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皇汉武恶补科学 第188章

作者:梨遥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自己有这个能力,有正好有这个条件,此时不收拾蒙古各部,更待何时?

  【而朱棣的眼光却远比这些看得更加长远。

  作为一名征战沙场,统御全局的统帅,朱棣自然能够看到,自北京往南,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并无天险可守,一旦攻破北京,半壁江山顿时便会陷入一片混战之中。

  而作为一个从小饱读史书的帝王,朱棣更是清楚。

  自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以来,燕云一带已脱离中原掌控四百三十多年,而自靖康之耻之后两百多年,华北平原也悉数归外族统治。

  自唐末至明初,华北大地一直沦陷在战火之中,寸寸成焦土。许多汉唐的繁华的故城却只余断壁残垣,汉王朝对于华北的掌控力是前所未有的薄弱。

  这也是朱元璋能够由南向北打下天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作为一名拥有出色政治敏感性的帝王,朱棣清晰地认识到,也许只有加强中央对华北等地区的再统治,才是应对来自蒙古高原地区层出不穷,从未停歇的游牧民族的解决途径。】

  原来在说这个。朱棣顿时了然。

  原来在说迁都之事。

  不仅是外患问题,国内如今南北之间矛盾对立如此尖锐,天子若再一直坐镇南方,对中原的掌控终究是不足的。

  他爹不是也一直琢磨着要迁都嘛。

  他给不过是换了个选址而已!

  要干就干一票大的。

  他要把京城迁到北京去!

  在永乐元年将自己的龙兴之地改名为北京之时,他便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决定,只是当时政局不稳,他须得彻底平稳南方政局之后再行议定此事,但这是他必要做出的决策。

  【朱

  棣做出的选择是迁都。实际上,定都南京并不是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时期理想的选址,因为华夏历史上的敌人大多在西北等方向,距离南京路途实在漫长,消息及补给皆传递不畅,很容易反应迟缓。

  朱元璋也不是没想过要迁都。

  自洪武一年,朱元璋就开始研究起了迁都问题,只不过一直也没腾出手来敲定到底往哪里迁,不过朱元璋还是比较偏向于长安或者洛阳,洪武一十四年,还派太子朱标前往巡视,不过回来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

  晚年经丧子之痛的朱元璋便没有继续推行。

  没有关系,咱Judy替他迁。】

  朱元璋:……

  怎么总觉得这个天幕憋着坏呢。

  原来标儿竟然是在巡视完关、洛之后病逝的?

  难道是因为路途过于辛苦了吗?

  他自然是有迁都之念的。

  如今他虽新建国家,但是建都于江左之地终非长久之途,还得是往关中迁上一迁,以图控制西北。

  不过他个人还是比较偏向于汉唐的故都啦。

  毕竟开封嘛,是个四战之地,还得是长安和洛阳看起来比较坚固一些,且比较吉利。

  他可不希望他大明的后代也整出个靖康之难。

  嘿嘿,没错,他是给咱爹迁的!

  怎么不算是完成他爹的夙愿呢,他可真是个孝顺的好大儿。虽然从准备迁都到真正落实,脑子里连他爹的影子也没出现一个。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嘛。

  【但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朱元璋捣鼓了一十多年,没迁,而等朱棣从暗示可能要迁都,到明示想要迁都,再到最后迁都,也足足花了十九年。

  永乐元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隐隐有迁都的预兆,但在明朝嘛,多整几个什么京什么都不能证明什么,毕竟洪武朝不还三都并存吗?

  用了四年,朱棣开始营建故宫。

  朝野反对之声自然不小,但是朱棣的决心那是异常坚决。

  永乐五年,毕竟他的发妻徐皇后病逝,为了体现自己的决心,朱棣并没有将她葬在南京,而是选择妥善保存其遗体,并加紧在北京周边勘探陵墓选址,并于永乐七年亲自北上,敲定了长陵的选址。

  也是昭告天下,这个都,他judy是迁定了。

  永乐十一年,长陵修建完毕,朱棣亲自随同徐皇后灵柩一起北上,将徐皇后安葬于长陵,并在北京举办了会试和殿试。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初四,朱棣颁布迁都诏书,于永乐十九年元旦成功入住新家。】

  朱元璋:???

  他三都并存怎么了?

  这不是刚建国正在研究新都城的选址吗?

  再说了,他有点故土之思怎么了,还不行咱开国皇帝有点特权,将自己的龙兴之地封个国都的名号了?

