让齐大郎心情愉悦,只见他沉着一张脸恶狠狠的瞪了张二郎一眼,脸上有着“你才是财迷、你才骗钱”的神色!齐大郎瞪完张二郎才偷偷的扫了张巧儿一眼,见张巧儿面色如常才悄悄的把目光移向别处。
而张二郎似乎很喜欢撩拨齐大郎、看齐大郎不高兴或是吃瘪,于是齐大郎一不高兴、张二郎马上就说得更加起劲,还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齐衡你就别不好意思了,我不会笑话你出卖色相骗小丫头物事的……”
“我拿去换钱的那些物事,都是她们自己主动送给我的,”齐大郎皱着眉头、绷着俊脸辩解了句,随后为了阻止张二郎再胡说八道诋毁他的形象、让张巧儿误会他喜欢和小丫头玩,齐大郎马上使出杀手锏来堵住张二郎的嘴:“再废话个不停,你自己去卖鱼苗。”
齐大郎话音才落,张二郎的态度马上来了个九十度大转弯,只见他马上只字不提齐大郎“出卖色相”一事,改而讪笑着讨好起齐大郎来:“你不带我们去,我们哪晓得把鱼苗卖到哪里去啊?阿衡,我知道你是个讲义气的好兄弟,一得知我们家日子过不开,就带着我们用这个法子挣钱,你对兄弟我的情义、我心里都记着呢!”
张二郎说着“嘿嘿”的笑了两声,然后腾出一只手来勾住齐大郎的肩膀,小心翼翼的问道:“好兄弟,你不会在半路上丢下我们不管吧?我们还是加快脚程赶路,赶紧赶到东坑镇把这些鱼苗给卖了才是!”
齐大郎见张二郎终于说了句像样的话,才侧过脸用鼻子哼了一声,算是揭过此事了。随后张巧儿几人拎着竹篓再赶了好一会儿路,才在晌午时分赶到了人来人往的东坑镇上,并且齐大郎马上熟门熟路的把他们领到那养鱼的土财主家。
负责收鱼苗的是一个三、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那中年人姓徐、是那养鱼土财主家的管事。徐管事一见到齐大郎马上喜滋滋的迎上来和他打招呼,后来一听说齐大郎这回竟一口气送了十个竹篓的鱼苗来,当下便喜出望外、并急忙忙的要领齐大郎去账房结钱。
张巧儿在一旁把徐管事的神情一一看在眼底,略微再一思忖心里便有了计较,于是赶在徐管事领齐大郎去账房结钱时,不动声色的把齐大郎拉到一旁,低声问道:“齐大哥哥,你以前送鱼苗过来,那徐管事都给你什么样的价钱?”
因这鱼苗细若针芒、买方和卖方都无法细算数目,因此大多数鱼贩都是以竹篓作为交易的单位。而齐大郎初始送鱼苗过来时,那徐管事满满一竹篓的鱼苗只肯给四百个铜板子儿,后来齐大郎送的次数多了、他才往上提了一百个铜板子儿,算是给熟客的价钱。
于是张巧儿一问,齐大郎便如实答道:“每个竹篓的鱼苗给五百文钱。”
张巧儿略微一思索,马上开口说道:“那你和那徐管事说这回咱们得涨价———每个竹篓给六百文钱,要是徐管事不肯涨价钱我们就不卖!”
齐大郎既用这个法子来挣钱,自是打听过和这个行业有关的不少事宜,明白别处的土财主收鱼苗、每篓子大多只给三四百文钱。这东坑镇是因镇上只有一条小溪、溪里没什么鱼儿,所以这鱼苗都得要鱼苗贩子从别处捕了送来。
既是从别处送来的,那这送鱼的路途也就长了一些,这路途一长、鱼苗死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也就更考验鱼苗贩送鱼的技巧了。这些种种缘由加在一起,才让东坑镇的土财主收鱼苗给出的价钱、比别处高个一百文钱。
齐大郎为了赚钱可是做过市场调查的,所以他觉得徐管事一竹篓给五百文钱算是高了,应是不可能再给他涨价钱了……
但张巧儿却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见齐大郎犹豫不决、马上加重语气再强调了一遍:“必须涨价、那徐管事只要不笨也一定会愿意涨,听我的一定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