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小女官 第71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轻松 古代言情

  碰上人家真进士出身的状元, 看他还敢不敢自称秀才,呸!

  老秀才确实不敢吱声, 早在三娘前两句诗被迎亲队伍念出来以后他就灰溜溜地退开了,心里简直是既懊恼又害怕, 生怕这位新来的郭少府找自己麻烦。

  没想到隔壁村老张家看着不显山不露水,居然还能把他们蓝田县的新县尉请来!

  惹不起,当然得躲。

  三娘压根没注意那个老秀才悄然跑了,与迎亲队伍一起进了新娘家大门。

  因为知晓了三娘的身份,女方家待她们一行人也十分热情,邀她们到青庐入座,等着看新郎进屋把新娘接出来。

  三娘在众人热情的招呼下喝了一碗香醇的米酒,又吃了些米糕。

  这才看到新娘新郎从屋里走出来,大唐的喜服讲究“红男绿女”。

  “红”是庶人可以在成婚当日“假绛公服”去迎亲,绛色公服可是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穿的。这意味着小老百姓一生至少有这么一次机会穿上绛红的官袍,光明正大假装自己是官老爷去迎娶心上人!

  “绿”的范围则很宽泛,浅绿深绿都是绿,最深能深到近乎紫色,毕竟“以青乱紫”正是近些年低阶官袍更换成碧色的原因。

  今儿新娘所穿的喜服就是青绿色,与身穿喜袍的新郎站在一起显得十分般配。

  三娘看到新娘子康丽娘,只觉自己的催妆诗真没白写,这新娘子长得当真貌美!

  萧戡倒是对新娘的长相兴致缺缺,只兴致勃勃地和三娘讨论起村中的婚俗来。

  新郎那边杀鸡宰鸭、杀猪宰羊,新娘这头也没差到哪里去,当真是火热至极!以前他到处游历(游荡)的时候也见过人成婚,可惜从没碰上过这种热火朝天的气氛。

  三娘道:“都是这两家人平时广结善缘才会有这么多人为他们忙里忙外。”

  萧戡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他还小,对成亲是没这么多想法的,娶媳妇这种事对他来说还不如他的宝贝剑来得重要。只不过少年人嘛,总是爱凑热闹的,瞧着别人忙活得起劲,自己莫名也跟着欢腾起来。

  这时新娘新郎在青庐外站定,要拜别岳家。这个拜是新娘只需要站着揖别,而新郎需要跪下郑重地叩首,以表示自己对岳家养大妻子的感激。

  康丽娘父母早逝,张猎户拜的便是康家祖父,一旁都是来观礼的康家族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分外严实。

  三娘因着刚才帮新郎写了催妆诗的缘故,被康家人友善地簇拥到最里面,可以清楚地瞧见这对相当般配的新人如何向岳家行拜别礼。

  迎亲的一行人已经在外头吃过一轮酒食,这会儿便吹吹打打地护送新人回村去,力求让田里每一株麦苗都能分享他们的喜悦。

  正儿八经的婚礼一般在黄昏举行,三娘一行人在邻村观摩完迎亲,又跟着迎亲队伍回到张家村。

  这时候满村人都已经把自己家的桌案坐席都搬了出来,拼在一起方便大伙围坐吃席。

  袅袅炊烟也从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飘了起来,家家户户的大锅都洗刷干净贡献出来筹备今晚的婚宴。

  像这种婚庆喜事,哪怕是在长安城里也是可以递文书破例开宵禁的,何况村里并没有那么多讲究,他们可以欢饮到夜深再散去!

  比起她们跟出去迎亲前,村里又更添了几分烟火气。

  三娘从小就属于看什么都好奇的性格,眼下更是从这家看到那家,一时瞧瞧人家炖鸡炖鸭的,一时又瞧瞧人家做羊羹的。

  所谓的羊羹,其实和羊肉泡馍已经差不离了,算是今晚的主食,鲜美的羊肉煮烂在汤里,等到要上桌时再端上一碗碗白面烤饼,放入熟肉与肉汤。秋日的傍晚凉风徐徐,来上一碗羊羹简直整个人都暖和了。

