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锦华歌 第38章

作者:浅色线条 标签: 古代言情

  随便找了家铺子吃饭。

  大众餐——米饭,蒸鸡肉,煮青菜。

  这种饮食风格,她已经习惯了,只希望晚上金满楼那顿能有点不一样的东西。

  吃了四处逛逛。

  淮安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听行人说,受了涝灾影响,西门正在修缮,他们就顺着东门这边往里去,一路都是土路,踩实了的泥巴地,而淮安府和春森路附近,城内唯一两条全石板路。

  路过淮安府。

  刚踏上石板路,就听见朗朗读书声。

  炎炎夏日,还是午后,也有不少读书人在茶楼里展开热烈的讨论,主要是各自述说如何解决江洲一带的涝灾。

  淮安府的府衙,府尹宅邸,以及官学,几座茶楼,书阁都集中在这里。

  淮安曾出过好几位状元。

  过了学府路,不远处就是春森路。

  春森路口有处院子,门口挂着“洪家”二字,大门敞开着,一眼就能看见院子里正在扎马步的几人,边上是个躺椅,一老头正打瞌睡。

  这个院子安安静静,像是与世隔绝的存在。

  而其他地方非常热闹。

  走进春森路。

  街上有挑着小担卖果蔬菜米的农民,拉琴卖唱的艺人,抛罐子耍杂技的,八卦算命的,路边铺子是酒楼,食店,果子铺,鱼店,肉店,药行,娘子们喜爱的绸缎衣帽肆,郎君们喜好的骡马行,鞍髻店……

  柳微头一次见这种大场景。

  未免觉得眼花缭乱。

  春森路已经是很长一条街。

  可后来听说,这里的繁荣远不及长安的东市和西市。

  “到了!大,大姨姐,咱们到了!”

  她都忘记了金满楼。

  倒回去十来步,才顺着孙二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片金碧辉煌。

  果然不同凡响。

  虽然才三点多,两人还是走向金满楼。

  “等等!”

  他俩被拦下。

  门口小厮将他俩上下一打量,笑着脸,客客气气说道:“两位客官,仔细瞧着,这儿可是金满楼!”

第39章 金满楼

  孙二指着牌匾:“知,知,知道啊,咱们来的就,就是……金满楼!”

  “听口音,客官不是本地人吧?能否出示路引?”

  “南,南浔的,怎,怎么,不是本地人不让进?”

  当即。

  小厮收了笑容,眼神往旁边一瞥,当即有两个壮汉朝着这边走来。

  “客官请先随他们去验一验路引。”

  小厮语气生硬,态度强硬。

  可刚说着这话,下一秒,他脸上已展露出欣喜的神情,高高举起手来:“来嘞!”

  小厮快跑几步,跪在一匹黑马前,弯腰,低头。

  马背上的男子,脚直接踏在小厮的后背上。

  “赏。”

  男子说了句,径直走向金满楼。

  一个多余的眼神都没有。

  甘愿给人垫脚的小厮赶紧起身,一起身,马上得到一个荷包,他向着那男子的背影喊道:“万公子到!”

  从金满楼出来赶人的壮汉也到了。

  柳微只好拍了下孙二的肩膀:“走吧。”

  “走?去,去哪里?大,大姨姐,这里就是金满楼啊!”

  “先走吧。”

  孙二却是执拗:“路引,咱们的路引,给他们看看,不……”

  “两位!请!”

  壮汉一左一右拽起孙二。

  孙二被扔了出去。

  她则先一步,早早走远了。

  “大,大姨姐,为什么不让我们进去?”

  “欺软怕硬呗。”

  “咱们不是有路引?”

  “人家要的不是出入证明,而是验资证明。”

  进个酒楼,搞得跟进豪宅售楼部一样,她又不是去看样板房。

  只能“呵呵”咯。

  在金满楼对面找了个茶楼,二楼,位置是稍微远了些,没关系,可以找人打听下具体情况。

  这一听啊……

  她立刻掏了钱,让人带着他俩又去了金满楼。

  进去了。

  尽管走的是“员工通道”。

  进来金满楼的一楼大厅旁侧,不巧,恰好碰见先前那位小厮,人家跟失忆了一样,不记得前面的不愉快,反而热情洋溢的跟他俩打招呼。

  “两位客官,万福安康。”

  她给了几个铜钱,小厮马上招呼了另一个小厮,安排他们在大厅入座。

  一个视野不好的角落。

  “两位客官吃茶吃酒?”

  “茶。”

  小厮去取茶水单子。

  座位在一根柱子后,得起身,才能打量完整个一楼大厅。

  其实,员工通道就是大门内侧左右两边的一条长廊,与后厨相连,走出来后,入眼是一座精致假山,不光有山,还有池水,池中一尊含金金蟾。

  金蟾四周散落一枚枚铜钱,晃眼一瞧,数千上万。

  绕过门口装饰,后面就是宽敞的大厅,中间是个台子,台上十来位读书人,各个面红耳赤,就差撸袖子开干,台子四角各有一根刷金柱子,而大厅四周同样是一根金柱,更加粗壮,才能支撑起这二楼跟三楼。

  一楼是有几十张桌子的大厅,二楼是VIP包房,三楼自然是VVIP房。

  上两楼是“回”字型设计,中间镂空,能看见底下一楼,却看不见再上一层。

  金满楼的设计建造相当有水平。

  “休得信口雌黄——”

  台子中央徒然来了一嗓子,马上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打起来了!我去看看!”

  快步朝台子去,还没靠近,台子附近已经围了两三层吃瓜群众,台子上十几人分为三波,而打起来那俩,已经被分开了。

  听了几句,她就悻悻然往回走。

  一堆人连韭菜跟小麦都分不清,还在争论该如何利用农种防治水灾,对于涝灾的治理方法,一方说得言之凿凿,另一方自然不服,明明是文人,也动起武来。

  当然咯,淮安府尹的年终考核,其中也包括涝灾的治理。

  一群文人在此讨论这种话题——正常。

  除了涝灾,也有人提到前阵子丽河上的水匪。

  “定然是薛家帮!”

  “那伙匪贼,穷凶极恶,又常年住于水河之上,想捉拿住他们,简直比登天还难呐!这次的事儿,依我看,没有下文咯!”

  “非也,非也。”

  “文兄,有何高见?”

  “薛家帮这次倒大霉了。”

  几人凑近了说悄悄话。

  她倒退几步,赶紧竖起耳朵。

  “你们可知薛家帮抢到哪家的船?三艘大船,几百口人!”

  “东洲,柳家。”

  “柳……柳家?东洲柳家?!”

  “柳家送女儿上长安,这不涝灾,改走丽河,竟然遭了水匪的道。”

  “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