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岛樱桃
钱玉嫃又道:“我时常进宫去,早明白一个道理,做臣子的只要别无二心,就什么也不用担心。皇上、太后、皇后他们宽容大度得很,那会为一点小事跟人计较?”
以前燕王妃就不讨太后喜欢,但只要她不瞎折腾,太后也不会跟她发作。
现在徐妃娘娘也是个不讨喜的,不还在宫里当着妃子,顶多是失了圣宠,别的也没什么。
确实有些事沾上就过不去,多数情况皇上还是愿意给个机会让你重新做人的。谁都想当贤明的君主,不想背上残暴的名声。
看钱玉嫃是认真觉得没什么事,伯府上下轻松多了。
后来宫里圣旨频传,皇上在短短半个月内贬了六七位大臣,圈了三位皇子不说还发落了后宫里好几位娘娘……原来这就是世子妃口中没什么了不起的小事情吗???
之前折腾好几轮都没凉凉的徐妃彻底完蛋。
这次不是降位分撤封号,她直接进冷宫去了,她儿子越王作为在这次事件里动作最大的一个,就是个圈禁的下场,最大的受益人是太子,一口气剪除几位劲敌,他储君之位坐稳当了。
谢士洲作为这次事件的□□,又在太子那边挂上了名。
燕王府这对夫妻真的邪门。
他俩好像随便做个什么都能引起八方关注,经常莫名其妙就成了焦点人物。
太子登基还早,先不说他,还是说回皇上。本来因为那些个倒霉儿子他要气死了,削的削圈的圈发落完之后又觉得现在暴露出问题也好,在掌控力足够的时候先把这些不孝子和野心家收拾了,后面麻烦少些,也能专心搞农业。
当皇帝的人一般分两种。
一种恨不得自己真能万万岁,永生永世都是帝王。
还有一种想的不是能在龙椅上坐多久,而是希望在位期间能有可供写上史书让后人赞颂的功绩。
当今圣上属于第二种,他不强求长命百岁,就想当个让后人提起就赞不绝口的皇帝,别像前面有些朝代的,通身骂名。
本来机会已经很渺茫了,毕竟当了三十几年皇帝都没干出了不起的事,到这岁数,哪还有那心气?想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顶多只能说踏实勤恳,皇帝应该做的他做到的,要拿出来吹还差了点。
谁能想到,现在会有个天大的机会送到面前。
前面那些朝代改革科举肃清吏治规范法典都好,但这些哪有让人吃饱饭来得伟大?
要是能在农业这块取得突破,他的政绩就能超越前面那些皇帝,史官不吹他厚厚一本?
皇帝收拾完倒霉儿子又继续摩拳擦掌为农业改革做准备,他想了好多,也安排下去好多,现在试验基地有了,农事专员也到位了,万事俱备只差杰哥儿。
这一连串的动作看得太子等人有点发懵。
太子还不知道杰哥儿这个情况,也不知道皇上在盘算啥。跟他比起来,皇后要通透一点,虽不清楚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总觉得再过不久皇上要搞个大的,他最近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状态。
钱玉嫃知道宫里挺着急的,她没办法,只得稍微给儿子加了点码。
这么对才不过两岁出头的儿子作为亲娘她心里很过意不去,杰哥儿倒是接受良好,他也等不及想看后世先进的农业技术在本朝推行。
要说是为了造福百姓假了点,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想法也很普通。
穿都穿了,不搞点事?
第109章
钱宗宝亲事议定之后, 赵二表哥跟钱大姑打算回蓉城去,乔氏劝过,约摸是说待在京城发展兴许会更好,在这边能结实一些真正有学识的人,还可能有突如其来的机会……
赵二母子自然明白这道理, 假使赵家只得他一个儿,他大概就留下来了, 这不是老家那边还有个大哥?要是一出门就不回去了, 不知大哥会怎么想。
之前他因为被避嫌, 情绪很不好, 赵二心说自己考砸了回去兴许能给大哥一点安慰,做弟弟的也就抢先一步取得举人功名, 并没有更进一步。
上京以后赵二跟钱宗宝相处较多,钱宗宝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虽然没劝, 心里觉得兄弟当到这份上很没意思。
做大哥的让兄弟超越过去是会觉得丢脸,觉得丢脸你自己刻苦努力,哪有盼弟弟做不成事停在原地等他的?
是, 钱宗宝没得大哥, 他只有一个姐姐。但类似的事他见过,像爹和大伯就是,这么多年大伯只是守成,爹自己开创了事业,做得非常成功, 这不影响两家相处。
甚至前几年他自己都被人说成是命好靠姐姐上位的,别人这么说明摆着是看不起你,有时挺丢脸的,但这怪得着姐姐吗?还不是自己本事不够被人小看了,不想人家看轻你就干出点像样的事来。
站在大姑他们的立场,可能觉得让赵二表哥回去,再说几句好话风波就过去了。钱宗宝觉得像这样问题只是暂时被掩埋,实际过不去。
想让两兄弟齐头并进永无可能,这次赵二等了,下次等吗?再下次呢?
赵二母子已经拿定主意,这些话就不便说,钱宗宝只是送了番祝福,劝表哥回去也别懈怠,继续努力,让他有问题写信过来。乔氏打包装了不少东西,又给他们路上准备的,还有托他们带回去的。将这对母子送走之后,钱宗宝说这大半年里二表哥变化不小,只要回去别打回原形,日后该有作为才是。
乔氏颔首:“我看也是,他们两兄弟里面,赵二相比较要聪明些。你大姑说她家里大儿子更拼,可人就是这样,成大事的谁不拼?到头来比的还是天分,做任何事有天分的稍微点一点就开窍了,要不是那块材料,头悬梁锥刺股都不见得管用。”
“要不是我们三个撞在一届,大表哥兴许也中了举,能中举说明他还是能读书的。”
乔氏摆了摆手:“我以前觉得能读书一定很有出息,上京城半年多,该见识的都见识了,我算是看出来就算中个状元也就是进入官场第一步,你们翰林院状元还少?不也有蹉跎了的?要想当大官,真用不着很会读书,一要会做人,二要会办事,这才是真的。”
“话是不假,但饭要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现在他得考出个功名。”
赵二母子七月初走的,一路上摇摇晃晃,回去都是中秋时分。他们母子走了一趟将帮忙捎带的东西送到钱府,这才回去赵家。
回去便听说赵大病着。
他从去年冬就开始废寝忘食的读书,冬天里便咳得厉害,开春也经常不舒服,天热起来之后他更难过,心里烦,也没什么胃口,夏天那一季人瘦了好多,钱大姑跟赵二回来一看,人都有些瘦脱相了。
“一年没有人成这样了,你们父子两个在家过的什么日子?”
赵大说他没事,问兄弟是没考上?
其实都不消问,六月份钱家为钱宗宝开席,庆祝他高中探花,赵家这边却没收到消息,明摆着就是落了。既然赵大问起来,赵二还是把情况说了说,他道:“本来机会就渺茫,拼了一把还是没成,我就等下回跟大哥一起上京考去。”
赵大点点头,又问:“那宗宝呢?”
“家里没听说吗?表弟他是会试第一名,通过殿试点了探花,皇上直接授了官职,如今人在翰林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