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边关搞建设 第20章

作者:炼意 标签: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懒得去理会这些人,她忙蚕房的事儿还忙不完呢。

  要说着关外真就活得比较糙。织坊染坊也不是没有,但是都很简陋,染的花色也脱不了蓝靛红,而且基本上不是兽皮就是麻布,丝绸绝不可能出现在普通人家里。原本陶倚君以为棉花还没出现,但这一次牛三郎送来的礼物里面就发现有混合了丝棉制成的布匹。

  这种丝棉很粗糙,颜色微有些泛黄,如果不染色的话,没人愿意穿这种色泽的布料制成的衣服。

  让人很意外的是卫老居然知道哪里有棉花,但同样的,卫老并不知道这棉花可以用来纺布,只是把它当作了一种观赏的植物。

  陶倚君没有亲手纺过棉花,她只知道这可以纺成线然后织成布,可怎么弄才能得到一匹完整的洁白的布料,她是的不懂。但是她不懂没关系,第一个纺棉花的人也不懂,还不是研究出来了,她好歹知道成品是怎么样的,给出了结果再去倒推,肯定有聪明人能把步骤推导出来。

  农庄里的女人不少,有些年纪稍微有点年迈,去外面挖地垦荒做一天还当不了壮劳力半天的活,这些费脑经的工作交给她们却是正好。她们体力不足但经验丰富,在家乡也干过纺织的活,只不过是把麻换成了棉花而已。

  在陶倚君把这个工作布置下去之前,还特意让人找了关系从外地买了一车子棉花过来。这东西不重,但特别占地方,运过来的时候,商队的管事还不停抱怨来着,不能淋雨不能沾水火,简直跟伺候祖宗一样。

  卸货的时候,家里的女人们都来围观了一会儿,磐蛮的阿妈还比手画脚的跟儿子说,这东西不好,太轻,没有毛皮实在。

  陶倚君没赶她们走,只分了一部分出来,都没怎么处理,就让人一层一层的把棉花籽挑出来再平平整整的铺好,用旧的葛布封了个套子,再用粗针隔一寸的距离来回行了几行,固定住棉花不让移动。最后用一面是葛布一面是软皮毛的套子装上,递给了卫老。

  “这个搭在腿上试试。”

  卫老接过去反复看了两眼,而后听陶倚君的,将之搭腿上,不多会儿,居然感觉到了一点热意。

  “这……这东西轻巧又保暖!”卫老多聪明多人啊,一下子就发现了棉花的好处,“这东西好种植吗?”

  “当然好种,只是初移栽过来怕是产量不太好,可以先让人试种,再进行培育,育好的种子进行二次种植的时候可以扩大点面积试试。”

  她虽然时候学农的,但是主攻的是药材种植,对棉花的研究不多,不过一理通万法皆通,多试几次也就知道怎么种才好了。

  这新买的农庄附近她特意划出了几块地,作为不同的育苗试验地,也让不同人的来负责,谁照顾得好,谁就有奖励。如果培育出来的种子也取得了丰收,那么第二年会提高奖励,甚至可以给他们一个职位,负责管理其他的育种人。

  “大娘子,挖渠的人找来了,要过目吗?”老孟顶着一脑门儿汗气喘吁吁的跑过来,这庄子外面,站了二十多个男人,穿着都比较单薄,缩手缩脚的站在哪里小心翼翼的朝内张望。

  “我就不过去了,你跟阿甲一起带着他们去就行。工程不能偷减,每日管两顿饭,三日一顿肉食。一旬发一次薪水。但你们要看好了,不能让他们为了挣钱而刻意拖延工期。前次马家那场祸事我不希望在这里上演。”

  老孟点头:“我肯定会看住了他们,大娘子给的报酬已经足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了,若是还不知足,以后他们就别想在边城找活儿干。”

  老孟有这个底气说话,他家大娘子是未来的大将军夫人,自己也有一份家产。他家大郎君以后的前程也不小,可以说除了底蕴人脉不如边城老牌豪强,单就钱财来说,也能算富豪了。他家大娘子要是放话出去不许用人,他就不信其他人敢顶着干。

