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159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

  晚些时候,严老爷和吴老爷等人来拜访她。

  和他们随行的,还有李子修。

  不过一个春节没见,他明显的苍老了很多,见到宋积云,也恭敬了很多。

  他们这次来,主要是来打听宋积云去南京的事。

  “听说一船的瓷器都卖出去了?那边的市场如何?旧青花的生意能不能做?”严老爷没喝两口茶就急不可待地道,钱氏嘴里的那些传闻,不知道他们是没有听到,还是觉得自家的生意更要紧,没空理会。

  宋积云也没准备藏私,将南京那边的情况说了说:“我主要是有朋友帮助,找了家银楼,一口气全卖给银楼,再由他们去想办法卖高价去。旧青花那当然也好卖。就是这一路过去巡检司的关口不好过。真是拿了瓷器过去卖,还得盘算清楚了。”

  严老爷因为已经决定金盆洗手了,听了这话并不着急,还又拿了个桔子剥着吃。

  吴老爷和李子修都急得不行。李子修干脆开口道:“宋老板,我们都知道您是个有本事的,您看您能不能帮我们搭个桥牵个线的,我们也想把瓷器往外卖。”

  宋积云惊讶道:“可是出了什么事?”

  吴老爷和李子修对视了一眼,朝着宋积云吐起了苦水:“还好您有先见之明,去了南京,不然留在景德镇,只怕是要被气死。”

  原来,她走后,宋桃连开了两次龙窑,共烧了一万多件瓷器。万公公干脆又把他们叫去了一次,将烧瓷的份额重新分配了一次。

  不仅宋家窑厂的份额全都没了,而且李子修等人的份额也大幅缩水,全给了良玉窑厂,还美其名曰“能者多劳”。

  现在景德镇一半以上的作坊都为了活下去,开始给良玉窑厂制匣、做瓷坯或者是画画。

  “赚的钱也就和窑工差不多。”李子修沮丧地连连叹气,“因为这个,开春的时候很多作坊和窑厂既不敢招收徒弟,也收不到徒弟。再这样下去,我们这些窑厂都没活路了。”

  他非常客气地道:“这才厚着脸皮来找您的!”

  可照宋积云说的,去南京卖也不是个事。

  他和吴老爷都有些茫然了。

  这的确是个问题。

  窑厂要想兴旺发达,传承最要紧。而有天赋的孩子却不多。此消彼长,如果都落入良玉窑厂手里,其他窑厂、作坊未来拿什么和良玉窑厂一争高下?

  宋积云沉吟道:“要不,你们找个常在我们本地收瓷的?他们通常都有自己的门路。”

  这也治标不治本。

  毕竟现在景德镇的旧青花能不能卖出去不再是烧不烧得出来了,而是能不能和良玉窑厂拼价格。

  吴老爷大骂起宋桃来。

  我闺蜜说我骗大家的推荐票,给了推荐票就不加理,哈哈哈哈哈……我在这里弱弱地辩解一下,没有……是写不出来……

第227章

  严老爷忙打断了吴老爷,不管怎么说,宋桃还是宋积云的堂姐,他怕宋积云心里不高兴。

  “他良玉窑厂也不能把这天下的买卖全揽在手里,”严老爷道,“主要还是万公公。”

  他不说大家也能猜到,万公公这样不遗余力地帮良玉窑厂,两者之间肯定有猫腻。

  可从前为什么他们这些窑厂东家都不愿意这么干呢?一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家怕和现任督陶官走得太近,被后任督陶官不喜;二来是因为这些太监爪子都长,他们忙活了一场,说不定还不够“孝敬”的。

  李子修恨恨地道:“她好像算准了万公公能保她一辈子似的。”李子修的话让宋积云心头一跳。

  说不定宋桃还真知道呢!

  那么,有些事她就得早做打算了。

  宋积云思忖着。

  严老爷开了口:“宋老板,我既来了,也不怕你笑话我倚老卖老。我寻思着,要不,我们也给你们窑厂做瓷坯或者是画画吧?无论如何,大家齐心协力,先把万公公熬走再说吧!”

  资源有限,大家站在同一个层面的时候,不可避免会争夺。

  但宋积云不会这么简单的就同意。

  她望向李子修。

  李子修忙保证道:“宋老板,您放心,我肯定一心一意地跟着您干。”

  他还发誓道:“若是我违反诺言,让我不得好死!”

  道德和良心从来都不能约束一个人的野心。

  她和严老爷商量:“您看看还有多少人愿意和我们宋家窑厂合作,我这几天也尽快先拟个契书出来。到时候大家觉得能行,我们就签约,依约行事。要是觉得不能接受,那就再说。”

  严老爷松了口气。

  他对宋积云非常有信心。

  他真诚地向宋积云道了谢,问了些南京轶闻趣事,就起身告辞了。

  宋积云立刻叫了周正过来拟定契书,吩咐郑全去外面打听良玉窑厂的工价。

  郑全犹豫道:“我们和良玉窑厂一样吗?”

