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糖水豆腐
且先不说张巧儿为赚钱一事如何烦恼,却说齐家得知张家的情况后,林氏倒也送了不少物事过来。吴氏知道林氏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们,可他们也不能仗着人家一片真心、就无休止的占人家的便宜,让张家欠齐家的人情越积越多。
因此既有了陈家送来的那些物事,吴氏这回没有收下林氏送的物事,林氏拗不过固执的吴氏、只能把物事都拿了回去,但却隔三差五的邀请吴氏一家到齐家吃饭,嘴上说是想要他们来凑个热闹、让家里别冷冷清清的,心里其实是想借着这样的法子帮张家减轻负担。
吴氏也不好次次都见外的推辞,因此这段时日、张巧儿一家人去齐家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一日又正巧遇到齐大柱的生辰,于是林氏自是特意备了不少好菜,并邀了张巧儿一家过来凑热闹、替齐大柱庆生。
齐大柱和张大海一打了照面、自然就勾肩搭背的吃酒去了;张大郎兄弟和齐大郎兄弟则趁着没雨在院子里蹴鞠,吴氏、张巧儿、齐三娘则在厨房给林氏打下手,四个人一边忙活、一边说说笑笑,林氏和吴氏还时不时的把做菜的要领传授给张巧儿和齐三娘。
这齐家做的菜通常是大鱼大肉、张家一般很少做,因此许多宋人常吃的好菜张巧儿都没机会学。于是一有机会到齐家给林氏打下手,张巧儿便总会很认真的跟着林氏学做菜,力求多掌握一些灶上手艺。
而张巧儿跟着林氏学了几道菜后,才发现原来不止他们家做菜放的盐极少,像齐家这样的人家做菜竟然也不多放盐,似乎连齐家也觉得做菜多放盐、是一种十分奢侈的行为,因此宋人做菜大多喜欢用酱、再辅以少数的盐调味。
张巧儿留意到这一点后,之后便留了个心眼打探和盐有关的大小消息,也特意旁敲侧击的问了见多识广的齐大郎,最后弄明白北宋的盐为何那么金贵———这人不可一日无盐,盐吃得少会没力气、还会得一些病。因此盐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性,且因需要的量很大、这个行业的利润也十分惊人。
盐的种种特殊之处,让北宋朝廷把盐当做课以重税的对象,这盐税重了、盐自然也就卖得不便宜了。因此宋人才会觉得做菜多放盐是一种十分奢侈的行为,除了那些大户人家外,许多人家做菜都只放少量的盐、意在给菜调个味儿……
因家住海边,所以张巧儿对北宋盐业格外感兴趣,还专程往城里跑了一趟、细细的打探了各大盐铺的盐价。
张巧儿前世就听说过“三担米一担盐”的说法,原以为这盐的价钱一定很高,但费心打探过后,张巧儿才发现其实盐价并没有她想象中的贵———闽地沿海一带因靠海产海盐、因此不是缺盐的地方,官盐一石零售价约是八千文钱,折合算下来一斤官盐也就大约两百文钱。
不过因老百姓一日三餐或多或少都得吃盐,因此这盐商卖盐主要走的是量,这量一可观、一石哪怕只要八千文钱,总数累计在一起也十分吓人、足于让盐商获得巨额的利润。
且张巧儿打探到的还只是闽南一带海盐的价钱,听说西和、成、凤州等地一石官盐卖到四百文钱、甚至更高,让许多百姓叫苦连天、宁可去买价钱低的“私盐”。于是官府竟强制分配官盐、要求每家每户买一定数额的官盐,好完成朝廷让他们上缴的定额盐税。
张巧儿觉得一石官盐要八千文钱,那只要张家能从海水里煮些盐去卖,就算是悄悄的卖给贩卖私盐的商贩、价钱对折,那一石也能卖个四千文钱啊!于是张巧儿一边继续打探盐商如何在沿海一带收盐,一边搜罗脑海里和煮盐有关的知识,仔细琢磨可行的煮盐方法……
于是没过几日,张巧儿就打探到一个让她兴奋不已的消息———闽南一带的确是有几户人口众多的“亭户”(宋代生产海盐的民户的专称),这些亭户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海边,世代都靠着煮盐这一技能替朝廷煮盐,并且他们煮盐的技能还只传男不传女。
亭户用所掌握的方法煮出海盐后,负责盐政管理的太尉府会派专门的人前来收盐,然后付给亭户一定的银钱。当然,朝廷收盐的价钱自然比市面上出售的官盐的价钱低上不少,不过亭户煮出来的海盐量通常都十分可观,因此沿海一带的亭户大多家底厚实、比寻常渔民要有钱。
而张巧儿之所以兴奋,乃是因为她前世正好写过一篇和古代盐铁行业有关的论文,碰巧查过古人煮盐的方法!并且因为方法奇特张巧儿还着重研究过,当时有着很深的记忆!