  看着老孟又风风火火的跑走了,陶倚君伸出手指抵着额角叹了口气。

  “卫老,辛苦你帮忙多看着点了。老孟最近气焰渐长,我担心他闹出麻烦。”

  老孟是典型的仗人势的家伙。办事的确很尽心,可终究眼界不高,受到重用之后就逐渐膨胀了。特别在陶倚君跟霍桐订婚之后,老孟走外面都衣袖带风。

  不是没人找陶倚君告过状,但一则老孟做事没出毛病,她也不能随便责罚,二则其实这毛病不是老孟独有 ,每个家族都有这样的人,自觉在主家跟前有面子,行事作风就有些嚣张,但从某些角度而言,他的嚣张却也能助长主家的气势,在边城这个地方,气势强盛反而不容易被人欺负。所以陶倚君思前想后并没有警告老孟,只让人多看着他一些。

  水塘已经挖出了大致的形状,都是庄子里的男人们干的,挖渠的人手不够,这才临时找了人来打短工。

  卫老背着手踱过去看了一下午,指点了一番,加上公输家研制出来的挖土石的工具很趁手,半日时间就已经挖出去快两百多米。这时卫老让做工的人分成了两组,一组负责将挖出来的沟渠进行平整压实,另一组则负责搬运薄石块来把泥土沟渠砌成石渠。虽然说石渠也免不了渗水,但效果肯定要比泥土的强。而且也只需要这两百多米砌起来而已,到了田地边上就可以直接使用泥土的沟渠了,即便渗入地下那也是进入了田地。

  另一个需要用石头砌的是蚕房需要的水池。缫丝煮茧都要水,靠肩挑手提终究浪费了劳力,直接从蚕房中间的石池取水就方便多了。更重要的是蚕房边上排水排污的沟渠也需要水时常冲洗,她们每日或隔日放一次水就足够洗干净所有的排污沟。

  另外一个用水的地方就是特意给蚕房的工人修建的厕所。

  用的是旱厕的格式,但是比普通的旱厕要整洁规矩得多,还有负责打扫蚕房的工人来清洗厕所,一旦发现没有每日打扫,就会被记到木头挂牌上,有三次记录就要被罚薪,五次就要被辞退。

  虽然打扫清洁这活计的工钱不高,但是对没有强体力的老人和病弱的人来说,也是个能挣钱填饱肚子的活,都不知道多少人盯着自己的工作呢。

  这蚕房还没建好,厕所就已经先期投入使用了。男厕跟女厕分隔在两头,避免一些浪荡子不干好事。

  用过旱厕的人都觉得这东西太好,特别是大娘子还让人粗制了草纸,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比树枝和树叶可强多了。

  草纸的做法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很少有人会舍得用这个来如厕。但陶倚君跟卫老明说了,这东西的原材料根本不值钱,就是水边的苇草和树皮,打磨成浆之后做成的,原材料成本简直近似于无,算的话只能算人力成本,即便这样也是便宜得不可想象。卫老跟着去农庄外面的纸坊看过之后才同意这种粗制的草纸可以使用。

  “造纸之术我并不精通,还是以前跟随阿爷去看过几次才能记得个大概。我这里做出来的就只能如厕用用,我族里造出来的纸才可以书写,但还是要洇墨。”

  也正是这种纸的书写效果不好,所以到现在为止,纸张都没能得到普及。印书的成本高昂到普通人家根本无法承受,就算是小富之家也不敢轻易尝试。竹简书并不是刻好之后就万事大吉的,还有后续的保养和存放,都需要人力跟财力的支撑。这些因素也是文化知识被垄断的原因之一。

  作者有话要说:  要过年了,各种买买买,洗洗洗,累死。(っ??╭╮??)っ伐开心要抱抱

第四十二章

  “老孟啊,这水渠修成得多少钱?”隔壁庄子的庄头过来看了两眼,有点眼红。

  “这我哪知道,都是我们家大娘子亲自核算的,不过私下里我请教过卫老,这一套下来不下三百金!”

