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的小公主 第87章

作者:笑佳人 标签: 情有独钟 甜文 爽文 轻松 日常 古代言情

往年他都会特意把罗蟠排在前头,再怎么着这人也是丽妃的父亲啊,皇上可以不选,但他不能不荐。

谭詹笑道:“公主排的,理由是罗老早年政绩平平,不如前面九人。”

杨执敏指指贾方平的名字:“这个又怎么说?”他记得,这是小公主发现的人才。

谭詹:“公主说,此人刚入官场四年,有才却少实干经验,最好再多在地方历练几年,去其傲气。”

杨执敏摸摸胡子,继续看下面的几份名单。

最终,杨执敏选出包括了罗蟠、贾方平在内的五人,先拿去中书省给二相过目。

严锡正眉头一皱,指着排在下面的贾、罗二人问:“公主选出来的?”

杨执敏就把小公主对二人的评词都说了一遍,微笑道:“臣觉得公主的话有些道理,只是贾方平的傲气可以化为为政的锐意,罗老早年政绩平平近年政绩斐然,恰恰说明其怀有大才,既然有才,吏部便该举荐。”

严锡正:“……说得不错,走,你随我一起去见皇上。”

到了兴武帝面前,严锡正便让杨执敏一一点评名单上的五人,包括转述小公主的两番评词。

兴武帝强压着嘴角,问严锡正:“麟儿与执敏各执一词,左相认为这二人如何?”

严锡正:“……臣赞同公主,贾方平当年挨打就说明他行事还不够周全,需要多练练,至于罗蟠,可用可不用,全凭皇上决断。”

他自己也是老头,不会挑罗蟠的年纪,但罗蟠的功利心是个大问题,这种人,既能为了进京而勤政,那么等他如愿以偿了,他也很容易懈怠下来,甚至开始作威作福。

兴武帝就指了指杨执敏:“你啊,举荐外人一荐一个准,就是遇到朕的亲戚总要犯点小糊涂。”

杨执敏:“……”

这是单指丽妃的父亲啊,还是也连带了别的事?

第102章

兴武帝最终选择了被杨执敏排在第一位的陆启丰。

此人现在黔州刺史身边任从五品的别驾, 是本朝考上来的二甲进士,一步步从知县升上来的, 其人为政尤其精通于工事,从疏通河道、修葺城池营地到开辟山路、督造船桥都有政绩,是个名副其实的干吏,近年黔州民生改善他与更擅长治民、除匪、断案的黔州刺史几乎可以平分功劳。

正因为杨执敏在大事上荐人一直靠谱,兴武帝才不会因为他帮了太子的几次忙而真的迁怒于他,相反,兴武帝能理解杨执敏的为难,那么一个动不动红眼圈的太子,也算是杨执敏看着长大的晚辈,杨执敏本就不是严锡正、聂鏊那种刚直不阿的性子, 如何狠得下心拒绝?只能先全了太子的面子,再暗中盯着那几个不走正路的官员,小过督其改正, 大过按律惩处。

归根结底, 这事还是要怪在太子头上, 他若能以储君的身份镇住向他举荐不正之官的亲姐,杨执敏又哪里多的这些麻烦?

压下心烦,当晚兴武帝跟丽妃说起了这次给工部补缺的事:“朕看杨执敏还举荐了你爹,也不知麟儿知不知道那是她的外祖父。”

被帝王搂在怀里的丽妃瞬间紧张起来:“麟儿小时候好奇自己有没有外祖父, 我跟她讲过一次, 至于麟儿还记不记得,我就不清楚了,皇上是怀疑麟儿故意把我爹的名子递给杨大人的吗?”

兴武帝与她的右手十指紧扣,自嘲道:“朕得多心狠啊,才会这么怀疑自己最喜欢的孩子。”

丽妃:“……”不怀疑你说这个做何。

兴武帝:“你爹不适合这个缺, 不过到今年年底,他在汝南郡的任上也待满三年了,你想他的话,明年朕把他调到京城来。”

丽妃马上道:“不想,皇上还是让他继续在地方为官吧,调到京城,我怕他给仁哥儿、麟儿惹麻烦。”

她这位父亲,平时看不出什么才干与野心,做知县时谈不上大奸大恶但也绝非清清白白,没想到一遇到机会就把她献了出去好换取继续在齐王地盘做官甚至升官的机会,得亏兴武帝是个明君,她也没犯糊涂,不然真有可能让父亲在京城捞个显赫高位。

丽妃很怕这样的父亲来京后会替她那个并没有野心的儿子胡乱钻营,给兄妹俩都带去祸患。

一边是没多少情分的父亲,一边是她当成心肝肉的两个孩子,丽妃选择起来根本不需要犹豫。

兴武帝松开她的手,摸了摸她的头发:“有朕与麟儿看着,他什么麻烦也惹不起来,敢有一点惹事的念头朕立即将他赶回老家去,但这几年他政绩不俗,朕再压着他,一来对他不公,二来倒叫外面猜疑朕对你们娘仨有何不满,明宠暗压的。”

最关键的是,罗蟠年纪大了,丽妃嘴上说不想,哪天噩耗传来,她能不哭?

