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四公子
余溪疑惑地看着她,她却闭口不言,真的半个字也不多说。
她哪里有资格评价文绍安,前世她不能习武,虽然读了不少武功秘籍,但对武艺依旧是一窍不通,是他一本一本地给自己演示讲解,她如今能说得出这一二三,还都有赖于他。
“昨夜他们急急地出城,那时候城门应当已经关了吧?可是京中出了什么变故?”程锦负着手,望着文绍安一剑轻飘飘地挑开那已经是穷弩之末的方芜。
“昨日崔府的人在午门外被抄斩,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统共斩了八十余人,午门外的鲜染红了地面……”余溪顿了顿,“有不少不明真相的百姓前去围观起哄,朝他们扔了臭鸡蛋烂菜叶,还大声拍手叫好……也是在那个时候,十几名官员在宫门前触柱自尽,以血死谏,为崔相鸣冤。”
第二百七十四章 乱
程锦挑眉,倒是有些惊讶,死谏这种事在萧晟那时候几乎已经被禁绝了,而隆庆帝看着也不像是能够容忍这种事的人。
余溪的脸上也泛起一丝怒意,“苏相将他们全都打为乱党,还要牵连他们的家人,皇上为此在御前同他争吵,但最终还是不曾拗得过他,一日之间,便抓了上百老弱妇孺,悉数投入天牢。”
“苏相一党刚刚得势,便已疯狂至此么?”程锦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虽然她不认识苏相,但苏相的风评一向极佳,看不出来他会是那种自毁长城的人。
“昨日有不少读书人在京中集聚,筹谋着联名上书为崔相平反,苏相一党得知了风声,便四处抓人,这几日怕是要出大乱子了,他们是得了皇上的令连夜出城的。”
“也难为他们竟然能劝得动方大人那样耿直的人。”程锦唇角微扬,“怕是连哄带骗才把他诓出来吧。”
余溪朝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轻轻摇头道,“是皇上下的口谕,着他出京彻查此事,方师兄一向嫉恶如仇,是非分明,这些年也得罪了不少人,若让他留在京城,怕是要被人挑唆当枪使了,皇上虽然给他下了令,但更多的是要保护他。”
对一个国君来说,绝不投向任何一方势力,做事的出发点只凭着热血公心,这样的人才无疑是最好用的,隆庆帝心里极看重方芜。
说话间,三人已经收了势,围观众人鼓掌叫好,仿佛他们真如江湖耍把式的一样,程锦觉得好笑,他们此刻若拿块碗讨银子,说不定还真能讨得盆满钵满的呢,三人却不以为意,还朝众人拱了拱手。
“悦然,怎的起得这般早?”杨忠快步向前关切地问道,在距离余溪三四步的地方停住,生怕身上的汗味儿熏着了她,“用过早膳了么?”
“等你一块儿用。”余溪浅浅笑着,拿出帕子来给他擦汗。
这一对新婚夫妻就如蜜里调油一般,感情极好,方芜一边喘着气一边对文绍安笑话道,“他们俩的感情倒是好,你那小未婚妻呢?方才在这儿看了好一会儿,怎么也不等你便走了?”
“人家小姑娘害羞呢,”文绍安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杨忠便笑道,“绍安平日看起来挺正经的,没想到竟然对个小姑娘起了心思,年纪小小的就拉着人定了亲,我和悦然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连说话都小心翼翼的,哪里敢有什么定亲的念头?外人都说绍安是个难得的君子,要我看,怕是个衣冠禽兽啊!”
“说什么呢!”余溪没好气地瞪了一眼,“还不快去洗洗,净在这儿瞎说。”
方芜毕竟年纪大了,同他们打了这一场,已是精疲力竭,一时有些缓不过来,索性坐在后院的石阶上。
文绍安给他端了一碗温水,他也不客气,接过水碗“咕咚咕咚”地一饮而尽。
“岁数大了,不中用了,”方芜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朝文绍安笑了笑,“这些年都在忙着给人断案伸冤,许久没有练身手了,荒废了不少,若让师父知道,定要怪我不用功。”
“师父不会怪您,您这些年为江东百姓伸了不少冤情,也威慑了江东官吏不敢胡作非为,还被江东百姓奉为‘方青天’,师父一直赞赏不已。”
“你倒是知道得清楚。”
“也不是我想知道的,是师父关切你的情况,常有事没事同我在信里念叨。”
想到夫子,方芜的脸上绽出了笑意,但很快又沉了下去,“我算是什么青天,昨日眼睁睁地看着那八十余口人无辜送命,看着那些本该有着大好前程的同僚愤而触柱,我却什么都做不了,还要跟着你们灰头土脸地离开京城,我这一辈子怕是都要活在此事的阴影之中了。”
“党争素来无谓而可怕,师父过去常告诫我们不当依附任何一门一派,就是担心我们在党争上耗费时间,那十余位同僚固然可敬,但他们若是能好好活着,为百姓多做一些事,日后寻着机会为崔相鸣冤平反,不是更有意义,何必在这个关头上无谓送命?”
