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11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在这种情况下大王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赏罚分明,何愁项羽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服从!率领英勇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至于我们现在的处境,不错,我们被项羽以三秦围困,但三秦的君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子弟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到了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活下来,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本来这三人就已经被架在火上烧,这时项羽以军威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能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况且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大王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如果说之前的秦始皇听说韩信能够打败项羽,因此想要将这样的人才收拢于手中,因为沈悠没有细说起韩信到底是怎么打赢的仗,秦始皇对韩信的能力那是打了一个问号的。但现在不需要怀疑了,完全的不需要!韩信的分析不仅是针对项羽的性格,还有天下时势。连怎么出兵一步一步的破局,韩信都已经胸有丘壑。

  人才,这绝对是人才!

  “立刻派人去淮阴把韩信给朕找来。”这样的人才不赶紧抢到手里来用,再想办法收服,岂不便宜了别人,秦始皇一声令下,同时也回头看向吕雉问:“想好你要做什么了吗?”!

第245章 锋芒毕露

  吕雉既然来到这儿,要说什么想法都没有,这不是纯纯的欺君吗?

  “妾想试试能不能治理好一县之地。”吕雉也不绕弯子,她正等着秦始皇开这个口。毕竟要是让她自己来张这个口,显得有些心急了。

  “须得凭本事。”对,秦始皇是可以给吕雉去治理一个县,可这样一来吕雉确定愿意?

  “妾想参加朝中科考。”吕雉何许人也,不就是凭本事吗?她也想看看自己有多少本事。

  秦始皇满意了,连连点头道:“甚好,你去准备吧。”

  把吕雉叫进来无非想看看在他面前的吕雉是否能沉得住气,结果让秦始皇很是满意。既然满意,秦始皇也不必再把人留着。

  【刘邦听完了能不高兴吗?那是非常的高兴,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刘邦终于承认萧何举荐的韩信有本事,听听这分析得条条是道,让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不过,还是得等等,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他们也得练一练兵。这一等,等到了田荣等人的叛乱,韩信出计,让汉军顺着故道县返回关中,袭击雍王章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便是韩信东出的第一计。章邯不承想汉军竟然敢袭击他,打不过一个项羽也就算了,对刘邦,很多路诸侯都是不曾放在眼里的。兴冲冲要给刘邦教训的章邯在陈仓县迎击汉军,不料被汉军打得丢盔卸甲,仓皇逃走。只败了一次,章邯哪能承认自己不敌,在好畤县停下来和汉军想要再打一场,又被汉军揍败,不得不逃到废丘县。至此刘邦平定了章邯的封地雍地。】

  【但只是打退章邯而已,还有其他人呢,刘邦继续向东挺进咸阳,率军在废丘包围章邯,并派遣将领们去夺取土地,平定了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其实吧,刘邦真不是不管不顾刘太公和吕雉的人,兵起之时,他已经立刻派将军薛欧、王吸带兵出武关,借着王陵兵驻南阳郡,到沛县去接刘太公、吕雉。无奈消息泄露,楚王项羽听说后派兵在阳夏县阻截,使汉军不能前进。项羽知道章邯大败一事,为牵住刘邦,封原吴县的县令郑昌为韩王,让他抵挡汉军。瞧瞧项羽,封王的时候不思虑周全,现在到用人的时候了,别管什么人都愿意封了?】

  秦始皇摇头,摇头,别说了,说得他听着都不禁怀疑,项羽究竟是怎么想的,哪能犯这样的错误?

  他能不懂得,打天下是容易不假,功要是封赏不均,必是要吃大亏的。

  毕竟谁出生入死能是无所求的?

