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第271章

作者:鹊上心头 标签: 宫廷侯爵 种田文 宫斗 爽文 升级流 古代言情

  “前几日莺歌摘了几个酸杏,可好吃,一边皱眉一边忍不住再吃一个。”

  “朕不爱吃酸的,你也少用一些,小心把牙酸掉了。”

  “知道了,青黛他们也不叫我多吃呢。”

  姜云冉挽着景华琰的手,两个人并肩前行,阳光落下,影子融成了一团。

  “今日除了果木烤鸭,还有什么,我都有些饿了。”

  景华琰也不知。

  但他还是耐心说:“肯定都是你爱吃的菜。”

  又一阵笑声传来,这一次声音有些低。

  “你……如何……感谢我?”

  ————

  姜昭仪的一日从八段锦开始。

  自从被钱院使和赵庭芳一起指出她体寒之后,姜云冉就开始努力锻炼身体。

  早起从一套八段锦增加到了两套,效果卓绝。

  于是姜云冉每日早晨,都拉着听雪宫所有宫人一起打八段锦,这两三个月下来,听雪宫的宫人精气神十足,每一个人都斗志昂扬的。

  打完八段锦,略坐一会儿,就开始用早膳。

  姜云冉喜爱美食,也不忌口,御膳房为了讨好她,每日变着花样侍弄膳食。

  这宫里头的差事,怠慢了谁,也不能怠慢姜昭仪。

  早膳几乎不重样,不过也有几种姜云冉喜欢的口味,时不时出现在餐桌上。

  用过了早膳,各司局的管事就到了。

  姜云冉行事很有章法,按照她的要求,先禀报差事的是尚宫局管事。

  宫中衣食住行的常例处理妥当之后,再开始处置因节气、三节两寿等额外增加的临时差事。

  姜云冉会忙碌一整个上午,一直到午膳时分,今日的宫事就能全部处理妥当了。

  午膳偶尔在听雪宫,偶尔景华琰不忙,就把她请去乾元宫,两人一边用膳一边说些闲话。

  景华琰以前不觉得,现在才发现自己有些碎嘴子。

  朝堂上的琐事,那些官员的怪癖,景华琰都忍不住同姜云冉讲一讲,姜云冉也挑拣宫事同他说一句,好让他心中有数。

  中午若是在乾元宫用午膳,姜云冉会同景华琰一起午歇,两人都不会睡太长时间,左不过两三刻就能醒来。

  醒来之后倒是会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然后就各回各宫,各自忙碌去了。

  下午的时候姜云冉一般都是做自己的事情。

  读书习字,做做针线,偶尔叫了赵庭芳过来说话谈天,问一问茉莉等人的近况。

  有时宫事忙不完,下午姜云冉也会处置,不会把差事耽搁到第二日。

  傍晚一般都是在听雪宫用膳。

  景华琰到了这时基本已经忙完,会回听雪宫,同她一起用膳。

  暮色四合,待晚上散步回来,景华琰处置政事,姜云冉则继续做她的事情。

  夜里自然就是琴瑟和鸣了。

  景华琰这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精神,一整天忙完了还不嫌累,晚上还要折腾。

  多是一两回,偶尔尽兴,就要闹到二更天,不把姜云冉折腾到哭着求他不罢休。

  天长日久的,姜云冉竟然已经很习惯了。

  这么折腾半宿,第二日依旧生龙活虎,一点都不显得疲累。

  日子就在一日日的重复里过去。

  平淡,寻常,却细水流长。

  一晃神,便到了二月末。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这一日下午,姜云冉刚从乾元宫回来,夏岚便禀报请见。

  姜云冉在书房召见她,请夏岚落座之后,她便笑道:“近来夏指挥使都未入宫,想来很是忙碌。”

  姜云冉做事就是这样干脆。

  既然把差事交给夏岚,就全凭她做主,不催促,也不过多过问,一旦查出线索,夏岚肯定会入宫禀报。

  就如此刻。

  跟着这样省事的上峰,夏岚也觉得轻松许多,她道:“娘娘谬赞,此番延迟,是因路途遥远,一来一回耽搁了不少时间。”

  姜云冉颔首,道:“说说吧。”

  夏岚把折子呈上来,才道:“邓恩的前半生还是很好查的。”

  邓恩出身河靖农户,是当地有名的耕读世家,其祖父年少时家贫,靠着邻里帮衬终于考中秀才,从此之后以教书为生。

  不过邓恩的父亲和叔叔没有读书的天赋,靠着他祖父的积累,买下几十亩田地,也算是河靖的富户。

  邓恩这一代,他是天资卓绝的佼佼者。

  天启三年科举,他与阮忠良是同窗,不过阮忠良学识更优,高中二甲传胪,而他只是二甲第四十八名,堪堪挤进二甲之列。

  高中之后,阮忠良因南安侯的关系,留在京中大理寺任职,而毫无背景的邓恩,则远去岭安,任清州知县。

  后来的事情众人皆知,便不用赘述,夏岚说到这里,才道:“此人生平看似简单,实则一切都很模糊。”

