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她想千古流芳 第125章

作者:雁来燕去 标签: 女强 爽文 快穿 穿越重生

  他手指又翻过一页,却见后面附着一则小字刊印的通讯,说某年某月某日,警务司在八角弄堂抓到一名刘姓男人,男人虐打继女,在外头欠了赌债,还想学旧社会那样吧继女拉去给赌场为奴为婢。

  通讯上只说制裁了这男人,却没提继女后来怎样,但想也知道,有个那样的母亲,这往后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

  那中的草儿并不是什么故事,是隐藏在沪城犄角旮旯里的众生百态。

  这座城市并不如它看起来的那么好,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但人有时候就好比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不看不听不问时,似乎就可以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可若是有人把那层帘幕掀开,露出了后头的污糟黑暗呢?

  还能视而不见吗?

  “竹文……”

  周秉文咀嚼着上头作者栏上刊印的笔名,头一次在一个素未谋面的人面前生出了一丝惭愧。

  他们华国的读书人讲究一个“为生民立命”,在一点上,他不如这个人。

  他们这群人啊,脖子往上仰得太久了,都忘了底下还有芸芸众生。

  他默然良久,取过一旁的纸笔,在纸头挥笔落下几个字——

  评《草儿青青》。

  ***

  《华国青年》实在是个没多少影响力的杂志,《沪报》一期发行上十万份,《华国青年》一期只刊印数千份,还随时有卖不完滞销的风险,《草儿青青》发布在这上头,足足两天无人问津,如石沉大海,连多余的涟漪都没能掀起。

  但,营销宣传,唐沅是专业的。

  这时候沪城的三教九流都正兴盛,集市桥头到处都是卖艺的身影,说相声的,唱大鼓的,拍板说评书的等等,不一而足。

  卖艺的最喜欢跟着潮流走,若是这沪城高门窄巷里发生了什么新闻,那是最受路人喜欢的,往往都能得到一个不错的收入。

  这日早晨,东街桥头上早支棱起了棚子,摆三两小桌,放一壶热茶,那说书人敲着手里的竹板,跟着后头锣鼓二胡的节奏咿咿呀呀唱了一段,把路人的目光吸引过来了,他手里醒木一拍,不疾不徐地就开了口。

  “诸位老爷夫人大家好啊,有这么个事儿,前几天有人到处传我老张头的闲话,说我就会讲那些老掉牙的故事,什么桃园三结义关公耍大刀,猪八戒背媳妇儿林妹妹要葬花,又老又腻,活该我挣不到钱!这话我老张头可不依,赶巧我老婆娘家二大爷他儿媳妇家住在八角弄堂,跟我婆娘说了这么个事儿,今日摆给老爷夫人,大家一起说道说道。……”

  说书的老张头是东街卖艺圈子的门面,讲故事诙谐幽默,跌宕起伏,几乎场场都能博个满堂彩。

  这日他换了风格,说起那幼女草儿,也是言语舒徐,娓娓道来,让人只驻足一会儿便入了迷。

  “……那刘三被赌场打手抓住,正惶惶奄奄之际,却听那赌场老板道:‘刘三,你家不还有个黄花大闺女吗?’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刘三立刻就想到了家里那个拖油瓶继女来。这草儿前半生惶惑坎坷,眼看又将被继父卖进赌场,正是:生于泥淖难自挣,命如贱草谁堪怜!这刘三究竟能否得手,草儿之后又该何去何从,且听下回分解。”

  又听“啪”的一声,醒木一收,周围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听书的路人才恍然回神,从草儿的故事里回转过来,一时竟不知今夕是何夕。

  眼见老张头停了话,都纷纷急了,要他接着说后续。那老张头美滋滋地掂掂刚收上来的铜板,面对众人的指责两手一摊:“可不是我故意吊老爷夫人们的胃口,实在是这故事不是我写的,人原作也就只同我说到这段,诸位要听后续,我可无能为力啰!”

  有人连忙追问:“那是谁写的?”

  老张头往那边的书摊一指:“最新一期的《华国青年》,那个叫竹文的大家所作。”

  有那等好奇得猫抓痒痒的,一听这话,立刻就往书摊上买了一本,这一带十的,那书摊上竟也热闹起来。

  东街书摊老板很是疑惑,今日这《沪报》竟不紧俏了,反倒是《华国青年》,一个上午就卖脱了销,实在是奇也怪哉!

