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而不辍
刚听着沈悠夸奖秦始皇正冒酸水的刘邦,想再一次说沈悠果然是偏心秦始皇,这回听到她夸起自己。汉人啊,后世之人皆称之为汉人吗?皆因他所创建的汉朝吗?哎哟,真是值了!
“陛下该喜,却也更不能掉以轻心,毕竟一切才刚开始。”萧何是不想给刘邦泼凉水不假,但别忘了大汉朝刚刚建立,稍有不慎可能天幕所说的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刘邦那都已经咧到耳根的嘴啊,赶紧收回来。对对对,不能得意,他这刚当皇帝,位子没坐稳呢,想要以后华夏人都自称汉人,他得努力。须得做好这个皇帝,开一个好局才有可能。
【三国魏蜀吴,那也是人才辈出,可惜最后谁也没有想到三家都叫人摘了桃子。之后晋朝建,五胡乱华,那是一段血泪史,提之令人痛心疾首。好在,隋朝终于总结了乱世,然而有一说一,但凡功在千秋的朝代,似乎都有同样的厄运。秦统六国,称帝,设郡县制,自此以后的皇朝,皆类秦制,但有改动也是万变不离其宗。隋朝建三省六部,开科举制,那可是在此后千年为各朝代所沿用,选拔无数人才,至此一步一步打破士族垄断,有了寒门挤身朝堂,终于可以有人能够通过努力鱼跃龙门。可惜,秦隋皆两世而亡。真像是被人下咒一般。】
如果说听着前面的话能让人高兴,别管是秦始皇也好,或是隋文帝杨坚也罢,都难以置信最后听到的那番话:两世而亡,两世而亡!
不是,他们怎么会经两世就亡了呢?谁?谁?亡了他的国!
“陛下,陛下保重,切不可气坏身子!”别管怎么着,底下臣子得劝,李斯请秦始皇万万不能气坏了自己,伤了身子,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斯心里何尝不困惑,偌大的大秦帝国,怎么会仅二世而亡呢?
隋文帝杨坚怒而起身,二世而亡,怎么会,怎么可能。
【当然,别管是秦二世也好,隋炀帝也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若不是他们,断不可能葬送大好河山。】
沈悠提起那么两位亡国之君,满脸的轻蔑不屑。
【隋之后是为唐,唐朝啊,别的不说,就看看唐人街就好了。瞧瞧这名字取的,唐人街,远扬海外,纵然过去数千年,依然为人所牢记。万夷归附,万朝来贺,“天可汗”之称纵然在最后,都在无形中令他国为之敬畏,不敢轻易进犯。强汉盛唐,这是咱们华夏的标记。因此,大唐的衰落令人惋惜,痛心。恨不生为大唐人,可见太宗风姿。】
再一次看见沈悠星星眼,那可是她除了提起秦始皇外,第一次流露那为之入迷的表情。
李世民与一干众臣听着连连点头,不错不错,盛唐,更能成为华夏的标记,他们满意了,相当的满意!
【唐朝覆灭后,再次进入下一个乱世,五代十国。直到赵匡胤皇袍加身,建立大宋。因为被人送出了燕云十六州,终此一生大宋都不算得一个大一统的皇朝,尤其每每论起大宋无数的骚操作,怕是不少人会更乐意喊上一句大怂。】
【花钱保平安,大宋真是从头到尾贯彻到底,可是,他们倾尽一国之财,明明有无数机会可以重振国风,重拾旧山河,却都叫大宋的皇帝们一手葬送。】
【重文轻武由大宋而起,再到大明,又达到了另一个巅峰。要说这两朝也有相似之处,毕竟,让外行人主持军事,宋朝由此一手促成“靖康之辱”,两位皇帝被俘表演了“牵羊礼”;明朝皇帝千里送人头,自己想死不说,更是领着二十万大军一道送死去,葬送大明大好江山,得叫门天子之称,也都算是千无古人,后无来者。要说比比谁更无/耻也不是不行。】
靠!谁听了这话不傻眼了,秦始皇听着沈悠那阴阳怪气的语调,整个人都不好了。牵羊礼是什么?他真想问得仔细。还有叫门天子,叫门天子什么的,看沈悠的表情可以确定,绝不是好事。
相比于不明就理,毕竟都已经接受自己皇朝覆灭的人,别管是刚听到赵匡胤要皇袍加身的周世宗柴荣,或是已经当上皇帝的赵匡胤,脸色都十分不好。
柴荣于此时一眼扫过旁边的赵匡胤,赵匡胤连忙跪下道:“陛下,臣,臣”
他要说自己没有当皇帝的心,鬼都不信!可是,可是为什么沈悠不是个个皇帝的名字都提,怎么就偏偏提了他的名字呢?看看他上面的周世宗柴荣的脸色,他有理由怀疑,沈悠想要他死!