不过那篇论文仔细一推算、张巧儿写了都快有二十几年了,许多内容她记得不是很清楚,必须集中精力回忆才能零零散散的记全。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张巧儿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努力的回想煮盐的方法,努力成为掌握暴利行业商品制造秘法的人……
且先不说张巧儿这头如何,却说虽然张大海兄弟依旧不能出海打渔,但有了张大河夫妇送来的那些物事,张家省着点吃倒是能把日子过下去。
并且张家还没把张大河夫妇头一次送来的物事吃完,陈氏就又亲自送了一些过来、并且这一次她直接让人抗了两大袋白米过来,看上去就像是真心实意的替张家一大家子着想。
这两大袋白米对陈家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张家来说却算是厚礼了,加上上次收下的米也还没吃完,因此吴氏自是不会贪心、当下就婉言谢绝:“三弟妹你太客气了,上次你们送来的那袋米、足够我们一家人吃上好一阵子了,这两袋米你还是抗回去吧!”
“大嫂你和我客气什么?我们家打从金姐儿出嫁后,就只剩下我和大河两个人,可就是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一个月都得吃两袋十来斤重的米才够!大嫂一家和二哥一家加在一块儿,可是足足有八口人呢!一袋米哪能够吃?”
张大河夫妇一日三餐、顿顿都要吃捞干饭,那米自然也就耗得快了。而张大海一大家子却是一天只吃一顿捞干饭,其余三餐都是喝稀粥、就咸菜,米自然也就耗得慢了,眼下家里的白米也还够吃……
既然张家的米还够吃、吴氏自是不会要林氏再送来的两袋米,且吴氏始终觉得陈氏突然示好、献殷勤有些不寻常,于是心想能少欠陈家人情就尽量少欠,免得将来因这些人情,张家遇事气短、有什么话也不好直接说出口。
于是吴氏坚持不收下陈氏再抗来的两袋大米,客客气气的说道:“三弟妹,我不是在和你客气、见外,而是你们上次送来的一大袋白米真的还剩下不少,足够我们吃到度过这个难关了!”
作者有话要说:本文是披着种田皮的言情文、非考据文啊,大家别太细究了,糖水伤不起。
糖水查了资料,其实北宋盐价较为平稳时、官盐平均大概是每斤五十文钱,但有些时期盐价的确是被抬到四百文一斤、还强制卖给老百姓。
本文中因剧情需要,把闽南一带的盐价定在每斤两百文钱(不是百分百精确),所以特此说明、希望大家别深究。
PS:么么大家,谢谢大家订阅~
第三十章 意图显露
“这天气也不可能一直坏下去吧?我想这台风很快就会消退,天气也很快就会好起来!等天气一好,你大哥和二哥就能出海打渔了,”吴氏说着顿了顿,才一脸认真的对陈氏承诺道:“等我们家情况好转、手头宽裕了,一定会把欠你们家的物事都还上,绝不会白白占了你们家的便宜!”
“哎哟!大嫂你这说的是什么话?你说这话可就是和我见外了!自家亲戚送点米菜算个什么事儿啊?”陈氏说着故意摆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但她很快就亲热的挽了吴氏的胳膊、亲昵的嗔了句:“大嫂你再说什么‘欠’啊‘还’啊的话,我可就不高兴、立马走人了!”
吴氏有些不自在的把手一抽、不动声色的和陈氏拉开距离后,才客气的说道:“呵呵,毕竟大河算是分出去单过了,我们也不好老要你们家的物事,传出去别人会说大海和大江两个兄长占小弟的便宜……”
两人正寒暄着呢,马氏正巧掀了帘子钻了进来,一见船舱一角堆着一堆物事、两袋白米,马上就眉开眼笑的凑到陈氏面前:“三弟妹,你又给我们送物事来了?哎哟,你可真是有心,我们大河能娶到你这般贤惠能干的浑家,可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是啊,我是担心几个侄子、侄女儿吃不饱,所以特特又送了些物事过来,可大嫂却死活不肯收下,一个劲的和我见外,”陈氏说着伸手扯了马氏一把,道:“二嫂你赶紧替我评评理儿,别叫我的一片好心被人当成了驴肝肺啊!”