  在人力成本极其低廉的时代,花三百金修建这么大的蚕房农庄,已经算得上是极大的投入了。那些商贾世家做生意,一次虽然可入账百金,但也是数代积累下来的成果,你叫一个新来的商人去试试看,不亏都算成功。也就陶倚君运气极好,大兄给力,未婚夫又是本地最高的军事统领,即便这样,她也不敢跟那些世家明着斗上。

  再说了,老孟说的这三百金也不是非得一次给齐,按照建成年限投算下来,一年不到百金,而且在第二年便可在回收成本的基础上再行投资,这也是能保证建设持续进行的基础。

  挖渠引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然随便哪个人都去挖,河堤还要不要了。

  这事儿陶倚君已经筹划了三个多月,从最初的图纸,到最后确定的施工,每一步都亲自去县令那里跟他与水利吏一起商讨,都不知打了多少嘴巴仗才拍定了这个方案。

  从河流拐弯的地方,选定了一个回水湾的点开挖,在挖之前还需要加固河堤并安装闸门。这个闸门平日不需要打开太多,只保证日常用水的量足以,但在洪水来临之时,必须要无条件开闸泄洪。

  其实这个设计还借鉴了一下号称千古第一水利工程的都江堰的部分经验,但想要达到那样的高度是不可能的,陶倚君也不是水力学的专家,她只是画出了熟悉的布局图,然后县令着人去勘测设计,最后才确定了施工方案。

  这个工程虽然大,但是好处更大。

  河南岸本来水力不缺,却因为年年洪涝而被迫放弃耕种,这次直接县里派发了劳役,让人在南岸梳理淤积的河床,并加固沿线的河堤。河堤年年加固年年溃堤,但并非是县令中饱私囊偷工减料,实在是这边的地势地形和水量的锅。

  这一次县令同意陶倚君的提议,也是因为他想要谋求改变,至少减少洪涝灾害对边境农业的影响,不然年年考评都是下等,他这辈子都没指望离开这个边城了。

  陶倚君的农田水利除了惠泽自家的土地外,也给下面的农户预留了接口。紧邻她家土地的是牛家和霍桐的庄园,中间隔了二十亩以前谢家的地。

  原本谢家是不打算买的,但是牛三郎出面找谢家人谈了两次,最后用置换的方式,将这二十亩地换到了自己名下,这样一来,至少沿河这一带的土地可统一布局。至于再往南一些的地方,则由县里拨款修建灌溉渠,每五里留一道闸口,若是有农庄或独立的农户要求接水建渠,交纳一定的钱数便可直接开闸放水。

  至于不肯交纳钱财的,自然得自己来挑水灌溉了。

  只这百里渠道,花费的金钱就不在少数,虽然公共那一部分给派发了劳役,但是材料得花钱,对边城来说,还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想要走朝廷的财政拨款基本不可能,县令也不可能动用县库的钱,为了解决这个麻烦,陶倚君跟霍桐和牛三郎商议之后,打算以牛三郎的名义邀请县里的富豪,共建此渠。

  “这条渠可命名为‘善人渠’,百余里的花费大致约这个数,可以根据捐资的多少来确定名字的顺序。这善人碑就立在河堤跟水渠交界那里。到时候可由县令亲自主持仪式,披红带彩并让人传告乡里。”

  这个法子很简单,也很有效,连牛三郎都心动了。对他来说,这点钱不算什么,边城的人虽然被关内人鄙视,但说实在的,边城的豪富比起关内要有钱得多,只不过地位和文化水平不如关内人罢了。

  以前没来边城的时候,陶倚君的想象中,边城的人大多是穷困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穷的是有,但关内也多啊,有钱的人比关内的富豪们要嚣张多了!大概是因为边城这边的安全问题,让边城的人都奉行及时行乐的宗旨。有战时上马迎敌,休战时纸醉金迷。

  他们钱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像关内人家喜欢囤积资产,数代的积累下来,不是家主都不知道自家到底有多少钱。