沈悠倒很是乐意为他解惑,大宋让多少人怨念悔恨,每每提起大宋之富裕,无人不称赞。然只要提起大宋对外的许多操作,就没有一个人能忍得住不想把宋朝皇帝扯下来打一顿!
第5章 论明
如果说没有人才,国力不济,和辽、金、西夏打,实在打不过,是他们无能,没什么好说的。
可大宋多少能打的武将啊?最终却没有一个能真正放手打一波。
柴荣板着一张脸,让人看不清他表情的张口道:“再听听。想必来日她未必不会告诉朕,你是如何皇袍加身的。”
就沈悠的反应,一但将来论起宋朝时,沈悠一定会满足他的好奇心。
万幸于躲过一劫,保全性命的赵匡胤抹了一把冷汗,同时也在想,他该怎么自救。
宋朝时已经为帝的赵匡胤听着沈悠评价大宋朝,脸都在瞬间沉了下来,这,大宋那么让人看不起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旁边的赵光义赶紧安抚道:“大哥,不过是一句闲话罢了,不必放在心上,大宋在你手上,你想把他治理成什么样子,咱们一起努力。”
“强汉盛唐,你我都能够看到,天幕所言并不虚,落到我们大宋这儿,想来也是如此。大怂,实在不是一个好称呼。”别人那是强汉盛唐,他的大宋倒成了大怂了,真是让人不爽啊!赵匡胤拧紧眉头。
可惜,他是没办法。
同样心情不好的还有另一个人,朱元璋啊!
前面那些各朝各代或许还不知道大宋是怎么回事,牵羊礼是个什么,这些年也算读过不少书的朱元璋可是相当清楚大宋的情况。
大明与大宋相提并论,还有一个皇帝得了叫门天子之称,沈悠还说要比比谁更无/耻,朱元璋自是不好了!
一个转头看向旁边的朱标,朱标受到的震撼其实不比谁少!
叫门天子,天子须得叫门吗?叫的什么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标儿,标儿。”朱元璋想到大宋,自是气得不轻,大明竟然要跟大宋相提并论,这口气如何也是咽不下的。
“爹,先别着急,天幕既然说了,想必一定会有所解释。”朱标想说肯定会解释清楚,但想了想沈悠上次提及的好些东西,都像是随口一提,不一定会不会再作解释,又不敢吱声了。
朱元璋指着天幕道:“许她想说什么说什么,我们都没办法?”
虽然,确实,不应该打击朱元璋,但明显事情是这样的。
朱元璋心情很不好,郁闷得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可却无能改变,那能如何,只好挥挥手道:“行吧,不说了,不说,听听吧。我一定要知道,到底哪个儿孙成了叫门天子。”
儿孙无用,肯定不会是朱标的问题,有气他也得找别人撒,别让他知道是谁,否则他肯定不会放过!
