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那些迷人的老祖宗 第115章

作者:行而不辍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古代幻想 轻松 玄幻仙侠

第255章 为汉送一军师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张良念着自家韩王成,只能送刘邦到褒中。观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可为王者师的张良,临行依然送刘邦一份大礼。观察地势后,张良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一把火烧毁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即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

  【不得不说,张良看透了项羽,知晓项羽身边的人都是什么想法,作为第一个进入关中的刘邦,项羽一时没有杀他,并不代表不会让人时刻盯着他,烧了栈道,既可安项羽的心,又为自己争取时间暗中筹谋,一举两得的啊!刘邦听话照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前面的烧栈道正是出自张良,而暗渡陈仓就是出自于韩信。汉初二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相呼应了。纵然那个时候的他们素未谋面,但杰出的人,当他们有着同一个目标时,也会不由自主的走上同一条路。】

  无论是韩信或者张良,听到这番话神色间都透着几分欣赏,那个时候他们虽未谋面,对彼此能想出的办法却是极为赞许。能有同样聪明的队友相互补充对方的遗漏,想出好的办法,甚幸。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为刘邦开创新的局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二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二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项羽得知自是怒不可遏,决定率兵反击。】

  【只不过张良早已料到,先一步寄书蒙蔽项羽,声称:“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仅凭一句话当然不够,于是张良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是“齐国欲与赵联兵灭楚,大敌当前,灭顶之灾,不可不防。”】

  【瞧瞧,在信息上面,张良竟然远在项羽之上,有人要谋反,项羽竟然是从另一个敌人的嘴里得到消息?由此也可见,张良的消息相当灵通。而张良之所以把田荣谋反的事告诉项羽,意在将楚军注意力引向东部。毕竟比起刘邦,项羽视田荣为心腹大患。项羽如张良所愿中计,竟然无意西顾,转而北击二齐诸地毫无生气的腐朽力量。】

  【项羽啊项羽,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想的?他怎么就觉得刘邦比田荣弱呢?只想收拾二齐诸地,却不曾反思刘邦已然平定二秦,有关中富饶之地作为后勤,刘邦就能跟他随便打,随便干。张良又为刘邦争取了休养生息的时间,而真正让张良完全归附于刘邦,是因为项羽把韩王成杀了!】

  !!!项羽啊项羽,早知道你坑自己了,但绝想不到你那么能坑自己。

  啊,不对,在项羽看来张良算什么?什么都不算。

  正是因为什么都不算,包括被张良一手扶起的韩王成也不过那么一回事,杀了就杀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韩王成被杀,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同年冬,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终于回到刘邦的身边,得刘邦受封为成信侯,此后,便朝夕相随汉王左右,成为画策之臣。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

  项羽啊项羽,真是不断的给刘邦送人,送地盘。

  【得了韩信和张良相助,汉二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卬五个诸侯,得兵56万。同年四月,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

  【结果之前都说过了,刘邦被胜利冲昏头脑,如同入咸阳城时一般花天酒地,饮酒作乐。上回他得张良好言相劝,这回张良没在,没有人劝得着,以至刘邦自得彭城之后,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反而得意忘形,整日置酒宴会,结果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二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差点小命都给搭上了。想必有此教训,以后刘邦再不敢得意忘形。嗯,确实!】

  黑历史啊黑历史,别以为他听不出沈悠话里的幸灾乐祸之意。

  可听出来又怎么样呢?

  刘邦自己不记教训不是吗?进咸阳城张良劝的那些话难道不适用于他攻入彭城时的效果?

  把项羽换成秦朝,两者和刘邦最大的优劣不过都失民心与得民心。

  真以为得一座城,天下就是他的了?真要那么容易,秦何以亡?刘邦岂有攻入彭城的机会?

