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13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大王难道要娶大汉公主?岂不是给自己身边留了个探子吗?万一要是汉王让公主栽赃陷害大王,大王该如何是好?”身边的人急了,连声劝韩信,望韩信三思。

  然而韩信只是冷冷瞥过对方一眼,“你想让我反?”

  是啊,不娶鲁元公主,韩信须得做最坏打算,起兵造反。

  但凡韩信有此打算就不会等到今天,至于今天要怎么做,看着韩信的人其实不太确定了。

  也是因为不确定,韩信所问,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无论上书状告韩信谋反的是谁,总而言之刘邦收到消息就不会当作什么都不知道,在刘邦讨要对策时,陈平给刘邦出主意,让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抵达楚国西部边界陈县时召集诸侯来会见,等韩信拜见时,便趁机将他拿下。刘邦照做。发现没有,陈平计谋其实挺狠。离间计,攻心计,再有来个瓮中捉鳖。所以当吕雉去后,陈平想要夺权,陈平更能狠得把刘盈的儿l子全杀掉!】

  陈平!!!别说了天幕,你知道吕雉在听着吗?

  自打陈平听说未来的自己干了斩尽杀绝吕氏的事后,每日都提心吊胆,生怕吕雉对他痛下杀手,先一步取他性命。他就盼着沈悠千万别再提他会干的事,莫再让吕雉加深印象,让吕雉下定决心先一步送他去死!

  “陈平。”让陈平想不到的是,此刻听到陈平想出的计谋时,韩信自知那个自己绝对逃不了,下场已然可

  知。

  不过,刘邦显然并没有就此事杀了他,倒是让韩信稍稍一愣,刘邦虽然不安,总是愿意手下留情?

  韩信内心何尝不因为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变得复杂,汉王,陛下,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想置他于死地的是吧。哈,没有想到他竟然为此庆幸?

  【听闻刘邦来到云梦泽的消息,要说韩信心中没有任何警惕,未免显得韩信太蠢。韩信左右为难。造成如此局面,韩信本身是要承担责任的。他不想反,若要反,他早就反了。然而此番去见刘邦,他也清楚他把钟离眜藏起来的事刘邦定会要他给一个交代。一个刘邦想杀的人,他为什么要藏起来?因为昔日的交情,今天他能为了往日的交情将刘邦的诏令置之不理,来日他会不会为了往昔的旧人叛了刘邦?】

  【无数种想法在刘邦脑海中闪过,何尝不让韩信警惕。他懂得人心,偏又总喜欢挑战人性的底线。韩信手下的人像是看明白了韩信的纠结,为韩信出主意,事情既是因钟离眜而起,不如韩信取钟离眜的项上人头送到刘邦面前,以平息刘邦的怒意?】

  【韩信思来想去也没能想出更好的主意,只能寻钟离眜商量。所谓商量又怎么可能是商量,去寻钟离眜之前,韩信早已做下决定,钟离眜也不蠢,自知韩信来意,提醒道:“汉军之所以不来攻取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您想捕杀我去讨好皇帝,我今天死了,您也要跟着灭亡。”接着大骂韩信说:“您不是一个有德行的长者!”最终自刎而死。】

  【韩信的人品自不用说了,他确实不算一个人品好的人。通过收留钟离眜,又要取钟离眜项上人头以保全自己性命一事可以看出他人性中的复杂。钟离眜得韩信收留是感激韩信的,在最后他却也看清楚了韩信并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朋友,却为时晚矣。】

  【钟离眜一死,韩信带着钟离眜的首级去见刘邦。韩信是真觉得他和刘邦之间的矛盾皆因钟离眜而起,他怎么就犯下他认为不该犯的错误?为了表示臣服之意,韩信在刘邦还没抵达陈县时,在郊外的道路上迎接他。瞧瞧韩信的姿态,很明显他极清楚要怎么样才能让刘邦舒服,知道,依然不断的挑衅刘邦,他是想怎么样?】

  秦始皇也算是长见识了,也对,一个擅长领兵打仗的人,怎么可能是个蠢货,为人处事之道,他也不可能不懂,不过是不屑为之。

  刘邦咬牙切齿,“想怎么样,无非是为名为利,他觉得我给不了他,所以他要自己争来。得了名利,又怕臭名昭著,畏于生死。韩信也不过是一个寻常人。”

  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寻常人。

  韩信捏着食指,没有回答沈悠的问题,有时候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听从陈平之计的刘邦早预先安排了武士,见韩信来了,当即让人逮捕韩信,把他安放在后车上。韩信大喊问:“果然像人们说的那样,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然平定,我也该烹杀了?”】