【当然,要说明朝有一定的问题,确实没有错,但明朝比起宋朝来,还是好得多的。毕竟唐宋元明清,在宋和明之间,还有一个元呢。再说咱们华夏数千年,大一统的王朝里,唯二两个是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一是元,其二就是清。对于汉人来说,元朝统治时期是黑暗的,所以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喊出的口号是:“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以此召令天下义士共伐于元。元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时,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汉人是为最下等。因此当时的汉人所遭受的伤害和屈辱,是旁人无法想像的。】
嘶!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汉人是最下等的?多少人为这样的信息而震惊。
【所以,大明朝建立,覆灭元朝,那是无数人企盼奋斗的结果。建立大明的朱元璋这个人也是极具有传统色彩的,可以说在古往今来的494个皇帝中都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毕竟,谁也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捡。作为祖上八代都是农民出生的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建国之后,连七庙都凑不齐的皇帝,仅此一家。元朝赋税徭役多如牛毛,以令百姓深受其害,朱家也不过是其中一家。再加上天灾不断,朱家父母及朱家兄长相继死去,朱元璋入皇觉寺出家。对,作为一个和尚,朱元璋只有一个碗。】
这时候,天幕上出现一个小人,一个和尚打扮,手里拿着一个碗四处化缘,虽然和尚画得看起来挺不错,架不住正主看着这一幕只觉得滑稽,天幕怎能如此戏论于他。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却凭着本事一步一步打下大明的江山。无论后人对朱元璋的专/制霸道猜疑有多少不满,也甚以为朱元璋推行的好些政策为后世埋下无数隐患,不能否认的一点是,朱元璋把汉人自宋以后丢掉的骨气重新拾了起来。在之后,他的儿子明成祖迁都北平,以帝王之身守卫在边境,有一句话最能体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自此世人皆称大明为刚明。想来别管是朱元璋和明成祖,但凡知道他们的子孙中竟然出了一个叫门天子,必恨不得把那么一个不孝子孙打死!】
对的,没错。所以你告诉我们,那个不孝子孙姓甚名谁,我一定把他打死埋了,绝不让他丢大明的脸。
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只有那么一个想法!
【可惜啊,两位已逝,后人做下的事他们知道了也莫可奈何。】沈悠很是引以为憾!
不,天幕,你说,他们听得见,也打得着。啊,就算他们打不着,没关系,以后但凡生出那么一个东西来,他们也可以留下遗诏把那一个不是东西的东西弄死!!!
然而沈悠是听不见的。
此时沈悠已然再次继续说起,【咱们还是得继续说明朝,毕竟戚少保最终落得那样含恨而终的下场,甚至就连倭寇之患,都跟大明朝的创建,甚至一系列的国策息息相关,因此,咱们还得从头说起明朝。】
朱元璋!!!他只想知道他定下的哪些国策有什么问题。
秦始皇撇撇嘴表示,他应该是作为天幕极喜爱的皇帝对吧,何以不细细论论他,或者讲讲他大秦帝国的人,顺便提一提他呢?朱元璋,明朝啊,这都排到差不多最后了,天幕着实让人捉摸不透!
第6章 禁海
别说秦始皇怨念了,恨不得沈悠也能好好说道说道的皇帝们岂止他一个。那简直是不要太多好吧!
无奈天幕不按牌理出牌,论的不是创建帝制之始的秦始皇也就算了,强汉盛唐,哪一个不值得天幕先说道说道的,无奈天幕就是要在大明扎堆。很是怨念。
【我们还是回到正题上。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故后世也称之为洪武帝。嗯,对于历代皇帝的称呼,有称谥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庙号的,比如唐太宗。到了洪武帝这儿又称年号,大家肯定很乱。其实都一定规律,唐之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唐之后直至明之前,多称庙号。明清之后因为洪武帝朱元璋规定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而都以年号称谓皇帝。补充一点,年号首创者是汉武帝。】
【其中的原因吧,唐朝之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的,所以只能称谥号。唐之后呢,因为谥号太长,到洪武帝时,他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这么长的谥号得多难记啊。所以自洪武帝开始,他规定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后世也就以年号称谓明清后的皇帝。】
【当然,这里头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我们的神龙秦始皇,他就没有谥号。始皇认为,谥号为臣议君,子议父,很是失礼,因而废谥号制度。只是可惜,秦历二世而亡。】
秦始皇表示,莫要再往我心上扎刀,你又不说秦二世是谁!
感应不到秦始皇怨念的沈悠继续:【在几代人的努力之下,其实大明江山初初是不错的,当然,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几项国策,甚至他本人做下的事,都是对大明后续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和戚继光息息相关的政策,必须得论一论海禁。】
【解释一下,海禁非朱元璋首创,而是元朝时为了加强控制海上贸易,所以推行的一项政策。针对于海上贸易,肯定也会有人疑惑,这是怎么回事?船,自古咱们华夏就有,比如咱们上期说到过的《天工开物》里就有相关的制作方法。科技是在不断进步的,连同制船工艺也一样。对于宋朝,在改进航海技术这一点上,还是要给予肯定。毕竟随着北宋灭亡,国都南迁,临于海,纵然偏安一隅,那必须也不能阻止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真,听着对宋朝的肯定,宋朝的一干皇帝们心里稍稍松上一口气,结果怎么着,转头他们就被丢下一记重石!什么北宋灭亡,国都南迁的,宋还分北宋南宋吗?