“道理我都明白,只不过大丈夫生于世,还有应当有些血性的,尤其是你还年轻,这么一味隐忍未必是好事。”方芜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这个样子,不像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倒像是个五六十岁的官场老油条,以皇上对你的信任,假以时日,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代权相,也让你尝尝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文绍安笑而不语,方芜是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那种人,他如今为了崔相的事儿愤怒不平,但崔相同他却并无私交,甚至因为方芜得罪了崔党的人,崔党一直对他处处打压,所以方芜在江东提点刑狱公事的位子上做了许多年,许多当年的同僚都得以升迁,他明明样样都比人强,却像是要把这个位子坐穿似的,岿然不动许多年。
方芜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自己得罪了崔相一党,但他做事只求问心无愧,涉及自己的原则从来都是寸步不让,得罪谁讨好谁,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文绍安与他完全不同,他做不到他那么无私,自从知道了程锦五十年间的遭遇,他原本就不算热的血,早已经凉透了。
“既然那几十口人已经救不回来了,凡事还是应当往前看,若此次能一举揪出此案的幕后黑手,想必皇上也会尽一切努力为崔相伸冤。”文绍安劝道。
昨日方芜差点就跟着那些人去宫门那儿触柱自尽了,幸好文绍安将他直接领到了隆庆帝跟前,他亲眼看着隆庆帝抹着眼泪,表示自己的无奈,崔相虽然下了台,可是苏相上了台,这位照理说早该亲政的皇帝,权力依旧十分有限,朝中大小事宜均决于苏相之手,隆庆帝当真是有心无力。
方芜亲眼见到了隆庆帝的难处,原本对他的不满立刻烟消云散了。
第二百七十五章 失踪
苏相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方芜比杨忠和文绍安他们都要清楚得多,过去的苏相为人公允,与人为善。
当初崔相年轻气盛,没少当面顶撞苏相,暗地里也常给他下绊子,苏相常常都是一笑置之,从来不和崔相争执较真,就连崔相都十分认可他的人品。
也正是利用苏相的宽厚,崔相才耍了些小阴招,将他一举拉下马。
谁知道多年之后,苏相的报复会来得这么急,这么凶,完全不给崔相留一丝生机余地,再无当年的君子风度。
“人为什么会变?”方芜毫无风度地躺在地上望着天,眼神迷惘。
“我考会试那一年正是苏相亲自主持,我还记得他一身正气,同我们说读书人是大梁的脊梁骨,不论成败都不要弯下自己的脊梁,这话我一直记着。
后来入了仕,在翰林院修了几年书,觉得没意思,正巧大理寺要人,我便毛遂自荐去了大理寺,也是苏相亲自召见了我,没像其他人一样劝我留在翰林院,只是耐心地听我说了一大堆又长又臭的酸话,他让我不要忘了本心,既然决意走刑狱这条路,便要上对得起天地日月,下对得起生民百姓,为朝廷明正法,为百姓伸冤情,这话我也一直记着。
再后来他被崔相贬为庶民,逐出京城,路过江东时,我去送他,他丝毫没有怨怼之情,还同我说,人生起落是常事,莫要介怀,只要这辈子无愧天地良心,无论在何处,都能心安理得……
他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变成……”
相比精明的崔相,宽厚温和的苏相对方芜算是有知遇之恩,方芜一向待他崇敬有加,越是如此,他便越不能接受,自己所崇拜的人一夜之间形象崩毁,究竟是他傻乎乎的一直被蒙蔽,还是苏相变了?
“人自然是会变的。”文绍安淡淡地开口,“便如日月星辰也并非一成不变,今日之是,也许便是明日之非,我们不是苏相,不知道他这些年受了什么样的苦痛折磨,单单以一句‘变了’来评价他,未免也有失偏颇。”
“他本有机会成为同文相齐名的千古名相的,偏偏在崔相之事上功亏一篑,”方芜长叹一声,“若是文相,定然不会……”
“你又不是他,如何知晓他不会?”文绍安打断他的话,“兴许也是会的。”
方芜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你这么辱你家中先祖,不怕祖宗怪罪么?”
文绍安笑了笑,没有答话。
“这世上便没有不会变的东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