兴武帝还记得他带走丽妃时,第一次离开父亲的小姑娘连着好几天眼圈都会红上几次。丽妃与罗蟠只是不亲,他的赌鬼老爹咎由自取丧命的时候,兴武帝恨了他那么久,夜里也失眠了一场。

丽妃转了过来,埋在男人怀里道:“我不在乎外人怎么想,我知道皇上是真心对我们娘仨好。”

兴武帝笑了,亲亲她的头顶道:“朕在乎,朕对你好,就不能让人怀疑这好是假的。年后朕就让他进京,老三大婚了,让他做外祖父的也喝杯喜酒。”

丽妃反驳不了,担忧地问:“皇上准备给他封什么官?不许太高了。”

兴武帝:“他都这把年纪了,为了讨好朕实打实地折腾了好几年,就让他去翰林院当个学士吧,他还有精力就去编书修史,没精力便只管领份俸禄安享清闲。”

丽妃放心了,翰林院是清水衙门,既没什么大权也不值得旁人巴结。

.

八月初,帝驾回京,到了腊月,驻守边关的各位总兵又到了三年一回京述职的时候,他们进京了,顺便把兴武帝托他们教导的几个年轻儿郎带了回来。

张肃的两个哥哥张坚、张恒也回来了,见到弟弟都先贺喜弟弟得了皇上的赐婚,至于弟弟高不高兴给小公主做驸马,这事根本不用问。张坚在云州见过弟弟亲自去街上给“三皇子”选礼物,张恒则见过弟弟下雨的休沐日也坚持去给三皇子请安,再在确定小公主没有出宫后早早回府。

卫国公府是一片克制的喜气,定国公府邓家就是一片愁云了,因为从福州水师回来的邓坤终于亲眼见到了父亲大病一场后的苍老面容,他跪在床前大哭,邓冲嫌儿子跟哭丧似的晦气,骂骂咧咧的,非要二儿子把兄长拉走。

邓坤哭完一通,随着几位总兵进宫陪兴武帝吃述职席时,邓坤就跪在地上恳求道:“皇上,臣不想再回福州了,臣想留在京城照顾家父尽孝。”

邓冲是从鬼门关回来了,但一场瘴疠摧毁得不光是他的身体更是他的元气,光今年秋冬邓冲就病了三场了,回回都是大动静,没有御医敢为定国公的寿数作保,哪怕三五年的安慰话都不敢空许诺。

兴武帝听不得邓坤提这个,摆摆手就准了,让邓坤年后去他原来待的西营补职,仍任一卫指挥。

四大京营下各有十卫,邓坤这一回京,他与弟弟邓泰同在西营,兄弟俩合起来就掌握了西营两卫万余人的兵力。

兴武帝答应得那么痛快,邓坤心里舒服了很多,不然他真觉得兴武帝在故意削减自家的兵权。

邓坤不愿意去福州水师历练,兴武帝就改派了吕瓒的儿子吕朝光,凡是有进取心的勋贵子弟兴武帝都给他们历练的机会,至于年轻儿郎们能学到多少本事,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

兴武十七年正月下旬,领了翰林院大学士调任文书的当朝宠妃丽妃的父亲罗蟠第一次踏入了京城。

普通地方官进京做官,有钱的自己买宅子租宅子,没钱的就去住官舍,罗蟠命好,皇帝女婿直接赏了他一座五进大宅,足够他安置他那几房老妾、小妾以及成年未中进士封官或未成年的嫡庶子女孙辈了,至于他的发妻,早于多年前病逝。

简单收拾收拾,六十六岁的罗蟠换上崭新的大学士官袍,进宫谢恩去了。

兴武帝特意召了咸王、小公主来御书房伴驾。

庆阳兄妹俩过来时,发现御书房外候着四位官员,其中三个都是熟面孔,只有排在第二位肤色微黑、后背微微佝偻的老者两人都没见过,但他穿着大学士的官袍,必然就是他们的外祖父了。

眼看老者偏头看来,露出一张虽然年迈却依稀能看出年轻时俊逸风采的脸庞,以及一双先是随意一瞥再是猜测紧跟着就变得激动隐隐含泪的双眼,秦仁便也不受控制地酸了眼睛,尽管他并没有将妹妹的几番告诫当成耳旁风。

“见过王爷、见过公主。”

察觉咸王眼中的泪意,罗蟠的心跳都快了,可紧跟着他就对上了旁边容貌酷似女儿的小公主,对上了小公主那双淡漠审视他的双眼,那眼神一下子让罗蟠记起了当年兴武帝进城前坐在马背上居高临下审视他这个降城知县的眼神,所以他不敢再展露亲情,规规矩矩地跟着旁边的三位官员行礼。

回答他们的是小公主简练的“免礼”二字。

很快,兄妹俩就直接跟着何元敬进去了。

兴武帝先见了排在罗蟠前面的官员,该官员退下后,兴武帝朝何元敬递个眼色,笑着问兄妹俩:“认出罗老了吗?”

