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 第256章

作者:吱吱 标签: 古代言情

  月光下,男子面色惨白。

  “是白大人带过来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王指挥使走了过来,他惊呼道。

  元允中的眸色沉了沉,起身道:“走!我们去会会白大人!”

  (本章完)

第379章

  天边泛起鱼肚白。

  元允中和宋积云他们终于赶到石景山脚下。

  流民的草棚子像一个个凸起的草剁子,静悄悄地屹立晨雾中。

  议事大厅大门紧闭,昏黄的灯光从门下透露出来。

  气氛祥和而又静谧。

  王指挥使却感觉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他喃喃地道着:“怎么感觉不太对劲啊!”

  他说着,眼睛一瞪,拉住了就要穿过那些草棚子往议事厅去的元允中,紧张地道:“我知道为什么不对劲了。怎么不见那些巡逻的校尉?这不会是个陷阱吧?”

  元允中已经发现了不对劲了。不过,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事已至此,和白大人图穷匕见,就算是陷阱,他也要去趟一趟。

  但他不能置身边人的安危而不顾,他问漕运的陈大人:“你们的人离这里有多远?过来需要多长时间?”

  负责漕运的卫所也是朝廷的正规军,就算是因为接了私活怕被人发现而一轰而散,也不可能像那些私家护卫各自为政,各自行事。

  漕运的人原本是看在宋积云出手阔绰,又有元允中身份的加成才冒险行事的,尽管如此,他们还留了几分心,怕是被宋积云算计了,如今看到了元允中,顾忌全无,不仅告诉元允中他们的人在哪里,还道:“要是这些人手不够,我还可以临时再调些人手过来。”

  调的人手太多,难免会有私调兵卒的嫌疑。

  漕运不敢调太多的人手,上十二卫一样有顾忌,不敢提太多的人手。

  要不然元允中几个早就没命了。

  “多谢!”元允中客气地道,“人手足矣,甚至不需要出面,在旁边帮我们掠阵即可。”

  这最好不过!

  陈大人一口就答应了。

  等他调动人手,天色也渐渐亮了起来。

  而议事厅的灯光却没灭。

  元允中一行人穿过流民的草棚子,推开了议事的大厅。

  议事厅的大厅点满了儿臂粗的蜡烛,照得议事厅亮堂堂的。

  白大人吊死在了议事厅的横梁上。

  “怎么会这样?”王指挥使失声惊呼。

  议事厅的长长的书案上,用镇纸压着的宣纸被穿进来的风吹得哗啦啦的响。

  元允中等人走近一看,是封遗书。

  说是自己一时鬼迷了心窍,才会误入歧途,以为杀了元允中,抚招流民之事失败,他们就可以以土匪的名义剿杀这五万流民,立下不世之功云云。总之,把所有的罪过都背在了他的身上。

  至于他带过来的那些校尉,都被他派去伏击元允中了。

  元允中看到他这封遗书的时候,那些校尉应该都已经死了。

  王指挥使看了叹息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陈大人却道:“元大人,我们这样算不算是胜利了?”

  元允中点头,道:“辛苦陈大人了!”

  “不辛苦,不辛苦!”陈大人向元允中辞行,“我们都是些粗人,接下来元大人也用不上我们。只盼着元大人记得我们这份香火情,以后逢年过节我们派人上书给您问安,您能收了我们的拜帖就好。”

  元允中应下,郑全送了他们出门。

  宋积云却盯着白大人的尸体看了几眼。

  元允中忙上前捂了她的眼睛,道:“别看了!赶紧去休息一会儿,我下午送你回京城。”

  宋积云转身,果然不再看白大人的尸体,奇道:“你能走得开?”

  “出了这么大的事,肯定有很多的流言蜚语。最好还是回京见皇上一面。”他说着,看了眼正大声吩咐属下去把项大人等请过来的王指挥使,压低了声音道,“这位是太后娘家人。”

  好吧!不到京城不知道当官的多。

  她抿着嘴笑了笑,正要说话,外面突然喧嚣起来,还夹杂着马匹的嘶鸣声和孩童的嚎哭声。

  像是有兵卒过来了。

  两人不由得面面相觑,并肩快步走了出去。

  就看见整个山脚都被吵醒,流民们纷纷钻出草棚子,或揉着惺忪的睡眼,或哄着哭泣的孩童,或茫然无措,俱望向一群鲜衣怒马的校尉朝议事厅奔驰过来。

  “允中!”骑在最前面的一老者翻身下马,“允中!你没事吧!我来迟了!”

  他眉目儒雅,满脸的愧疚。

  竟然是镜湖先生!

  他亲自过来了。

  他身后的人立刻跟着翻身下马,几步上前扶了镜湖先生,道:“您老人家慢点!”然后急急地对元允中道:“叔祖父意识到东征高丽的事是兵部危言耸听,有可能是为了杀良冒功就意识到你很危险,连夜让皇上下旨,召了密云卫的人,亲自带队赶了过来。允中,叔祖父可是为你操碎了心!”

  “外祖父!”元允中忙上前行礼,上下打量着镜湖先生,歉意地道,“都是孙儿任性,让外祖父这么大年纪了还为我拖累!”

  “好孩子,你没事就好!”镜湖先生说着,扶了元允中,关切地道,“我六百里加急地往这边赶,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到的时候你已经折回了石景山。这应该是两位指挥长的功劳吧?”