  总之,陶倚君以为就算是能说善道的牛三郎出面,可能也要花费点心思才能达成筹款的目标,结果一顿饭下来,别说一条百里渠了,再来一条都不在话下。

  “要不,建两条吧?说实在的,北岸这边对水源的需求更高。”牛三郎兴致勃勃的拨弄着桌上的大钱和金子,对县令道,“北岸的水渠可以建得长一些,惠及的农庄多了,那些人得到回报,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也好说话。”

  县令有些心动,但是陶倚君却摇摇头,否定了牛三郎的提议。

  “水势不足,若是在北岸建渠,必须得汲水入渠,否则不出三十里就不见水了。”

  她指着桌上的地图,蹙眉。

  “北岸的水源不少,虽然不多且分散,但是流经的农田面积不小,所以北岸相对来说并没有十分缺水。要说修渠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能够建渠的分水点却难以选择。”

  水总不能倒着流吧,地势地形才是能否建渠的根本。

  看到县令和牛三郎一脸失望,陶倚君想了想,扒拉出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来。

  “三郎家的庄子附近有个小型湖泊,地势还比较高,我听人说周围的农户大都是去湖边汲水灌溉。”

  “是,那里似乎有暗河流过,在山脚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湖泊,只是离农庄也还有些距离,不到旱时,一般不会有人去湖里挑水。”

  “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建北渠一事还得从长计议。但是简单的灌溉却可以采用竹管取水的方式,在这一条线上建一条竹渠,然后利用小型的灌溉水道,来弥补这一片区域远离水源的问题。”

  陶倚君采用的是山区常用的主管布线引水的办法,这在西南的山区是最为常见的,那边地势不若北地平坦,但凡有一点能开垦的地都在山腰上,一层一层的铺下去,汲水灌溉就是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水泥没有问世的时候,用粗粗的竹管拼接成管道将山上的水引入梯田,就是农人们寻找到的最佳办法。

  牛三郎说的那一片农田,在两条分支河流的中间,靠人力打水灌溉真的是个相当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夏日干旱的时候,河流的两侧的农人完全的严防死守,就怕有人打自己这边水源的主意。因此这一片的田地虽然平坦,却只能算中下田。

  陶倚君曾经跟着老师去看过梯田,竹管引水也亲手做过,技术上比不得老农们熟练,但是方法是掌握了的。这会儿她随手拿起笔在羊皮纸上画了起来,并把几个主要的细节标注出来。

  县令一直知道陶倚君很有能力,但这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她画画。且不说画工了,就是这简单明了又工整的布局图一出来,他简直欣喜如狂,恨不得立即让人照着陶倚君画的去实施。

  “大人可让人去试验一下,若是能行,在南渠建造的同时,这边也就该一起动工了。旱季过后才是雨季,所幸这竹管做熟了也很快,人手和钱财足够的情况下,最多两旬就能完工,还可赶上春种。”

  “是是是,本官这就让人去看看。”

  牛三郎也拿着图看了好一会儿,又提笔临摹了一副,交于自己的管家,让他安排人去试制。

  县令不在意牛三郎的做法,横竖他们是一伙的,牛三郎也不会抢夺了自己的功绩。若是这事儿办好了,春种不耽搁不说,收成还能得到最大的保证,等到秋收就可以看到实实在在的成绩,年底的政绩考评就不需担心了。今年若是同时解决了春旱跟夏涝的问题,他再在家族里活动一下,调换个地方任职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这里,县令看陶倚君的目光就不一样了。若说之前是因为霍桐的面子,那么这会儿他才真正的认可了陶倚君。

  实地勘测的时候,陶倚君也去了。

  虽然画了图,但是众人都没见过实物,还是得她现场指导一下才知道要怎么做,之后的事儿自然由专人来负责。

  “大娘子所学很是驳杂,有没有想过专精一门?”

