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媳的并夕夕系统 第99章

作者:词 标签: 打脸 系统 爽文 穿越重生

若是遇到其它在朝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官儿,看到这样的阵仗,铁定会束手束脚,但李淳奕不会。他自问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一心为民,想着真正帮助到清平府的父老乡亲,哪里会管驻军不驻军?

驻军还好呢,不用担心倭寇从临海县那边冲过来,坏了大好的形势,好不容易养起来的元气可经不起折腾。

至于说宋帝的那些爪牙,只要不干涉地方上的事,那便能相安无事,说不准还能带动清平府这边的经济形势,他们多吃几斤豆腐,做豆腐的老百姓就能多赚点铜板。若是那些爪牙不安分,在清平府四处为非作歹,他就上奏折去参一本!

-------------------------------------

清平府城要搬迁,这事可大可小。

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一道圣旨,允了便允了,对于清平府衙来说,也只是临江县县衙转府衙,清平府府衙转县衙,府官们一并迁至临江县,其实没什么。这个年代的官员多数都是一个任期举家搬迁一次,大家早都习惯了,更别提从清平府城到临江县的路那么好走……

最难受的是那些清平府城内的大户人家以及商人店家。

清平府在那地方都几百年没挪窝了,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清平府城作为一府之地内的权力中心,自然备受富人们的追捧,可如今清平府权力中心要移走,这些富人们能不跟着搬迁吗?

没人逼着他们搬,他们可以选择不搬,但若是不跟着权力中心走,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被踢出了清平府权贵的圈子,届时各种麻烦事都会接踵而来。

商人店家们更是忧思重重,不论大老板还是小摊小贩。

住在清平府城内的小摊小贩多数都是家中没有地皮的,就靠着每天出摊卖点儿东西赚钱,赚得还多是大户人家的钱,如今满城权贵都打算搬走,他们往后赚谁的钱去?若是赚不到钱,一家老小都得喝西北风!

清平府城内的大老板更是急得都快哭出来了,譬如说清平府内最大的酒楼仙客来,他们做的就是权贵的买卖,如今权贵们都要搬走,他总不能把仙客来也跟着搬去临江县。

不是他不想搬,是不值得搬。

近几年,临江县内的外来游商极多,早就开启了打尖住店一条街,比仙客来稀奇、好吃、装潢养眼的酒楼比比皆是,仙客来在清平府城之所以能够独占鳌头,靠的是经营出来的百年名声,还有就是掌柜的手中拿捏的人脉。

哪家的老太太打算过寿,哪几个权贵有什么兴趣爱好,喜欢吃什么玩什么……这种最原始的‘大数据’,都牢牢记在了仙客来掌柜的脑子里。他若是搬去了临江县,优势十不存一,拿什么同那些菜式比仙客来新颖、房间装饰得比仙客来好、价格还比仙客来低廉的酒楼比?

怕是他费劲功夫把仙客来搬到临江县,却无人会再买账啊!

这些不想清平府城搬迁的人想尽办法地给李淳奕递化,甚至有人许以重金,拿出了一年三千两雪花银的承诺,可惜这些对李淳奕的诱惑并不大。

朝廷发的俸禄足够一家支出,夏晚棠还有自己的买卖,家中的农场、牧场、鱼塘、矿场等都是日进斗金的买卖,三千两雪花银哪里会被李淳奕放在眼里?

他一不爱文人字画二不爱古玩串串,全身上下都没什么奢侈的爱好,根本用不着花钱,也没有三品官的架子,一件衣服穿个三四年都不会想着要换,还是夏晚棠催着撵着给他添的新衣。

上门游说的人跑烂鞋底子磨破嘴皮子,也没能让李淳奕回心转意,清平府府城最终还是搬到了临江县的县城北郊。

临江县城更名为新清平府城,同旧清平府遥遥相对。

李淳奕在新清平府搞了三件大事,一是兴建临江港,彻底将水脉打通,为往来游商提供了便利,二是在沿江一带划出地方来,筑好拱坝,建起了三十里清江水市,沿江两岸三十里尽数被规划为酒楼、茶肆、书院等,三是在临江县中确定了工人的身份,允许工人通过缴纳税银来抵农税,再由清平府府库中的囤粮来将税银兑为农税,上缴国库。

前两件大事是为了让外地游商来清平府,最后一件大事则是让清平府内的老百姓可这劲儿造!

以棉花种植业为首的产棉业、纺织业俨然已经成为了清平府的标志性经济支柱之一,大片大片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用于种植棉花,若不是刚吃过家中没有囤粮的亏,怕是老百姓都会只种够自家吃一年的粮食,余下的田地都用来种植棉花。

如果老百姓种的粮食只够自家吃,那些县城中住着的家中没有田地的人该吃什么?

