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犯太岁,唯有嫡女福星高照 第103章

作者:檀晓 标签: 玄幻仙侠

  可是话一出口,两只鬼便不见了,婆子惊魂未定,再也不敢入睡。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氏家的院门便被敲的山响,杨氏的丈夫去开门,门一打开,他就被人一把推开,摆茶摊的婆子如同一阵风卷进了他家屋里,把杨氏从被窝里一把提出来左右开弓便是两个嘴巴。

  “姓杨的,你害得老娘进拔舌地狱,我打死你,打死你。”

  杨氏的丈夫闻声,跑进屋里问道:“这是怎么了?”

  摆摊儿婆子冷笑一声,拽着衣衫不整的杨氏便往外走,杨氏的丈夫瘦小枯干被婆子推倒在地,杨氏的儿子虽然听到动静,但他是读书人,自是不屑和这等市井泼妇发生冲突,于是他选择留在屋里,屋门紧闭假装什么都没有听到。

  杨氏只穿里衣,光着脚连鞋子都没穿,被婆子拖出胡同,一直拖到她的茶水摊子前。

  这时已经有卖早点的出摊了,有人排队买早点,也有人已经坐到桌子前,开始吃馄饨了。

  这条街上人人都认识这个婆子,忽然看到她拖着一个女人出来,众人顾不上买早点,全都围了过来。

  婆子指着地上的杨氏,仰头看天:“老天爷啊,你快开开眼吧,我好生生的,卖自己的茶水,就是这个贱人,他告诉我沈家的姑太太不正经,还说那姑太太想攀高枝,她还让我见人就说,不能让那姑太太过上好日子!老天爷,这真的都是她让我说的,凭啥只让我一个人进那拔舌地狱,要去也是她去,犯口业的是她,不是我!要拔舌头也要拔她的舌头啊!”

  别看早上人少,可婆子的这番话连同杨氏那副衣衫不整的寒碜样子,让这件事从早上传到中午,再从中午传到晚上,一直传到第二天,从这小小的早点摊子传到白凤城的大街小巷。

  “原来是有人故意给沈家姑太太造谣啊,我就说嘛,那沈家可是出过进士的人家,怎么会这般不堪呢。”

  “马后炮,当时你不是也说沈家姑太太抛头露面,不是正经女人吗?我可打听过了,人家那铺子接待的都是大户人家的夫人小姐,别说是男人不能进,就是小门小户家里的女人也进不去,东西贵,买不起!”

  “对了对了,那杨妇人不是官眷吗?怎么会做出这种龌龊事来?”

  “狗屁的官眷啊,一表三千里,就是个远方表姐而已。”

  “听说她儿子还是个秀才,真丢人,怎么就摊上这种娘了,怕是以后会影响前程吧,我听人说那些读书人最在乎这种名声了。”

  ……

  杨氏的儿子就在不远处,闻言连忙用衣袖捂面快步走了。

  杨氏已经回到家里,她正坐在炕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咒骂沈梨花和那个婆子,婆子一定是被沈梨花收买了,所以才会编出什么拔舌地狱的鬼话来。

  儿子听到杨氏还在咒骂,冲到杨氏面前,指着她的鼻子吼道:“我好不容易考上秀才,眼看就能青云直上,你做出这种丢人现眼的事,让我以后还有何面目去见恩师和同窗们?”

  听儿子提到了自己的恩师,杨氏怒从胆边生,新仇旧恨全都想了起来:“别提你那什么恩师?如果不是他嫌贫爱富,为何不把女儿嫁给你?就他那女儿,明明已经定亲了,还要给别的男人做针线,一看就是个水性杨花的贱货!”

  对于儿子来说,恩师的女儿就是他心中的仙女,是白月光,是朱砂痣,越是得不到便越是心中向往。

  现在听到母亲如此诋毁自己的仙女,儿子勃然大怒,一脚踢翻桌子,掉头便走。

  杨氏追过来想要拉住他,儿子用力一甩,杨氏扑通一声坐在地上,便再也站不起来。

  儿子没有回头,他收拾了几件衣服,带上自己的书便离家出走,先是住在同窗家里,后来在邻县找了个教书先生的差事,便离开了白凤城。

  杨氏那一摔,把尾巴骨摔断了,疼的她死去活来。

  而她那位做京官的表弟,听人说起杨氏做过的那些事,从此便再也不和这位表姐往来。

第850章 沈凝:我是家里的老大难

  外面的谣言虽然没有了,可老太太却开始发愁沈梨花的亲事,除了沈梨花,还有沈凝。

  经过了假周睿的事,老太太对真周睿也没有了好感,无数次在心里把九泉之下的老太爷骂个狗血喷头,死老头子这是给孙女订的什么破亲事,假的就算了,真的也不怎么样,死不见尸,活不见人。

