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55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瞧见不远处的河岸边热闹非凡,东女国使者不由追问那是在做什么。

  接待官员笑着回答:“这是往来于两京之间的书船,今儿恰好是《两京文选》刊出的日子,不少人都特意过来买回去看。”

  东女国虽然和川蜀是邻居,但文教方面要落后许多。使者们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那一小撮人,闻言立即表示自己也想登上书船见识一下。

  大唐还没有不允许书籍外流的规矩,各国想学习大唐文化都可以派交流生来大唐求学,整体气氛相当开放包容。

  接待官员笑着带领使者前往书船。

  正走着,忽听不远处有马蹄声传来。

  众使者下意识抬头看去,却见一妙龄少女身着红如焰火的猎装骑马经过,身边是几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人。

  分明都是鲜衣怒马的少年男女,不少人却都是第一眼就瞧见了被簇拥在中间的女孩儿。

  冬日中的远山林木枯槁,只剩一树树梅花傲立于天地之间,而她也似那雪中红梅般亮眼。

  仿佛是天地间唯一的亮色。

  事实上若是细看的话,会发现她身边那几个少年男女相貌也不差。

  东女国使者们本来就以女子为重,一场宴会下来没见到几个女子本来有些失望,瞧见刚才那行人远去以后不由追问起那是谁。

  接待官员刚才也扫了一眼那群少年男女,闻言笑着解答道:“那是郭家三娘,我朝有名的小才女,从小便聪慧过人,这书船与《两京文选》都是她牵的头,她提出这些建议时还不足十岁。满十二岁以后,她被特许入国子监读书,年年都拿上等,本来试十帖过六帖便可,她每次都是十帖皆通,不知愧煞多少男儿。”

  本来这郭家三娘初入国子监,很多博士都是不乐意教她的,后来发现她的存在能激励那些懒懒散散的生员,便把她留下了。

  这接连三年的上等,又让国子监博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能不能给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

  女子应试着实是前所未有的事。

  可是据说当初当今圣上曾经金口玉言表示允许她应试,且也没有明文规定女子不得赴考,所以礼部和国子监讨论来讨论去,吵了一轮又一轮,最后是因为玉真公主的保荐才捏着鼻子把她添进今年春闱的名单里。

  没办法,当今圣上那几个关系亲近的兄弟都没了,只剩下玉真公主一个同母妹妹最为亲厚。别人的面子他们可以不给,玉真公主总要给的。

  比起玉真公主直接引荐到朝廷当官的道士们,这好歹只是给个科举名额。

  众所周知,如今进士科考试的竞争是最激烈的,每年都会有将近两千人前来赴考,高中概率堪称是百里挑一。

  所以吧,就让她去考吧。

  考中了给个九品芝麻官,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这中间的弯弯绕绕,接待官员自然不会说给使者听,只给使者讲起了他们这位小才女的种种事迹。

  大唐读书人如今能这么方便地买到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位小才女的功劳,所以读书人们对她的观感都是极好的。

  何况她有着骄阳一样热烈的性情。

  比如刚才她们应当就是刚冬猎归来,后头还跟着几头骆驼帮他们驮猎物来着。

  听了接待官员的介绍,东女国的使者们都十分叹服。

  大唐不愧是大唐,连女子都这般出众。

  另一边,三娘并不知道自己的路过引出了多少议论。

  她从小便习惯了众人或探究或惊叹的目光,所以并不在意自己有多引人注目。

  三娘回到家门口,喊人出来搬运骆驼背上的猎物。

  这都是她们在猎场猎回来的。

  知晓她二月初便要去应试,萧戡他们约她出城打猎放松放松,她想着上元节放假大家都要回来,便应邀去弄些猎物过节用。

  骆驼从新昌公主府借来的,每头都精神矍铄,特别能驮。

  底下的人打开门见到三娘满载而归,都欢喜不已地出来扛猎物进府。每次三娘子打猎归来,主人家能大口吃肉,他们也能大口喝汤,可不就叫他们喜笑颜开吗?

  说起他们家这位小娘子,那可真是能文能武的神奇存在,不仅读书厉害,骑射功夫也不输于人。

  据说小娘子才六岁大便能用弹弓把家里的雀鸟扫荡一空,习骑射以后准头也是极好的,连带她身边的侍女绕梁都是骑射好手,许多武夫都打不过她呢!

