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125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陈建国新分的宅基地就在自家一旁,去年盖好了新房子,鲁盼儿也笑,“可不,我们是邻居了。”

  又招呼梓恒和梓嫣叫人,“这是陈奶奶……

  呀,九奶奶、小春婶儿,你们来了——小的时候九奶奶带过你们的……”

  社员知道消息纷纷过来,没一会儿就坐满了一屋子人,围着娘仨儿笑着闲话,“这头发怎么卷了起来?

  不过还真是好看。”

  “梓恒越发像杨老师刚到红旗九队时候的模样了。”

  “梓嫣长得可真好看,十里八乡就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孩子!”

  又都问:

  “这次能住些日子吧?”

  “打算住一个月,等丰收丰美高考之后再走呢。”

  鲁盼儿说着拿出饼干,“外国的,也不见得比家里这边的好吃,就是尝尝鲜儿。”

  初夏时分,正是东北农村最好的时候,天气不冷不热,地里庄稼长了起来,处处一片青翠,各样瓜果菜蔬陆续下来,鲁盼儿带着两个孩子四处走走,教他们认识水稻、玉米、大豆,领着他们喂鸡喂鹅,带他们摘黄瓜采豆角……

  孩子生于农村,却长在城市,应该教他们知道些农家事呢。

  一日娘仨儿正在水渠旁看着灌溉,流水淙淙地淌进了绿油油的水田,禾苗立即变得精神奕奕,水汽中带着青草的气息,忽然有人打破了宁静,“蔡颖和小豆儿还好吗?”

  正是吴强,缩头缩脑地不知从哪里钻出来,鲁盼儿嫌弃地看了他一眼,“刚回去时自然很难,现在已经越过越好了。”

  “我真后悔呀!”

  事已至此,后悔又有什么用?

  鲁盼儿懒得理他。

  “水渠边凉快,我就想着你们娘仨儿在这儿,”陈婶儿笑着过来,向吴强说:

  “蔡颖早走了,盼儿也不能将人带回来,你莫缠着她了。”

  吴强原本就是悄悄过来的,被陈婶儿看到也是羞愧,胀红了脸说了一句,“我就是打听打听小豆儿怎么样了。”

  一缩脖子走了。

  陈婶儿就把手里的碗递过来,“我刚刚去打猪草,顺手采了一把,洗得干干净净的——梓恒,梓嫣,这是天天,又酸又甜,很好吃呢。”

  黑紫色的小果子一簇簇的,每颗只有小指甲大,鲁盼儿笑着接过来分给梓恒和梓嫣,“陈婶儿还真有心了,我居然忘记了带他们采些。”

  自己也拿了一簇放到口中,虽然比不了瓜果梨桃,可也别有一种滋味,又告诉两个孩子,“妈妈小时候没有水果吃,就时常去采天天。”

  “何止你小的时候,我小时也吃过呢。”

  陈婶儿笑了。

  梓恒吃了几颗,歪着头想了想,“梓恒也吃过。”

  鲁盼儿一怔,然后就想了起来,梓恒小时跟着自己在生产队里住过几年,的确是吃过的,“没想到你居然还记得!”

  “梓恒可真聪明!

  才几岁的孩子就记事了。”

  陈婶儿喜欢极了,摸摸他的头,又去看梓嫣,“陈奶奶可真喜欢你们俩儿——要是能有这样一对孙子孙女儿,该多好呀!”

  “其实我也有大孙子了,万红英生孩子的时候我带了十只鸡、一百个鸡蛋去伺候月子,可是她一满月就把我赶回家了,现在也不带孙子来看我……”

  鲁盼儿前些时候见过陈建军和万红英,可是她一句也没在陈婶儿面前露,眼下只笑着说:

  “等宋老师生了孩子,陈婶儿就得帮忙了。”

  “我也盼着春妮快点儿生呢,可她就是没有一点动静,”陈婶儿压低了声音,“你说春妮会不会不能生养?”

  算起来建国和春妮结婚就要满四年了,现在还没有一儿半女,倒是后结婚的万红英已经生了儿子。

  不过,鲁盼儿小声提醒,“今年秋收后让建国别出去了。”

  这些年建国在家的时候少,出门的时候多,也是没有办法,家里供三个学生,花销大,他要挣钱呢。

  但是陈婶儿也下了决心,“你说的对,今年冬天说什么也不让他出去打工了!”

  “明年陈婶儿就抱孙子了。”

  陈婶儿笑得脸上开了一朵花,“要是能像梓恒和梓嫣这样又好看又懂事就好了。”

  “一定能的。”

  鲁盼儿笑着提醒她,“春妮可是又漂亮又聪明的呢,建国也不差,他们的孩子肯定出众。”

  陈婶儿最信鲁盼儿的话了,放下心事笑着说起了闲话。

  “对了,你还没见过你后奶吧?”