嘶!赵匡胤表示他这心跟被猫捉似的,巴不得沈悠细细说起。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不断试验了解中发展,慢慢的人们终于有了可以在海上规避风险的能力,所以人们开始了对大海的征服,去探知在海的另一边究竟都有什么。】
【有了好奇的人去探寻,就如同汉朝时期,为了打败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此举不仅联合西域各国共抗匈奴,自此也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条路随着华夏强盛,与西域各国互通有无,为各国带来多少的利润,端看只要有作为之君,绝不会舍得弃丝绸之路而不用便能知道。】
【由此类推,海上贸易若是大力推广,必然能形成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带动一国的经济。可是对于大明来说,或者应该说对于洪武帝而言,他看到的是自元以来,倭寇一再进犯,为了阻止倭寇伤害沿海的百姓,以及避免万邦来朝,因此,他下令海禁。所谓海禁,便是不许百姓私自出海进行交易。换一种说法,百姓不可以,官方可以。】
朱元璋拧紧眉头表示,他为了防倭寇禁海有什么问题?带动一国的经济?比起一国安宁来,经济怎么什么?
沈悠说到这儿挑了挑眉头,嘴角嗤笑继续开口:【可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海禁或许有一定益处,但绝对弊大于利。然而洪武帝作为一个平民出身,他是凭本事当上皇帝不假,但是他一个自小饱受官商欺压的人,从骨子里就是恨当官和行商的主儿,自然是看不到其中的弊端。如果不是没办法把当官和行商的全都杀了,他是巴不得把官商全都干掉。】
【因为对官商的仇恨,朱元璋轻视行商之道,根本不认为商人能为国家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虽然,封建社会里,商是贱籍,为人所不耻。可这天下百业,各有各存在的意义,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再者,等闲百姓若只一心扑在那一亩三分地上,把人框死了只能种地,那不是让人等死吗?】
【就古代的情况,收成全看天,要是洪涝旱灾,那不是让百姓们吃土?所以,农民该是百业的创造者,他们可以种着田,养着鸡鸭鱼牛羊,也可以做些手工出售,也能做做木工,给人修修房子。而沿海地区的农民们,他们就靠着海上贸易能多挣点钱。洪武帝面对倭寇进犯只想到把门一关,以为这样一来就能让倭寇自此上不了岸,岂不知可笑之极。毕竟一个国家但凡足够强大,那是你跟人喊着说不许人进来,人家就能不进的?倭寇要是有那么乖,何至于一再上岸作乱?】
【洪武帝推行海禁还有另一个原因,避免万邦来朝。大家肯定奇怪,万邦来朝难道不是历朝历代帝王们最高的追求吗?怎么洪武帝这位皇帝那么不按牌理出牌,竟然因为不乐意别人万邦来朝,因而推行海禁?】
是的,没错,这是什么原因?一众皇帝们表示好奇无比,很想知道朱元璋是怎么样的脑回路,他们太过于好奇了。
朱元璋!!!被沈悠骂得脸都沉下来的皇帝,更怕接下来沈悠说穿他的心思。
【那得说说明朝对于朝贡的态度了,洪武帝明确“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朝给予朝贡者的物品及其价值,一定要远超于来朝贡一方带来的东西。洪武帝还将贸易和朝贡绑定在一起。在洪武帝看来,农业才是国家之根本,所以他不鼓励,甚至限制商业贸易。】