  【汉二年,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卬降汉。汉军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等残部共同击项羽的楚军。刘邦因此得以统制五路诸侯的兵马,共计五十六万人,东出讨伐西楚。后面的事在项羽的时候说过了,别看刘邦声势浩大,攻入彭城,把项羽的老家给揣了,这几l十万汉军却被项羽回师打得仓皇而逃,差一点刘邦都给交代在这儿了。危机关头,是韩信再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刘邦在荥阳会合,又在京邑、索邑之间摧垮了楚军,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韩信有功,

  而且是大功,也怪不得韩信自傲。谁让人家有那自傲的资本。】

  这一点刘邦必须认同,韩信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也正是因为他的了不起给了韩信底气,更让刘邦如坐针毡。没办法,刘邦捉摸不透韩信,更拿捏不住韩信,对于一个强大得随时能够置他于死地的人,刘邦不安之极,也就只能想出另一个办法-杀了韩信。

  【刘邦出兵打得几l方诸侯归顺,但这些人又不是真正心服刘邦的人,在刘邦于彭城大败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再次叛汉降楚,齐王田荣和赵王歇也反叛并与楚讲和。这时候的所谓盟约,不过是风往哪边吹,他们往哪边倒。其中一位魏王豹呢,尤其得提一提,毕竟这一位会背叛刘邦还是因为算命的人给他的底气,就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姬跟的第一个男人。】

  【以为自己得了薄姬这个生下天子的女人,将来天下就能是他的,魏豹不自量力的给刘邦下黑手。魏豹以给母亲探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切断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刘邦在这种情况下哪怕生气,也得派人前去劝说,要是能战而屈人之兵再好不过。于是派郦食其说服魏豹,没想到魏豹竟然拒绝了。行,别的人多少有些本事,小小一个魏豹也敢跟刘邦叫嚣?不弄死他,各路诸侯都不知道什么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口气,刘邦决定交给韩信去出气,即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兵出击魏豹。魏豹尚未意识到他面对的是怎么样的一个对手,先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锁河关。韩信可是要跟项羽交手的人,区区一个魏豹,不在话下,他故意多设疑兵,陈列船只假意要渡河关,而让高邑等将领的伏兵却从夏阳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袭击魏都安邑。等魏王豹反应过来时大惊失色,赶紧引兵迎击韩信,可惜,反应太慢,部署不到位,最终兵败,韩信俘虏魏豹,平定了魏国,自此为河东郡。】

  秦始皇注意的是,这算是韩信第三回 出手对吧,第一回给刘邦出计让他得以出关,第二回是给刘邦收拾残局,以令项羽无法再西进,将刘邦等部一网打尽,第三回出手就是灭了魏国。

  目光闪闪,秦始皇对韩信是越发期待了。

  【韩信都已经亲自领兵出战了,刘邦既要图谋天下,韩信又是擅长用计夺天下者,哪能灭了一个魏国就回去呢,所以,韩信同张耳统兵几l万打算往东经过井陉进攻赵国。彼时对于天下人来说,韩信依然是名声不显的那一位。赵王赵歇与陈馀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两军就要交手了,他们手下一将军李左车对陈馀说:“韩信渡过西河、掳魏王豹、擒夏说、血洗阏与。现辅以张耳,乘胜欲下赵国,其锋不可挡。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吃饱!这井陉口,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必落于后,望您暂拨我三万兵,我从小路断其辎重粮草;您深沟高垒不与其战,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望您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正好此时的秦始皇面前摆着舆图呢,仔细一看图,秦始皇连声赞了好。这也是个人才。看来韩信遇上对手了。

  赵王手底下有这样能干的人,不好对付了。不过,棋逢对手何尝不是一大幸事。

  【给大家说道说道李左车。这一位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李牧又是谁呢,他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一听能跟白起、王翦、廉颇齐名,就知道他的厉害了吧。李左车作为李牧的孙子,在行军打仗的事情上,绝对的是家学渊源。听他分析天时地利,这种时候就该顺势出击,击败韩信他们的大军才是。】

  【可惜,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至理名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左车出了好计,架不住别人不听。是的,陈馀他不仅不听,反而急于出击。却不知韩信一直让人盯着他们的动静,得知李左车的计谋不为采纳,那是分外的高兴。一个无法分辨计谋好坏的领军,不顺势灭他,那要打谁?】

  【事不宜迟,得知消息的韩信立刻大胆引兵前来,在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二千轻骑兵,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此时韩信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末了跟副将吩咐先开一顿小餐,等今晚大破赵军再大餐一回。】

  【韩信自是志得意满,但军中将士,更多喜于项羽那样能冲锋陷阵在前,明刀明枪干的英勇之士,至于韩信这类谋算人心,步步为营的,难免少了些信任。一个个虽然面上答应,私底下却不信今晚能够大胜而归。吃饱喝足的韩信又跟手下分析起赵军的情况道:“赵军占据着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张旗鼓之前,定会认为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思虑过后,韩信决定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总而言之,这一万人出动,怎么能漏洞百出就怎么漏洞百出,首要就是让赵军放松警惕。果不其然,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哄然大笑。完全不认为韩信领来的汉军能对他们构成威胁。】!

