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六零开闲渔 第273章

作者:柚苏 标签: 系统 年代文 穿越重生

  “帮我谢谢阿姨,老是收你们家东西。”赵泉客气了两句,也知道推脱没用,就将东西接了过来。

  然后,他从自己斜跨在身上的书包里拿了一个差不多大小的报纸包也递给了姜晓菱。

  “给你找的东西。”

  姜晓菱将纸包接过来,没有防备居然会那么沉,愣是将她的手往下坠了坠。

  她连忙又伸了一只手,将那个纸包捧了起来。

  嘴里念叨着:“都什么啊?怎么这么重?”

  说着,她将报纸掀开了一个口,往里面看了看。

  这一看,立刻吓了一跳!

  那里面她能看到的,就有四五个酒杯,还有一面足足有她两个巴掌那么大的铜镜。

  酒杯下面还有东西,具体是什么,她还没有看到。

  

  她连忙抬眼望向赵泉,压低了声音感叹:“这么多?!”

  说完,她赶紧将那纸包放下,转身又要回屋:“姐夫,你稍微等等,我去给你拿钱。”

  话音还没落,就被赵泉一把拽住。

  “拿什么拿啊,那么多钱,哪儿能花的完?”

  赵泉一脸无奈的看着她。

  说完,又将手伸进自己的外衣口袋,拿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小物件,说:“这个送给小外甥,你先替他收着,算见面礼。”

  

  

85. 第 85 章 二章合一

  姜晓菱接过东西一看, 发现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泥捏口哨。

  口哨是小老虎形状的,尾巴翘得高高的, 脑袋上还带着一个大大的“王”字。

  看上去憨态可掬。

  

  姜晓菱自然知道, 这肯定是赵泉给人家儿子买的小玩具,可现在他既然说送给了自己, 就没有办法再拒绝。

  只能以后找更合适的东西还给小石头了。

  

  于是她大大方方的将东西接了过来,高兴的说了声:“谢谢姐夫!”

  一句话说地赵泉也喜笑颜开。

  

  赵泉告诉姜晓菱, 他今天是凑着大队来城里办事的车一起来的, 要在这里再待一会儿, 等到队里的人办完事来接自己。

  姜晓菱听后, 跑到自己占了的那个小房间里,从仓库中抓了一大把花生出来, 递给他:“姐夫,你喝口水,吃点花生。早上应该没有吃饭吧?垫垫饥。”

  

  赵泉将花生接过来, 却没有舍得吃,直接塞到了自己的衣服口袋里。

  然后他把姜晓菱扯到了一边, 自己坐在了她的位置上, 轻车熟路的开始帮她分拣起了地上的那一大堆废纸。

  

  姜晓菱也不拦着, 坐在他的边上帮忙。

  一边将他分出来的报纸重新折叠一下, 一边和他唠嗑。

  

  “姐夫, 这都快四月了, 我姐大概六月份就能转正了, 你们的好日子不会太远了。到时候记得请我们吃喜糖!”

  赵泉的脸红了红,却并没有反驳,而是很痛快的答应了。

  “嗯, 不光要请你吃喜糖,还得往你们家送大鱼!”

  

  姜晓菱想了想,想起两口子结婚,约定俗成是要给媒人家送大鱼的。合着赵泉这是把自己当做他们两个人的媒人了。

  于是不由得笑了起来。

  她点了点头:“好呀!我等着姐姐,姐夫的大鱼!”

  想到这,她又起了一个念头。

  她看着赵泉:“姐夫,我想问你件事儿,也不知道合不合适?”

  

  赵泉抬头看了看她,笑道:“跟我你还客气啥,想问啥就问呗。”

  

  姜晓菱说:“姐夫,你跟我姐复婚之后有没有考虑过要怎么住啊?我姐他们家肯定是住不下的,那你们不还是要两地分居?难道你能一直就这么收废品,两边折腾?”

  听她这么说,赵泉叹了口气:“不然还能怎么办?我和你姐商量着,她平时还是住在家里,然后周末休息的时候就回我们家。这样好歹她一个月还能回去个两三次,总比带着石头来回跑的强。”

  

  姜晓菱听后,觉得目前也只能这样。

  没有房子这是谁也没有办法的事儿。

  

  然后,她忽然想到——

  “赵泉哥,我们站里现在缺人,可能最近还得再招一个临时工,你要不要考虑一下?要是你能来这儿上班,我就把现在住的那间屋子腾给你。你把石头带来也可以,谁闲着都能帮你带带孩子,这样我姐来见你们不是也更容易一点了?”

  

  姜晓菱越说越觉得这样挺合适,说的声音都大了很多。

  

  赵泉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你说的这个,海成都跟我说了,可哪儿那么见到?我是独子,我要是来了,光靠我爸妈到年底得的那点工分,都不够一家人吃的。

  更何况我爸还是村干部,我一个拿全工分的壮劳力不在村子里干活,往外面跑,他在村里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啊?”姜晓菱愣住了。

  她两辈子都没有下乡,对于乡下的情况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规定。

  在她的概念里,能来城里干活,不应该是被人羡慕的吗?

  

  听了她的问话,赵泉同她解释说,就算是想进城干活,也要看是什么人。

  要是那种没啥力气的的小媳妇们,出去挣点钱肯定招人羡慕。

  

  可像他这种壮劳力,又有文化,既能记工分又能下地出力干活的,哪个村都缺。这种人要是不留在村里干活,就很容易让人诟病。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因为我们村干活的人少。平时不觉得,一农忙起来,那人根本就不够用。”

  说到这里,赵泉望着姜晓菱笑了笑:“我们村在机械厂已经排了半年的队了。要是今年的拖拉机能够给我们村子两辆,没准儿我们就不那么辛苦了。

  妹子,你家不是厂里的老人儿吗,能帮哥加个队不?”

  

  姜晓菱嘻嘻笑了一下,没接他这话茬。

  机械厂的拖拉机什么时候都是抢手货,排队排到半年后都还是靠前的,还有排到明年的呢。

  这种求帮忙通融的话,他们这些机械厂的家属们早就听得麻木了,基本上全都左耳进右耳出,都能当做听不见。

  王瑾就在机械厂上班,赵泉怎么会不知道这一点?

  他也不过就是随口问问。

  看姜晓菱不搭理他,他也不生气。

  依然笑眯眯的低头帮她分拣着废纸。

  

  姜晓菱在旁边坐了一会儿,又出声问道:“姐夫,你们村那么缺人,怎么没多招一点知青过去呢?现在每年那么多知识青年下乡,还怕缺了人手?”

  

  赵泉嗤笑了一声:“你以为现在下去的那些小青年都跟你姐他们那一批一样啊?那时候的知青,都是自愿下乡的,一个个又能干活又能吃苦。

  现在的知青,都是被迫下去的,到了村里,一个个跟谁欠了他们钱似的。干啥啥不行,偷巧躲懒他们个个第一名!别看一个个戳在那儿个都挺高,根本不能当劳力使。”

  

  姜晓菱不理会他的抱怨。反正吧,这事得看站在什么人的角度上了。

  站在当地人的角度上,自然觉得城里娃一个个都娇生惯养,什么也不会做。

  可要是站在城里的学生角度上,他们平时在家里不说娇着惯着,至少谁也没有干过农活。

  干什么没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