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家的锦鲤童养媳 第354章

作者:渔眠 标签: 古代言情

  “你还是要多歇息,别累着了。”

  “听小满大夫的。”

  王县令调侃了句。

  扭头朝车夫看了眼,车夫赶忙捧上一个精致的木盒子。

  “这是一棵五百年的人参,作为给小满大夫的谢礼。”

  老李头双眼一亮:“很贵吧?”

  “人参很贵,咱们买那点人参须就花了好多钱呢。”

  陈小满好奇地去看木盒子。

  那盒子是上了黑漆的,上面有精致的花纹。

  一看就不便宜。

  “哎哟,县太爷您看您这么客气干嘛,这么珍贵的东西我们不能收。”

  老李头连忙摆手。

  李初元扭头问他:“爹你什么时候这么客气了?”

  “咱这些庄户人家,吃这劳什子的人参做什么。县太爷伤了身子,肯定留着给县太爷补身子。”

  老李头讨好地笑着对王县令道:“您付银子就成。”

  他们一家身子都好得很。

  就算有个头疼脑热,也有现成的大夫帮治,用不着什么人参。

  比起这东西,还是银子实在。

  他还主动留给县太爷,县太爷肯定承他的情。

  李初元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陈小满很赞同地点点头:“县太爷,你留着自己补身子吧,我们要银子就成。”

  张主簿:“……”

  他们知不知道五百年的人参有多珍贵?

  那日刘老夫人拿出来时,屋子里的人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如今县太爷给他们,他们竟然不要?

  王县令接过盒子,在几人面前晃了晃:“你们真不要?”

  老李头和陈小满纷纷摇头。

  张主簿连连给他们使眼色:“这五百年的人参极为珍贵,能换不少银子。”

  “可以换粮食吗?”

  陈小满问道。

  王县令笑道:“怕是许多人抢着要用粮食换。”

  “那县太爷拿去换救灾粮吧。”

  陈小满给出主意。

  王县令心思一动。

  这倒是个好主意。

  山参是救命的圣药。

  不少怕死的老爷都得拿命来换。

  王县令给了车夫一个眼神,车夫领悟,赶忙将盒子往回收。

  陈小满咧了嘴:“那我们庄子欠县衙的粮食能不能抵消了呀?”

  老李头双眼一亮。

  哎哟,要是能抵消,他们庄子今年收的粮食不都是他们的了吗?

  还得小满脑子活络啊。

  他双眼冒着精光地看向县太爷。

  王县令嘶了声:“你不是不要山参吗?”

  “我们是为了让给县太爷补身子,您要是去换粮食,我们就要呀。”

  陈小满说得可理所当然了。

  李初元还道:“县太爷您还没给小满付诊金呢。”

  “那我付诊金,你要多少?”

  王县令可不会由着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老李头的心“咯噔”一下。

  县太爷这话就是不乐意免粮食呀。

  哎哟,早知道就把人参拿过来,拿去县城卖,自个儿换了粮食也能还给县太爷。

  错了。

  做错了。

  老李头恨不能拍大腿。

  李初元却道:“小满都是穷人少收诊金,富人收多多的诊金。”

  “还好我是穷人。”

  王县令赶忙道。

  张主簿听得眼皮一跳。

  县太爷可真够有意思的。

  还真跟两孩子耍赖了。

  陈小满道:“你是当官的,要更贵。”

  “只有贪官才有钱,我是清官,很穷的。”

  王县令干脆应道。

  那么多粮食他可不能说免就免。

  谁知道山参能换多少粮食。

  别到时候亏喽。

  陈小满挠挠头。

  县太爷说的好像很有道理呀。

  李初元指着不远处的盒子:“县太爷还有山参。”

第315章 免债

  “这个要拿去换救济粮。”

  “县太爷说了这是小满的诊金。”

  李初元昂着小脑袋。

  王县令额头的青筋“突突”地跳。

  早知道他就不该带过来。

  陈小满咧了嘴:“谢谢县太爷。”

  老李头立马乐呵呵客气起来:“县太爷太客气了,一出手就是山参啊。”

  说着,几步走到车夫跟前,一双粗糙的大手直接抓住木盒子。

  车夫一惊,赶忙抓紧木盒子往后背藏。

  他怎么也没想到老李头敢上手来抢。

  老李头天天干农活,力气大得很,手上一个用力,就把盒子给抢过来了。

  张主簿:“……”

  他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反应了。

  车夫急了,伸手又去夺:“这是县太爷的东西!”

  “县太爷说了要送给我家小满的。”

  老李头避开车夫的手,往后退了好几步拉开距离,一双眼紧紧盯着车夫。

  时刻防备着车夫上前来抢。

  王县令狠狠瞪了一眼车夫。

  竟然连一个老头子都抢不过。

  车夫着急啊,想再去抢,却被王县令制止。

  老李头美滋滋跟陈小满道:“小满啊,往后你多给那些大户治病吧,你瞅瞅他们出手多大方。”

  “我不给穷人看病,他们就只能一直疼着了呀。”

  陈小满摇摇头。

  她还要多给村里人治病,这样也能多练习医术。

  老李头想想也是。

  村里人都跟自家沾亲带故的,不能由着他们受苦。

  “等你以后有空了,再去给那些大户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