  若是搁在冬天,那更是叫人浑身舒泰。

  三娘兴致盎然在村里溜达了一圈,看什么都觉得很新鲜,遇到自己没见过的事物自然又拉着村民问东问西。

  蓝田县这边的特产除了大杏,还有著名蓝田玉,宫中不少御用玉器都是由蓝田县进贡的,民间也有不少玉雕高手。

  光是这张家村便有不少人精擅此道,是门挺赚钱的营生,要不然他们村里也不能把红布都挂到村头的大树去。

  三娘转悠到一半撞见个正在雕刻玉石的老妪,便跑进去蹲在旁边看人家雕。

  老妪不为外面的热闹所干扰,她也没把自己当外人,别人手挪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

  最后还是那老妪先开了口:“你想学这个?”

  三娘道:“没有,我就是看你雕工了得,一下子看入神了!”她一点都没有不请自来的自觉,还兴致勃勃地追问,“您这手艺是跟谁学的?我觉得你比京师那些首饰铺子雕得都要好!”

  听三娘这么问,老妪脸上有一瞬的失神,接着才笑了起来,回道:“我跟我那外子学的,他生前也常夸口说也就是他不愿意去,要不然长安城里那些个首饰铺子都抢着要他。”

  三娘听到“生前”二字便知晓自己问错话了,不过见老妪脸上多了几分难掩的温柔之色,她便直接坐在一旁与老妪聊起她那位已经去世的丈夫,聊她们如何相识、如何成亲、如何生儿育女。

  老妪觉得她这一生其实顺顺当当的,唯一不好的是自己活太久了,嫁掉了女儿,送走了丈夫,儿子又从军去了,剩她一个人孤零零。

  若非还有丈夫教的手艺打发日子,她怕是已经随丈夫去了。

  比较遗憾的可能是没能找到她们家这门手艺的传人,丈夫生前挑剔得很,没收学徒,独独教了她。她一个老寡妇,平日里不爱和人接触,这些年也没机会教旁人。

  要不是三娘耐心地听她说了这么多往事,她也没办法把这些心事轻易说出口。

  三娘思量片刻,没有特意开导老妪想开点,而是笑着问道:“我正愁着今年不知该送什么礼物给长辈们好,要是我给您画些图样,您能帮我雕刻出来吗?我要的东西不大,就一些读书人平时用的私印。”

  老妪听后精神一振,忙答应道:“要是能帮到少府的话当然最好。”

  三娘道:“哪能说是帮我?您可得按行价收我的钱才行,不然我是要被御史弹劾的,到时候我这少府可就当不下去了。”

  她还给老妪举了个例子,说御史那可是什么都弹劾的,比如以前有个官员路上买了特别香的烤饼,揣在袖兜里准备上朝前后吃,结果那烤饼实在太香了,香到了隔壁的御史。

  御史二话不说把他弹劾了,官都没得做啦!

  老妪听得一愣一愣的,没想到在御史面前脸吃个饼都不行,当即说道:“那……那就按行价吧。要是雕出来的成品您不满意,可以不要。”

  三娘道:“您这样做生意是要亏本的。”

  老妪道:“我们也不做啥生意,就是卖手艺的。”

  三娘与老妪商定好用料和价钱,眼看天色不早,便邀老妪一起出去吃喜酒。

  老妪犹豫片刻,起身跟着三娘往外走。

  夕阳西下。

  天边金灿灿一片。

  老妪看着满天的霞光怔了怔。

  多久了啊。

  她多久没好好看过这样的黄昏了。

  记得以前每次遇到这种云霞烂漫的日子,她那老伴就会高兴得像个孩子,跑进屋把她拉到屋外一起看天边的云,看天边的山,看天边那红彤彤的落日。

  那时候她总要回一句“这有什么好看的”,却还是陪他坐在屋檐下看着那轮红日缓缓没入远山之中。

  “姑姑!”

  不远处一个中年汉子惊喜的呼喊声拉回了老妪的思绪。

  老妪抬头看去,发现是自家子侄。

  她朝对方点点头。

  中年汉子欢喜地引着她和三娘一行人入座。

  自从姑父去世以后,他姑姑就总一个人待着,别人和她说话她总不搭理,这次他们劝了好久都没把她劝出门,大伙心里都挺担心的。

  没想到郭少府居然能把她劝出来!