  如果张良的劝说刘邦记不住,自该有人用事实刻进他刘邦的脑子里,叫他永生难忘。

  【死里逃生的刘邦狼狈逃至下邑,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他沮丧地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谁行?”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

  【张良说:“九江王英布本是楚国的猛将,却和项羽有了隔阂;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为汉王所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二个人,那么楚可破也。”听听张良的分析,瞬间就让人看到了希望,什么死局不可破,在张良这儿是完全不存在的。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听着刘邦得天下,秦始皇也在想,刘邦确实不错,韩信也确实会打仗,但要说凭他们可得天下,就两人的性子,其实不难看出,他们相互有隔阂。要想让两人合作下去,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今看来真就是有一个张良为刘邦联合各方,如同当年范增为项梁计,助项梁可以联合各方势力灭秦一般。

  项羽本来得了天下,却因不听范增所言,最终葬送天下;反之,刘邦是处处都听张良的,夺得天下,并将天下传承下来。差距由此而生。

  瞧瞧,都是有能的谋士,眼神不好挑了个坑货,天下没了不说,自己也要给坑死。

  皇帝们为能得张良而喜,有多少文人士子听完之后只想说,他们挑主子须得挑好了,别眼瞎的挑了个坑自己的。

  对此,唐贞观时期的一干臣子觉得,他们用不着羡慕张良的呢。

  【事实证明张良相当的高瞻远瞩,一眼看破关键,谁是项羽的对手,谁能牵制住项羽,张良了解于胸。至此,楚汉相争的战略计划由此展开,想刘邦能够从一味的防备转为进攻,不正是从他联络彭越、英布,以韩信为将独当一面出征开始的吗?最终的结果也如同张良所料,项羽被他们二方闹得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刘邦一点点蚕食,为大汉的胜利赢得准备。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二支军事力量。张良啊张良,后世谁人不羡慕刘邦得一个张良。如此惊世绝艳之人,怪不得能入武庙十哲。】

  此刻的沈悠又是星星眼,谁也不会觉得张良不配。

  【不过都是后话,刘邦想解决项羽非一朝一夕,倒是眼下他须得好好想想,该怎么样才能生存下去。汉二年冬,楚军兵围汉王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刘邦询问群臣有何良策。】

  【郦食其大家都记得的,这位早已入刘邦麾下,对于困局之下,他确实有想法,初初听起来法子似乎很是不错,长远来说,项羽的前车之鉴过去不久,大可不必抛之脑后,什么主意呢?】

  【郦食其让刘邦分封。他觉得秦之亡是亡于废诸侯国,于是他就建议刘邦效仿商周的分封之制,复立六国之后。】

  ???秦始皇第一个傻眼,郦食其没疯吧。他是觉得眼下的天下不够乱?想让更多的人来参与争夺天下,最好能让刘邦一败涂地?

  复立六国之后,傻不傻呢?

  本来六国已灭,不甘心的人叫项羽杀得七七八八,刘邦不再封王,就算迫不得已要封王,凭的也是军功,复立六国之的算怎么回事?又靠血脉?真要如此,秦是不是也可再复立?

  哼,真要如此,大秦有说话的人吗?

  啊,真没有!秦始皇你儿孙都被胡亥杀光了!!

第256章 馊主意不可取

  唯一的独苗子婴,不好意思,项羽入关后也把人干掉了!

  秦始皇

  扎心,太扎心了!

  刘邦就不太好意思了,没办法,当时郦食其说得太好了,他一时听着觉得办法极妙,于是就同意了。

  【郦食其夸夸其谈,把刘邦唬得一愣一愣,当下让人去刻六国的印玺去。而且定下让郦食其赶紧前往各地说服各国诸侯的打算。好在,刘邦没把事情定下,张良外出归来了,刘邦见着张良自是万分高兴,赶紧倒豆子的跟张良细说他得了好计策,不忘问问张良觉得如何。】

  【难为刘邦记得问一问张良,真要是让刘邦按郦食其说的办了,春秋战国动荡数百年,战火不歇,必将重启。张良听闻刘邦生出此等糊涂的念头,赶紧向刘邦陈明利害:

  其一,从前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刘邦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

  其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杀了商纣王得到了他的头颅,如今刘邦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

  其三,表商容之闾,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眼下是刘邦旌忠尊贤的时候吗?