  有那么几次,老太太甚至想干脆给沈凝再定一门亲事,可又想起前几天才用周睿当借口,拒了聂家的提亲,如果现在马上就给沈凝再说亲,聂家肯定不答应,以聂家的行事风格,一准会在背后说三道四,平白污了孙女的名声。

  老太太越想越烦,越烦越想,没过两天,竟是瘦了一圈。

  沈凝万万没有想到,因为沈梨花的亲事,老太太竟然连带着对她都发起愁来。

  想到自己已经荣升家中老大难,沈凝很惭愧。

  又过t了几天,前不久来给聂家提亲的那位余弟媳,居然又登门了。

  这让老太太很吃惊,余弟媳当媒人当上瘾了?被拒了一次,没有气馁,再来第二次第三次,或者说她不是偶然当媒人,而是正式改行了?

  老太太做出一个洗耳恭听的表情,想听听余弟媳怎么说。

  无论余弟媳怎么说,也无论沈凝的亲事多么艰难,聂家也不是良配。

  先不说聂元北以前和孟婉议过亲的事了,就冲着聂大娘子,老太太也不会把自家孙女嫁过去。

  只是老太太万万没有想到,余弟媳这次居然不是来提亲的。

  余弟媳胀红着脸:“表姐啊,前两天我去王台村问过王仙婆了,他说我家相公、您那表弟,只要能得高人指点学问,五年之内定能高中……表姐呀,我一个妇道人家也不认识什么高人……”

  余弟媳嘴唇翕动,后面要求人办事的那番话怎么也说不出口了。

  老太太在心里冷哼一声,她那个表弟看似清高,实则自卑。自从大儿子中了举人,表弟便不和他们来往了,后来又中了进士,表弟更是迎面碰上都要避开,生怕让人知道,他是进士老爷的那个不争气的表舅。

  想当年沈大老爷开蒙时,余家表舅就已经下场考童生了。

  沈大老爷中了秀才,余表舅还在考童生。

  沈大老爷中了举人,余表舅终于考上了童生。

  沈大老爷中了进士,余表舅还在考秀才。

  沈大老爷因伤致仕,余表舅也还在考秀才。

  直到沈大老爷致仕多年之后,余表舅才终于考上了秀才。

  所以现在是想请沈大老爷这位进士来给指点学问了吗?

  老太太喔了一声,岔开话题说道:“那王仙婆准不准啊?”

  “准,别提多准了,字字句句都能说到我的心坎上,我过去的那些事儿啊,她全都说对了。表姐你是不知道,她连我是二子二女之命都说对了,要知道我家那个小闺女可是一出生就没了的。”

  “原来如此,那可真够准的,你是想让大郎给表弟指点学问,他俩差着辈分呢,这传出去好说也不好听啊。”老太太说道。

  “不用不用,只要让让大外甥把当年考试时用的书借几本……”

  老太太懂了,大郎用过的书那上面可都是做了注解的,对考科举那是有帮助的。

  “几本可能没有,不瞒你说,总有人来借书,都是有借无还。”老太太说道。

  余弟媳用手拧着帕子,讪讪说道:“我们肯定还,肯定还。”

  老太太和钱妈妈说了几句,钱妈妈转身出去,片刻之后便拿回两本书,对余弟媳说道:“表舅太太,我家大老爷说了,这两本书都是他当年乡试时用过的,兴许对表舅爷有所帮助。”

  余弟媳连连道谢,捧着书,欢欢喜喜的走了。

  余弟媳走后,老太太问钱妈妈:“那什么王仙婆,我怎么好像听着有点耳熟啊?”

  钱妈妈笑着说道:“您忘了?前阵子吃早点时,常婆子说她去问的就是王仙婆。”

  老太太想起来了,常婆子的老伴病了,在白凤城看了几个大夫都不见好,常婆子也是听人说起了王仙婆,便过去问了,王仙婆让她往东北方向走,找名字里带松字的大夫。常婆子照着做了,在东北方向的攸县真的打听到一位名字里带松字的大夫,那位大夫果真给她家老伴儿把病看好了。

  “哎哟,我那表弟考举人的事儿也就算了,这常婆子的老伴儿的病,可真的给看好了,这王仙婆说起来也真有几分道行,不知道她能不能看姻缘。”

  钱妈妈知道现在最让老太太发愁的,不是沈梨花而是沈凝。

  沈梨花早就打定主意,不想再嫁人了,虽然前阵子出了那档子事儿,但沈梨花毕竟是和离大归回来的,就算以后不嫁人留在娘家也无可厚非。

  而沈凝的情况不一样,正是该说亲的年纪,却被周睿拖累得说亲不能说亲,出嫁不能出嫁。

  这件事换上哪家都会发愁。

  “老太太,别人的事也就算了,二姑娘的亲事……二姑娘是有神仙庇护的人,她的姻缘若是到了,自己就能看出来吧……”