  趁着仆从们搬猎物的当口,三娘笑眯眯地和萧戡、李俅他们道别:“时辰不早了,你们也回去吧,有些猎物不尽快料理就不好吃了。”

  当初还是小豆丁的萧戡几人如今也是翩翩少年郎了,许是小时候延续下来的情谊会格外牢固,她们现在依然时不时会一起约出去玩。

  只有李俨这个皇长孙时常要待在东宫读书以及给太子李瑛打下手,远不如李俅他们这么自由。

  说话间,仆从已经把帮三娘驮猎物的那头骆驼搬空了。

  三娘把骆驼和牵驼人一并还给萧戡,挥别陪自己出城散心的朋友们愉快地回府去。

  等到三娘的身影消失在郭家府门内,萧戡和李俅对视一眼,都“呵”地朝对方冷笑一声,骑马到了常乐坊门口便一夹马腹、分道扬镳。他俩从小就看对方不顺眼,要不是谁都不想让对方单独跟三娘出去玩儿,估摸着永远都不会凑一块玩!

第66章

  猎物不仅肉能吃, 皮毛也很重要,虽然今年冬天快过去了,可谁也不会嫌上好的毛皮太多。

  主要还是春衫之类的可以花样百出, 光料子都能缯绡绫罗轮流上,可到了冬日里头人们对衣裳的最大需求就是保暖。要是一出门就冻得面青唇白,再好看的人都扛不过去。

  寻常百姓大多只能穿上厚实的粗布麻衣, 试图用厚度来抵挡那吹到骨子里的寒风冻雪。至于被褥,那更是把稻草、柳絮、杨花、鸡鸭毛等等能用上的都给用上。

  人都冻得活不下去了,自然只能抄起箭囊进山打猎,争取猎些厚实的皮毛来取暖。

  哪怕是达官贵人也没有被风雪饶过的殊荣, 他们到了冬天也得过得严严实实, 连耳朵都不放过。

  三娘猎了两只狐狸,便打算把皮毛处理出来, 大块的给长辈们做暖脖, 余下的便给兄弟姐妹们做护耳。哪怕是到了二月,春寒还是不可小觑, 今年正好还能用上。

  她正有条不紊地把料理猎物的事安排下去, 她四妹郭映就跑过来了。

  郭映今年十二岁,在姊妹中排行第四,在人丁兴旺的郭家这一辈却已经排行第九,长辈和底下的人都唤她一声九娘。

  她从小就爱黏着三娘听故事,渐渐也有了自己的主意。

  和三娘喜欢读书不同,郭映更喜欢侍弄花草和各种作物, 感觉把种子种下去再到它们长出来的整个过程都很奇妙。所以每次她都会央着三娘给她带些种子回来,不管是什么种子都好, 她都想试着种一种。

  若是种出来的东西适合养在家中园圃她就继续养,若是不适合便移栽到别处去。为了记录各种花草和作物的发芽规律, 她还认真跟三娘学了作画来着。

  兴趣不愧是最好的老师,郭映才十岁出头就已经拥有一手好字和相当不错的画技。

  这不,一见三娘打猎回来,她就迫不及待地问三娘有没有带回什么种子来。

  三娘当然不会忘记宝贝妹妹的嘱托,她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向人买些种子,偶尔在山林间碰上了还会帮妹妹采集回来。她把这次在城外弄到的种子都拿给妹妹,坐下翻看起妹妹兴高采烈拿过来与她分享的作物观察笔记。

  姐妹俩正凑在一起说话,就听人说她们八叔回来了。

  这几年里不仅三娘上头两个姐姐出嫁了,郭幼明这个八叔也成亲了,娶的不是别人,是曾经与她们当了邻居的裴家女儿裴朝秀。

  这段姻缘说来还得是靠郭幼明那张脸和总爱往裴家跑的三娘。

  小儿女谈婚论嫁往往不管什么人品家世,最先看的就是一张脸。

  而当父母的则恰好相反,看的就是人品和家世。

  当时郭幼明虽然文不成武不就,可郭家家底殷实、人丁兴旺,虽不算个个都很有出息,可出了什么事总能相互照应。

  更重要的是看他对三娘这个侄女足够好,每天都任劳任怨地送她去读书,从种种表现看来他无疑是个会疼人的好儿郎。

  所以当郭家祖父替儿子提婚事的时候,裴家还真认真考虑起结亲的可能性来。裴父再一问女儿的意思,好么,说是看脸还挺中意的。

  于是两家的婚事就这么敲定下来。

  如今他俩都已经顺利成婚了。

  不知是不是成婚让郭幼明有了点责任感,他在他岳父的引荐下寻了个正常差使赚钱养家,不再心安理得地天天待家里啃老了。因着办差要在洛阳那边,所以他大多时候都在岳父家蹭吃蹭喝。

  郭家祖父对此喜闻乐见,自己教儿子太难了,亲家愿意帮忙教绝对是该给祖宗烧高香的大好事!