  鲁盼儿不解地问:

  “她不是在监狱里吗?”

  “前些时候回来了,听说是因为生病办理保外就医,如今就在家里住着。”

  “噢,我竟然一次也没看到呢。”

  “她现在不大敢出门,更不敢惹是生非,只怕被重新抓进去。”

  陈婶儿就叹道:

  “挣的钱都被没收了,地也没分到,什么都没有了,又可气又可怜。”

  “你二婶儿和大龙没法子,只得容她在家里住下。

  只是可惜大龙了,已经说好的对象黄了——也不怪人家姑娘,谁能愿意跟犯罪分子住在一起过日子?”

  陈婶儿年纪越大越喜欢唠叨,如今建党在省城上大学,建设和建立也都上学,建国又外出挣钱,春妮上课,鲁盼儿回来后她正好有了说话的伴儿,一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把生产队里,生产队外,只要知道的事都讲了一遍。

  吴红在娘家住了一年多,最后还是回了襄平县,婚也没离;吴革复习了两年也没考上大学,现在到了小学当老师,正说着对象,所以吴寿山再顾不上给大儿子吴强找媳妇了,只能让他一直打光棍;王大娘娘家的侄女,就是当初看上跃进的那个,已经结婚了,嫁得还不错……

  鲁盼儿笑眯眯地听着,老家的琐事让她觉得很亲切。

第187章 套得住狼

  七月初, 鲁盼儿陪着丰收丰美参加高考后带着双胞胎回红旗九队住了几天, 然后姐弟几人便收拾东西准备回北京了。

  社员们都来送她, 鲁盼儿十分不舍,“真是没住够呢。”

  小春婶儿就笑,“这是你的老家, 什么时候想回就回!”

  再想回来恐怕又要过几年才行,鲁盼儿热情地邀请大家, “你们有空儿去北京玩吧, 我带你们去看天安门、故宫、长城……”

  北京实在太远了, 火车票又很贵的,谁能随便去玩?

  大家都笑着摇头,“吃过你带来的外国饼干, 看过你带回来的照片, 就已经挺好了。”

  来接鲁盼儿的田翠翠就说:

  “以后我一定要去的!”

  “你家是万元户,我们可比不了。”

  “有啥比不了的?”

  田翠翠就说:

  “过去谁比我家穷?”

  小春婶儿笑着说:

  “翠翠说得对,过去红旗九队一直比别的生产队富裕, 现在可不能被拉下来——我们也得想办法早些致富!”

  小春婶儿也上了车, 她顺路去化工厂送抹布。

  拖拉机突突地离开了红旗九队,社员们招呼着, “有空儿就回家呀!”

  “哎,有空儿就回!”

  鲁盼儿一一答应。

  小春婶儿还想着刚刚的事, “翠翠, 你做生意早, 攒下本钱, 现在又买拖拉机又开商店挣钱,成了万元户,大家都羡慕。

  我们九队又不一样,分田之后家家日子是比过去好,可也没好太多,我想着带大家一起凑些本钱也做点儿什么。”

  前边的田翠翠赶紧扭过头,“大家凑本钱做事儿肯定不能成。

  小春婶儿你可不要张罗,事情办不成赔了钱反倒落埋怨。”

  “你怎么知道不能成呢?”

  “商量的人一多,事儿就难办。

  为什么要包产到户,就是这个道理。”

  田翠翠说:

  “我们家生意上的事都听我的,我爹、我娘、我哥、我嫂子、还有郑峰说了都不算。”

  “要是听他们的,拖拉机到现在还买不成呢,更别说其它的事了。”

  “一家人都这样呢,更别提一个生产队的社员了。

  自从包产到户之后,我们八队一次社员大会都没开成。”

  “你说的是有道理,”自从包产到户后,种田、交公粮都由社员们自己安排,生产队的责任少多了,也就很少召开社员大会,但是小春婶儿想了想,“不过九队与八队又不一样。”

  “八队过去整天弄些没用的不好好搞生产,包产到户各家给自已干活儿,粮食产量增加的就多。

  不过,大家日子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只有像你这样有本事的才成为万元户。”

  “我们九队过去工分就高,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变化没有八队大,更没冒出万元户,所以我得带着大家一起想办法。”

  鲁盼儿听了一会儿,还是支持小春婶儿,“最重要的是,九队社员们大部分都很团结,也都信任队长。”

  田翠翠想想也承认,“小春婶儿张罗着做事,大家还能听的。”

  “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好,”小春婶皱起了眉,“买拖拉机、开商店田翠翠已经做到了前头,我们总得另想一样。”

  “要么你们也开一个粉条作坊?”

  田翠翠就说了自己的打算,又马上给小春婶儿算出一本帐,“大家一起做粉条,做好了我还可以帮你们运到襄平县,联系卖货。”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