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爷的躺赢人生 第56章

作者:邈邈一黍 标签: 宫廷侯爵 清穿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太后现在基本上已经不管事儿了,但是太后本人的存在,对于那些太妃本身就是一种震慑,她也想看看,在太后离宫之后,自己能不能管理好这一整个后宫。

  行李早就已经收拾好了,不过是些衣服,只装了一辆马车,对于十四两口子,她是绝对放心的,一个贴心细致,一个财大气粗,关键对她都大方的很,也就没必要带那么多东西去了,往回搬还麻烦。

  太后是中午被皇上和皇后亲自送出去的,一直送到勤亲王府,胤祯是下了朝之后,跟皇兄一块到的宁寿宫,本想着是直接把额娘接过去的。

  哪成想四哥四嫂来了一出‘十八里相送’,直接跟到他府上来了,连午膳都要在这儿用。

  也行吧,胤祯两口子,四爷一家三口,再加上太后,六个人没少聚在一块儿用膳,但在勤亲王府还是头一次。

  只缺了一个还在上书房读书的弘易,没结业的孩子苦,除非生病,否则基本上不可能从上书房请假。

  太后的院落整整布置了一个多月,里面有移栽过来的芍药花,布置的风格也都是随了太后的喜好,卧房还挂了胤祯新画的全家福。

  太后能穿的常服也备了不少,胤祯打定主意要带额娘出去逛逛了,京城治安良好,他又是掌管京城治安的九门提督,有信心保证额娘的安全,想逛什么街市都可以,想出城去看看五姐筹建的育婴院也行。

  太后舒舒服服地躺在躺椅上,小亭子四面透风,离着湖泊又很近,以至于吹来的风都很是凉爽,长长的头发被简单的挽起,只绑了几根布条,连根木簪子都没有,脸上什么妆也没上,那叫一个轻松自在。

  “这么热的天就不出去了,在府里呆着就挺好的,等赶上阴天的时候,哀家倒是想去爬爬山,最好是那种无名的野山,来回没什么人,没有什么人工雕琢过的痕迹,全然都是上天赋予的野趣。”

  太后眼睛都没睁开,慢悠悠的说着,温宪写给她的信里,提到了不少在江!江南的经历,不过她不想去逛街市,不想游船泛舟,更不想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寻找什么乐趣,倒是那无名的野山,让她很是向往。

  胤祯光是听着遣词造句,就知道额娘应当是从五姐的书信上看来的,无名的野山太好找了。

  福晋有一处庄子就紧挨着一处野山,庄子里面没什么稀奇的,面积不大不小,没有温泉,也没有什么独特的东西,福晋之所以把这处庄子买下来,是因为她把那处野山也买了,方便进去练习骑射。

  不过那野山上也没什么猛兽,只是一些兔子、山鸡、野鹿,没什么杀伤性,单纯上去爬山也是可以的,而且无名野山,又是私人之地,确实也瞧不见旁人的踪影。

  不过,怡郡王福晋并不常来这儿,毕竟是身怀有孕之人,不会经常出门,偶尔才会过来一趟,不如其他几个福晋来得频繁。

  不过不管是自己的亲儿媳,还是名义上的儿媳,都不如老伙计也更能聊得来,毕竟是两代人,人家凑一块能聊聊圈子里的事儿,聊一聊生意场上的事儿,聊一聊育儿经。

  她跟宜太妃凑到一块儿聊不了这些东西,那都是过去喜欢聊的了,现在凑到一块儿聊的基本上都是养生,什么时间睡觉更好,什么时间起床更好,吃什么东西更好,交流一些养生的法子和膳食方子。