  三娘姐妹俩听说郭幼明夫妻俩回来了,皆是开开心心地跑出去迎接。

  真到了要办事的时候,其实并不在于读的书多不多、武艺练得好不好。

  郭幼明就是那种看书看不下去、拉弓拉不太开的存在,可他属于特别会来事的那类人,朋友格外地多,那些个狐朋狗友就不说了,三教九流的人他也认得不少,办起事来相当有一套,小小年纪就很得上峰看重。

  只需要再磨炼几年,兴许就能谋个出身了。

  他岳父这个举荐人面上有光,平时都快拿他当亲儿子看待。

  三娘与裴朝秀本来就关系极好,如今裴朝秀成了自己的八婶,她当然只有欢喜的份。

  有时候三娘都忍不住满心感慨:没想到成个亲居然能让她八叔有这么大的改变,可见娶个好媳妇的重要性!

  叔侄几个坐下一起喝些温好的米酒暖暖身子,等到身上那股子寒意都被驱散了,郭幼明才掏出厚厚一叠信给三娘,说是她在洛阳的朋友们捎给她的。

  裴朝秀笑道:“最上面一封是我表哥写的,他知道你今年要应试,写了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给你。”她说的表哥就是杜甫,杜甫前几年也去考进士,结果没考中,又出去游历了几年,尽情徜徉于齐赵诸地。

  还是去年她阿娘感觉身体有恙,生怕见不到自己养大的侄子娶妻生子,连写了许多封信去催促他归家娶妻生子,这才让他去年在洛阳的首阳山下安了个家。

  这一年里头忙着成婚和建房的事,杜甫也就错过了去年的乡贡,没拿到今年参加春闱的资格。听说三娘竟由国子监选送去应试,杜甫觉得意外之余又为三娘高兴,当即写了这封信给三娘传授应试经验。

  虽然他上次考试没考过,不过整体流程都是体验过的,可以让三娘做到心里有数。

  三娘当初就是因为杜甫从吴越回来了,才一得空就往裴家跑,坚持不懈地拿着小本本问人家杜甫都见识了什么样的风土人情。

  后来《两京文选》面世,杜甫还被她撺掇着写了不少齐赵游记刊登在上面。

  如今杜甫在两京已经拥有了一批游记粉丝。

  谁会不喜欢足不出户畅游齐赵!

  何况杜甫七岁就能赋诗,文采那是绝对没得说的,游记写得那叫一个引人入胜。

  去年杜甫回老家成婚,还有不少读者来信问:杜甫去哪儿了?是不是把我们当外人了?有什么是我们这些《两京文选》忠实读者不能看的吗?

  杜甫收到三娘转寄的读者来信,从善如流地写了篇自己如何在首阳山下筑新居的文章,既展现了他新居落成的喜悦,又暗搓搓炫耀了自己喜得良配的快乐。

  就,字里行间全是新婚燕尔的快活。

  冷不丁被秀了一脸的游记粉丝们:……我们要退订!!!!!

  悔不该催他写新文章!

  谁能想到他一个年近三十还啥事不干天天到处游玩的大龄单身汉,居然偷偷回老家结婚!

  真是岂有此理!

  三娘这些年与杜甫时常通信,收到老朋友的来信自然高兴得很。只可惜去年杜甫成婚时她在国子监忙着考试,没能腾出空去洛阳喝喜酒,只能隔空给杜甫送上贺文。

  三娘道:“都五六年过去了,也许考法已经不同了,等我考完了也给他写写如今的春闱有什么变化。”

  这几年科举确实出了不少变革。

  杜甫上次应试是开元二十四年,当时科举还是官职低微的考功郎当考官,很多读书人落第以后认为考功郎不配对他们指指点点,选拔人才这么要紧的事应该让职位更高的人来负责,齐齐向朝廷抗议此事。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