第140章 被牺牲的原配(13)

  同样的情景还在沪城许多地方上演。卖艺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把《草儿青青》改编成各种各样的段子故事,传遍了沪城的大街小巷。

  幼女草儿也由此得以进入人们的视野,又得知这故事不是编纂,乃真实经历,又引来多少眼泪唏嘘。

  《华国青年》一时脱销,书摊老板来向印刷社说要加印,还让印刷社把下期杂志多印一些,免得供不应求。庄彦书闻知消息,又喜又忧。

  喜的是他们辛苦经营的杂志终于被人注意到了,可这些关注度都是靠《草儿青青》带起来的,许多买书的人只是为了看故事,他们杂志传递的主流思想依然被埋没。可以想见,等《草儿青青》连载结束,他们势必又会被打回原形。

  草儿的故事随着说书人的口,在沪城老百姓中很是掀起了一波热度,但知情人都晓得这热度只是昙花一现。

  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那边评书说得正热,最新刊印的《沪报》和《浦江杂志》上,又同时登出了一篇文章。

  文学大家周秉文所作,《评<草儿青青>》。

  “近日闲来翻书,读到《草儿青青》一文,颇有所感,特来与诸君探讨。

  “此文中的女主角与旁底颇有不同,不是什么小姐太太,乃是一个不足十岁底幼女。……

  “有人便要说了,你把儿童底生活说得这样惨,难道我们底警务司和福利院都是摆设吗?这些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为何政府不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为解答这个问题,在此鄙人特援引赵诚先生统计数据,权作参考。截止去年,沪城有所立档底儿童慈善机构共计132所,其广者可纳孩童数百名,余者不过二三十人而已,而沪城穷苦人家出身底儿童又何止千万!……

  “诸君,儿童是国家底未来,让他们沦落至此,实吾辈之大大失职。吾近来辗转反侧,寤寐思之,忧之,悔之,然终不得解决之法,故作此文,望各界同仁共思良策。”

  此文在《沪报》和《浦江杂志》上一经刊发,在沪城学界便如巨石入水,激起波涛一片。

  草儿青青?那是啥?

  竹文?沪城文圈还有这么号人?

  初看这篇文章,不少人都是一脸懵逼。

  周秉文现任沪城大学文学院院长,是公认的大家名家,他不仅是沪城的门面,在全华国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不知多少人以能上他的课为荣,以得到他只言片语的鼓励为幸。他所写的文章,都是再三刊印,书局卖的都分精装版和平装版,多少人一买就买好几套,专门用来珍藏。

  若把这时候的文圈比作娱乐圈,那周秉文就是超一线大明星,庄彦书一类就是跑龙套的十八线。

  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现在,这样的大家竟然主动为一篇名不见经传的文章背书,这实在不能不叫人惊掉眼球。可震惊过后,大家却从这篇文评中咂摸出了那么几分意味,这篇《草儿青青》似乎颇有独到之处。

  那便少不得要买来看上一看了。

  周秉文的这篇文章为《华国青年》的销量带来了一波新高|潮。原本的印刷厂竟承接不下这个单子,庄彦书不得不临时找了另外的印刷厂加印。

  当然,整件事情的讨论焦点还是聚集在唐沅的那篇文章上。时下不怎么流行白话文,旧式读书人的风气依然在文圈盛行,不少人仍以诗词歌赋为文学正统,而将体裁视为末流,尤以白话为劣。

  可这篇《草儿青青》却正好借助了白话文擅描写的优势,将幼女草儿的每一丝情绪经历都描述得细腻生动,很让人产生共情,每遇跌宕之处,更是让人不忍卒读。

  最重要的是,它是以真实人物为依托。这样一来,它的性质就完全变了,从一篇文笔剧情上佳的故事,变成了一篇揭露社会黑暗的辛辣之作。

  实有所感也好,附庸风雅也罢,一时之间,《草儿青青》的评文纷至沓来,更有不少人以华国儿童现状为论题,从各个角度对这一社会问题进行剖析,集众家之长,倒真的总结出了不少改善之法。

  当然,也有一些走旁门左道的记者,拼命地想去挖掘主人公草儿更多的信息。八角弄堂里一时热闹无比,但无论怎么打探,除了刘三入狱、草儿被人带走外,竟再也得不到更多有效信息。草儿去了哪里、现在何处等等问题,他们竟找不出蛛丝马迹,连警务司的人也讳莫如深,不敢多谈。

  这一由一篇文章带起的学界探讨热,被后来的史家看作近代儿童问题正式被主流关注的始源,《草儿青青》一文,也作为先锋者被载入一代代教科书。当然,这是后话。

  随着《草儿青青》一文的大范围传播,“竹文”这个笔名也开始频繁地被人提起。虽然这位作者在此前一直名不见经传,但其文笔之老练、眼光之毒辣实在让人拍案叫绝。多数人并不相信这是一位文坛新人,只觉得是某位名家化名所作。

  沪城里,各种猜测讨论尘嚣日上,当事人唐沅却整日躲在别墅养花侍草,深藏功与名。

  而《草儿青青》带来的后续影响,远不止于此。

  沪城政府,市长办公处。

  廖元诚看着最新一期的沪报,头版就是燕京大学一位教授围绕儿童问题写的文章。不用说,这又是那篇《草儿青青》的功劳,这才短短几天,竟连燕京学界都惊动了去。

  他默然半晌,拿起桌上的电话拨了一个号码。

  “市长,您找我?”