第246章 李左车

  嘶!韩信真是相当懂得人心,令敌军松懈,那就是最好出击的时候。

  不过,想诱敌而出,仅凭这一回合还不够,若换成是他

  秦始皇看着舆图下令道:“去,把几个将军都给朕叫来。”

  打仗的事,就得让手底下的将军们都学着点,他们一个个都该长点见识,好知道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大秦哪怕灭了六国,一统天下,并不代表大秦无敌。

  【要让敌人松懈,才是前戏。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见着汉军那不像打仗的样儿,赵军上下难免轻视,一见韩信这位大将军出面,心里不定怎么高兴,要是能把韩信给捉了,那可是大功。】

  【正所谓不想立功的将士不是好将士,赵军果断出营迎击,双方交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哎哟,真正交手发现对方果然不堪一击,赵军能不追吗?必须要追。赵军一如韩信所料的倾巢而出追逐韩信他们,争夺汉丢下的旗鼓。】

  【目的达到的韩信同张耳退到河边阵地,在水上军迎战赵军,这会儿和刚刚诱敌时必须是不一样了,汉军眼下的责任是拖住赵军,绝不能让赵军跑回去。汉军拼死作战,赵军原本是敌的,可交上手后发现,怎么打不赢!】

  【前方将士把赵军拖住,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在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不定怎么郁闷,打不过就想着避之锋芒,于是打算退回营垒,不料突然惊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旗帜更换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是他们的营地已破?赵军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军心溃散,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种情况全在韩信意料之中,韩信当即下令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代王陈馀,活捉了赵王赵歇。】

  这仗打得漂亮吗?

  漂亮!

  哪怕在韩信之前也不是没有人打过那么漂亮的仗,但不可否认的是,韩信在军事上有着极高的天赋。也不知道当初他在楚军时到底给项羽出过什么样的破敌之计。

  可叹项羽明明自己得了宝却不自知,更不珍惜,反而把这样能干的人成为自己的敌人。

  【代王已死,赵歇也被捉了,大军攻营,韩信特意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不久,擒获李左车,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韩信这个人,对有本事的人是很尊崇的,亏得陈馀他不听李左耳的计谋,否则这一仗谁胜谁负就不一定了。对李左车这等也是兵法大家,韩信必须得奉为上宾。在这一点上,韩信很是有气度呢。】

  李左军,李左军,这样的人能被韩信以礼相待,往后定会成为大汉的左膀右臂,可大秦和赵国的仇,秦始皇有数,想让这样的人为他所用,

  难如登天。罢了罢了,只要这样的人不会危及大秦足矣。

  【韩信真正和敌军交上手了,也让诸将终于见识到韩信的本事,此战大获全胜,那是可喜可贺。但对于韩信的一番操作,众将心中很是疑惑的呢。问:“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今日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以为然,然而此战却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答道:“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训练过诸位将士,各不相知,这就是所谓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都为了保全自己而战;给将士们留有生路,两军交战,我们的将士会因为恐惧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是的,我们所知道的背水一战的成语就是出自于这儿。本来不拿韩信当回事的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这一战,韩信终于让汉军将士看到他的算无遗漏,自此韩信收服诸将士。从此韩信再也不担心手下的将士不听话。】

  不会有人觉得收服军中将士是件容易的事,可以说,不管是在军中或者是在朝堂上,底下的人但凡不听话,对上头的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否则也不会谁上位就换着听他话的人管事。政令不通是要出大事的,军令亦然。

  【当然,杀一个陈馀,擒一个赵王赵歇算不得完事,韩信要做的事还多着呢。没有得意忘形的韩信没有忘记手上有另一个相当能打的人。对,就是李左车。韩信没有任何不好意思的向李左车讨教攻取燕刘之法。作为韩信手下败军,李左车连连推辞,不敢为韩信出计。】

  【然而韩信能不知道陈馀和赵歇之败到底败在哪儿?李左军有良策,他们不听更弃之不用,才会落得一败涂地,无能的并不是李左军,而是陈馀和赵歇二人。韩信跟李左车说这番话我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属于韩信以过来人的心情论道的,所以翻译一下放上来哈。】

  【“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难道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并不是的,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馀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如今已成了阶下囚了。”】

  秦始皇点头,连连点头,没错,这世间有才有能之人不计其数,壮志未酬,一腔忠心无法报国的人比比皆是。究其根本不就是最上头那人身上?

