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第28章

作者:星陨落 标签: BG同人

  【西方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影响,我们过后再提,现在说回粪便施肥。】

  【新鲜的粪便并不能直接使用,因为里面可能会有虫卵和细菌,直接使用,可能会使虫卵和细菌转移到植物上,尿液也是,直接浇植物上,会造成烧苗情况。】

  【粪肥得经过时间发酵沉淀,彻底杀死里面可能存在的虫卵和细菌,才能使用。】

  【这块我们华夏先祖们做的很好,并且除了人粪,畜粪、杂草、食物残渣等,也被拿来制肥。】

  【大家可以看一下各朝粮食产量的数据图,除却天灾人祸和战乱,基本都一路走高,古代粮食增产,一看选种,另一个就是施肥。】

  【在没有高产粮食的古代,古代人们就是靠着施肥智慧,来为我们的粮食稳步增产。】

  嬴政等时代靠前的帝王们看到数据图,不禁皱眉,因为各朝粮食产量虽然稳步提升,却没到特别夸张的程度。

  比如秦朝到清朝,亩产可能提升一二百斤,但就算这样,这样的粮食产量,绝不可能支撑后世那么庞大的人口。

  身为当权者,他们知道后世人口数据,就能大致他们知道所需的粮食数量。

  可是姜叶给出的这份数据,并没能让他们解惑。

  “直到清朝,小麦和稻米的产量都没得到很大提升,为什么它们还会成为后世的主粮?”嬴政等人不解。

  能成为主粮,就说明小麦和稻米产量巨大,而从数据上,他们看不到这点。

  “后世小麦和稻米的产量是不是不对?”

  “还有,什么是高产粮食?”

  诸朝有人疑惑,并且还不是少数。

  姜叶看到后,道:【从秦朝到清朝,乃至近代,咱们的粮食产量确实没变得很夸张。】

  【以咱们初期为例,小麦每亩产量在150-200斤左右,稻米则是300斤左右。】

  【现在几十年过去,咱们小麦亩产800-1100斤左右。

  三季稻亩产1500斤多,平均下来一季稻子五六百斤。

  杂交水稻则亩产到1000-3000斤左右。】③

  诸朝古人看看从秦朝到清朝的数据图,再听姜叶的内容,不禁面面相觑,“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弄错了?”

  秦朝到清朝,数千年才提升的一二百斤粮食产量,后世短短时间内不仅超越还翻了几倍。

  “这其中果然有咱们不知道的东西。”刘彻了然,他就说后世那么多人口,粮食产量不可能很低。

  不过粮食翻数倍的产量,还是惊到他。

  后世为什么几十年内就完成他们数千年都没完成的增产?

  【咱们现在粮食之所以比古代高产那么多,是因为咱们种地都用化肥,化肥是粪肥升级版,却又远超粪肥。】

  【这也是我们说施肥对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诸朝古人们眼睛通红,强烈渴望,“华夏古代能不能做出化肥?”

  他们也想要化肥,想要粮食产量翻好几倍!

  看到评论关于古代化肥的话题,姜叶和江雪叹气。

  【华夏古代并不能做出化肥,因为华夏古代并不具备相关的化学设备,化肥和粪肥有关系,却又没直接关系。

  就像有。种化肥名为尿素,它是从尿液中提取成分制成,却又不是直接用尿液制成,古代并没有专业设备和相关知识,怎么把那些东西进行分离和提取?】④

  “什么专业设备和化学知识,完全听不懂。”

  诸朝古人们像是被泼了盆冷水,那种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感觉,让他们渴望的发狂。

  嬴政等帝王不甘,“难道华夏古代就没有化学吗?”

  他们不想看着宝山眼睁睁远去。

  他们的话变成评论,让姜叶和江雪看见。

  【古代并没有化学家,但有化学家们的雏形。】

  嬴政等帝王惊喜,他们古代居然真有化学家!

  是谁?

  【古代化学家雏形是古代炼丹的方士们,他们炼丹的原理,就是一种化学变化。

  虽然他们不算纯粹的化学家,可也比不知原理的外行人好很多。】

  “没想到化学家们就在朕身边!”帝王们恍然,然后看着给自己炼丹的方士们两眼放光。

  嬴政时期的方士们在服劳役,说召就召回去。

  而方士们并不想回去,他们不想从高大上的炼丹,变成接地气的研究尿液。

  可不管他们再不愿意,依旧回到了咸阳。

  “可恶,徐福怎么那么好运气,又让他躲过一劫!”一想到徐福没跟他们一块研究尿素,被嬴政下令研究尿素的方士们不甘道。

  方士们开始研究尿素化肥,民间依旧还是以农家肥为主。

  百姓们最初不甘过后,又重新变得脚踏实地,“后世给了咱们各种农家肥和套种增产的办法,足够咱们粮食增加产量了。”

  关键是这些方法他们可以实施,而不是像化学知识,听都听不懂。

  方士们其实也不懂什么是化学,但他们躲不过帝王们的命令。

  至于化学相关设备,只能让墨家和公输家摸索着来。

  “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有什么区别?”诸朝农学家们对高产的杂交水稻很感兴趣。

  何为杂交?

