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第26章

作者:金波滟滟 标签: 情有独钟 因缘邂逅 现代言情

  “正好那天跃进开学,我想带丰收和丰美一起送他,也看看灯会是什么样的。陈婶儿既然没去过襄平县,不如跟我们一起吧?”

  “襄平县那么远,天又这么冷,我就在家里,哪也不去。”陈婶儿摇着头,“灯有什么可看的?我们生产队也不是没有——对了,回头我让建国也给丰收丰美做两个灯笼。他跟了木匠师傅学了几个月,手比过去巧了,这两天正给建党、建设和建立扎灯笼呢。”

  正月十五的晚上,九队的孩子们会提着自家做的灯笼出门玩,他们在村里跑来跑去,一盏盏的灯笼就像流星一样从这里闪到那里,大人们也会出门看看热闹。

  不过,鲁盼儿在化工厂门口看到搭起的灯架子足有五米高,虽然灯还没有做成,但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根本不是红旗九队孩子们的玩意儿能比得了的。她还是很想去襄平看灯,也带着丰收丰美长长见识。

  双胞胎从没去过县城,但是她们可不能像陈婶儿一样,见识不出红旗九队这一小块儿地方。

  “我们家还是要去。”鲁盼儿早决定了,不会因为陈婶儿改变,至于灯笼,“就不用麻烦建国了,过了十五,他也要去学手艺了,过年期间好好歇歇吧。”

  陈婶儿看出鲁盼儿没听进自己的话,赶紧又劝她,“到县城看灯怕要花不少的钱,而且,跃进开学留在高中,只剩你们姐仨儿夜里回来,万一碰到坏人怎么办?”

  鲁盼儿邀请陈婶儿一起去,也有这个原因。虽然说外面一向安全,可自己带着丰收丰美半夜回家,确实有些孤单。不过,办法还是有的,“我再问问队里还有谁想去,如果没有的话还可以约田翠翠,她家就在八队,很近的。”

  这孩子从来都很有主意,也很有办法,陈婶儿还想再劝,可鲁盼儿已经站起身,“我先回家了,跃进、丰收、丰美等我回去吃饭呢。”

  “上过高中就是不一样呢。”陈婶在屋子里嘀咕。

  “妈,你说什么呢?”陈建国手里拿着灯笼走了过来。

  “没什么。鲁盼儿刚刚过来还自行车,还说要带丰收丰美去襄平县看灯会。”

  “灯会?”陈建国第一次听过,“什么灯会?”

  陈婶儿便将知道的告诉儿子,“其实我没亲眼看过,但想来也不过是些灯笼,也没什么。”

  陈建国却被吸引了,“妈,我们也一起去吧。”

  “大冷天为看个灯跑几十里路,还要花钱在县城吃饭,不许去!”

  “我带几个玉米饼子,一分钱不花,只看看灯,这总行了吧?”

  “那也不行!”陈婶儿依旧不答应,“有看灯的工夫干什么不好?”

  “家里还有什么活儿没干?我这就干好了。”

  正月里还真没有什么活计,但是陈婶儿就说:“我们农村人,本本分分地守在家里就好,整天出去心都野了。”

  “你就恨不得我们都跟你一样,守着生产队一辈子都不出去!”陈建国发了倔脾气,将手里的灯笼往地上用力一扔,“我就去!”

  陈婶因为劝不动鲁盼儿本来就不痛快,不好对外人发的火也发了出来,“你敢出门,我就打断你的腿!”

  “那你就打吧,打断了我一辈子也出不了门,正好如你的意了!”

  “你!”陈婶儿气得挥起了炕帚,对着气哼哼的二儿子却又下不了手……

  “呦,正月里闲着斗嘴玩呢?”原来陈家娘俩儿正吵架,连来了人都没听到。

  陈婶儿就不好意思了,“他叔,你坐,我倒水去。”

  “不坐了,我去走亲戚,建国师傅托我捎个话儿,今年襄平县里突然发通知要办灯会,他要给公社赶几个大灯笼,让建国赶紧回去帮忙干活呢。”捎了话儿,人就走了。

  陈婶儿送了客人,回来就对二儿子说:“赶紧收拾东西,带上粮食,再带一斤队里新发的元宵。”

  “东西我自己收拾,元宵就不用了,过年才送的点心。”刚刚与娘吵架被人看见了,建国也觉得挺丢脸,马上拾起灯笼出去了。

  “怎么不用?多送点儿东西,师傅也能把真本事教你,还有师娘,也能对你关照些。”陈婶说着就去下屋拿元宵。

  这边鲁盼儿回了家,丰收丰美见了姐姐就说:“队里分元宵了,每人半斤,我家总共二斤,放在下屋冻着呢。”

  每到年节,红旗九队都要分些时令东西,鲁盼儿点点头,“等到元宵节那天一早煮了吃。”见饭已经做好了摆在桌上,便洗手坐下吃饭。

  跃进就说:“我刚刚遇到杨老师了,他听说襄平县办灯会,也要去,我们约好了到时候一起走。”

  “那太好了。”鲁盼儿很高兴,她在陈婶家说要约田翠翠,当然不是假话,但想到田翠翠要是知道消息一定会去做生意,未必有空儿陪自己,没想到杨老师就主动来了。

  当天晚上,跃进就把上学要带的粮食、衣服都收拾出来,捆好放在一旁,双胞胎兴奋得叽叽喳喳,提了无数问题,“姐,我们是要到国营饭店吃饭吗?”

