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香台
慕容婉:“素!”
这回,两人都怕落后,没等老板娘念完,就同时开口。
苏知知真的很想要小鱼灯。
慕容婉对莲花灯势在必得。
老板娘愣了一下,随后笑:
“猜对了!”
旁边围观的人也都讶然。
老板娘又接连抽了几个谜案,苏知知和慕容婉也都几乎是同时答对了。
抽到最后一个的时候,老板娘念:
“有火才能煮饭,有水才能把田灌,蚕儿吐丝一圈圈,日头出来亮了天。”
慕容婉听到煮饭和吐蚕丝的时候一下没反应过来。
苏知知噗嗤一声笑了:
“尧!是尧。”
人群中的郝仁颔首笑,他知道女儿猜对了。
老板娘笑意盈盈地将谜底揭开:
“对了,这位小姑娘猜对了,就是尧。”
老板娘又对慕容婉道:“这位小姐也莫急,你也猜对了十个以上,可以任选一盏花灯带走。只不过要等旁边这位小姑娘先选完。“
苏知知的手指向头顶上挂着的小鱼灯:“那我就要——”
“等等!”慕容婉开口。
神鸟面具下,她脸上已经红成一片,不知是急得还恼的。
“你别选莲花灯。”
慕容婉眼中,莲花灯华丽精致,是最好的一盏,任谁都会选它。
她看中的东西,除了公主太子,谁也不能抢不能碰。
她不想让别人先拿到,否则即使别人手里买过来,也像是被人用过的。
她打量了一下苏知知的穿着,看着像是殷实人家,但绝非大富大贵。
“你要多少两银子,我给你,但你不能选莲花灯。”慕容婉道。
苏知知奇怪地看着慕容婉:
“你叫我不要选莲花灯?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周围人太多,慕容婉不想亮明身份,只道:
“我说了,我给你银子。”
苏知知眨眨眼,伸出一根手指头:
“你能给这么多么?”
慕容婉冷哼一声:“你倒是会狮子大开口,听见人家卖一千两,你就敢要一千两。一千两我给的起,但不会给你。最多五百两。”
苏知知没有说话,有点晃神。
慕容婉咬牙:“六百两!”
苏知知还是没有说话。
慕容婉一狠心:“七百两,多一文别想。”
苏知知回神了,说话了:
“成交!”
贺夫人一直看着外孙女这边的动静,神色不变地让人送了七百两的银票过去。
花七百两让外孙女高兴一晚,也没什么。
一刻后,苏知知恍恍惚惚地拎着她喜欢的小鱼花灯,手里拿着七百两银票站在伍瑛娘和郝仁面前。
伍瑛娘感叹:“京城人真有钱,连个女娃娃都出手这么阔绰。”
郝仁盯着慕容婉的背影看了一会儿。
在京城,能随口出七百两的小姑娘并不多见。
郝仁感到自己的衣袖被扯了一下,低头一看,见苏知知把银票塞到了他手上:
“爹,你先帮我保管一下。”
郝仁帮苏知知收了银票,见苏知知还是眼神有点懵:
“知知,高兴得说不出话了?”
苏知知摇头:“爹,我终于明白了一句话。”
郝仁:“什么?”
苏知知:“书中自有黄金屋。”
第222章武学馆
昭庆十年,十岁的苏知知成为了一个富有的小朋友。
元宵节晚上靠猜字谜赢了一盏花灯,还有七百两银子。
加上过年时的的压岁钱,苏知知的小金库里有将近八百两银子了。
苏知知的钱包鼓了之后,很够意思地给郝仁、伍瑛娘送了个小红包:
“这是给爹娘的分红!”
“好,那就多谢知知了。”
郝仁把女儿给的红包放在手里摸了又摸,嘴上没多说什么但是一整天唇角都是扬起的,比以前得了孤本还高兴。
伍瑛娘拿着小红包,笑着把女儿抱在怀里亲了一小口:
“爹娘没有猜,怎么有分红?”
苏知知解释:“因为如果爹娘没付十两银子,我就不能猜了。街上有好多小孩,可能他们都会猜字谜,只是付不起十两银子这么贵的价格。”
苏知知和慕容婉那日各领走一盏花灯后,围观人群中有不少孩子也想试。
有些富庶人家愿意掏十两银子出来给孩子玩玩,不少人则听说猜谜要付银子后就歇了心思。
苏知知很庆幸爹娘大方出了钱,虽然一开始出这钱是为了让爹猜谜。
发了小财的苏知知不仅发了红包,还要请宅子的大家一起吃饭。
秋锦玉说:“外边吃的又贵又少,味道也不如我们自己做的,知知可以出钱买菜,我们买了食材在家做古董羹。”
苏知知也觉得这个办法好。
以前在岭南,冬天温热,很少想吃古董羹,但是来了北方之后,冬天到初春时都好冷,天天都想煮汤涮肉片吃。
秋锦玉、倪天机带着苏知知出门买菜了。
秋锦玉负责选菜和讨价还价,苏知知付钱。
倪天机负责提菜,几十斤的菜提在手里,不多喘一口气。
买完下古董羹的食材后,他们还去东市的一家酱菜铺子买些下饭的咸菜。
秋锦玉牵着苏知知:“再过两日就出正月了,知知就要选书院去上学了。”
苏知知听到此事已经不激动了,只是心存一丝侥幸:
“听说长安的书院都要考试才能进,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考上。”
倪天机面色轻松地提着菜:“知知能考上的,长安各书院我已经了解过了,以知知的水平,入学不成问题。”
买完所有东西的时候,快到正午了。
东市人多是长安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东市的坊墙上常常贴了许多布告,路过的人都会去瞧一眼新鲜事,然后口口相传。
“好多人啊,他们在看什么?”苏知知看见一处布告边挤满了人。
苏知知出门看见热闹,肯定要去凑一凑的。
倪天机提着菜在旁边等,秋锦玉和苏知知挤进人群,挤到了最前面。
墙上有一张很大的布告,显然是刚贴没多久,连浆糊都没有干透。
秋锦玉和苏知知细看,上头清清楚楚写着:
【招生布告
长安武学馆,广纳良材。凡布衣子弟,志在修身齐家、强筋壮骨者,皆可入我门墙,习文武之道,成栋梁之材。
不论市井走卒、耕读之家,凡怀赤诚之心、无作奸犯科者,皆可凭身入试。
年岁之限:十至十八。
二月初一至十五,于长安武学馆正厅设擂,凡得中者,可免去三年束脩。
长安武学馆
昭庆十年孟春】
周围人议论纷纷:
“长安武学馆不是向来只选十五岁以上的人才么?”
“今年改了,从小抓起。”
“那也是要入选才行,三年招一次,门槛又高,有几个能选上?”
“皮厚的可以去试试,就当去挨顿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