  中年汉子满脸笑容:“二郎要是知道姑姑你愿意来吃他喜酒,一定高兴得很。”他是新郎的二伯,也是张婆婆的侄子,自然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

  接下来张家人对待三娘的态度就更殷切了,直接把她的座次安排在最前头。

  不仅因为她的身份,还因为打心里感激她。

第85章

  花大半天参加了一场完整的农家婚礼, 于三娘而言也算是种格外新鲜的体验。

  吃饱喝足,三娘便与郑莹她们一起骑马回城。

  中秋将近,一路上月明星稀, 萧戡喝了好几轮酒,都有些醉了,坐马上说要给三娘唱歌。

  一行人便踏着萧戡那鬼哭狼嚎的歌声归去, 萧戡那匹承载过迎亲重责的马儿忍不住时不时抖抖耳朵,似乎想把钻进自己耳朵里脏东西给抖出去。

  三娘听得乐到不行,等萧戡惊天地泣鬼神的醉歌吼完了,笑眯眯地说道:“那该轮到我了。”

  她也趁着微醺的酒意哼哼起新学的歌儿。

  郑莹虽然时常在县衙做事, 却从不曾在外头待到这么晚, 更没见过夜深人静时分悄寂寂的原野与山林。此时有三娘清朗悦耳的歌声相伴,茫茫的夜色瞧着似乎都不那么吓人了。

  众人且歌且行, 很快回到县城外。知晓是新来的郭少府回城, 守城门的人麻溜把门打开、恭恭敬敬迎她们入城。

  三娘多看了眼全程唯一一个认真查验她印玺的守卫,没马上说什么, 挥别萧戡一行人回了自己住处。

  一夜好眠。

  崔县令等人都从各自的仆从那里听闻三娘夜归的事, 还有人甚至已经知晓三娘昨天都在那张家村做了什么。

  崔县令屏退来通风报信的下人,摇着头笑了笑,心中不免感慨:到底是少年人啊,做事就是放纵肆意、不拘小节。

  左右县中也没什么大事,崔县令也没寻三娘过来说话。

  倒是三娘吃过朝食后找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份文稿。

  崔县令微微讶异。

  “郭少府坐下说话。”他客气地招呼。

  三娘也不拘着, 在崔县令对面落座,把手中的文稿呈给崔县令。她说道:“下官在城里城外转悠了两日, 有些粗浅的想法想和明府商量商量。”

  崔县令眉头一动,边接过文稿边询问:“都是县衙里一起办事的同僚, 谈不上什么上官下官的,郭少府但说无妨。”

  三娘浅浅一笑,颊边露出两个笑窝,为她平添了几分亲和力。她娓娓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只走了这么两天,便听闻县中有许多善人善事、能工巧匠。不如我们整合有唐以来蓝田县的情况撰写一本《蓝田县志》,详细记录县中的善男善女,以达到树立标杆、移风易俗的好效果。还有蓝田诸里的有什么能人异士、能工巧匠以及各种名产特产,也可以一并整理归整出来。”

  当然了,历任的县官也是要记录在案的。

  这样一来,作为《蓝田县志》的编纂班子,她们这批县官肯定是会列名其上。

  崔县令乃是世家出身,世家最看重什么?最看重的就是名声,最看重的就是面子,要是让他们觉得没面子,官他们都不当了,不稀罕!

  可要是能赚名声的事就不一样了。

  即便有再大的困难、要再大的投入,只要是于名声有利的事他们都愿意干。

  时人并没有修撰地方志的习惯,不过三娘曾在禁中读过《华阳国志》《水经注》《括地志》等等著作,都是介绍各地风土人情以及地理风貌的书籍。

  如果把范围划定在蓝田县内,那么工作量应该会小很多,耗费的时间也会短很多,说不准能在崔县令任期内修完。

  这种书是不能私自修的,须得上头首肯了才行。

  像郑虔当初在协律郎位置上负责采集风谣,自己一时手痒写了八十几篇文章点评当代风流人物,结果被人举报“私撰国史”,硬生生被贬出去好些年。

上一篇:锦鲤娘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