  【面对质问,刘邦必须正告,“有人告你谋反啊。”别的话

  也不再多说,刘邦让武士把韩信反绑,给韩信戴上械具。其实既然刘邦将韩信绑了,更以谋反之名,他完全可以杀了韩信,但回到洛阳后,刘邦却赦免了韩信的罪状,削去王位,将韩信改封为彻侯,号为淮阴侯,封地在韩信故乡淮阴县。这也是我们称韩信为淮阴侯的由来。】

  【对于刘邦没有顺势杀韩信的原因,大家别忘了,大汉刚刚打赢项羽,异姓王有七个,拿下一个韩信不代表什么,当然,在刘邦心里韩信是最让他头痛的一个,把人捏在手里,不杀他,难道不比杀他更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韩信谋反了呢,别管证据不证据的,有人告了,刘邦也以谋反的名义将韩信拿下,不杀他难道不是在昭显刘邦的大度,他还是很顾念功臣的,正因为顾念,只是削去韩信的王位,韩信还是淮阴侯。其他异姓王一样,但凡谁要是自觉不当王的,他会留他们性命,更会让他们安享荣华富贵。】

  刘邦他没想赶尽杀绝,无非想要夺异姓王大权罢了,有什么问题?

  【对,刘邦算盘打得响亮,对异姓王来说,他们看不到韩信活着依然为侯的事实,他们看到的分明是韩信被夺王位一事,自是叫他们警钟大响,一时间个个都在暗中做准备,随时反了刘邦。】

  【暂时一切都跟韩信无关了。韩信被夺王位,被封为淮阴侯,对他来说是极大的打击,知道刘邦畏惧厌恶他的才能,韩信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日益怨恼忿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处在同等列侯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自称臣下,并说:“大王竟然肯光临臣下的家门!”韩信出门后,自嘲道:“我居然活到了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对此,我想说了,韩信那是因为周勃、樊哙他们同等列侯而以为羞耻吗?分明是不舍于他被夺去的王位。不可否认,没有韩信刘邦或许根本不可能得到大汉天下,但如灌婴、樊哙等人,大家都是侯,且都是早年随着刘邦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的人,再是功高,怎么就能看不起人了呢?好吧,也算我说错,韩信何止看不起灌婴、樊哙他们,我都怀疑他连刘邦都看不起。】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有一回刘邦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说:“你怎么样?”韩信毫不顾忌的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所谓韩信领兵,多多益善就出自这一问一答。】

  【有时候也是不得不服了刘邦,谁听了韩信的话心里不得有气,刘邦却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抓住了呢?”仅此一句让韩信瞬间清醒对答:“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抓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看,韩信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吗?不,他从来不是不懂,是不屑于。但他也知道,刘邦是真会杀了他的。】!

第251章 提前准备?

  刘邦听着想说的是,没错,他知道自己不如韩信会打仗,韩信话说得那么直白,逼最后他得自己给自己找回场子,韩信真够无所顾忌的。

  “陛下要杀韩信吗?”吕雉突然冒出一问。

  “如果可能,朕谁都不想杀。能不杀吗?”刘邦由衷一问,要是让他选,他是谁都不想杀,能吗?

  很明显并不能。

  “夺了他们的王位,兵权,朕不必再担心有人危及大汉天下,朕如何就容不得他们活着?”刘邦由衷的心里话,好让吕雉知道,他其实只要天下安定。

  “妾明白。”吕雉相信刘邦倘若是一个杀人如麻的人,他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吕雉。在多少男人看来,一个胆敢杀他的儿子和女人是罪无可恕的?

  “倘若能够让韩信心甘情愿不为王,陛下会容他活吗?”吕雉明白归明白,依然出言索要一句承诺。

  刘邦同吕雉对视,吕雉道:“姻儿为了大汉,为了陛下,也为了妾,愿意嫁给韩信,妾也希望陛下能够顾念姻儿几分,至少,如果确定韩信不会危及大汉,陛下能够容他活着。”

  哪怕吕雉同意刘姻嫁给韩信是无奈之举,也是为大汉着想,刘邦问:“若韩信有反意呢?”

