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半书2 第41章

作者:李惟七 标签: 玄幻仙侠

  命运常予人风雨,也会予人奇迹。

  也曾在雨中迷惑,也曾在风中摇摆,却终究站定了自己脚下的大地,看清了自己内心的力量。

  十一

  李八郎的脸色变得惨白,第一缕曦光就是这个时候从远山升起的。

  黑暗裂开了一道缝隙,日光渗了进来,一场幻梦如雾蒸发于无形,雨水碎裂成了千万片。

  “不……不可能!”李八郎跌跌撞撞地后退。

  人类心中的希望,竟可以与神对抗。

  所有强大的力量仿佛都在这一瞬间从他的身体里抽离,他颓然四顾,虚弱绝望。

  可怕的地动停止了下来,汹涌的雨水渐渐从他脚下褪去,像是一场汹涌澎湃的美梦终于枯竭。在晨曦的微光中,龙神的身影哀伤入骨。一缕若有若无的琵琶音混杂着残雨与宿命,突然流进他心中,熟悉而陌生,咸而苦涩。

  李八郎茫然望天,突然在渐浓的白雾中缓缓倒在雨水中,这一刻,他耳际恍惚传来熟悉的声音。

  “八郎也在逛街?”

  “八郎你怎么快哭了,是不是听我的歌太感动了?”

  “我听说龙珠是龙的眼睛,挖掉眼睛太残忍了,没了眼睛就不能流眼泪,伤心的时候怎么办呢?”

  “这一次,换我先走。”

  ……

  “舅舅!”

  “慕下先生!”

  裴昀跌跌撞撞地冲了过来,叶铿然也挣扎地爬了过来。

  白龙曦谣吃力地缓缓掀开眼皮,他的力量用尽了。所有暴戾和残酷都从它眼底褪去,就像暴雨后的晴空,倦倦的、清晰地泛着泠泠的水光。

  “小叶……有那么一瞬间我的确想杀了你,但是我又想,万一杀了你,曦和那家伙会一尾巴拍死我的吧……”

  白龙的声音低沉虚弱,像是最后的暮鼓敲击在大地和人心上。试图复活已死之人,强用使用雨水的力量水淹城池,都是逆天之举,已经让它的精元消耗殆尽。

  即便今夜能复活那个人,他也即将迎来死亡。

  原本以为,临死之前,还能再见上一面……

  十五年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它吃力地抬起头,朝裴昀笑了一下:“当年我答应过那个人……等你出生之后,要送你一件礼物。他说,送什么东西让我直接问你,我当时觉得他很不靠谱,后来才明白他的期待……你自己想要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我送了你剑。”

  可以读心的龙神,在与少年对视时,直接叩问了他的内心。

  他送了少年一把剑。

  这是一份迟到了十五年的礼物,这是一份十五年不变的承诺。他握着少年的手,教会了他剑法;他看着少年的眼睛,让他战胜自己的恐惧。

  裴昀无声痛哭,脸上全是泪水。

  弥留之际,白龙朝虚空的黑暗中望去,望向岭南之南,温暖如春的所在,望向曲江东岸,湖面几曾灯火璀璨。然后,它的头颅冰凉缓缓垂落了下去,落在那把紫檀木琵琶上。它曾经那么强大,死去时却安静得如同落花。

  琴弦发出一声悲鸣,仿佛有一缕魂魄沉入音符之中。

  “很漂亮的琵琶有没有?”

  “嗯,但愿我能死在这把琵琶上。”

  “算了吧,这次,换我先走。”

  你走了这些年,我很孤独,如今,我来见你了。

  碧落黄泉,所有忘不了的东西,都不会消失,它也许在天涯,也许在身旁,无论如何,它都一直在我心上。

  “舅舅!”叶铿然扑上去抱住对方渐渐冰冷的身体,白龙的眉睫间凝聚着白霜,身体渐渐变轻,轻得仿佛没有重量,在雨水中变得透明,少年的手臂穿了过去,像穿过无望的虚空,像穿过留不住的生命,抵达黄泉的死亡。

  天地间仿佛有种呜咽声,所有的雨水都伤心起来,连雷霆也在远山哀鸣。

  一口血从叶铿然口中喷了出来,少年骤然倒了下去,痛苦地抱住头,裴昀愕然看着自己手上渐渐收敛的伤口,再看向叶铿然的手腕——

  灼灼的火焰仿佛正在那里燃烧,反魂树的种子已经进入了对方的身体!叶铿然拼命抵抗,身而为龙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可巨大的悲伤如水蔓延,水火交煎的痛苦中,所有的回忆与理智都被烤成了沸水,也许下一刻就会蒸发于无形。

  “叶铿然!”