  在牛家的庄子上歇脚的时候,县令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我自小是跟着外祖学的种药制药,水利这些东西都是跟着阿耶玩耍时知道的。”陶倚君微微笑道,“我所学并不扎实,小时候贪玩,对这些沾泥带土的东西都不怎么用心,加之身体当时不太好,制药也是为了将养自己身体。不过我阿耶早年曾收集了不少关于水利方面的书简,我识字时就是阿耶抱着我认这些书简,也幸得记性还不错,没有全忘掉。”

  县令心里一动,想要追问她阿耶的那些书简可还在,但转念一想,陶家也是耕读大家,断没有将族人收集的书简送与外人的道理。他只得暗自可惜,打算回去之后也找人多寻摸一些农书格物之类的,他就算用不上,不还有子孙后代可以用?

  陶倚君垂眸,没去看那两人的表情神色,她说的半真半假,这些水利的基础她阿耶是收集了部分,可更多的是她的私货,横竖这里没人能戳穿,还不是她说什么是什么。

  本来她可以拿出水车的设计来,但是思量了一下,现在还不是时机。这水渠和竹管道已经足够她在边城立足并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了。好钢得用到刀刃上,说不准后面还有什么等着她,多一个底牌就多一分生机。

  “来来来,今日借大娘子之手,也算解了本官一个心结。就暂以这杯水酒,谢大娘子慷慨献计了。”

  陶倚君跟牛三郎举杯应和,三人笑语晏晏的又待了一会儿,等到下面的工人返工了三四次之后,一截十米长的竹管道终于试制成功,接入试了试,水流基本达到要求,接口处也没有大量漏水的痕迹,可算成功。

  作者有话要说:  今日得编编通知,除夕上架!顿觉天昏地暗啊!

第四十三章

  “陶大,你这边可有什么发现?”甘叔催着马上前,绕着陶翕君转了半圈,“左路得到的消息,有两个部落没有回迁。”

  陶翕君哈了口气,呲牙眯眼看了眼前方。

  “刚我带人去看了,也没有看到野牛部的人,沿着河流走了十来里都没看到有人活动的痕迹。”陶翕君舔了下唇,“山石说的怕是真的,这边的小部落在上次的对战里被屠杀劫掠得差不多了。”

  “还得再看看。”甘叔深呼吸吐气,“以前也不是没有过过了化冻期那些部落才回迁的情况。只是今年天气寒冷,化冻期怕还有个十来天才结束。走吧,再往北走五十里,看看情况再说。”

  他们人少,不敢太过深入草原。这次出来一是为了印证山石的话,二也是打探一下草原的情况。线报说上次大战之后,南北蛮族为了利益撕破了脸,现在双方开始内斗。但是谁都不能保证这个消息是蛮族故意传出来让他们麻痹大意的,在没有亲眼见到之前,他们不能轻易相信。

  山石虽然救了陶翕君,但据他自己说,是看在陶大娘子的面子上才救的对方。而且山石也说南蛮在撤退的时候扫荡了他们这些小部落,他所在的那个部落在逃命的时候离散了。他因为想着认识陶大娘子,就打算带着收留他的那个蛮族女人进关投奔磐蛮,谁知道在路上又遇到了北蛮溃逃的骑兵。为了抢夺最后一点口粮,他们杀了蛮族女人也打算杀了他,只是在补刀的时候发现大汉的骑兵追过来了,只能丢下他逃走,这才有后来他救了陶大郎并为他挡刀的机会。

  陶翕君承认在发现山石的时候,他正在跟北蛮的骑兵对抗,而且他身边也有几具牛羊的尸体,至于有没有北蛮的女人,他记不太清楚,当时急着追截那几个骑兵,没有多余的心思去看顾周围的情况。他们也没想到那几个北蛮骑兵还有同伙,一时不察被人从后面下了刀。要不是山石扑过来挡了一下,他恐怕得被砍成两半。

  然而上面的将军们都觉得山石出现的时机太巧了,而且那里离他们部落游牧的冬据点也有点距离,加之山石蛮人的身份,所以不敢完全相信他的话。陶大郎为了报山石救命之恩,主动提出来巡察踩点,随便打听虚实。

上一篇:大佬是条狗

下一篇:八零娘亲是女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