  吕雉毫不迟疑的答道:“妾会毫不犹豫的杀了他。”

  既然要刘邦一个承诺,吕雉并不会吝啬给出刘邦想要的答案。他们夫妻之间不至于连最基本的默契都没有。

  “好,朕也答应皇后,只要韩信不反,朕一定会让他活着,和姻儿白头到老。”刘邦在答应刘姻嫁给韩信时,已经想过最坏的结果,吕雉讨要一个承诺,是在不危及于大汉的基础上,刘邦当然不可能吝啬不答应。

  夫妻二人各有所得,算是相互达到目的。

  【韩信啊韩信,他站到了最高处,他如愿以偿的成为了王,也失去了王位,很明显在他成为淮阴侯时,他并不能够接受这个结局,以至于他在面对一干功臣们,显得和他们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就算面对刘邦,他心中有怨,总也想压一压刘邦,但在最后他也清楚的意识到,在他面前的人是皇帝,是皇帝夺去他的王位,如果他依然不懂分寸,肆意妄为,刘邦一定会杀了他。】

  【心存不满的韩信想要发泄出来,却又在重要关头意识到自己不能硬杠。已然失去兵马大权的韩信清楚的知道杠不过刘邦,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韩信就这样在洛阳浑浑噩噩的过了四年。汉十年韩信再一次被家臣告发谋反,关于此次的告发,《史记》还有另一段韩信确实有意谋反的记载。不过此时的韩信手中无兵,他所能靠的是别人,一个名叫陈豨的人。】

  【此人早年跟随韩信南征北战,到底和韩信是何交情不确定,但韩信能够跟他提议内应外合,想是和陈豨交情极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陈豨此人立下不少功劳,刘邦觉得陈豨素来办事可靠,下令让陈豨以列侯身份任职代丞相,去督统赵、代两国的边防部队,北方边境的军队全都归他统领。陈豨得令后便来到韩信那儿和韩信辞行。】

  【关于这一段,我是觉得和韩信一贯的做法不太贴切。对,韩信在洛阳多年是挺郁闷的,未必不会心绪大变,可当年韩信有无数次可以谋反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举兵而反,如今倒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况且在刘邦夺去韩信的王位后,这四年以来刘邦不断的铲除异姓王,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韩王信、赵王张敖,他们一个个被刘邦铲除,这些人都不是刘邦的对手,陈豨手握军中大权他就能对付得了刘邦?】

  秦始皇想了想,韩信是个聪明人,有把握的时候他都不反,没把握他倒是开始反?

  此事须得打上一个问号了。

  刘邦何尝不是拧起眉头想,韩信最后果真要跟人里应外合反了他?

  韩信沉着的不发一言,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听见。

  【不管真相是什么,刘邦听闻陈豨谋反后果然领兵前往平乱,在讲吕雉的时候已经说过了,韩信此在此时被状告谋反,吕雉让萧何引韩信入宫,韩信在长乐宫的钟室内为吕雉所杀。在最后,韩信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致被妇孺之辈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是啊,喜欢韩信的人都在想,怎么韩信当年就没有反了刘邦呢,但凡他要是反了刘邦,不就没有后来死在吕雉手里的事了吗?可是,英勇无敌如项羽都败了,韩信擅长用兵不假,论治国安天下,他能比得上刘邦?论得人心他又比得上刘邦?诚然韩信若是反了未必会死在吕雉手里,难道他会有更好的结局?】

  【历史没有假如,韩信是委屈的,就韩信本身一直都觉得自己委屈无比,但这世上有谁不委屈?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就该封王,但对天下大势来说,异姓王的存在,他们握着兵权,有着封地自主的权利,太让人不安了。】

  【君臣博弈,从来没有间断过,成王败寇,终是韩信棋差一招。刘邦是想杀韩信的,却也不急着要杀韩信,或许对于刘邦来说,他从韩信的身上看到了项羽,他无法让项羽对他臣服,就希望韩信对他臣服。他在磨着韩信,想到他为了得天下,一步一步的忍让着韩信,他也要看看,韩信能不能忍。】

  !!!皇帝的心理都是那么变/态的吗?

  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时让人不知如何回答。

  韩信的神色变得阴暗,没有想到,最后杀死他的人竟然是他最信任的萧何以及吕雉一介女流。

  “大王,我们不如反了吧。”人人都听见了韩信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后悔,身边的人大声叫唤起来,希望韩信别再迟疑,举兵反了吧,他们未必不会成功。

  就算有人叫嚣得再激动,韩信依然不为所动,如同看不见他们的激动。

  起兵谋反难道只是一句话的事,没有那么简单。

  刘邦瞅着吕雉道:“韩信倘若在最后后悔当年没有起兵谋反,如今听了怕是也要有所动作。”

  先前刘邦就说要赶紧把刘姻嫁过去,至此都没有松口的意思,吕雉自是明白刘邦之意。

  “陛下不曾早作准备?”