  “姐,我们能去电影院看电影吗?”

  “姐,我们逛商店吗?”

  鲁盼儿看着弟弟妹妹们小脸上明晃晃的兴奋,一次又一次地笑着回答:“去,都去。”。总算到了正月十四,她就宣布,“今天早点睡觉,明天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看了灯要半夜才能回来。”

  十五的早晨,三台自行车从红旗九队出发了,跃进和杨老师带着丰收和丰美,鲁盼儿载着跃进的粮食、书和衣服。

  马路上汽车和行人都不多,他们轻快地骑着车,九点多就到了襄平县。

  大家先去了高中,时间还早,返校的学生并不多,跃进放下东西,交了粮食,很快就出来了,几个人顺路就去了新华书店——杨老师到襄平县,主要目的就是买书。

  才到新华书店门前,丰收和丰美便被小人书摊吸引住了,再迈不动脚。

  原来这里一直有一个书摊,就摆在书店门前的马路边,一块旧床单铺在地上,上面摆着上百本小人书,花花绿绿的图案特别引人入胜。

  鲁盼儿第一次看到时都被吸引住了,更何况双胞胎还小呢。

  杨老师本来已经走过去了,见她们姐弟没跟上来就又转回来,笑着拉着双胞胎说:“书店里有新的,我们买几本看。”

  鲁盼就知道杨老师从没在书摊上看过小人书,她却是看过的。只是因为舍不得花钱,只看过两本。现在自己做衣服挣了钱,又不一样了,就笑着说:“毕竟家里买不了这么多书,在这儿看也一样的”说着拿出两毛钱,与摆摊的商量,“我们租二十本,他们仨儿看,行吗”

  一分钱租一本书,不过只能一个人看,现在却是三个——不过,一次肯花两角钱的顾客可不多,摆摊的就犹豫了。

  跃进拉住姐姐,小声说:“这都是小孩子的玩意,我不看!”

  虽然不像丰收丰美那样牢牢地盯住小人书,但鲁盼儿早看到跃进也一直眼角瞟着书摊,其实他是喜欢看的,就说:“你不留下陪丰收丰美,我能放心吗”

  跃进不响了,鲁盼儿再转向摆摊的,“要是不行的话,我们就走了。”

  毕竟是两角钱呢,摆摊的人伸手接过钱,“你们挑书吧。”。

  鲁盼儿就让弟弟妹妹们挑,“你们想看什么就选什么。”看着他们三人选出二十本小人书,坐在一旁的小木凳上看——这是专门给看书人准备的,又嘱咐,“看完了就到新华书店里找姐。”自己跟着杨老师进向书店。

  杨瑾在一旁笑了,毕竟是从小当班长,现在又是老师,鲁盼儿对弟弟妹妹特别有办法,就连跃进这样的刺头儿她都能一句话搞定。而且,“这么看书果真很划算,”一本小人书要两三角钱,看过了也就扔在一旁,如今三个孩子能看二十本,“你很会讲价呀。”

  “杨老师一定不会讲价,”鲁盼儿能感觉到,“其实除了商店里的东西,都可以商量着便宜点儿。”

  “那我以后也学着讲价。”

  鲁盼儿上下打量了一回杨老师,“你讲不下来的。”

  “是吗”杨瑾笑笑,“那我就请你来帮我讲价。”

  “没问题!”鲁盼儿大包大揽地答应了,杨老师对自己好,自己当然要帮杨老师了。

第44章 我的朋友

  襄平县的新华书店是一座两层小楼, 一楼是卖日历、作业本、笔记本、画像等印刷品的,二楼才是卖书的。

  刚过了年, 一楼的人就很少,二楼更是冷冷清清。

  可是他们一上楼, 就听有人招呼,“杨老师!”

