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之七彩成长记 第14章

作者:暗墨沉香 标签: 年代文 种田 穿越重生

  完工后,程爷爷视察一圈,“行,院子拾掇好了,我也就放心了。以后你们两家好好过日子,好好干,总能把日子过好过红火。”

  程茂林和程茂田齐声回答:“知道了,爸。”

  围墙围好没两天,邮递员到来,给程爷爷送来一个包裹,顺带还有张汇款单。程爷爷一收到就知道这是远在边疆的二儿子寄来的。包裹里有葡萄干、肉干,还有几斤纯羊毛毛线,有红色的、藏蓝色的,一看就是分别给家里男女准备的。藏蓝色的毛线比红色多。大红色毛线两斤,藏蓝色毛线有六斤。

  刘玉香把老二寄回来的东西看在眼里,想要。汇款单她摸不着,钱更拿不到手。可寄来的东西是实打实的,公婆总该分给她家一份吧。她家可是有仨小子,得多争取点才行。

  刘玉香:“妈,立宗可还没有一件体面的毛衣,这藏蓝色的毛线要不给立宗打件毛衣?”

  程奶奶听后忍不住横了大儿媳一眼,怼了她两句:“你当我不识数?我掂量着藏蓝毛线有好几斤,给立宗织件毛衣两斤就够了,我能都给你?”大儿媳妇确实有点贪心,啥都想往自己屋里划拉。

  刘玉香厚着脸皮说:“妈,我家可是有仨孩子。”她儿子多,应该多分点。

  程奶奶说:“怎么分我有数,该你的少不了。”

  最后,程奶奶自个留了些葡萄干,又给老伴留下几块肉干尝鲜,剩下的分成四份分了分。分的零食,老大家的量稍微多一点,老三老四家一样多,她更没忘给亲闺女留一份。还有那八斤毛线,她分给老大家二斤二两,给亲闺女一斤八两。老三老四家各分了一斤大红色和一斤藏蓝色毛线。

  程爷爷劝老伴给自己留点毛线,程奶奶没要:“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穿啥不行,只要冻不着就成。这些毛线这么好,还是留给孩子们。”

  程爷爷穿不惯毛衣,也没打算要毛线。抽空他去了镇上的邮局,把汇来的钱五十块钱取出来,交给老伴藏起来,没分给儿子。

  看着到手的钱,程奶奶不禁想起好几年未归的二儿子,“茂山都好几年不回来了,也不知道他在那里过的咋样?你说他也不说带孩子们回来看看,我还没见过他给我生的孙子孙女。唉,老二一去好多年了,中间才回来两趟,你说他就不想家?”

  “好男儿志在四方。老二那么能耐,都在那边当上军官了,还能过得不好?你也用不着太挂心。”程爷爷虽然这么说,可心里依旧不好受。

  当初二小子上完初中,还想去县城上高中,可是当时正赶上战乱年代,他怕儿子出去小命不保,没有让他去。

  再后来,程茂山偷偷报名参加八路军,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他们家后来因此还被评上光荣军属。可程爷爷程奶奶怕啊,生怕哪天传来二儿子牺牲的消息。好在二儿子平平安安活着回来了,后来被派边境那边,一年到头难回来一趟。十几年从军过去,期间老二只抽空回来过两次。

  程茂才分到边境后,在那边安家立业。虽然不经常回家,但他经常家里写信,偶尔寄钱,还寄过几张照片,每年过八月十五和过年都会给爸妈寄东西回来。

  不是程茂山不想回家,只是因为回家交通极不便利。他从家出发,坐车到市火车站就得花大半天时间;完了坐火车中途还得转车,一共要坐七天八夜,才到老家省城。再从省城赶到家,又得一天时间。大人坐十几天的车都得蔫巴了,孩子更受不了这个罪。所以程茂山还没有带他媳妇和孩子回过老家。

  程奶奶深深叹口气说:“也不知道咱活着的时候还能见茂山几面?”