  听得进劝,唯才是举的人,自是能够最大程度的把人的才能和本事用到极致。反过来再有本事的人,出了良计好策却不为人所采纳,如韩信在项羽那儿进言,如李左车在陈馀那儿出主意,架不住他们不听,那他们能怎么办?

  【怀才不遇,不被重任,这份心酸韩信是过来人,更能体会李左车的心情。对李左车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他是真心实意的讨教。李左车感受到了,当即为韩信出谋划策。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出自李左车之口。《史记》真不愧是史家之绝唱,也指出燕、齐的情况,最后给韩信总结想出的主意是:“‘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当以己之长击他人之短。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而前,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

  【李左车的主意好吗?那是相当的好,也正是因为好,韩信不像陈馀那傻子有好主意不用,当即按李左车的主意行事。果然,燕王望风而降。随后韩信又上奏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镇抚赵国,刘邦同意,封张耳为赵王。】

  看看,听劝的人和不听劝的人结果是相当的明显。

  【可惜李左车自那以后再也没有相关的记载,这样一个人才,我也不明白刘邦怎么就错过了呢?瞧韩信将这样的能人奉为上宾,加之李左车的计谋,错过这样的人才,极是可惜。这一位著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但兵书,唉】

  听着沈悠的一叹,懂的人都懂了。

  汉高祖时期,刘邦一眼看向吕雉,吕雉何尝不是看着他,她并未见过这位李将军,刘邦也没有见过。

  “来人,去请萧丞相入宫一趟。”刘邦没有回答,但这让人去请萧何的意思也清楚了。人嘛,他还真没有见过,能得韩信敬重,而且能为大汉想出良策的人,他没用是他的损失,天幕都为这样的人惋惜不矣,他不想办法把这样的人弄过来是想如何?

  吕雉不吱声了,倘若能寻得李左车,韩信未必不会忌惮一二,就是不知人是不是在韩信手里。

  此时的楚地,韩信在听到李左车的名字时,神色透着怀念,一旁却有人提醒道:“大王,不知这位李将军何在?想必陛下听闻此人,定会寻之。”

  当初和李左车接触的人是韩信,这一位的消息他们再未听闻,最有可能知道他下落的人必是韩信。

  “你想如何?”韩信听着收敛了神色,却也同时问了身后的人,他想要如何?身后之人并没有遮掩的道:“若能为大王所用自是再好不过,若不然,当杀之,以绝后患。”!

第247章 君臣间隙

  留一个对手损及于韩信,韩信就一丁点都不担心?

  韩信回过头警告地扫过那人一眼,“你是觉得我不是他的对手?”

  “臣无此意。只是有些不安的因素该防还是得防。”韩信很少动怒,但这一刻明显的不悦。进言的人有些畏惧的咽了咽口水,还是把话说白了。

  对此韩信却没有理会,淡淡又瞥过他一眼道:“这些事我有数。李将军那样的人不是你该算计的,同样的话以后别让我再听见。”

  话至于此,就是不许人插手的意思。可是李左车如此人物,怎么看都是心服大患,底下的人依然想劝一劝韩信,不料韩信笔直了身后看过去,无一不在表露并不希望有人再说下去。

  【李左车是让人惋惜的一代名将,韩信和张耳接连攻下城池,按理该长驱直入,继续助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让人预想不到的一件事发生了。汉三年六月,刚从项羽的包围圈成皋出来的刘邦向东渡过黄河,做了一件让谁都想不到的事。】

  【刘邦单独领着夏侯婴跑到了修武县的张耳军中,而且以汉使而不是汉王的身份进入赵军壁垒。一大早的张耳、韩信没起床呢,刘邦竟然直接进入他们的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用旗子召集诸将,并且调换诸将的位置。这一系列事情打得人一个措手不及,令人措不及防。等张耳、韩信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知晓刘邦一番操作不禁大惊失色。可以说,刘邦夺了两人的军队,命令张耳备守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转头收集没有调到荥阳的赵兵去攻打齐国。】

  秦始皇眉头都快打成死结了,刘邦怎么回事?好好的突然不声不响的直接跑到人家军中,趁人睡觉把人的兵符印信全偷了?这是正常人该干的事?