  其四,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刘邦军需无着,粮草短缺,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吗?

  其五,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与楚汉鏖战正急,能效法吗?

  其六,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现今激战不休,能偃武修文?

  其七,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还能有人随刘邦左右助刘邦争夺天下?

  其八,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刘邦称臣呢?】

  八问啊,就这八个问题问来,刘邦敢封六国之后?能封六国之后?

  秦始皇眼中对张良的赞许藏都藏不住,如此人才,实在难得。

  【刘邦何等聪明人也,立刻明白其中关键,大骂郦其道险些坏他大事。不说刘邦,想想张良先前的复韩行为,张良当时是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可现在的张良却反对刘邦听从郦其道的建议分封各国,不得不说在多年的经历中,张良的思想也成长了。此时的张良或许才意识到秦始皇的做法有多高明。封土赐爵本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不打仗都封完了,刘邦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

  【仗没打完就赏完了,刘邦必然要成为光杆司令,接下来不就任由项羽揉搓了?张良可以说阻止了刘邦自寻死路,也为日后的大汉王朝统一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不能不承认,张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刘邦可比自己被夸还要高兴,留侯,他的留侯那是一等一

  的好!

  张良被夸得倒有些不好意思,

  毕竟曾经他也执着于复国,

  认为复国能够再兴韩国,天下更能太平。

  然而经过多年的观察他终于发现,各诸侯并立,难免生出间隙,春秋战国时的战乱之始,为了争地争人,数百年来从来没有间断过。

  他曾经怨恨秦始皇灭韩国,让他成为灭国之人,到最后终于明白,天下大势必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天幕说的那样,不错,哪怕天下一统依然不可避免争斗,但凡有人又怎么可能避免得了争斗?再争,有人总会牢记一样,天下不可分裂,至少能够避免很多战事,没有那么多无休止的战争。可以说,张良希望的只是战事能少一些,无须像春秋战争时一样,足矣。

  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政策很重要,或者更应该说,他面对的刘邦怎么想很重要。

  分封各地,短时间内没什么问题,不,应该说刘邦在没能打赢项羽的情况下想要分封,无异自寻死路,把原本支持他的人全都赶离他的身边,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甚至更有可能这些人会成为对付他的一把把利刃。

  【刘邦经由张良劝说,意识到有些馊主意断不可行,局势再难须得撑下去,熬过去。好在,终于是让他熬过去了。英布、彭越、韩信接二连三传来胜利的消息,终于是让刘邦扬眉吐气了,纵然韩信顺势讨要权位,趁火打劫,张良和陈平及时劝说刘邦,叫刘邦反应过来韩信远在齐地,他们鞭长莫及,倘若不同意韩信封王,极有可能韩信将会背弃他们,那不是要命?】

  【可以说,张良和陈平的提醒,及时让刘邦醒悟,果断封韩信为齐王,以达到笼络韩信的目的。此后张良前往齐地封韩信为王,同时也调兵而去,楚汉的战局由此逆转。汉四年,汉合围于楚,项羽终于意识到刘邦一伙不好对付,最终只得放归刘邦家眷,达成鸿沟之约。】

  【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在这重大的转折之际,张良以一个政治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便与陈平同谏刘邦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

  秦始皇再一次忍不住长叹,张良如此人才,看透本质,实属难得。

  【张良何许人也,项羽和刘邦相互之间的局势,怎么从项羽追着刘邦打,到如今项羽被刘邦追着打的?不就是因为当年的项羽放虎归山,让刘邦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联合各方?那么些主意都是张良给刘邦出的,张良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什么叫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更何况项羽何许人也?西楚霸王,勇冠三军,正面相抗刘邦并无胜算,若非笼络了英布、彭越、韩信等人,局面不会逆转。如今汉能笼络三人,未必将来他们不会为项羽所笼络。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不可取。】