  “肯定得一样啊!”宋积云道,“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不能和良玉窑厂比工价,我们要比其他。比如说,我们窑厂的订单多,他们只要努力,就能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能让他们在我们窑厂学点手艺;有可能拜我们窑厂的大师傅为师。”

  能用辛劳换金钱,能学到独当一面的技术,还有上升的空间,总有一样能吸引那些人。

  郑全笑呵呵地走了。

  周正却把宋积云的话听了进去,还在家里仔细地琢磨了好几天,等宋积云把马会长请出来,和严老爷等几个做中间人,大家一直讨论怎么合作的事时,见大家听到工价都有些意外时,他就把这些抛了出来:“大家又不是我们窑厂聘的窑工,我们是互利互惠的关系,若是只指望我们窑厂过日子,万一我们窑厂有什么变故,大家怎么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伙儿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还怂恿众人:“你们看,良玉窑厂宋家三小姐不就是我们老东家教出来的吗?从前你们可曾听说过她的名声?”

  大家都笑了起来,不得不承认他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紧张凝重的气氛立马烟消云散,大家高兴地签了契书。

  宋积云就带着周正开始一家一家的窑厂和作坊走访,整合所有能整合的资源。

  *

  万公公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刚过元宵节,红色炮竹的纸屑还满街都是,没来得及打扫干净。

  他当时就把一旁的茶几踢翻了。

  他的师爷只好干巴巴地安慰他:“说不定她那一船瓷器只卖了个仨瓜俩枣呢!”

  万晓泉神色阴森,没有说话。

  *

  宋桃对此却并不意外。

  前世,宋积云不仅把瓷器卖到了南京,且整个景德镇几乎都成了她一个人的作坊和窑厂。十家就有七家在她手下讨生活。连御窑厂也要看她的眼色行事。

  这些事,不过是提前了而已。

  前世宋积云能去南京,是万公公帮着搭的桥。

  她也早就知道钱氏会生下一个女儿。

  不过这个女儿早早就夭折了,也是因为这个女儿夭折了,宋积云才会和宋三良翻脸,开始和宋三良争夺宋家窑厂的掌家权。

  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内情?

  可今生很多事情都变了,她也不能一味的靠前世的记忆行事。

  宋桃觉得她这辈子得靠自己走路了。

  她这段时间一直在拼命烧瓷。

  她上辈子没能接触烧制甜白瓷的作坊,压根就不知道烧制甜白瓷有什么秘方。

  要不然她就不会烧所谓的“玉瓷”而是直接烧甜白瓷了。

  她很清楚,甜白瓷底釉的青花一出,他们这些老青花都会被拍死在岸上,只能在中低端的市场一争高下。

  她要在新的青花被大家熟知之前,赚到足够多的钱,摆脱洪家,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窑厂。

  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宋积云从南京回来之后,同时有吴老爷和严老爷家的坡地上砌了两座龙窑不说,还一口气烧了一万四千多件新青花。

  那些瓷器的余温还没有散去,南京就来了人,蹲在窑厂等着瓷器降温,连夜就搬上船运走了。

  宋积云连挑夫的钱都省了。

  跟着她烧瓷估计都分到了不少钱,街头直接响起了炮竹声。

  据说万公公原本想派人不允许那些商船靠岸的,谁知道巡检司的人根本不听万公公的,那位姓邓的巡检司巡抚使还大大咧咧地让万公公自己的人去码头拦船,阴阳怪气地道着:“魏国公府的船,我们英国公府惹不起。”

  万公公听说后,直接气病了。

  宋桃也觉得很棘手。

  他们在这里限额,宋积云直接把瓷器卖去南京,所谓的限额,岂不成了笑话?

  因为这事当时在码头闹得还有点难看,有很多人跑去码头看热闹,因为买不到想知道宋家新青花是什么样子,有人雇了混子去宋家窑厂偷因为烧坏了而被砸了的瓷片。

  偷到瓷片的人惊为天人,忙带了信回各自的东家,宋家窑厂这些日子又开始了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日子。

  宋积云不怀好意,告诉这些客商:“不是我不想卖给大家,也不是没有货。是今年御窑厂做定额销售,我们家的瓷器没办法在景德镇卖。”

  这话不知怎么没两、三天就传到了宁王府。

  他们家新上任的长史亲自来了趟景德镇,在宋家窑厂转一圈,直接找宋积云订了一百五十几件新青花,说是要送进宫去。

第228章

  不管什么事,但凡涉及到权贵就很麻烦。

  宋桃证实了这个消息就有些坐不住了。

  她去求见万公公。

  如果没有宋积云这根刺,万公公觉得自己这些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万慎那里,他算是搭上了;宋桃的烧瓷技术也的确比景德镇的其他那些所谓的大师傅要强很多;宋桃也算得上机敏,每十天就给他送一批孝敬银子,银子的数额不菲,这让他有种每天都在赚钱的错觉。

  他从前还真没看出来宋又良有这本事,教出两个不输男子的姑娘家来。

  听说宋桃要见他,他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