  廖元诚把报纸放下:“你去联系宜新的负责人,告诉他,他们之前提出的福利院改善方案通过了,希望他们能派人接洽配合。”

  秘书眼里闪过一瞬的惊讶,但他什么也没说,应声后领命而去。

  廖元诚看着报纸上那黑色加粗的硕大标题,有些头疼地揉了揉额角。

  这个宜城来的戚九小姐,不简单啊……

  他想起不久前这位戚九小姐专程来找他,把沪城儿童福利院改善方案送到他面前。他推说新政府刚成立,财政紧张,这位九小姐却说宜新开业后可以以营业额注资,还可以带动沪城其他商户共同参与这项慈善事业。

  他当时只以为是年轻人天真不谙世事,却不曾想她竟真的迈出了最难的一步,直接将这个问题送上社会焦点,让政府想不注意都难。

  现在民众已经开始对政府不满,这一个搞不好,可是会影响公信力的大事啊。

  她这么一做,就是把他这个市长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这个戚九小姐,实在是,实在是……

  聪明得过分,不讨喜得很。

  廖元诚有些心烦意乱地揉皱了那张报纸。

  ……

  沪城政府一旦肯配合,后续的事情就变得水到渠成起来。

  几天后,沪城儿童福利院整改议案出台,由政府牵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增设新福利院,并整改老福利院的制度章程,实行燕京大学教育学教授翟明鹤提出的“教养兼施”策略。

  除此之外,警务司也开始严查民间虐待儿童现象,尤其是那些丧心病狂溺毙女婴的,更是抓了几个典型出来严惩。

  政府打响了第一炮,宜新立刻紧随其后,表示会把公司2%的营业额用于支持该慈善项目,受到了政府的大力表扬,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有宜新这个出头鸟牵头,沪城其他商户也不甘示弱,都想出来为自己家的招牌拉一波好感。

  相当一段时间内,《沪报》都不得不专门腾出一片空位,专门用来感谢这些响应政策的商户。

  比起名利交错的商场,那些捐赠个人则要单纯得多。他们中好些仅仅是因为读过《草儿青青》这篇文章,真实地为以草儿为代表的底层儿童感到难过,想尽自己的力量做些什么。沪城名媛圈甚至搞了个内部募集,各家小姐把自己的零花钱捐出来,筹办出了一个民间福利院。

  她们还专程写信给《华国青年》杂志社,言及这家福利院是因《草儿青青》才能得以创办,她们钦佩竹文先生,希望能得到先生的墨宝,时时勉励。

  唐沅读完来信,拿笔沾了饱满的墨,在雪白的宣纸上一气呵成写下四个大字——

  但行前路。

  这幅字送到福利院后,被细细雕在鸡翅木上,高悬在正厅之上,成了这所福利院收养儿童们最耳熟能详的箴言。

  在时代的大势下,尽管这些努力只是杯水车薪,但对那些真实受益的儿童,却实实在在是一生的拐点。

  还是那句话,只要有人在行动,希望就一直存在。

  等这一系列事情告一段落,宜新也在沪城正式开业。

  剪彩那天,廖元诚亲自到现场来给宜新撑排面,多少暗地里盯着宜新的同行都暗暗心惊,以为政府对宜新青眼有加。

  但只有廖元诚和唐沅心里知道,他们不过是塑料盟友,有机会坑对方就绝不会手软。

  宜新的前期宣传做得相当不错,之前又借着整改福利院的事很是拉了一波好感,开业那天,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沪城是华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这儿的人看惯了好东西,一般的货色根本打动不了他们,想在这里立稳脚跟,从前宜城那一套是远远不够的。

  但好在,唐沅脑子里装的是后溯数千年的文明智慧,论新奇有趣,她在这个时代难逢敌手,再加上不少国外高端品牌的独家入驻,宜新很难不受到贵妇小姐们的追捧。

  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宜新的运营就步入了正轨,短短一段时间,它的风头甚至隐隐盖过了其他同行,唐沅也随之成了沪城商圈炙手可热的新贵。

  提起这位戚九小姐,不少人都得赞一句,不愧是戚恕的孙女,这等本事和气魄,不辱先祖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