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吨萝卜
最近秦盛看她这么大年纪了还单着,硬是塞给她好几本包着封皮的小黄书。
晚上回了房间好奇地瞅了一眼,一下子入迷了,眼睛就没离开过。
今天出门开车或许是昨晚熬夜太久的缘故,总觉得眼睛干涩,开车也注意力不集中。
刚好遇上下雨天,视线受阻,幸好没出事。
陈兰面上也是不好,汽车出事搞不好就是出人命的大事。
事关自己的安全,等邵新明进去了,她拦着秦卫红又骂了一遍才上楼。
“神气什么?不就是个出来卖的吗?
在我面前逞什么能?摆什么威风?
许东升这人真是不行,咋这么久了还没有动静?”
秦卫红生了一肚子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使劲用手捶打枕头。
……
87年7月1日的时候,鹏城经济特区有关部门出台了新的土地管理制度。
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土地的商品属性。
此举无疑是一次新颖而又稍显出格的尝试。
在以往,土地属于国家、集体所有,任何人不得随意侵占、买卖、非法转让土地。
吴家宝经过一年的封闭学习,可算是有大学上了。
刁玉莲和吴胜利也算是好好扬眉吐气了一番。
高兴没几天,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吴家又闹翻了天。
吴家宝把学校填在了羊城。
一顿闹腾之后,刁玉莲还是收拾东西坐火车送孩子去上大学了。
国庆节期间,林筱彤和谢羿又要去一趟鹏城,这次是因为工作。
6号至9号,鹏城将要召开为期4天的“国家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
会议内容主要是围绕土地后续有偿使用的理论支撑,探讨土地改革制度和现有法律政策的关系。
从各个方面验证新的土地政策能否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
京大派经济系和法律系的老师去了,已经升任讲师的林筱彤也在其中。
至于谢羿他跟着国土局的领导一并去往会场,会议结束之后还需要递交一份试点报告。
东湖的水,打工人的泪。
第373章 前奏吹响
八十年代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建设资金的缺口也给市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鹏城的大部分土地都是无偿出让给大企业办厂。
久而久之,钱袋子入不敷出,资金缺口问题亟待解决。
鹏城特区一把手在召开外商座谈会时,了解到港城财政收入的15%及以上都来自于土地。
去年11月份鹏城派出了考察团奔赴港城学习相关资料。
从鹏城到港城要经过罗湖铁路桥,通过10天的考察在12月末最终递交了3页考察报告。
一把手看完之后,一番深思熟虑还是决定把步子迈得再大一点。
87年7月份时新出台的鹏城特区土地管理制度,在一定的合同期限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或抵押。
10月6日至9日讨论会的召开,会场现场当然会有不同的意见。
有分歧就要解决,当场开始了辩论。
土地怎么能进入市场流通?
甚至有人当场搬出了《资本论》,他说:
“各位,《资本论》第3卷 ,第701页当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特有经济表现。”
林筱彤和谢羿坐在后面耐心听着,时不时在本子上记下关键词。
她是持赞同态度的,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无偿出让未免太亏了。
“出让土地的话,如何保证公平竞争呢?”
“干脆按照国际惯例,公开拍卖吧。”
“使用权总得有个期限吧?”
“要不定70年吧?”
“这样太长了,干脆50年吧。”
也就相当于一个工人在厂子里奋斗一生的时间。
“用50年经营好一块土地也足够了。”
散会之后,谢羿跟在国土局的领导后面,挥挥手夹着笔记本先走了。
看了眼领导锃亮还闪着光的头顶,摸摸自己的头,叹了口气。
回去又得加班加点了,也整点黑芝麻补补吧。
林筱彤还得接着商讨土地出让合同一事。
引入“房屋产权”这个概念,包括说政府给予土地开发商产权证,房屋住户的个人产权证。
初稿合同中的拟定条款很细,比如规定好水电接入的位置和数量。
并且尝试从“三通一平”升级为“七通一平”。
在与会者陆陆续续返程时,鹏城政府已经在着手准备投入实践,预计土地竞投的时间定于12月初。
……
橙子拿着小梳子给芝麻梳毛:“妈,爸最近咋这么忙?”
语气还有点小小的不开心。
以往的时候谢家每周都会有一次家庭聚餐,出去玩或者一起去吃饭。
林筱彤也才刚结课回来,拿到了这个月的工资条,看完卷起来收好。
“你爸最近正忙着加班。”
“好吧,大人可真辛苦。”
橙子叹气,大橘一屁股拱开芝麻,乖乖趴在地上等待两脚兽的梳毛服务。
“那当然了,你看你爷奶他们每天也这么忙。”
橙子点头,她还是觉得当孩子好,课堂作业可比工作要简单多了。
有时候翻看她妈的全英文大部头书、她爸写报告时厚厚的一沓稿纸。
那还是看爷奶的账本比较有意思。
高秀兰最近又开始卖羽绒服了,价格高,利润也多。
一天最少能卖出去几件,比在家闲着好多了。
家务活现在轮流干,橙子这么大的人了,自己小房间的东西也会自己收拾了。
每个人都是家的一份子,家务活当然也不就是某一个人的。
谢羿虽说这么忙,晚上总是排到最后一个洗澡,顺手包揽了全家人的洗衣活。
在谢家唯二能撂挑子不管家务事的只有两只猫了。
芝麻和谢大脚感情最要好,猫大爷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帮忙叼拖鞋回屋。
高秀兰推着三轮车回来了,后面跟着谢大脚。
“爸,妈,回来了。”
林筱彤到家后,先把煤炉子起了,烧一壶热水,边上还炕着几个红薯。
在热茶里兑了点凉白开,递过去,两人一口喝正好。
门被掩上,进了屋子就暖和了。
高秀兰坐在椅子上,喝了温水,解解渴。
“今天生意是真不错。”
她穿得厚实,在外面一点都不冷。
京大附近小院子处的一间门脸已经收拾好了,散散味道过几天就可以搬进去了。
刚好在张大嘴文具店的隔壁,高秀兰还去工商局办了证,以后就不用打游击了。
附近除了学校还有不少的胡同邻居,所以还是挺有市场的。
高秀兰都想好了,到时候门口用双卡录音机放《冬天里的一把火》和《故乡的云》。
她就不信没有人进来。
主要是夜市那边现在涌过来练摊儿的人越来越多了,有时摊子都摆到马路中间去了。
被周围住户投诉了好几次,气性大的还吵起来了,闹得很不愉快。
高秀兰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换个地盘了,而且这房子还是自家人的,不用担心房主随意涨房租,格外稳妥。
这阵子厂子里的小订单还是挺多的,谢大脚忙到都没有时间打磨木工小玩意儿。
“我听腊梅说前门大街那块好像要开一家洋餐厅?到时候我们也去凑凑热闹?”
高秀兰剥了一个红薯吃完,擦擦手,想到了今天听到的这一茬。
正好一家人出去吃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