  老四那小子都直接将都城建回去了,也没见你们多说什么啊。

  这世道,怎会如此!

  朱棣忍不住回想起了永乐五年之事。

  当时朝野之中反对迁都的声浪还是很大的,恰逢皇后薨逝,群臣们皆以为自己找到了什么天赐良机,妄图阻拦他的脚步。

  他对自己那儿子还能心里没点数?

  只要他与皇后都埋在这南京,就算是自己迁都走了,朱高炽那小子也绝对转头就迁回来,他岂不是白白谋划了这么长时间?

  这可是他绝不能容忍的。

  【搬了家就是好啊。

  北京距离蒙古高原,那是真的近啊,从此,judy过上了年年去蒙古高原晃悠一圈,仿佛年节走亲戚的美好生活。

  永乐朝的最后三次北征正是发生于永乐一十年之后,年年一次,十分平均。

  直到明成祖朱棣驾崩于回銮途中,永乐五大征才随同这位帝王的离世而一起结束了。】

  一语成谶的某个武将挠了挠头。

  嘿,这明朝皇帝还真将家建到这么北边去了?

  朱棣:……

  谁去蒙古高原走亲戚啊!

  反正离得近,又花不了几个军饷,那不去白不去。

  这都迁得值得啊。

  想来西北那些人恨得牙都痒了吧。

  就是想欣赏你们这无能狂怒,只能忍气吞声的样子呢。

第152章 太宗上位计【二四】

  【虽然明朝疆域最广阔,国势最盛的永乐朝缓缓落幕,但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的余韵却经久未消。

  自永乐十九年迁都于此,往后六百余年,除了中间那懂得都懂的数十年,北京一直是我国的首都,是无可争议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当然,迁都北京,实行两京制度对明朝本身,也是影响深远。

  明人丘濬曾经精辟地指出:“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

  金陵嘛,那自然是南京的古称,这个金台,指的便是北京。

  用东南之财赋,统御西北之戎马,是明朝一直以来的核心战略。

  而这个紧贴着长城的昔日燕地所在,一举成为了中原王朝的皇城。

  是天子所在,正所谓,天子守国门,我们可以批评明朝皇帝奇葩众多,我们可以怒斥中晚明的皇帝不作为或者乱折腾,但是有明一朝,天子亲守国门也正铸就了华夏封建帝制时期一个特立独行的王朝。】

  好个天子守国门!

  这话他听着就舒坦。

  他迁都北京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万万不可能只是因为这是他的龙兴之地就轻率行之。

  若皇帝行事可以这么草率的话,他爹早就把国都迁回凤阳老家了。

  西北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北京距离长城和漠北都很近,如果一旦有什么异动可立马察觉,否则等消息传回南京,黄花菜都谢了,搞不好是北方失守的消息跟着情报一起回的南京,那可真是太灾难了。

  且只要北京不失守,背后的中原便大概率能得以保全。

  那些北方蛮族偷袭绕后一个给他试试?

  他来个正好,反手就断你后路辎重补给,让你好好体验一下什么叫孤军深入的感觉。

  怎么想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至于北京冬日苦寒?

  打江山的他们都住得,你们个坐享其成的后辈还想着挑挑拣拣?

  【何况宫城与先帝陵寝都在战场第一前线,这多少锻炼了明朝君臣的抗打击能力,对于弃北而跑很是有些心理负担。

  但归根到底还是明朝皇帝多少还是有点血性的,否则换了完颜构来,别说定都北京了,就是定都乌兰巴托,该跑还是跑啊,毕竟他们宋朝的皇帝是真能看着祖宗的坟被挖,骨头拿出来当酒器而无动于衷,该怂还是怂啊。

  不过没关系,他们会造谣的。

  故事拼接一下,就变成了唐太宗的骨头去当酒器了呢。】

  赵匡胤原本以为自己已经被拉踩的很是麻木了,听到什么也不会再心生波澜。

  但看来他大宋之后的那些后代,只能说,永远在超乎他的想象。

  他大宋的皇陵被挖了?

  皇帝的骨头还被拿出来当了酒器?

  李世民忍不住拍手称快。

  难怪你们能如此富有想

  象力,原来是亲身经历啊。

  有人曾经说过,堡宗这一辈子干的唯一一件人事,或许并不是假惺惺地让自家弟弟的妃嫔殉葬之后废除明朝这反人类反社会进程的殉葬之习俗。

  或许应当是终于废除了北京衙署的“行在”二字,使北京彻底成为了正都,彻底歇了大家南返故都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