  联姻是表明现在和天幕说的并不相同,刘邦和吕雉无论在天幕看过的史书上做了什么,并不代表一切都不可改变。第一步是刘邦迈出去的,韩信如果非要谋反,在道义上他是不占的。倘若每个人因为天幕说过他会犯下的错,都得为之付出代价,请问刘邦第一个该杀的人是韩信吗?

  吕雉干了多少在世人看来心狠手辣的事儿,刘邦现在不是照样跟吕雉一道听天幕?商量国家大事?

  对此,吕雉得说,刘邦借机不知又收拢多少人心。

  韩信会打仗这一事实刘邦不是今天才知道,该准备的早有所准备,韩信要反,刘邦是不希望没错,并不代表他怕。毕竟怕也怕不了,想想怎么解决一但韩信起兵反了的事最重要。

  有时候吕雉也不得不佩服刘邦,忍常人所不能忍,一心只念天下。她真得多跟他学着些。

  【韩信死了,他的人生就此划上句号,无论后世有多少人为他的死而惋惜,韩信没有死在他所引以为傲的战场,而是死在内宫之中,他再不怨不甘,也终是无力改变。想想古往今来的王侯将相没有几个能够善始善终的,所以李世民才会为后世所推崇。】

  一不小心又被夸了一记的李世民瞬间又来精神,看天幕多会说话,他就不是那容不得功臣的人。

  刘邦!!!拉踩什么的,他没有值得被夸的优点了?

  就你杀韩信这一点,不知有多少人戳着你的脊梁骨骂你。顺带也把吕雉一并骂了。

  【但韩信虽死,他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韩信的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

第252章 王者师

  【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也正因为那番话,让刘邦心悦诚服,真正将大军尽付于他之手。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所以,真不怪他看不上樊哙之流。】

  【作为军事理论家,他和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可惜兵法三篇已然失传,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入武庙十哲的原因。正是因为韩信的出色,让后世人很是怨恨刘邦,让韩信去给他打匈奴多好,他就不用对匈奴纳贡,用不着和亲了不是?】

  【但很明显,刘邦是不愿意的。韩信越有本事,他就越没有信心拿捏得住韩信。唉,死结了都。再惋惜,韩信的故事也就讲到这儿了,接下来我们必须得继续讲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个,先讲留侯张良吧。张良和韩信一样,都属于武庙十哲之列的人。萧何先放一放。】

  沈悠揭开猜谜底,接下来她要讲的是谁。

  听着韩信的结局,多少人为之唏嘘,沈悠结尾待要细说起留侯张良,尚未从韩信最终结局缓过来的张良骤然被点名,明显一愣,抬头望向天幕,到他了?

  啊,对,武庙十哲,他是其中十人之一,和韩信一道。

  秦始皇对韩信的心情其实同样很是复杂,却还是决定,没有关系,韩信有问题不可避免,就他从无败绩一条,秦始皇就不可能因为他那点问题让韩信为别人所用。

  项羽打到最后怕是心里也会反思,如果当年他听劝,如果他不是那么用人唯亲,不能纳才用贤,用人非用以短,结果会不会不同?

  刘邦听到张良是相当的兴奋,子房呢,到他的子房了!提起韩信他不知该喜或者该忧,一提张良,他是乐得不行!若没有张良,他哪有得天下的机会。

  【张良,字子房,一说颍川城父人,另一说沛郡人。不过不重要,咱们不纠结。张良生于战国末年,本为韩国人,他长相俊美,如同女人一样漂亮。额,那会儿夸和女人一样漂亮确定是夸吗?反正是《史记》写的,有问题找太史公抗议哈。】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刘邦身边,我们最耳熟能详于张良计谋的莫过于他曾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之争,建立大汉王朝,被册封为留侯。所以咱们好些人也都喜欢唤张良为留侯。】

  【留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可惜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死后二十年,秦灭韩。张良当时年轻,没有在韩国朝廷任职,韩国破灭后,张良家中尚有私仆从三百人,他在弟弟死后没有办理葬礼,而是将全部家财都投入反秦事业,征求刺客行刺秦王政,为韩国报仇。从留侯身上可以看到,始皇大

  大当年有多招六国贵族的恨。】

  秦始皇压根不当一回事,行刺,敢来只管来,能杀他是他们的本事。

  张良,能入武庙十哲又得称赞智谋超群,本是个人才,但现在看来此人不可能为他所用。

  对的,秦始皇只惋惜于没能用上张良,完全不觉得张良要杀他,他就该先一步把人杀了!

  汉高祖时的张良听到沈悠提起的往事,何尝不甚是惋惜,当年没能亲手杀了秦始皇,没能为韩国报仇,是他毕生最大的遗憾。

  好在,秦终是亡了。秦不复存,亦是平生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