  程爷爷:“现在日子好过了,咱们争取多活几年,还能见不到儿子?只要茂山在外面没生命危险就行。几个儿子中,可就茂才最出息,不能耽误他。”

  程爷爷总盼着儿孙成才,可惜赶上的年月不好。要是当初狠狠心把几个儿子供出去,早都吃国粮了。可是在生命和成才之间,他还是选择然儿子们保命。

  入秋后,地里的玉米、地瓜、大豆、高粱等相继成熟后,村民们又开始忙活起来。虽然秋收没夏收那么紧张,可从收割到播种,中间经过好多道工序,忙起来也不轻快。

  玉米地里,得先用镰刀把玉米秸秆一颗颗割倒,后面的人把玉米掰下来凑成堆,然后装到麻袋里运出去,完了最后还要把玉米秸秆运出去垛起来,给生产队里的牛马当口粮,有剩下的再当柴火。最后玉米地里剩的根茬也得一个个刨出来,才能耕地、犟麦种,种下一季粮食。

  地瓜地里活也不少,得先把地瓜秧子割了留着喂牲口;然后把地瓜得用JUE头一个个刨出来。这可是个技术活,有经验的村民一刨一个准,一JUE头下去后,不会伤到地瓜就能挖出来。没经验的把地瓜JUE坏,地瓜就不好储存。除非把刨坏的地瓜做成地瓜干晾晒起来,才能保证不浪费。

  常年挥镰刀、抡头会把村民手上磨出一层厚厚的茧子;割豆子,拾棉花都会扎手,所以老百姓一年年辛苦下来,手给造得非常粗糙,可见其辛苦程度。

  程茂林拿的是整工分,也就是十分,所以整天干大力气活、技术性农活;李秀珍也想趁着年轻好好干,不过她到底是女人,没男人力气大,每天只拿八个工分。

  只是不巧的是,没忙两天李秀珍发现自己好像怀孕了。她最近胃口变大,总感觉吃饱了饿得快,恰好这个月又没来身上,已经生过两胎的李秀珍猜,她怕是又怀上了。好在最近大锅饭吃着还凑合,肚子里这个来的算是时候。

  李秀珍下工后找刘叔把脉,刘叔告诉她:“是滑脉,你身体还不错,回去干活时注意点,别累着。尽量多吃点好的,给肚子里的孩子增加营养……”刘叔还认为这孩子来的不是时候,秋收正忙的时候,万一不小心抻到,可能会造成动胎气。这种事不是没有发生过。

  可农村全靠那点工分过活,不敢还真不行,一个男人就算拿整工分,也供不了一家老小吃喝。所以女人就算怀了孕,也得下地干活,除非孕期情况太严重,没法干活,不得不歇着。当然,有心躲懒的就不算了。

  程茂林得知媳妇怀孕,脸上喜滋滋的,特别高兴。房盖好了,媳妇怀孕了,这孩子来的正是时候。

  “媳妇,你下地干活可得注意点,能躲懒就躲懒,大不了少赚点工分。咱上次卖野猪的钱还没花,留着当老底。等年底队上算完账咱再还钱,到时无债一身轻……”程茂林不敢早早把债还了,平时队里又不结算工分,要是人家怀疑他钱打哪儿来的,经不起查。

  “行,我知道,我还能不好好护着孩子吗?”林秀珍生过两胎,说起怀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程立国呆呆地问:“咱妈要给生小弟弟了吗?”

  七彩提醒:“也有可能是小妹妹。”

  程立国:“那咱很快有小弟弟小妹妹了?”

  李秀珍温柔地笑着回话:“是啊。立国,七彩,你们想要妹妹还是弟弟?”

  程立国权衡再三才回答:“想要弟弟,等弟弟长大,我能带他出去玩;妹妹娇气,不好带。”

  七彩思想成熟,给了个万金油答案:“妈,弟弟妹妹我都喜欢。”

  李秀珍听完哈哈笑着说:“反正等生了就知道是弟弟还是妹妹,到时没法退货,是啥就要啥。”

  程立国傻眼:那妈还问个啥劲儿。

  村里对孕妇还是有照顾的,可以调换个轻松点儿的活计,可是工分肯定不如原来拿的多。如何选择全看个人。李秀珍原先蹲在地里掰棒子,怀孕后换成收豆子的活儿,这活儿轻快,只拿六个工分。好在家里有两百块钱打底,要不李秀珍不敢这么做。