  “老钱,你这就不懂了,这里面有讲究的,你见那些算命的,有几个会给自己算的,不能算的,这就如同医者不自医一样。”

  钱妈妈想想也是,反正老太太闲着也是闲着,就找那位王仙婆问一问,大不了就是让人骗个几两银子,老太太能落个心安,那就值。

  听说老太太要去王台村,沈凝和沈冰也想跟着,老太太原本不答应,她不想让自家孙女和那些三姑六婆打交道。

  可是两个孙女一边一个拽着他的衣袖,可怜巴巴的看着她,老太太心软了。

  “去,去,我听说王台村有个仙人台,风景好的很,你们去看看风景。”

  老太太要出城,这是沈家的大事,何况又有两个姑娘也跟着。二太太准备了两驾马车,不但带了丫鬟婆子,还带了七八个护院。

  王台村离白凤城并不太远,恰好沈家有个顺婆子,娘家就在王台村,关于那个王仙婆的事,顺婆子也听人说过。

第198章 沈凝:论生辰八字的重要性

  去王台村的路上,老太太特意把顺婆子叫到她坐的马车上,问起王仙婆的事。

  顺婆子告诉老太太,王仙婆的丈夫名叫王大宝,前妻死后,带着儿子一起过活,王妻生病时借了很多银子,待到把这些银子全都还上,王大宝一家也就成了王台村最穷的人家,父子俩都是身强力壮,却因为太穷,爷俩儿全都没有娶上老婆?

  有一次,王大宝从外面带回来一对母子,这就是王仙婆和她的儿子。

  王仙婆的儿子王长锁,当时只有九岁,已是病入膏肓,村里人都在说王大宝想媳妇想疯了,找了个累赘回来,这小媳妇的儿子摆明是个药罐子。

  可谁也没想到,王仙婆和王长锁母子住进王台村之后,王长锁竟然一天好过一天,原本还是奄奄一息,现在竟然能在打谷场上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了。

  反倒是王大宝的身体越来越差,不到一年,原本的精壮汉子就骨瘦如柴,像是老了二十岁,村里的男人都在说,王大宝是老光棍娶老婆,不知死活了,还笑着打趣他晚上少用几分力气,免得死在老婆肚皮上。

  不久之后,王大宝便卧病在床,出不了门,王仙婆母子把他伺候得非常周到,村里人人都说她们知恩图报,

  王大宝死后,王大宝的儿子像往常一样去山上打猎,从山崖上滚落,摔断了脊椎骨,没过多久也死了。

  村里人都说王仙婆克夫,把壮硕如牛的王大宝父子全都给克死了。

  村里人对王仙婆母子避之不及,那母子整日躲在屋里也不出门,忽然有一天,王仙婆从屋里出来,走到里正家门口,对里正老婆说:“你孙子今日有一劫,别让他去水边。”

  里正的孙子和王长锁差不多的年纪,非常淘气,最喜欢往水塘边跑。

  里正老婆虽然不相信王仙婆说的话,但心里毕竟有点膈应,那天便把孙子拘在家里,没让他出门。

  下午时忽然天降暴雨,水塘里的水溢出来,淹死了一只在塘边吃草的羊。

  里正一家听说以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他们没有听王仙婆的话,把孙子拘在家里,那么今天被淹死在水塘里的就不是一只羊,而是他家的宝贝孙子。

  因为有了里正孙子的事,村里人再看向王仙婆的目光便不一样了。没过多久,里正嫁进城里的女儿回来,她连生两个女儿,现在又怀孕了,婆婆请了有经验的稳婆给看了,说这一胎还是女儿,婆婆因此每天给她脸色看。

  里正老婆忽然想起了王仙婆,便让人去请了王仙婆过来,让王仙婆给自家女儿看一看。

  王仙婆一语道破,说她女儿是二女三男的命格,要连开两朵花才能结果。

  里正的女儿大喜过望,回城后便把这事告诉了婆婆。

  婆婆半信半疑,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几个月后,里正的女儿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亮瞎了婆婆的眼,婆婆亲自带着自己的女儿到王台村找王仙婆问卜,她那个女婿做生意遇到难处,这一次王仙婆不但算对了,还帮他化解了。

  经过了这几件事,王仙婆的名声便传开了,先是同村的有事便找她,后来四里八村的也来,再后来城里人也知道了,坐着车,乘着轿来找她这个乡下婆子问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