  粮食想高产,一看粮种,二看施肥。

  施肥方面,他们现在用农家肥,化肥的话一时半会弄不出来。

  诸朝农学家们就想着能不能从粮种方面进行改良。

  他们的话变成评论,姜叶和江雪顺势而为。

  【大家都知道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产量高,不知大家对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感不感兴趣,感兴趣的评论感兴趣,我们带大家看袁隆平爷爷杂交水稻的研究资。料。】⑤

  话落,评论区涌现大量的感兴趣。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不想错过。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二十七章

  【水稻并不是天生的高产粮食, 我们现在的杂交水稻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离不开以袁隆平爷爷为首的大批农学家们对粮食增产的研究。】

  【首先来说杂交的优势,杂交相较于传统选种, 能够实现对粮种方面的弯道超车。】

  【像我们之前说的,古人们把狗尾。巴草培育成小米用了数千年时光, 我们只用短暂的几十年, 就让粮食成功产量翻倍。

  因为古代人是通过一代代留种,用时间去优化粮种, 杂交则是选取各有优势的同类型植物, 从而让它们结合获得双方优势, 直接省去中间的时光。】

  【杂交的困难点在于怎么让它们结合。】

  【以杂交水稻为例,水稻为自花授粉,每一朵花里都有雄蕊和雌蕊, 如果想让它们和别的水稻结合,得剔除雄蕊,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工作量。】

  姜叶把水稻花朵图片放大, 标出雄蕊和雌蕊,然后再放大一株水稻、一亩水稻、百亩水稻与之做对比。

  诸朝百姓们倒吸一口凉气, “这比筛芝麻粒还费劲!”

  芝麻粒本来就小, 水稻的雌雄蕊比芝麻粒还小,肉眼都看不清楚, 更别提分。

  【转折点在袁隆平爷爷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水稻培育出来的雄性不育水稻上,他为这株雄性不育水稻进行人工授粉留种, 希冀这些种。子长成会继承杂交优势,可惜结果没尽人意, 这些种。子的后代并没有超越上一代。

  不过也是这次, 让袁隆平爷爷肯定水稻杂交的优势, 定好方向后,第。一步就是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①

  【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数量少到什么程度呢?少到袁隆平爷爷挨个查看了十几万株稻穗,只找到一株雄性不育水稻。】②

  随着姜叶的声音,附上一张袁隆平爷爷顶着炎炎烈日在稻田里用放大镜查看稻穗们的图片。

  他周身的稻穗何其多,他就那样蹲在田里,一株株的查看过去,整个身形和稻田几。乎融为一体。

  诸朝古人震惊,“看了十几万株稻穗,就为找到那么一株特殊稻子,这毅力真是惊人。”

  扪心自问,他们可能开头就选择放弃。

  “这跟大海捞针有什么区别?”

  “十几万分之一的可能,他是怎么坚持下去的?”诸朝数学家们恍惚。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几率有多小,此时才更震惊。

  【第二年,袁隆平爷爷又找到五株雄性不育水稻,这五株雄性不育水稻,总不可能是袁隆平爷爷一到地头就全部找到,肯定又是经过大量辛苦查找才能得到。】

  【可偏偏这么艰辛的过程,成了旁人嘴里轻飘飘一句“运气好”。】③

  姜叶前句话诸朝人都赞同,总不可能前面找一株特殊水稻,都查看了十几万株水稻,后面五株特殊水稻,查看的水稻总量反而比第。一株特殊水稻所需少。

  后面那句,诸朝人震惊,“什么,这都能被归咎为‘运气好’?”

  “不,这是实打实的实力啊!”

  哪怕诸朝对后世那位农学家还不是很熟,但就对方表现出现的毅力,足够让人折服。

  可结果呢,居然有人将这归咎为“运气好”,把对方的艰辛轻飘飘的带过,这让人如何不愤怒。

  “就算这是对方的实力,可是他费这么大功。夫找几株稻子干什么?”

  这是觉得袁隆平辛苦,却又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辛苦的人。

  他们不懂袁隆平这么大费周章的用意。

  “前面天幕不是说了吗,是为了培育杂交水稻,需要用到雄性不育水稻。”有记性好的古人总结复述。

  “都不育了,稻子还能有用?”不懂行的人表示怀疑。

  他们就算懂得不多,也知道不育是什么意思。

  “这我们就不知道了。”记性好的人只能记住姜叶说过的话,不能说出自己未知的知识。

  姜叶没过多纠结诋毁袁隆平爷爷的小人们身上,很快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