  就这还有人觉得李秀珍娇贵,刚怀孕就不敢干重活,男人惯得她。有人还说,自己当初挺着大肚子还得挑水担粪,差点把孩子生到地头……这年头的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屁大点事都得议论一阵子。背后嘀咕李秀珍娇气的不少,包括她大嫂都嘀咕过。可李秀珍权当听不见,她自个的身子,想咋娇贵都愿意,关别人啥事,一个个吃饱了撑的,管闲事不少。

  虽然是吃大锅饭,可对上对孕妇、老人、儿童、病号有照顾,可以隔三差五吃个鸡蛋,算是补身子。这已经很不错了,吃不到的看人家吃会眼红。要是谁摊上个又懒又馋的媳妇,能因为个鸡蛋怀崽子,然后想着吃鸡蛋偷懒,这种不会过日子的女人不是没有,只不过很少罢了,谁遇上谁倒霉。

  程奶奶知道小儿媳怀孕后,把攒的半篮子鸡蛋给她送来,让她在家烧水时顺便煮一个吃。

  赵英子知道弟妹怀孕,很是羡慕。她身子不争气,不知道还能不能怀上。她倒是盼着再给丈夫生个带把的,就看老天爷赏不赏脸了。

  快到中秋节时,分家另过的儿子要给爹妈送礼,嫁出去的闺女也要给娘家送礼。程茂林买了三斤月饼,八斤猪肉。爸妈那里、岳父母那里分别送一斤月饼二斤肉,自家留了一斤月饼四斤肉。要不是有儿女捡野猪赚的钱,程茂林肯定不会这么大方。

  李秀珍带着儿女,还有丈夫陪着,提前回了娘家一趟。

  七彩姥姥见到闺女一家笑得合不拢嘴,“你们刚盖了房,手头不够宽裕,还拉着饥荒,来就来,咋还买这么多东西?”

  李秀珍在娘家也是最小的,还算受宠。七彩姥姥自然是希望闺女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有能力孝顺想多送点节礼,她收着也高兴;可是闺女若是没钱死要面子多送节礼,亏的还不是闺女和俩孩子。

  后来李秀珍私下偷偷告诉她妈卖野猪的事,七彩姥姥才不担心了。

  七彩姥爷私下教闺女:“既然分了家,就跟姑爷好好过日子。你公婆指望不上,以后仨孩子全指望你们两口子混了。”

  当爸妈的上进,混得好,孩子们能跟着吃饱穿暖,还有书读,过得能舒心点;当爸妈的不上进,孩子们都得跟着受罪。

  七彩姥姥:“听你爸的,你爸的话错不了。”

  李秀珍笑着说:“我现在日子过得挺好,以后肯定好好过,你们放心吧。”

  七彩和程立国在姥姥家非常受欢迎,表哥表姐会热心地招待他们玩。最后他们一家在姥姥家吃了晌饭,又留下说了会儿子话,下半晌才回家。

  回来后,程茂林前脚给爸妈把节礼送去,后脚程茂田也去了。

  程茂田手头不宽裕,他家只送了二斤肉过去。赵英子没找李秀珍提前商量送节礼的事,大面上闹的有点不好看,赵英子埋怨弟妹没提前招呼她一声,显得三房没面子。

  李秀珍要是知道的话,肯定喊冤。她不是怀孕了吗,记性不大好,再加上头一年分家,忘了先找妯娌商量送节礼的事。两家送同样的节礼,拿出去谁都不丢脸。

  其实老大家送的节礼也不体面,刘玉香提前偷偷送了一斤月饼,就是不打算让赵英子和李秀珍看到,说她抠门。可就算俩弟媳妇不知道,程奶奶可是心里有数,她看到三哥儿子送来的节礼,忍不住跟老伴说:“你看看,还是你小儿子大方,他一人送的节礼顶老大、老三两家送的。”

  程爷爷非常了解几个儿子:“老大平时不言不语,心里会算计;老三有心无力;老四是自己有就不会亏待咱们。”

  程奶奶忍不住说:“其实当初咱们跟着老四过也挺好。”

  “分都分了,以后被说这些没用的,省的让老大两口子听了不高兴。”程爷爷精明地下结论:“远香近臭。以后老四过得好,不会亏待咱们的,你就少说两句。”