  鲁盼儿抬头看过去,书店里没有顾客,柜台里也只有一位店员正向杨老师招手——平时他对顾客总是爱理不理的, 没想到今天却十分热情,“几天前店进了一批书,我给你留了几套, 你看看怎么样?”说着一弯腰不知从哪里抱出了厚厚一摞书。

  杨老师也很高兴, 一面说着, “谢谢你, 小郭。”一面就在柜台上打开看了起来, “这套《宋金元磁州窑研究》可真难得……”

  “总共就三套, 文物局留了一套, 县图书馆留了一套,这套给你, 正是名至实归——我们家那个宋代的瓶儿, 只有你能认出来, 老爷子前些时候……”说到这里, 店员警惕地打量了鲁盼儿一眼。

  杨老师见他突然停下,抬起头一笑, 了悟地说:“没关系的,这是我的朋友。”

  鲁盼儿明白自己被这位小郭嫌弃了,心里不免升出些不快,可听到杨老师的介绍又高兴起来,杨老师没说自己是他的同事,用的是朋友这个词。

  自己从杨老师的学生,到他的同事,再到他的朋友,还真好呢。

  所以,她也不在意小郭的冷眼了,大度地向他一笑。

  小郭听到朋友两个字已经换了一张笑脸,向她点点头就又与杨老师说:“老爷子得了一个白底黑花的瓷枕,觉得是铁锈花,与这本书上的一张图特别相似,就是这页……”

  鲁盼儿就知道他们在谈论古瓷器——先前杨老师就买过一本《古瓷鉴赏》,上面有许多插图,都是美轮美奂的古代瓷器。

  那本书还是鲁盼儿替杨老师捎来的,当时杨老师就让她看了。后来她当了民办老师,与杨老师在一间办公室工作,还借来读过,又挑了喜欢的图案教学生画画。

  今天这套《宋金元磁州窑研究》,就与杨老师原来那本古瓷鉴赏很相似。

  不过,古瓷算是四旧,喜欢只能悄悄喜欢,却不能公开说出来,因此鲁盼儿只默默地站在一旁听着。

  杨老师却没有忘记她,他待小郭翻到了页数却没有去看,按着书说:“你先帮我朋友找几本书看,免得她无聊,我们再说话。”

  小郭没心思找书,抬起柜台上面的横板,露出两个柜台间的通道,示意鲁盼儿走进去,“你自己随便看吧。”

  鲁盼儿惊喜异常。

  商店也好,书店也好,东西都摆在高高的柜台后面,只能远远地看着,要是想仔细瞧一瞧,就要请店员拿到柜台上。而店员呢,多拿几样就会不耐烦,所以她平时不好意思把想看的东西一样样地拿出来细看。

  但是现在,鲁盼儿走进高高的柜台,所有的书都触手可得,仿佛突然间找到了巨大的宝藏。

  这里的书可真多呀!

  鲁盼儿看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来许琴就是在这里买来的,旁边放着同样来自苏联的《静静的顿河》,当然还有更多的书是从没听过见过的,她不知应该从哪本看起,东翻西翻就过了许久,忽然看到新华字典,就拿起细看——杨老师就有一本同样的字典,每当有不认识的字查一查就知道了,特别实用,她早想好了要买的。

  红色的新华字典差不多占据了一整排,靠近书架旁却是两本淡绿色皮的,与新华字典一样大,很不起眼。鲁盼儿走过去一看,书脊上写着英汉小词典五个深绿色的字,拿出一本打开,一排排的英语单词后面标着音标、中文翻译,英语例句,及单词的用法解释。

  鲁盼儿立即决定给跃进买一本,他以后学英语时遇到不认识、或者不会读的单词就可以查查了。

  不知道杨老师是不是也需要一本?

  杨老师还与小郭在说话,鲁盼儿就把两本英汉小词典都拿下来,与那本新华字典一同放在柜台上,继续向前看过去。

  然后她又发现书店有一种新的裁剪书,比她过去买的那本厚,里面有许多彩色的图,翻开细看,除了过去的样式之外,又新增加了几种,鲁盼儿尤其喜欢上面的毛呢大衣,酒红色底,黑色方格的厚料子,领子可以翻过去,也可以竖起来,一排黑色的大扣子,又稳重又好看,穿着也能很暖和。

  好像商店里没有卖这样的毛呢的布料?

  “鲁盼儿,我们走了。”

  杨老师在叫自己,鲁盼儿应了一声,将裁剪书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定价,两块七毛八分,还真贵!比字典都贵!鲁盼儿一向节省,但是她还是把裁剪书拿在了手里,又把英汉小词典带过来,“杨老师,你要一本吗?”

  杨老师接过小字典摸了摸,居然有些感慨地说:“没想到新华书店又有卖英汉字典的了。”

  小郭就笑了,“年前才进了两本,一直没有人买,没想到被你们看中了。”

  “那就都拿着吧。”

  小郭就找出一张牛皮纸,将几本书包好递给鲁盼儿。

  “我还没交钱呢?”鲁盼儿没接。

  “你拿着吧。”杨老师向她点了点头。

  鲁盼儿就收下了。

  走出新华书店,杨老师就告诉她,“我帮小郭的父亲一点儿忙,他一定要给劳务费,我就存在小郭这里,买书的时候从里面扣。”

  其实还是杨老师替自己付的钱,鲁盼儿就说:“我把钱还你,一共是四块九毛二分钱。”

上一篇:与你千般好

下一篇:季太太宠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