  宜太妃还教了她一套养生的太极拳,每日傍晚,天气不太热的时候,她们俩就在后花园打太极拳。

  得,人家俩老姐妹轻松自在,当儿子儿媳的也都愿意成全。

  勤亲王府占地面积大,虽然相较于其他的亲王府而言,院落建的应当是比较少,但住的人也比人家少太多了!了。

  一个侧福晋、格格、侍妾都没有,连孩子也就只有可怜巴巴的一个,若是加上还住在亲王府的弘晖,那也就两个而已。

  所以在太后和宜太妃住进来之后,想着孝顺额娘的九贝勒,也跟着住了过来,就住在前院,跟弘晖的院子紧挨着。

  宜太妃在恒亲王府住了好几年了,九贝勒也只是时常过去探望,并没有在亲哥哥那里住下过,倒不是他跟五哥感情不好。

  九贝勒是一个人入住的,没带妻儿,唯一带的人就是身边的大太监,还有整整八马车的行李,刚拉进勤亲王府不久,就又得拉到园子里去了。

  皇上搬到圆明园去避暑,公务也都在圆明园处理,在那附近有园子、有宅院的,自然也都得搬过去了。

  九贝勒还是紧跟额娘的步伐,去住到了十四弟的园子里,他也不是头一次住了,里面都有他单独的院子,这下连福晋也能搬过来了。

  本来老九跟老十,一直都是比亲兄弟感情还好的兄弟,在接额娘回宫这事儿上,两个人也是难兄难弟。

  眼看着自家九哥已经能跟额娘住到一块儿去了,虽说不是住在自己府上,而是住在十四家里头,但那又有什么区别,额娘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老十实在是羡慕的很,不光他羡慕,福晋也跟着羡慕。

  老十父母双亡,福晋虽然父母都健在,但毕竟是蒙古的郡王和郡王福晋,没有皇上下旨,是不能进京的,就是进了京,那也呆不长,部族还那么多事儿呢,不能离开太久。

  两口子一合计,就对搬到圆明园避暑的太皇太后‘动了心思’,这位也是长辈,老十的祖母,跟福晋那也是从同一片草原上出来的,也有些七拐八拐的亲戚关系。

第77章 二更

  兄弟多了,什么样的都有,四爷着实无力吐槽,早在老十敲锣打鼓往户部送铜板的时候,他对老十的容忍性就已经很高了。

  正儿八经的上折子,想要把太皇太后接到府上小住一段时间,倒也不是什么荒谬之事,虽然从未有人这么做过,但好歹也是出于孝心。

  更何况太皇太后自己都同意了,七十五岁的老人家,别说是历朝历代的太后了,就是放眼整个天下,那也已经是极为长寿的老人家了。

  虽说老人家身子骨不错,但古稀之年,谁都不晓得太皇太后还有几年可活,老人家的心愿,自然要尽力满足。

  更何况老十虽然做事唬了些,但却是粗中有细之人,不会拿太皇太后的安危开玩笑。

  四爷这边刚批了折子,那边老十两口子就屁颠屁颠的把太皇太后接回自己庄子里了。

  十福晋腰包早就已经鼓起来了,十个老十加起来也比不得她有钱,从草原上从小长到大的她,来到京城之后自然是怀念那一片大草原的。

  所以也特意买了处庄子,人家都是种地、种菜、种花,她不,她用来养草皮,草皮用来放牧,牛羊和马匹都有,虽说是小了点儿吧,但就像是小型的草原,很有那个味道在。

  除了庄子周边的围墙,里面并没有中原风格的建筑,而是一个个的蒙古包,衣着打扮也都是蒙古那边的,本来安排在这里的人就是她的陪嫁,土生土长的草原人。

  十爷是不爱来这庄子的,他对草原没有特殊的情怀,就算是想要在草原上放马疾驰,那也没必要到这么小的草原上来,总还是有机会随行塞外的。

  但十福晋这个庄子,却是刚好挠到了太皇太后的痒痒处,小是小了点,但她这么大年纪了,也都多年没有骑过马了,不能再像年轻的时候一样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小点儿也就没什么了。

  她要在这片草原走上一圈儿,都得花上将近一个时辰的功夫,若是要逗逗牛羊,摸一摸马匹,那时间就要更久了,足够消磨时光的了。

  而且那些蒙古包也都跟草原上的一模一样,晚上睡在里面,就好像又回到了家乡。

  太皇太后还真有些不乐意走了,别看庄子不比园子里凉快,可冰块是不缺的,中午最热的时候也有人打扇子,关键是她舍不得这儿,想回真正的!的草原已经不太可能了,这处小的草原也比宫殿楼阁更让她欢喜。