为了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李淳奕有意地让清平府城内的粮店适当抬高了收粮价格,而且清平府的府库中也连年囤粮,每年新粮换旧粮,确保抵御天灾的能力。

-------------------------------------

清平府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原先从□□盛唐那边来的游商们总是在临江县吹嘘□□盛唐有多么多么好,吹嘘长安城有多么多么繁华,可自打那次天灾过后,那些长安来的游商们就很少吹嘘盛唐的好了。

因为盛唐那边比宋地要偏北许多,听闻那次雪灾降世时,盛唐受灾相当严峻,有许多百姓冻死或饿死在家中,流民四起,整个盛唐都跟着动荡了起来,战火纷纷,若非那唐皇手段强硬,唐兵勇武非常,怕是高高在上的盛唐都能被那些乱臣义军所颠覆。

虽然唐皇带领李氏皇族在动乱中撑了下来,平定了各地的贼寇义军,但盛唐□□也因此而元气大伤。

盛唐在衰落,宋地的清平府却在飞速发展,哪怕是长安城来的商人,在见到清平府那沿江水市时,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看迷了眼。

商业是新清平府城的第一旋律,往来最多的一直都是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商,第二旋律是李淳奕始料未及的——文人骚客们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清平府城发展极快,有许许多多新奇的东西,都扎堆儿来新清平府城游玩,留下不少有名的诗作与文章,这些诗作与文章被那些游商们带去了各地,转头就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三十里清江水市变成东鲁之地‘网红打卡点’的事,夏晚棠始料未及,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搭着这趟春风搞钱。

精品棉布这等东西已然不算是什么稀奇物了,这个时代还没传到东鲁之地的各种水果都被夏晚棠买了果苗回来,调快生长速度,种到了农场中……

91. 没想到 人家的冬天过得居然那么滋润!……

李淳奕主政、夏晚棠主商, 在夫妻俩的密切配合下,不过短短十年时间,清平府就成为了天下人都羡慕向往的地方。

就连汴京城的名气, 较之于清平府,都要稍稍差上一些。东鲁之地的人皆知汴京城乃是宋帝脚下, 宋地皇都,达官贵人无数,可对于天下人来说,汴京城的繁荣尽与他们无关,反倒是清平府内出现了什么新奇玩意儿, 会受到各地人的追捧。

清平府产的棉花已经成为了盛唐百姓家居必须之物, 有一些匠人学会了纺棉线织棉布的手法, 便发动自己的智慧, 想方设法地研制出花样更多的染布织布之法。

清平府产的琉璃火塔远销大元以及南明这俩一南一北的城市,偶尔还会见到不少西域来的商人。

那场小冰河期的天灾对于百姓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各地百姓都养成了屯煤石的习惯,对于大元乃至西域那等每年冬天都保守风雪困扰的人来说,琉璃火塔的作用是可以救命的,不仅能救人命, 还能救牛羊牲畜的命。少一些牛羊牲畜在风雪中被冻死, 来年便能多赚一些,也算是救了人命。

南明之地倒是暖和,可相应的,在南明之地生活的老百姓压根没怎么想过冬日里的取暖之法,早些年的冬日都是稍微穿的厚一些,平日里多晒晒太阳,晚上躺下之后多盖几层被子, 再加上祖祖辈辈练就的一身浩然正气,抖着抖着也就能把冬天给熬过去。

寻常的冬天能靠着一身浩然正气给熬过去,可遇到小冰河期那种漫长的凛冬,一身浩然正气显然是不够用的。在那场凛冬来临之时,南明之地的百姓可以说是毫无招架之力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南明之地的死伤率最高,人口锐减了六成以上。

若不是盛唐与宋地这边也因为遭灾而元气大伤,唐皇与宋帝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挥师南下,将整个南明之地吞下了。

经此一灾,南明之地中幸存的老百姓不仅知道了御寒的重要性,还知道了北方人的冬天居然过的那么舒服!

在他们都靠着一身浩然正气死撑的时候,北方人居然屋子里点着灶火,把整个炕都烧的暖呼呼,还在灶火上扣一个玲-珑火塔,整个屋子里都暖的不像话,哪像他们,活得就好似原始人一样,取暖靠抖与靠晒太阳。

意识到冬天没必要过得那么艰辛的南明百姓纷纷出钱购买玲-珑火塔,不仅做到了家家户户都有,还做到了每间住人的屋子都有!

……

靠着多种多样新奇的东西,清平府的经济爆炸性增长,上缴给朝廷的税收年年都在增加,不到三年时间,汴京城内空虚的国库便被清平府给补了起来。

清平府的土地价值飞涨,许多其它州府的达官贵人纷纷跑来买房置地,还有其它大郡的商人也听闻清平府内的商业发达,遍地都是舍得花钱的富人,纷纷过来做买卖,有开布庄的,有开书肆的,还有开青-楼的……

在李淳奕与夏晚棠的规划中,三十里清江水市要完全建成,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可事实上,第四年年中时,三十里清江水市便已经完全建成,此时还有源源不断的商人赶来,足足将清江流经清平府的地段全部占满,清江水市的最终规模定为两百二十里,恰好是清江流经清平府内的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