  耳边的呼喊声听起来有些虚渺,叶铿然用尽气力仰起头,满头雨水与冷汗,眸子因为剧痛而泛起水光:“……我也许会变成傻瓜也说不定,什么事也不记得,什么人也认不出来……戍边的梦想,征战沙场的愿望,也许……也会忘掉……”

  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想要做什么;所有的朋友与亲人,都会成为陌生人。

  “有些东西是不会忘掉的。”裴昀满脸滚烫的泪,俯身将他抱了起来,浸透鲜血的衣袖在雨中流下蜿蜒的血水,“想要记住的人,想要实现的梦,想要去做的事,就算忘记了一次,还会再想起来。

  “而且,还有我。

  “叶校尉,就算你忘了我,我也不会忘记你的。”裴昀抱着一身血水的叶铿然,清清楚楚地承诺,“放心吧。”

  最后一线意识终于在这个时候也断了线,这是叶铿然力竭昏迷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十二

  半月后。

  雨停了,就是晴天。

  清晨的太阳像一枚小小的红果,藏在苍绿的树叶之间。

  “是送别,又不是送葬,别搞得那么悲凉啊!”裴昀用力拍了拍杜清昼的肩膀,拎着包袱露出灿烂的笑容:“我走啦。”

  应该……不会回来了吧?

  朝廷任命他前往陇右军营的旨意已下,这条路很长,从今往后,他只能一个人走,生死自己担当,悲喜自己品尝,凉夜独自思乡。

  “老师今天一早就出去了。”杜清昼朝外面张望了一下,“再等等……”

  裴昀也朝外面看了看,并没有熟悉的人影回来,他笑了笑:“告别平添伤感,我走了。以后我不在长安,你要照顾好老师,照顾好自己。”

  长安城热闹非凡,行人们擦肩而过。

  快出城门的时候,有个巡城的金吾卫看到裴昀,冷峻的面孔上眉头微拧,有几分疑惑地停住脚步:“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

  裴昀也停住脚步。

  良久,笑意从唇角洋溢到眼底,他深深凝视着对方:“叶校尉,如果你想上战场,到陇右来找我。”

  叶校尉一愣,怔怔站在原地,目送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古城门外。

  裴昀的脚步突然从沉重变得轻快。

  ——还有人与他怀抱着同样的梦想,还有人与他眺望着同样的远方。

  他确信,他们还会相遇!

  不是在现在,而是在将来;不是在遗忘的雨夜,而是在热血的边塞。这是他们之间的约定。

  长亭外,古道边。

  驿道边长着半人高的荒草,白鸟悠然划过水面,裴昀拎着包袱往前走,突然看到一身紫衣立于天地之间,轩朗如玉树。那人负手回归头来,微微一笑。

  那人竟然在十里驿站等他。

  裴昀愣了愣,眼眶突然有点发热。

  “我记得你说过,你上战场不是为了杀戮,是为了守护。”张九龄走到少年面前,为他理了理衣襟:“在守护所有重要的东西之前,守护好自己,这是你对我的责任。”

  清风吹走离愁,山高水远,思念紧握,掌心温热。

  裴昀郑重地、用力地点了点头。

  “若有陇右传来的战报,我身在长安,会第一个拆看。”张九龄仍在微笑,眼眸里泪光一闪而过,恰如裴昀八岁时初见到他的模样。

  还有难舍的话语,还有温柔的歉疚,还有膝下欢笑的时光,可会被东风一一拆看?

  “老师,保重。”裴昀跪了下来,深深伏地,磕了三个头,泪水掉落在大地上。

  脚步一定会走向远方,诀别所有温暖的旧时光。

  脚步一定会走向远方,迎着朝阳,迎着所有风雨与梦想。

  这就是成长。

  注释:

  [1]《枣林杂俎》中记载,春秋时代有神木名为“黄节”,天旱祷雨多应。

  (完)

第12章 附录1:唐史小花絮

  本书《鹳雀楼》中有一处情节,写到皇帝李隆基要提拔边将张守珪,被宰相张九龄拒绝。可能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提拔一个官员,皇帝说了不算?难道宰相长得帅,就可以挑战天子的权威吗?

  我们普遍观点中认为封建帝王能一人独断国家大事,其实是一种误解。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阐述:“皇权”与“相权”之划分,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没有经过中书省、门下省两大机构盖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唐朝是违法的,不能为下级机关所承认。

  在汉、唐、宋等朝代,皇帝与宰相是分权的,君权和相权是互为掣肘的,在重要的人事任免上,皇帝必须和宰相商量,然后通过庞大有序的国家机器推行下去。即便天子用强制手段,也会行不通,会留下隐患。直至宋朝时仍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更何况在盛唐这一政治开明的朝代,天子拿政事来问宰相,结果被拒绝,更不足为奇。看到这里,亲们有没有觉得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设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科学?