【甚至洪武帝认为,藩邦来中国贸易,仅仅是因为仰慕中国文化。所以明朝要求,藩邦来做生意,必须伪装成为朝贡的外交使者,只有这样才准将货物带入大明境内,并且以贡品的名义押送至京。举个例子,有一年,暹罗(泰国的古称)商人认为有利可图,便带来一万斤的胡椒和苏木前来贸易。人来了,明朝政府不能说话不算数,只能全部吃下。这可苦了看仓库的人以及当时明朝的官员,货物堆满了仓库,而当时五品以上京官官俸中的七成,竟要以胡椒和苏木折算支付。】
【啧啧啧,确实,洪武帝以为华夏是中原礼仪之邦,他觉得对于其他藩邦,那必须得表现出大度,这样才能展现大明的气度。可是大明历多年战乱,底子早就空了,洪武帝一个也算是开创先例,把国库变成私库的皇帝最清楚不过。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万万不能更改。无奈之下,洪武帝怎么办?限制各国朝贡的次数,一年一次,或者年才能进大明一次】
【对此,洪武帝一定觉得自己是个大聪明。毕竟他既展示了大明的国富民强,让世界都看到大明的富裕,更让这些藩邦对大明感激无比。切,却不知那些个国都把大明当成了冤大头。背地里还不知道怎么笑话他呢。或许是从骨子里因为出身太低,洪武帝是极其自卑又多疑的,虽然更迫切于证明自己。然而作为一个皇帝啊,拿天下百姓辛苦交上的赋税充面子,应该吗?】
【面子是什么,都当上皇帝了,要那面子干什么?不能否认洪武帝心里是有百姓的,然而在很多事情上朱元璋缺少远见,至少,所谓的“厚往薄来”,打肿脸充胖子,把大明百姓的钱便宜了别国的人,实在不可取。把那些钱用到百姓头上,减轻百姓赋税不好吗?不然用那些钱为百姓多修几条路,多建几条水利,造福于百姓,不比对他国施恩,却未必能得他国感激,更被当成冤大头要好?皇帝的面子,比起百姓真真得利,孰轻孰重,大抵皇帝们各有不同想法。】
其实吧,这“厚往薄来”的传统真不是朱元璋开的好头,就是秦始皇对此也觉得不算太大的事。想他国库的钱,也不至于让他为了不让他国前来朝贡而想出海禁这样的政策来。嗯,算了,不论了。
刘邦反倒十分认可沈悠那句话,面子是什么,都当上皇帝了,要那面子干什么?只要能让百姓好,皇帝的面子不要也罢。他就打算这么干!
为此,刘邦觉得沈悠实属同道中人,将来要是沈悠能论及于他,肯定能懂他的心思。
李世民倒是挑了挑眉,大唐其实现在也缺钱,正因为缺钱,谁也别想跟他说钱的事。嗯,虽然这会儿他用不着操心朝贡的事。将来,将来视情况而定,反正绝不能打肿脸充胖子。
朱元璋脸上那是青一阵红一阵,如何也没有想到他的心思竟然全都叫人看穿了!没钱,他是心里没有多少的底气,为此更急于证明自己。可要说他心里没有百姓,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爹,天幕都说了海禁不可取,不如咱们听完之后再商量该怎么样才能解决倭寇。”朱标听着老爹被骂,面上亦是讪讪,赶紧出言劝说,好让朱元璋先过了这个坎,莫纠结。发现问题所在,他们就能解决问题,不是什么大事对吧!
朱元璋吸了好几口气,谁要是敢当着他的面说他推行的海禁有问题,他定是不会轻饶了人。架不住是天幕啊,听着天幕论起这一项政策对后世产生的恶劣影响,朱元璋哪怕心里不服气,那也奈何不得沈悠。而且朱标说得对,沈悠显然是要继续说下去的,那就听完再论。
他就不信了,果真海禁百害而无一利!
第7章 防倭
【总而言之,元朝兴起的海禁,在洪武帝这里得以发扬光大了。对于大明的影响,不如还是先给大家说说,海禁之后对于整个华夏是怎么样恶劣的影响吧。】
【自明之后,海禁一开,虽然在大明中期,隆庆开关时,海禁得以稍松,由此也为大明续命。记住隆庆帝,后续介绍完大明朝的政策后,说起戚少保时会再提。】
【终大明一朝,再到大清,都是一直坚持闭关锁国,以至于错过了西方的工业革命,自此也就造就了华夏百年的耻辱史。相应的内容,请大家看图。】
上一篇:宿敌竹马竟成我道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