庆阳公允地道:“瞧着倒是有几分仙风道骨。”至少混在一堆京官里很能唬人。

说完,庆阳扫了一眼旁边看起来也能夸句翩翩如玉的三哥。

秦仁有些不好意思地道:“一看他眼含热泪,我也差点没忍住。”

兴武帝:“……属你的眼泪不值钱,再忍不住的时候就想想你娘,他把你娘送给朕时可没有半丝不忍。”

秦仁:“……”

兴武帝再让候在门口的何元敬去传罗蟠。

见到阔别二十余年的兴武帝,天威更重的兴武帝,罗蟠结结实实地跪下了,先感激皇上对他的提拔之恩,再言明自己年老无力,都已经递了辞呈了,恳请皇上免去他的新职,让他在家中养老弄孙为乐。

兴武帝笑道:“你有政绩,朕才提拔你,谈不上恩德,倒是朕要感激你养了个好女儿,你的好女儿又为朕生了一双好儿女。”

庆阳默默听父皇跟人客套,秦仁却一阵受宠若惊,记忆中这还是父皇第一次夸他是好儿子!

正美着,就见父皇偷偷斜了他满是嫌弃的一眼。

外面还有官员等着禀报政事,兴武帝没跟罗蟠客套太久,直言拒绝了对方的辞呈,便叫兄妹俩带罗蟠去咸福宫给丽妃请安。

路上,庆阳只管带着三哥走在前面,并无与所谓的外祖父客套之意。

如果说在西苑的时候庆阳还不明白五六十岁的罗蟠为何突然急于求功了,当她得知罗蟠带了多少子女孙辈进京后,庆阳便豁然开朗。

这人是为了给他那几个考不上进士的儿子们拼个靠宠妃女儿觅得一官半职的机会,不然他何必到了老年还要散尽家财赚取政绩,图自己一眼快望到头的仕途,图与他亲手送出去讨好昔日反王今日帝王的女儿再见几面?

不可能的。

而且,不管他图什么,只要这人存了利用母妃或她们兄妹之心,庆阳都不会让他如愿。

第103章

丽妃随兴武帝离家时才十七岁, 如今她的小女儿都快到一样的年纪了。

生母早逝,丽妃只是父亲众多子女中毫不起眼的一个, 小时候她渴望父亲的陪伴,生病的时候父亲来探望一次她都会很高兴,学得女红为父亲做件衣袍得了父亲的夸赞,她也能开心很久。

待她十三四岁长成了姐妹中最好看的那个,父亲待她渐渐多了关心,丽妃反而怕了,因为她从庶姐的姻缘上彻底认清了这位父亲的“苦心”,女儿们只是他拿来讨好上峰保住官职的物件而已。

或许是对她的期望最高,父亲也将她留到了最后,留给了势如破竹的兴武帝。

丽妃还记得分别前夕父亲对她的叮嘱, 让她富贵后切莫忘了家中的父兄。

好歹有十几年的养育之恩,丽妃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她只是不想仗着兴武帝对她的好为自家无才无功的父亲求取官职, 不想做史书中蛊惑帝王的狐媚宠妃。

对于今日的父女重逢, 丽妃的戒备比思念喜悦多得多, 可当她看到阔别二十年的父亲,看到那个相貌熟悉却已经一身老态的父亲,看到老父亲想要认她又不敢认的泪眼,丽妃还是情难自禁地扑进了来人怀中。

秦仁刚要感动, 忽听外祖父抱着母妃唤了好几声“麟儿”。

秦仁呆住了, 看向一旁的妹妹。

庆阳:“……”

罗蟠唤的自然是母妃的闺名“菱儿”,只是老人家官话不太准,“麟”“菱”等字发音不清。

过了一会儿,丽妃先止住泪,请老父亲落座。

罗蟠坚持给贵为皇帝宠妃的女儿行了大礼才拘谨地坐下。

丽妃下意识地看向女儿, 于是带着秦仁与罗蟠的视线也投向了小公主。

庆阳便道:“母妃与我们在宫中一切安好,不如您老先给母妃讲讲罗家的近况吧,母妃一直都很牵挂家中的嫡母与一众兄弟姐妹们。”

这些事情罗蟠也只能跟丽妃聊,毕竟外孙外孙女又不知道罗家都有谁。

庆阳兄妹俩就听着罗蟠先追忆了发妻的病情,跟着一一列举了七位舅舅五位姨母的婚事,其中的二舅、四姨还因病早逝了。姨母们远嫁在外,婚后的情况罗蟠了解的也不多,倒是一直带在身边的七个舅舅陆续给庆阳兄妹俩添了十三个表哥表弟以及九个表姐表妹……

庆阳就发现,母妃对那些舅舅姨母的事还算感兴趣,对她几乎没见过的下一代们就只是随便听听了。

秦仁:“……罗家真是人丁兴旺啊。”

上一篇:困春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