  他真情实意地说着,一抬头,看见好整以暇地站在元允中身后的宋积云。

  他不由得一惊,道:“你怎么在这里?”

  “镜湖先生!”宋积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笑盈盈地和他打着招呼,道,“您来得也不算晚。我的人当时正苦于无法脱身,正巧您领着密云卫的人去了,他们才能转而去追赶先一步赶往石景山的元大人,才会救了再次被兵部的人伏击的元大人。说起来,没有镜湖先生,我们当时险矣!”

  她说完,还朝着镜湖先生福了福。

  “是吗?”镜湖先生笑道,只是那笑容未达眼底,多少透着点冷淡和疏离。

  偏生向来信任外祖父的元允中半点都没有察觉,还满含爱意地看了宋积云一眼,激情地道:“这次多亏宋小姐相救了!”

  他把他是怎么遇险,宋积云又是怎么陪着他的事一一告诉了镜湖先生,还介绍扶着镜湖先生的中年男子:“这是表兄,姓王,单名一个孜,字立勤。如今在鸿胪寺当差。”

  王孜看了镜湖先生一眼,犹豫片刻,朝着宋积云点了点头。

  看来这是个知情人。

  宋积云微微地笑,称了他一声“王大人”。

  而王指挥使之前就听说过元允中为了娶个商人女做结发之妻,为此和家里闹翻了的事。他之前觉得元允中纯粹就是吃饱了撑着了。但当他知道来救他们的人是那个商人女时,他立刻对这件事有了改观不说,还觉得元允中做得对。

  他感觉到王家的人对宋积云都不太热情,想了想,决定还了宋积云这个人情,遂也跟着道:“老爷子,元大人说的不错。我们这次能脱险,还真是全靠宋小姐。”

  他啪啦啪啦地称赞起宋积云来。

  (本章完)

第380章

  镜湖先生听着,温文尔雅的眉宇间隐隐浮现出些许的不耐烦。

  他的确失误了,他的确没有想到宋积云会不顾安危来救元允中,可他和很多久居上位的成功人士一样,就算心有所触,也不会轻易认输。

  等到王指挥使说得差不多了,他找了个机会,笑着打断了王指挥使的话,客气地称赞了宋积云几句:“难怪他那师兄江淳去梁县做了父母官之后夸奖宋小姐‘巾帼不让须眉’!”

  在场的大多数人听了这话都善意地望着元允中和宋积云呵呵地笑,觉得宋积云这是得到了镜湖先生的承认,他们苦尽甘来,鸳盟可期了。

  可元允中却皱了皱眉,隐隐觉得镜湖先生这样的反应不是他期待的。

  自己的外祖父对于宋积云的认可未免太草率、敷衍了。

  这不像外祖父平日的作派。

  他甚至有些不高兴地喊了声“外祖父”。

  只是还没有等他开口说话,王孜突然笑道:“允中,叔祖父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为了你连夜奔波百里,一夜未合眼不说,还想办法走自己的人情,在户部给你调了一百多石粮食,马上就到。虽说不多,却可以解你燃眉之急。而且叔祖父已手书你祖父,让你大堂兄景年明天一早就去户部。户部左侍郎是你大堂嫂叔父。有景年亲自出面,户部不会不给景年面子,肯定很快就下拨粮食。”

  镜湖先生轻轻地看了自己的这个堂侄一眼,眼底闪过满意之色,然后接了他的话道:“允中,现在粮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大的问题是怎么安置这些流民。自你跟我说你要出城抚民,我就一直在想这件事。”

  他说着,问元允中:“你手里有没有十三省的舆图?若是没有,阿孜,你给允中简略地画张十三省的舆图,我有个想法,得和你商量商量,看行不行?”

  宋积云没有吭声。

  这王孜和镜湖先生的配合打得可真好!

  不过,她要共度一生的是元允中。

  元允中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她想知道元允中会怎么做。

  而元允中果然没有让她失望。

  镜湖先生说到这里,他神色一正,不仅没有被外祖父和表兄的话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而影响,反而肃然地道:“外祖父,表兄,我小的时候,你们都告诉我,说公事是做不完的,家人才最重要。我们暂且先把公事放一边,说说宋小姐的事。”

  镜湖先生和王孜微愕。

  元允中道:“宋小姐与我无亲无故,明知石景山有多危险,她不仅想办法雇了一批人,而且还亲身涉险。一句轻飘飘的‘巾帼不让须眉’,不足以表达我对宋小姐的感激之情。您是我最亲近的人,表兄是我最尊重的人,宋小姐救了我,我希望你们也能和我一样,善待她!”

  镜湖先生和王孜瞠目结舌。

  元允中因为父母的缘故,从小就是人很别扭的孩子。不拘言笑却又能言善辩,冷漠倨傲却又持重守静。他因为这样的性格曾经被很多人误解,还因此引起争执。可他从来不曾解释,也不曾回应。

  没想到,他会为宋积云说话。

  而且还情绪外露得毫不掩饰。

  镜湖先生心情复杂。

  他倾其所有养大的孩子,想尽办法不能让他改变的性格,却被宋积云轻易就做到了。

  他应该庆幸还是失落?

上一篇:折青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