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香台
其他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敢出错,生怕步了陆司制的后尘。
日子一天天被风吹散。
西风吹成了西北风。
长安冬日降临,人人都裹上了冬衣。
岭南天气也变冷了,但白日里还不到要裹紧冬袄的程度。
黑匪山上干活的人更是热出了一身汗。
最忙的秋收时节过去后,村民们也都意识到了屋子不够用的问题。
于是大家开始按照郝仁画的图纸建房子。
反正多几间屋子也不碍事,搭些屋子权当农闲时锻炼身体了。
大家听说宋钰能做墨锭,都觉得这事得好好支持。
这墨要是做好了,不但能赚钱,还能给村里两个读书的孩子用。
虽然眼下屋子紧张,村里还是清理出了一间装杂物的屋子出来,给宋钰做临时作坊。
小作坊房里,灶下燃着通明的火。
上边煮了一大锅驴皮胶,里面掺了各种村民也不清楚的料。
宋钰把熬好的胶倒入收集好的桐油烟灰里,不断搅拌成墨泥。
之后还需要反反复复捶打,才能形成细腻柔软的墨胚。
苏知知和薛澈都来旁观制墨,顺便也帮点端水端盆的小忙。
“我今日才知制墨不易。”薛澈都打算回头写一篇《观制墨记》了。
他在长安府中有用不尽的墨锭,从未想过那小小一块是如何做出来的,现在亲眼看见,才知要经历如此多道工序。
可是看着小宋哥全神贯注的样子,似乎乐在其中。
薛澈来了山上后,每次产生古人“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时,又会觉得那种艰辛之中好像还潜藏着一种希冀和力量。
苏知知不感叹,直接上力气,帮着宋钰一起捶打墨泥:
“小宋哥你省点力气,我们村轮流一人捶一下,肯定又好又快。”
苏知知发现宋钰在村里养了一段时间,他吃饭吃得挺多,可还是很瘦。
大概是吃进去的粮食没长肉,全都用在揉墨捶墨的力气上了。
“没事,我自己能做好。”小宋不好意思再麻烦村民们了。
他用的桐油已经是麻烦村民采油桐子榨出来的,怎么好连制墨泥都要村民们再费力气?
可苏知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她一转头就跑去村里绕了一圈,敲着一个小铜锣到处喊,麻烦烦大家吃完晚饭后,散步到小作坊这边来捶一拳。
于是,当日吃完晚饭的宋钰就见到村民们排着队走进作坊,路过那墨泥时一人砸一拳。
那力气是真大,一拳能顶他好几拳。
哪怕是村里的女人,一拳下去也能砸个好久回不了形的坑。
一直埋头制墨的宋钰瞠目结舌,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这村子里好像藏龙卧虎。
村民砸完还和气地拍拍宋钰肩膀:
“小宋啊,有事儿直接说,别不好意思。力气这东西,咱村里不缺啊。”
“我好久没捶人了,最近拳头痒,下回要砸记得还叫我一声。”
“小宋,你下回就把墨泥放村里伙房边上,大家打饭的时候顺便捶两拳,还挺解压的。”
宋钰点头如捣蒜:“……好,小弟回头就搬去。”
捶好的墨泥很有光泽和黏性。
宋钰把墨泥放入模具,等待成型和阴干,至少还需要几个月才能出成品。
而在此期间,他会不断调整比例配方,还有不同模具,做出不同批次的墨锭。
山上的叶子落了一层又一层。
日子转眼就到了十一月。
天黑得越来越早。
郝仁在屋内算着账本。
有村里的账本、食肆的账本还有他们小家的账本。
每一笔都记得很细,精打细算地过着日子,盘算着以后。
隔壁的屋子也亮着灯火。
跳跃的烛光里,伍瑛娘和秋奶奶拿着针线,在给苏知知和薛澈缝制冬衣。
伍瑛娘给薛澈缝一件袄子,里面塞了些今天收成的棉花,厚厚的很暖和。
秋奶奶手上的针线则在一块虎皮上下穿梭,给苏知知做虎皮裙。
他们大人还好,若是没做新冬衣,穿旧的一样凑合。
可是六七岁的孩子,个头年年蹿高,去年的旧衣裳根本穿不下。
实话实说,伍瑛娘和秋奶奶的女红水平勉强算一般,针脚凑合不漏风,衣裳不散架,就已经很好了。
好在苏知知也不挑,从来没在意这些。
伍瑛娘嘴里念着:“今年是不是要找个裁缝铺给大家做衣裳?”
她近来食肆里越来越忙,秋奶奶在书院帮工,村民们在山上忙扩建,大家这个冬日都腾不出多少时间做衣裳了。
而且,伍瑛娘见到上回苏知知穿着顾青柠送的一双小绣鞋。
绣鞋做得精致结实,苏知知穿得舒服又漂亮。
伍瑛娘觉得女儿大了,总会爱美,身上的衣裳也不能一直靠村里这点针线手艺糊弄。
秋奶奶点头:“我们村人多事多,是得要。我白日做饭,晚上使不上什么力气了。”
秋奶奶白日里做许多人的饭,体力消耗很大,晚上要是还做针线活,身体实在感到吃力。
灯火将两人缝衣裳的影子投在窗上。
站在门外的苏知知和薛澈听见了屋内的对话。
两个孩子意识到,大人们就算白日在他们面前做出很轻松的样子,其实都是很辛苦的。
要做这么多的活怎么会不累呢?只不过大家不说罢了。
苏知知拉着薛澈走到院里角落。
茉莉花已经枯萎了,可旁边的一株梅花枝结了几个小花苞。
一方小院中,永远有生机。
苏知知问薛澈:“你以前的衣服是谁做的?”
薛澈:“府中有绣娘和裁缝专门做衣裳。”
苏知知:“请裁缝贵吗?”
薛澈真没操心过这个问题,认真回想了一下:
“应当是不贵的,但是要包吃包住。”
苏知知心里有了底,眼睛里有两盏烛火在闪烁。
薛澈一看,就知道苏知知脑子又冒出主意了:
“你想怎样?”
苏知知两手叉腰,语气坚定:
“阿澈,爹娘他们太辛苦了,我们自己去找个裁缝回来。”
第58章找裁缝
苏知知嘴上说得很肯定,但是她和薛澈都不知道去哪里找裁缝。
于是次日去桃李堂的时候,苏知知问起了同窗们。
“你们知道去哪找裁缝么我要找个裁缝。”
顾青柠:“你找裁缝做衣裳么?我家乡下那边有一两户做衣裳的人家。”
坐在苏知知后边的男生凑过头来:
“苏知知,我二伯家开裁缝铺的,可以找他做衣裳。”
苏知知摇头:“我们村人多,要做很多衣裳。我要找的是包吃包住,在我们村一年四季做衣裳的裁缝。”
苏知知这么一说,同窗们一时都想不到了。
白云县不像富庶的长安那般有众多绣娘裁缝。
县里会做衣裳的人家不少,但都是空闲时做一两件,不是专门做衣裳的。
专门做衣裳的裁缝就两三人,都自己在街上开了个裁缝小铺子,也不会大老远地跑去村里。
抱着兔子的刘香香灵光一闪:
“知知,你要不去茅草巷看看?”
“茅草巷?”
苏知知和顾青柠都眼神茫然,她们对县城了解不多,还没听过这个地方。
有些家在白云县的同窗,听见茅草巷就皱了皱眉。
“刘香香,你出的什么瞎主意?茅草巷那里又乱又臭,哪有裁缝铺子?”
刘香香嘀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