  老人家没什么事儿,愿意在草原上溜达溜达,愿意说着一口蒙古话,跟放牧的人聊聊天,也愿意逗羊逗牛,以此来回忆往昔。

  但十福晋虽然也想念家乡,可跟太皇太后还是不一样的,她不过是偶尔的时候才到这边来跑跑马,住上一两天,儿子没去上书房读书的时候,也带过来见识一番草原的美景。

  但让她一直住在这儿,她是耐不住的,园子里有湖泊,有楼阁,有各色的美食,她与几个妯娌也处的跟好姐妹一样,游湖泛舟,采花做胭脂,进山打猎,整理账册,赏玩首饰……能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这草原她是喜欢的,但偶尔来放松一二即可,长久待在这里还是算了。

  把太皇太后老人家都已经请过来了,总不能还没让人家住得尽兴,就把人家送回去,于情于理,十福晋也办不出来这糟心事儿。

  所以干脆跟老十商量一下,反正要请太皇太后过来是两个人一块决定的,也不能一直都是她在这里陪着太皇太后,两个人平分,一人三天,一个人在这儿陪着,另一个人就可以在外面。

  反正她们老夫老妻了,对方的脸都已经看腻歪了,也不必整日黏糊到一块。

  这个夏天,老人家们的存在感十足。

  劳苦劳心四年多的诚郡王,终于被封为了亲王,在夏天的尾巴里,把荣太妃也接回了自己府上。

  别看这位当年曾经在敏太妃的百日孝期里剃了头,给人留下了个不守礼,甚至是不孝顺的印象。

  但看这四年多的表现,应该只是当时没留心,做事情不太谨慎,底下人也不甚机灵,并非是不孝顺。

  诚亲王这四年为了把自家额娘接回府养老,可以说是比先帝在位的时候,敢闯敢干多了,而且刻苦努力,几乎是把四爷当做了办差的榜样。

  可能是虱子多了不怕痒,诚亲王的名声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毁的差不多了,又是孝期不守礼,又是告密小人,所以到了雍正年,这位是一点都不顾及名声了。

  如果说京城的贪官污吏,一开始是由索额图下刀,查抄了不少人,也丰盈了国库,那之后在监督百官当中起到主力作用的必然就是诚亲王了。

  这位去了都察院!院之后,可以说是铁面无私,关键他收集消息的途径也特别多,作为康熙最有文采的儿子,不管有多少人认可,看在文人圈子里混的最开的就是诚亲王了,若不是之前坏了名声,群臣举荐太子的时候,绝对不会没有诚亲王的名字。

  小道消息收的溜,也不怕得罪人,更不怕旁人往他身上泼污水,四年多的时间,这位的名声哪怕有四爷帮着周旋,也照样比之前还差了点。

  好在,也没有白白牺牲,群王变亲王,不光是能留给子孙后代的爵位变高了,把荣太妃接回府上养老了,之前不孝的名声也被洗白了。

  坊间盛传,诚亲王之所以这么卖命的给皇上干活,就是为了把额娘接回去奉养,所以才会成为雍正年第三位被封为亲王的。

  不过虽然成了孝子,诚亲王的名声还是一团糟,他也不靠名声过活就是了。

  虽然是给弟弟干活,还是出身差不多的弟弟,但不得不说,比在皇阿玛手底下当差的时候痛快多了。

  雍正四年已经过去一半了,这几年大清朝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尤其是国库,虽然用得多,但进来的也比之前多的多,十四当年的提议,又被拿出来讨论了。

  造船,组建自己的商队出海,并且尽可能的在海外拥有大清自己的势力,得让世人都知道,海外并非是法外之地。

  造船是工部的事儿,可以在沿海找一些船工过来,但必须要把他们纳入朝廷,以防外泄,同样也借此逐渐提高工匠的地位。

  商队必须得是由朝廷来带头,归户部管,头几次出海,不收纳来自于民间的商队,也不收纳来自于皇室、宗室、大臣的商队,确保朝廷在其中占据主导权。

  沿海的通商港口,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扩大和增多了。

  还有武器,出海的船队不宜带人太多,所以要带的都是精挑细选上去的,武器装备也必须是最好的,谁都不知道海外是什么情况,甚至不知道直郡王和老八现在是什么心思。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就绝对不能配备普通的武器,比如先帝曾经让人拿去给直郡王的火枪。