  【

  正高兴的刘邦听完张良分析,惊出一身冷汗,却不能否认张良说得在理,反正家眷在项羽手里的时候刘邦都没有后退过,何况眼下局势对他大好。刘邦果断采纳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撕破鸿沟之约,算是刘邦极为人诟病的一件事,但就长久来看,于天下局势,撕毁此约当如是。划地为界,分为东西,便是将国家分裂,用不了多久,战事必将再起。毁约是可耻的,但刘邦毁此约,张良让刘邦毁此约,对华夏历史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毕竟一统是秦始皇提出的不假,但秦朝的统治时间太短了,以至于一统并没有真正的刻入人们的骨子里,汉朝,汉人,天下一统,是由汉朝加深思想,让此后的华夏人们牢记国家的不可分割。谁敢提出分裂,人人得以诛之。】

  哎哟,毁约的刘邦本来就已经做了被后世指着鼻子骂他无/耻,不守信的。听到沈悠后面的话,他高兴了。

  利大于弊,肯定得做。

  当然,彼时他觉得,绝对不能给项羽喘息的机会,项羽太难对付了!

  他们之间早就结仇了,既然不可能和平,与其等着项羽在背后捅他一刀子,不如他先来。反正他的无/耻天下皆知,多一件事不多,少一件事不少。

  【之前在讲项羽和韩信的时候都说过了,刘邦追击项羽,因为韩信和彭越没有如约而至,以至刘邦大败,面对刘邦不解询问两人因何没有如期而至,对两人了然于胸的张良知道,韩信和彭越虽得以封王,却因为没有确定他们的封地的地界而不安。得王名,而无王之实,他们要的是刘邦真正与他们共分天下。】

  站在秦始皇的立场,自是认为韩信和彭越两人纯属找死,竟然敢诸多要求。

  对于臣子们而言,是刘邦自己给人封王的,做事不好做一半,既然刘邦不自觉,就怪不得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

  【刘邦听从张良建议,划地为界,确定他们两王治下的疆域。不出所料,两人满意出兵了。张良啊张良,算无遗漏,人人都觉得韩信和彭越得寸进尺,然对张良来说,一个人毕所求无非就那几样,张良没有一口气让刘邦给够,纯属是借此激励。想想二凤,封无可封,李渊只好给他另立一个位置,天策上将。】

  【张良一直都在牢牢的把握封赏的尺度,既不会不给,但也绝对不会一口气给够,以达到助刘邦真正夺得天下的目的。单此谋略心计,天下何人能出其左右?】!

第257章 定都长安

  那么被夸的张良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纯粹是刚好碰上,真就刚好而已,当不得如此夸赞的呢。

  秦始皇本来觉得一个想行刺他的人未必能够为他所用,再加上灭国之仇,对大多数人来说,灭国大仇比天高,比海深,不可变更。眼下听来,似乎,可能,也不是不能改的呢!

  要不,让人跟着张良点,等什么时候张良改主意,有意为王者师,兴邦定国后,他再想办法把人收为己用?

  秦始皇觉得,他不可能比刘邦差!

  “皇后,你说留侯如此人物,突然要告老还乡,朕如何舍得。”恰是因为张良的能干,刘邦听着张良被夸,心里比自己被夸还要高兴。

  然而随着天下大定,张良要走,刘邦万般不舍,又不好强人所难。

  “妾以为陛下是高兴的。”想要得到吕雉安慰的刘邦注定失望,吕雉比谁都更了解刘邦,张良功成身退因为什么,别人不清楚,刘邦自心知肚明才是。

  刘邦一看假面具被吕雉戳破,行吧,他不装,“朕不至于不能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