  天启早年距今已经二十载过去。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知县,自然无人在意,来去都没有痕迹。

  这也是丹凤卫会耽搁两月的因由。

  夏岚道:“根据吏部记录,因天启五年翻案之事,邓恩被牵扯其中,后经都察院详查,邓恩的确有懒政之嫌,因此先帝下旨,贬其为甘宁知县。”

  都是知县,却天差地别。

  别看清州在岭安道,但岭安道富庶,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邓恩高中之后能谋得清州知县的官职,肯定不是靠他自己。

  姜云冉眯了眯眼睛。

  “甘宁可是九黎下辖县镇?”

  夏岚道:“正是,娘娘好记性。”

  九黎位于西川道,毗邻礼泉,两城皆是边陲重镇,外皆有劲敌。

  早年时,礼泉纷争不断,是朝阳大长公主力挽狂澜,保家卫国,自那之后,礼泉就再无大规模战事,又有护国军守卫,今已成为商榷之要地,往来行商络绎不绝。

  九黎却不同。

  九黎以外便是丰庆草原,其中生活的西狄彪悍勇猛,眼红沃野千里的中原,近二十几载纷争不停。

  如今镇守在九黎的是沈家率领的定国军。

  大楚四卫军,一是皇室直接统帅的护国军,二是外戚沈氏统帅之定国军,三是守卫南疆的南安军,四是拱卫京师的忠义军。

  不过徐家早年并不显赫,忠义军也没有多少精锐,直到景华琰登基提拔,才重新壮大声势。

  可惜荣华难留,忠义军如今算是名存实亡,待乌城战事停歇之后,忠义军大抵就要改编。

  另外三军一直平稳,未有太大变故。

  姜云冉对如今政事可谓是烂熟于心,但十几年前的事情却并不清晰。

  夏岚心知肚明,讲解得格外仔细。

  “娘娘,邓恩被贬官至甘宁,是在天启五年年末,他当时上表感谢朝廷恩赐,允他赴任途中归乡省亲,根据记载,他是天启五年十二月初十出发,大约在年关底下抵达河靖。”

  “在家过了年之后,他上表要赴任,朝廷准允,他应该在天启六年上元节之后启程。”

  说到这里,夏岚蹙了蹙眉头。

  “然后,他就失踪了。”

  姜云冉愣了一下:“失踪?”

  她以为邓恩病逝任上,或着遭遇危难暴毙,却未想到他是失踪。

  如果是失踪,就感觉很有说法了。

  夏岚道:“一般官员赴任,身边会带着自己的师爷和仆从,一路都要走官驿。”

  “从河靖到甘宁途径两道,约莫有二十日路程,如果走官驿,行程会略微快一些,十四五日就能抵达,”夏岚说,“根据当年甘宁县衙上表的奏折,可以看出一直等了一个半月,也就是到二月末也未见到新任的县太爷赴任,县丞才觉得有异。”

  “当时的县丞还算果断,当即就派了快班捕快沿途搜寻,最终一无所获。”

  “包括师爷、两名仆从、一名车夫和马车,加上县太爷本人,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姜云冉若有所思:“最后有登记的官驿是哪里?”

  夏岚说:“是距离甘宁最近的汤林,从汤林出发,不过两日就能抵达甘宁,不过沿途除了高山便是深谷,这一段路途并不好走,两县之间便也少有往来,就是商队行走,也不会选择这一条路。”

  但邓恩是赴任,又没有携带辎重,因此还是选择路途最短的路径行车。

  姜云冉的手指在桌上轻点:“我记得汤林也属于九黎。”

  九黎地形狭长,不仅接壤大片丰庆草原,也与其他州府相交。

  因位置特殊,也算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皆有重兵把守。

  姜云冉道:“天启五年时,是谁驻守在九黎?”

  夏岚禀报:“九黎因同西狄多有摩擦,早年便有重兵把守,最早时有护国军兼守,后西狄吞并丰庆草原所有部族,野心勃勃,朝廷便另外调兵遣将,先后有定国公、南安伯、忠义伯等驻守。”

  姜云冉:“……”

  这可真是,百花齐放。

  终于摸到了线索,可这线索也太庞杂了。

  廖家、徐家乃至宗亲和沈氏都在九黎有过身影。

  “天启二年时是定国军驻守,后有事端,天启五年,改为忠义伯驻守,但忠义伯那时并非先帝的亲信,忠义军也并不壮大,为保边疆太平,天启六年之后,再次改为沈氏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