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香台
苏知知指着身后:
“我们现在是去闯江湖,又不是行军打仗,可以回头的。”
苏知知一边说着,一边把半个身子扭回去,遥遥地对伍瑛娘他们挥手。
薛澈愣了一下,随后也扭过了身子。
薛玉成今日穿着深青色的常服,像一棵立在风中的松。
薛澈一回头,就看见了那抹深青色的身影。
父亲一直在背后看着他。
他和知知一样,对着身后奋力挥手。
日光明媚。
深青的身影也朝着薛澈挥手。
薛澈看不清父亲的脸,但他知道父亲在对他笑。
薛澈笑了,放下手,身子转回了正面。
一行人策马飞奔。
春寒料峭,天气多变。
方才还阳光漫天,一眨眼的功夫又寒风阵阵了。
骑马的时候风大,吹得苏知知鼻尖都红了。
这时,前面忽然出现一个半大的和尚。
“小心——!”
“吁——!”
薛澈和苏知知及时勒马。
“悟真,怎么是你?”苏知知定睛一看,认出了熟人。
“阿弥陀佛,几位施主,好久不见。”悟真合掌。
老徐驱马往前来:“这不是悟真小师父么?哎呀,真好真好,这头还是这么圆满。”
苏知知问:“你怎么在这里?”
悟真手上还挎着一个小包袱:
“附近村子里有人请我师父去做法事,我跟师父刚做法事回来。”
苏知知:“那你师父呢?你怎么一个人啊?”
悟真:“我师父有事……就在这附近。”
他不是一个人在这。
师父就在身后不远处的一块大石头后面。
师父不知是受凉还是吃坏了东西,还是偷偷造口业造报应了,肚子疼得必须就地解决。
悟真在这边帮师父看着,别让人过去。
悟真不好意思说师父在做什么,只说有事。
一阵冷风从林间拂过,吹向众人。
黑匪山村民们动作一致地捏住了鼻子。
不用悟真说,他们也明白了。
悟真听说苏知知他们要去岭南,仰头道:
“阿弥陀佛,京城天气太冷了,去岭南好,温暖多了。”
……
两个月后。
黑匪山,茶园。
热得满头汗的贺晏青夜里爬起来,拿着把大蒲扇,拼命扇风:
“热死了,热死了!”
“今年怎么热得这么早!”
第408章公主的传说
岭南的天气的确热。
今年比往年都更热些。
春日里,天气就热得人身上冒汗了。
大家都期望多下几场雨,能凉快些。
三月上旬。
浔州等来了故人,也等来了清凉的雨水。
苏知知一行人是在微风细雨中回到浔州的。
慕容棣为了处理公务方便,常在白云县的宅子里住,裴姝也在那。
苏知知等人先到白云县歇了两日,见了慕容棣、裴姝。
他们没见到顾景和宋平,因为顾景年纪大了,今年终于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去了。
宋平则升任为邕州刺史,在邕州任职。
苏知知和薛澈到白云县的第二日,还去明德书院拜访了柳山长。
几年没见,柳山长的白发更多了。
他还在明德书院教书,书院里的孩子更多了。
十里八乡的孩子们都挤破了脑袋要来这念书,因为听说公主小时候在这念过书。
“草民拜见公主。”柳山长见到苏知知就要行礼。
苏知知和薛澈赶紧扶住柳山长。
苏知知:“柳山长,不必多礼,你这样我还挺不习惯的呢。”
薛澈也道:“学生幼时在此,承蒙山长与几位夫子关照。”
柳山长看着长大的苏知知和薛澈,内心也很感慨。
大齐新皇登基的消息传到岭南的时候,柳山长才知道郝仁的真正身份。
柳山长惊得无以复加,连连道:“怪不得,怪不得啊……”
然后又想到当今皇上和皇后娘娘还被他叫家长叫到过书院来,柳山长哭笑不得。
苏知知问:“柳山长,我们想在书院里看看行么?”
柳山长自然答应了,领着苏知知和薛澈在里面转悠。
书院中的学子更多了,以前空着的院子也被整理出来做学堂。
远远地就可以听见朗朗读书声。
苏知知走到桃李堂时,看见桃李堂门口居然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
【公主读书处】
他们走到生舍时,苏知知原来的房间外面也写着:
【公主昔日安寝之室】
而生舍院子里的大树下,也就是苏知知当年以一敌五,一战成名的地方,居然立个牌子写着:
【公主惩恶处】
下面还刻着当年在书院流传的一篇武侠故事:
【女侠苏知知武艺超群,内功深厚,力能撼山。一日,遇李氏恶霸携四人横行乡里,苏知知身形一闪,一拳一人飞……】
苏知知:……
薛澈:……
在二人疑惑的目光中,柳山长清了清嗓子,解释道:
“公主虽然不在书院,但是我们书院中还处处流传着关于公主的传说。很多人都特意来问公主曾经就读的学堂,还有以前在书院的事迹。
我们书院干脆就立了牌子,让大家了解得更清楚。”
苏知知:“原来我已经这么有名了。”
几人正说话,这时候各个学堂刚好到了下课的时间,小学子们纷纷从学堂出来休息。
这些小学子们都往后院的一大片空地走。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二二三四,五六七八。”
“三二三四……”
苏知知看见这些小学子们一个个排好了队,伸手伸脚,扭扭屁股。
苏知知和薛澈一看这些动作,就觉得很眼熟。
这不是苏知知小时候刚开始练鞭法时练的基础功动作么!
柳山长摸着胡子笑:“公主当时这套功法甚好,当时书院中的学子们天天跟着练,精神十足。老夫就让之后的每一届学子都练,活动筋骨,强身健体。”
苏知知和薛澈注意到,书院中多了很多女学生。
以前虽然也有,但是没有这么多。
薛澈问到这一点:“是不是因为各地村民富裕了,更多百姓送女儿来就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