马氏一见吴氏把不要钱的物事往外推,马上不高兴的给吴氏使了个眼神,并代替吴氏把物事都给收下了:“三弟妹,大嫂她是脸皮子薄才不好意思收!没事,我做主替她收下这些物事了,我也替我们家的几个孩子谢过三弟妹你这个婶娘!”
马氏说完生怕吴氏再说出什么拒绝的话来,竟直接抱了一袋大米就往外走去,迫不及待的想把陈氏送来的物事转移到他们家那艘船上去,免得吴氏让陈氏把物事收回去。陈氏见了赶忙让跟着她一起来的婆子帮马氏一把,很快就把船舱一角的物事,或转移到船下的厨房、或搬到隔壁那艘船去,一眨眼那些物事就都成了张家的物事。
吴氏见马氏坚持把陈氏送来的物事都收下了,也不好再说些什么,只能一个劲的代替张家两房人向陈氏道谢。
那陈氏却一脸不以为然、让吴氏不必为了那点物事客气,随后再坐了一会儿便起身告辞,并没有表露出别的什么意图。甚至之后每隔几天、陈氏就会上张家来串回门子,这些日子到张家走动的次数、比前几年加起来还要多!
虽然陈氏回回来串门都带了物事、且对张家人都十分热情,但吴氏却依旧担心陈氏又是送米、又是送菜,最终会有什么事要张家帮忙———虽然无论是哪一方面,张家都不可能帮得上陈家的忙,但吴氏心里却还是一直觉得不安稳。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吴氏的心都悬得高高的,哪知一连过了快一个月了、陈氏那头都没什么动静。于是吴氏悬着的那颗心才慢慢的放回了原处,以为陈氏真是突然醒悟过来,想要和张家这头的亲戚好好相处。
没想到吴氏才刚刚打算不计前嫌、诚心诚意的待陈氏这个弟妹,陈氏再上张家串门时、就暴露了这几个月突然亲近张家的目的……
这一日,陈氏像往常一样来张家串门,不过这回她才和吴氏闲聊了几句就开始唉声叹气、似乎有什么烦心的事儿,脸上也堆满了愁容。
吴氏见了自是一脸关切的开口询问道:“这好端端的,三弟妹你怎么叹起气来了?可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
陈氏先是叹了口气,随后才闷闷不乐的抱怨道:“唉,我都这把年纪了,能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说来说去还不是那来讨债的闺女,都嫁出门了还成天给我添堵、让我心烦!”
“难不成我们金姐儿在夫家出了什么事?要真是出事了、三弟妹你可得和我们说说,虽然我们没什么地方能帮上金姐儿,但至少可以替她出出主意!”
吴氏心里一直很感激陈氏这段时日的雪中送炭,因此她这番话说得十分诚恳、也是真心想帮陈氏解决烦恼,更是希望金姐儿在夫家能过得好。
而陈氏似乎早就在等吴氏这句话,只见吴氏话音才落、她就飞快的拉住吴氏的手,一脸悲痛的说道:“大家伙儿都羡慕我们金姐儿嫁到了城里的大户人家,以为一风风光光的嫁进门去就能当少夫人,可他们却不晓得这大户人家的媳妇儿有多难当!”
原来那金姐儿虽然被陈氏养得白白净净的,在乡野之地也算是清秀可人的小娘子,但那是因为乡村里的小娘子大多粗俗黝黑,才能让金姐儿脱颖而出。若是把金姐儿往城里一放,对比的对象有了质的提升后,金姐儿的模样便不算太出众了。
而这金姐儿的夫家姓于,当初金姐儿之所以能嫁过去,一是因陈氏替她准备的妆奁十分丰厚;二则是因陈家和于家也算是有生意来往,加上是陈氏嫁到城里的两个姐姐出面做的媒,这桩亲事最终才能结成。
不过这金姐儿可以说是高嫁,于家上上下下的人本就不怎么把她放在眼里,加之金姐儿只有中人之姿、一到城里就被比下去了。因此成亲后头一个月还没过完,于家少爷就迫不及待的睡到了通房屋里,把金姐儿这个正头娘子给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