  中秋节的饭还是吃食堂,而且今天还沾了肉腥味。各家各户回去后,都吃月饼赏月去了。程家人团聚一堂,程奶奶又当起领头人,挨个把月饼分了分,然后大人孩子凑到一起热闹的一晚。

  月圆之夜,刘玉香睡觉前暗地里跟丈夫嘀咕:“老四盖房比老三花钱应该还多,他送的节礼倒是比老三多,也不知道钱哪儿来的。”

  程茂才不耐烦地说:“你管那么多干嘛?他送的越多还不是越好,咱家儿子跟着沾光。”女人家想的就是多,整天说些有的没的,总是关注不到点子上。

  刘玉香点头:“这倒是。”

  自从老三和老四分家后,两家的孩子到老院的时间少了,在爷奶这里得到的零嘴也少。相反,跟老两口住在一起的程立伟,跟爷奶撒个娇就能要到点东西吃,有时大点的程立邦也能跟着吃点。能多沾到便宜,刘玉香自然心里舒坦。

  等到八月十五,枣树上已经空空如也,很少再见到枣子。可山上的野梨、柿子、山楂、栗子、核桃、松子等都陆陆续续渐渐成熟,忙完秋收的村民又开始忙着上山采各类山货。采摘回来后,该卖的卖,少部分分下去,可以留给孩子当零嘴吃。

  没过多久,一直盼着怀孕的赵英子还没怀上,程燕飞倒是没过俩月很快怀上了。好在这阵子程奶奶又攒下一些鸡蛋,听到消息后,忙给闺女送了去,有殷切嘱咐闺女孕期注意事项,拉拉杂杂说了不少。

  直到冬天即将来临,赵英子竟然传出怀孕的好消息。兴许是这半年在食堂吃的不错,分家后赵英子又没多少烦心事,这才幸运地怀上三胎。

  刘玉香暗地里笑话:“铁树终于开花了,就是不知道还生个啥。万一她是生闺女的命,到时不又得失望?”

  赵英子自打生了程叶再无消息,这会儿怀孕了只顾得高兴,哪还顾上生儿子还是闺女。当然,她打心底是想生儿子的。

  赵英子脸上带着母性光辉,摸着尚未鼓起的肚子说:“你可得争气点,让我生个带把的。”

  程叶看她妈怀孕后,爸妈高兴地团团转,心里略带忧虑。眼看食堂饭菜越来越差,这时候怀孕真的好吗?

  程叶怕闹饥荒时,她妈吃不上饭,肚子的孩子没营养,会发生不好的事。虽然程叶是半路穿来的,爸妈略重男轻女,但是目前来说,他们对她还可以,所以她也盼着他们好。可是这些她又没法说出来。要不然爸妈还以为她不喜欢即将到来的孩子,认为她瞎说呢。

  程柳倒是老思想,她作为长姐更有责任心,知道妈怀孕后,把家里大部分家务活承担下来,希望她妈顺利生个弟弟。

  七彩作为爸妈的贴心小棉袄,跟程柳一样贴心会照顾人。她人不大,操的心不少。之前,她把院子里的大白菜照顾得水灵灵的,萝卜和土豆苗翠绿又茂盛。就连爸爸给她找来的石榴树苗和枣树上苗,也挺拔着它们的身姿,显得特朝气蓬勃。此外,七彩也从食堂的情况看出问题来,她悄悄收集了不少粮食作物种子。

  她可是有木系异能的人,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只要七彩有种子,啥都能种出来。她准备这些,都是为了以防万一。后来七彩庆幸,她准备的没错。

  初冬来临之前,程茂林已经把耐储存的萝卜、白菜、土豆存放到地窖里。程茂林从食堂逐渐缩减村民的饭量看出,接下来的形势不容乐观,说不定这些菜能派上大用场。

  孩子越是懂事,李秀珍越是不想俩孩子多干活。等她怀孕三个月后,坐胎已经没问题,便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七彩呢,看她妈下工后还想打扫院子里的落叶,忙阻止:“妈,你放下我来。”