  当然了,惹恼皇帝的后果也很严重。《桃源行》里张九龄坐了一个时辰,你可能会说,那个时候又没有WIFI,坐一个小时候太无聊,这么想就错了……“不能久坐”并不是装酷,因为当时没有椅子,只能坐在地上、榻上。如果你想舒服一点盘腿坐着,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种坐法是不正式、不礼貌的,被称为“胡坐”,只能在私下场合、很熟悉的朋友之间偷个懒;有风度的坐法,特别是在君臣议事等正式场合里,包括皇帝在内,大家全都是屈膝向前正襟危坐——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跪。张九龄“坐”了一个时辰,就是跪了两个小时。

  小说情节固然是虚构的,许多细节倒也真有其事。比如《旧唐书》中记载:“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就是说,每次遇到推荐高级官员,皇帝都会问:“风度比得上张九龄吗?”陛下没问才学、能力、资历,问的是风度——这个问法其实颇为含蓄,皇帝陛下就差没直接问“形象气质有张九龄养眼吗?”……皇帝选探花要看脸,选宰相也要看脸,颜控推动历史,是这样吗?做皇帝也是操碎了心。《开元天宝遗事》中则记载:“帝见张九龄,风威秀整,异于众僚。谓左右曰:‘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就是说,皇帝上朝时一眼望去,大殿里的文武百官中,只见张九龄风姿秀美,又不失气度威仪,是那样的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于是陛下对左右的人说:“每次看到张爱卿,我瞌睡也没了,整个人都来劲了。”

  《旧唐书》又说:“故事皆搢笏於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就是说,按照惯例,官员们都把笏板(一种官员们上朝时用来记录备忘的工具,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随身ipad)挂在身上然后骑马回家,这种做法有两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是不太美观,想想一个帅哥身姿笔直地骑着白马,一块ipad挂在腰上,多少会影响气质;第二个小问题是重量,五品以上官员们的笏板是用象牙做的,有一定重量,挂在身上行动沉甸甸的,骑马也不方便。

  到了张九龄这儿,他不挂在腰上,让仆人在旁边拿着,还用布袋子装好,雅观的同时还做好了保密工作(万一笏板上有记录天子旨意的文字,在大街上被谁不小心看到了呢),这个细节既优雅,又严谨。玄宗时代“曲江风度”已经成了选才任人的标准之一(古人常用籍贯称人,曲江是张九龄的籍贯,也是张九龄的代称),所以,作为风度标杆和大唐美男子形象代言的张男神这么一弄,文武百官们纷纷模仿,很快推广开来,都不往腰上挂ipad了。

  关于张九龄发明“笏囊”(相当于现在的ipad包)的初衷,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说他主要是为了风度优雅,才弄出这么一个东西。另一种说法则是正史的记载,其实是因为张九龄体弱,笏板挂在腰上没办法骑马,才有了马背上的“笏囊”这种发明。

第13章 附录2:唐诗朋友圈

  唐朝诗人中,流行互相表白“唱和”的风气,就像现在微博朋友圈里互相一样,这在当时是一种文化现象。李白、王维、王昌龄、贺知章……这些大诗人都是圈内的活跃人物。

  作为文坛领袖和诗人宰相,写出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就被当时很多同僚和诗人表白过。

  比如张九龄的老对手李林甫,在一开始仍然存了拉拢的幻想,也给他写过诗。李林甫是有名的奸相,没有进士出身,在当时的人看来就是没有文化,他以怀念几个旧同事的名义,作了一首诗张九龄,客观地说这首诗写得还是不错的,李林甫说:“常时陪宴语,今夕恨相望。愿欲接高论,清晨朝建章。”大意是说,回忆起以前大家的欢声笑语,今夜却只能远远地怅望,希望能聆听亲的高论,清晨一起把臂上朝。张九龄也很快回复了,回诗的名字很长,叫《和吏部李侍郎见示秋夜望月忆诸侍郎之什其卒章有前后行之戏因命仆继作》,也悠然回忆了那几个同事,但是重点在这几句话:“光逐露华满,情因水镜摇。同时亦所见,异路无相招。”大意是说,月光追逐着露水,月影在水中摆荡,使我的心情也随之荡漾,大家在同一时间看到同样的美景,但所行之路却并不相同。这个拒绝非常文雅有风度。

  在向张九龄表白的众诗人中,杜甫与王维自然不用说,最热情的还要数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