  刘邦是觉得韩信和张耳有多不可靠了?认定他们不会将军权交到他手里,才会干出那么上不了台面的事?

  重点还是后果,后果!

  今天刘邦能做出趁人睡觉偷人兵符印信,完了又把人困在一方的事儿,考虑过为他打天下的韩信和张耳会怎么想他?往后他们君臣之间能再有信任?

  如果天下已定,往后刘邦再也用不上韩信和张耳,行,过河拆桥可以,把自己作死也属于刘邦自找。然,眼下项羽尚未解决,他才是刘邦最大的敌人,刘邦却把给韩信的兵符印信悄悄拿了,连个招呼都不打,换成谁能够心平气和。

  对,沈悠说的都是史书上记载的,韩信和张耳的表情定然也是。

  他们会大惊失色,是因为什么?因为他们怕不声不响夺他们兵权的刘邦会一不做二不休的杀了他们。

  【听到这儿,大家肯定满脑子的问号,不解于刘邦怎么会突然做出这样的事。之前讲项羽的时候已经说过了,那会儿的刘邦被项羽打得丢盔卸甲,仓皇而丢。要不是有纪信以命为他争得逃出生天机会,刘邦都要死在项羽手里了。】

  【再一次被项羽所败的刘邦听说韩信和张耳的胜利,他得是怎么想的?当然,还有另一个问题,刘

  邦现在缺什么?缺兵,缺能打仗的兵。而遭遇多种背叛的刘邦并不能确定韩信会不会给他兵马。因此,刘邦想出偷盗韩信张耳兵符的做法。】

  哼,秦始皇哪怕一直都觉得刘邦不错,就事论事,刘邦偷韩信兵符的事,他瞧不起刘邦。

  诚然韩信和刘邦的关系并不算亲近,怎么说刘邦也给了韩信机会,知遇之恩不好说一点用都没有,至少刘邦也该先问问韩信肯不肯交兵符再考虑是偷或者用别的方式拿到吧。

  一个招呼不打,刘邦就干了偷手下兵权的事,他是想让手下的人从今往后再也不相信他?

  【哪怕站在刘邦的立场确实算是情有可原,毕竟他和韩信相互之间要说信任有很多也是假的。当然,我们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在对韩信的态度上,他希望韩信有本事,又怕韩信有本事。韩信上回已经救他一次,再来一次,刘邦怕自己威信扫地,韩信或许会顺势自立。】

  【别管刘邦有多少的理由解释此事,总而言之刘邦干的这事不像样,而在此后刘邦有没有跟韩信和张耳解释他的行为。《史记》没有相关记载,只有其后的汉四年韩信引兵东进击齐一事。刘邦刚把韩信和张耳的军权夺了,让韩信作为赵国的宰相,更把他们的兵弄走了,接着没间隔多久又要用韩信,试问这会儿的韩信在吃过一回亏的情况下是何想法?他对刘邦能再无所芥蒂吗?】

  圣人或许可以,然而世上有多少个圣人,更何况韩信也不是大度能容,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人。

  刘邦信不过韩信,韩信突然被顶头上司抢了兵符,心里不定落下什么疙瘩。

  【无论是刘邦或者韩信,从刘邦偷盗韩信兵权那一刻起,君臣之间都留下了一道不可抹去的伤痕。平常时不显,关键时刻却会不断提醒他们,他们之间有过的不愉快,不信任。如韩信在汉四年引兵东进击齐一事。引兵东进,后面的一句更是至关重要。“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韩信东进攻打齐国的时候,听说刘邦已经派了一个郦食其的人说服齐国归附大汉。换而言之,韩信出兵东进攻齐,尚未开打,已经有人说服齐国归附大汉,而且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得到齐国归附。】

  【本来韩信是想停止的,在他身边一个范阳辩士蒯彻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难道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邑,将军统帅几l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邑,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