  程立国认为自己是男子汉,应该多替爸妈干活,更应该多照顾妹妹,所以他抢过大扫把,把院子里的落叶归拢到一起,留着当柴烧。

  李秀珍忍不住跟外人炫耀:“我家俩孩子可懂事了,自从知道我肚子里又揣了一个,天天帮我干这干那。我要是想干点,他们非得跟我抢着干,我都抢不过他们俩。”

  这浓浓的炫儿女语气,倒不会引人嫉妒,桂香嫂子反而夸:“还不是你两口子教得好。我看你家俩孩子够能干的,听说他们还去采石场拉石头回来垒墙?别家这么大的孩子,成天光想着玩,可没几个能做到的。”

  李秀珍摇着头说:“哎呀,你可别说了,有时候看着孩子太懂事,我就心疼。”

  桂香嫂子:“自家的孩子自己疼。他们都是好孩子,你跟茂林可有福气了。”

  冬天天冷,地里的活少了,应该是猫冬的时候,可是村民还是不得闲。队里会组织村民干些编席子、草帘子、筐子、篮子等零碎活,还有织布、捻玉米粒等轻快活,累活就要挖沟渠啥的,比如到河里挖淤泥……可是,食堂里分的饭去渐渐不够吃了。以前是敞开肚皮水边吃,吃得心满意足。现在呢,生怕去晚了饭不够吃。

  在食堂做饭的婶子大娘小媳妇们,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人怎么可能没有一点私心,比如说分地瓜粥吧,负责分饭的人见到亲友,可能会给舀一碗愁的;看到不顺眼的人,勺子一抖,可能粥会稀一些……时间一长,矛盾自然就出来了。就打饭这事,不是给这个多了稠了,那个少了稀了,有不少人去村干部那里反映情况。村干部合计完后,想了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让亲友少的、比较公正的人负责分饭。好歹压下一些不平的声音。

  老村长也为食堂的事发愁。眼看仓库里的存粮越来越少,可能撑不到明年夏收,等粮食吃完了,大伙儿该怎么办?

  没有好办法,为了替大伙儿的肚子着想,还是继续限量吧。

  限量吃不饱怎么办,只能各自回去想办法。

  当初办食堂时,大队以“大办食堂”的名义让村民交了自家存粮。老百姓都拿粮食当命根子,大部分人没有把粮食全部交上去,都隐瞒下一部分。

  因此,吃不饱的村民回去后,悄悄煮熟加餐。当然,以现在的形势,即便大伙儿手头有或多或少的存粮,也不敢随便吃;也有人舍不得吃存粮,忍着饥饿过日子。没有存粮的,那是想吃都没得吃,只能去野外找吃的。

  李秀珍作为孕妇,家里还有少许存粮和一部分蔬菜,还有七彩暗中补贴,不时弄点小猎物回来,自然饿不着她。

  赵英子就比较惨了,她家房子盖好后,并没有种蔬菜,存粮也不多。给她一个人开小灶,没吃多久,就要把家里的存粮吃光了。

  因为今年的秋粮没分一点,她家还上交了大部分粮食,剩的自然不多。问题是当初目光短浅的她和丈夫觉得吃食堂挺好,并没有种秋菜。即便小闺女求着他们种,他们也没种。当时他们说什么来着,食堂又不缺菜吃,咱还种菜干啥,不是自找麻烦吗?

  程叶倒是跟程立国一样,在奶奶那里得到一些种子,也试着种了点。可她本来就不擅长种菜,胡乱种了点,埋上的菜种不是没发芽,就是长得不好,为此还被爸妈说了一顿,气苦的程叶干错放弃了。

  程叶最后破罐子破摔想: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看一步吧,反正大山里能吃的东西多的是,总不会把人饿死。

  程叶想起柳青青就是在灾荒时,跟在七彩后面见到戒指的,接下来只要她监视七彩,等七彩掉了戒指,她跟着去捡回来就行。

  至于程叶为什么非得监视七彩,还不是她自己闹的。七彩已经知道她的底细,可她经常会跟着七彩上山,七彩哪里会答应。她只说自己没空上山,都是私下偷偷去。

  程叶不只监视七彩,她还监视柳青青。当然,她是山脚下盯了七彩和柳青青一段时间,但是她没见过两人一起上山,也不知道戒指是不是已经被其中一人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