  那些火枪,性能并不怎么样,就是大清最普通的!的火枪,压根就比不上丰台大营里用的那些,跟皇帝专用的,还有十四曾经改造过的火枪,就更没法比了。

  大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想改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这四年里,朝廷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也会继续做下去,效果还得是慢慢来,但是海外,面对那片更为辽阔的土地,也能腾出手来探索了。

  四爷并非守旧之君,胤祯到现在都想不明白,是他影响了四哥,还是四哥本身就是这么想的。

  虽然他不知道历史上是怎么回事儿,是后人不争气,还是四哥此次的探索失败了,但此时此刻,甚至是从四年前开始,他就已经心潮澎湃。

  户部则是由九哥和弘晖来统领,相信在朝臣眼中,后者才是重点,户部毕竟是四哥没有登基之前统领过的部门,如今要安排弘晖去那里,这在旁人看来应当是意义深重。

  意义深重的还在后头呢,为出海一事做准备,议政大臣们几乎没有什么反对之声,就算是有,也多是对于一些小细节上的不认同,大的方向,众人已经达成了共识。

  至于统领户部和工部的人选,那也没什么反对之声,九贝勒虽然在雍正年爵位没有被提升,但却得到了重用,爵位提升还不是早晚的事儿。

  胤祯就更不用说了,皇上待这位爷比待自己的亲儿子都好。

  大皇子本身就是公认的隐形太子,别说是跟九贝勒一块统领户部了,就是直接被封为太子,应当也没什么反对之声。

  大清这四年多的变化,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四爷的威信也是日渐增加,乾坤独断或许并不能是一个好皇帝,但能够做到乾坤独断的皇帝,一定是能够压得住群臣的。

  四爷如今就已经有了可以乾坤独断的能力,不过他并不需要使用这样的能力。

  现在的朝廷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一颗螺丝钉都不轻松,自然也就没人催着立什么太子,站什么队。

  弘晖一天接到了两份圣旨,一份是让他跟九叔一块统领户部,一份是封他为贝勒的圣旨。

第78章 一更

  既是被封为了贝勒,那贝勒府就要建起来了,弘晖出宫都已经好几年了,只是为了方便,一直都住在勤亲王府罢了。

  眼下不光是封了贝勒,还是已经定了婚的人,等到后年大婚之日,总也得有自己的府邸才行。

  弘晖的算术和看账本的本事,都是十四叔亲自教的,在户部很快就能上手,更何况还有九叔帮衬着,虽然忙碌了些,但总的来看并不困难。

  胤祯这边少了个得力的助手,好在四哥还给他留了一个,洪石几乎可以独当一面了,除了洪石,李卓也可以帮他处理一些事情,让他这个九门提督可以拿出一半的精力放到工部。

  此次出海准备事宜,工部说到底才是重中之重,要召集工匠,要造船,要与造办处合作改良制作武器。

  胤祯的岳父,如今已经是半养老状态了,养老致仕的折子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熬过这最后一年,马上就是三年评选了,好歹让吏部评个‘优’再走,虽然是工部左侍郎,但已经不太爱管事儿了。

  工部右侍郎是戴梓老先生,这位也不喜欢管事儿,只喜欢埋头做研究,研究的还是老本行,武器火枪大炮。

  工部尚书,可以说辛苦的很,谁让他的两个助手都分担不了多少差事,不像胤祯,助手比自己都能干。

  “本王虽然是奉旨统领工部,但对工部的差事并不了解,此次来也主要是为了将来出海做准备,本王的意思是工部还是一切如常,尚书大人之前是怎么管的,现在还是怎么管,只把戴梓老先生,还有造船司的负责人,单独列出来,归本王来管,您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