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第80章

作者:星陨落 标签: BG同人

  “噗,天幕,这不是真的!”秦汉唐时期,孔子地位还没尊崇到“万世之师”的地步,可朝堂之上,儒家的力量却不容小觑。

  总之听到姜叶的话,秦汉唐的儒家们纷纷破防,至于宋元明清的儒家们,则忍无可忍的对天幕破口大骂,因为他们觉得姜叶在诋毁他们的圣人。

  不过他们的评论,并没出现在台前,被姜叶和江雪看见。

  对于让诸朝古人们八卦和破防的话题,只被他们一笔代过。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在这之前古代虽然有官学,但普通人根本进不去,换句话说,古代知识是被贵族们垄断的。

  直到孔子出现后,开始私人教授弟子们知识,虽然也有门槛,但门槛比官学门槛,降低一大截。

  如果说官学需要看出身等条件,那孔子弟子们只要能保证自己衣食无忧,就能跟着孔子学习。

  至于衣食无忧都没法保证的人,第。一需求并不是知识,而是生存。】⑥

  “这点孔子确实没得说,要不是孔子,他的许多弟子,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知识。”

  “战国时期想获得知识,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贵族的身份,没有身份,有钱也进不去官学门槛。”

  “我们也教授学生啊,为什么我们没被封为“万世之师”?”战国时期,其他诸子很疑惑。

  要说孔子教学生,他们也教学生啊,要说学生数量,他们学生数量也不少,比如农家。

  还有典籍,他们同样也有。

  那为什么偏偏是孔子,从他们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可能后世帝王,有需要我的地方吧。”孔子叹息。

  战国时期,诸国君王不需要他时,让他如丧家之犬,后世需要他时,又让他当万世之师,这让孔子心里如何不复杂。

  【除此之外,随着历史演变,孔子的个人形象,也被后世篡改。

  说的就是你,宋朝。】

  “又有宋朝什么事?”宋太。祖赵匡胤深呼吸。

  对此,他整个人已经快麻木。

  说吧,他的宋朝,究竟还有多少问题?!

  【在宋朝之前,孔子的形象都没太大变化,因为那时候武将和文官差距不大,文武双全都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到宋朝,因为文、武官泾渭分明缘故,孔子的个人形象,开始能高大威猛,变得身材瘦削矮小。】

  姜叶拿出孔子两幅身材的对比图,高大威猛那张,孔子可以徒手开城门,而瘦小那张,则是一位气质文弱,弱不经风的小老头。

  其对比夸张,让诸朝古人们目瞪口呆。

  “不是,孔子身材高大威猛、徒手拆城门的事不是有明确记载,为什么后世把孔子画成那样!”秦汉唐的儒家弟子们对此不满。

  要是能当面,他们唾沫星子,能喷到宋元明清儒家人脸上。

  “后世懂什么,孔圣人这样的模样,才能更好教化世人,不然用高大相貌,看着像武将,那得多让人膈应。”宋元明清的儒家人冷笑。

  他们都读过儒家典籍,自然知道孔子的高大身材和彪悍事迹,问题是那样的孔子,不符合他们对外塑造的孔子形象。

  “噗哈哈,孔丘,你在后世的形象,好好笑。”战国,诸子百家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实在是他们看着身材高大的孔丘,实在跟画上瘦削的孔丘,对不上号。

  尤其是孔子的后世形象,还是儒家弟子们塑造的。

  “后世儒家弟子,都没有武力吗?”孔子抿唇,很不高兴。

  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形象,而是从中窥探到后世儒家弟子们的“武弱”。

  那副孔子身材瘦削图,与其说是刻画的孔子,不如说是刻画的宋元明清儒家弟子们的真实形象。

  别说孔子本人了,宋元明清前的朝代,对此也极为不认可。

  “后世不是尊孔圣人为‘万世之师’吗?那为什么连孔圣人的真实样貌都不敢面对?”

  【关于孔子形象演变,则和不同时代的读书受众群体有很大关系。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的弟子们要衣食无忧,这衣食无忧,还包括健壮的身体。】

  “不是,健壮的身体,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宋元明清前,文武还没分家的时代人们对此十分不解。

  也有人隐约意识道:“只怕后世的读书人,读的起书,却吃不起肉。”

  “为什么能读的起书,却吃不起肉?”

  “哦,懂了,因为书籍比肉食更好获得。”

  “咱们宋元明清的文人,比之秦汉唐,确实差了许多,古时君子六艺有射箭,咱们现在的文人有几个人拉的起弓?”也有宋元明清的少数文人忍不住感慨。

  但宋元明清更多的是死不承认的文人,“我们那是不想要那粗犷的身体,那样五大三粗的样子,得多难看。”

  “至于武力,我们身在朝堂,又不需要上战场,要那个干嘛。”

  所以,是他们主动不要武力,而不是得不到武力。

  “可是孔圣人的身材……”也有脑子没彻底僵化的文人们弱弱的反驳。

  “住口,不得诋毁孔圣人!”事实摆在眼前后,其他人能做的,就是让开口的人闭嘴。

  【简单来说,就是宋元明清前的文人家里有更多本钱,他们可以吃到肉食来提升自己身体条件。

  可对于宋元明清的文人们来说,他们没有基础的肉食来源,只能读的起书,这样时间一长,身体自然偏文弱。

  结果他们文弱不算,还让其他人变得比他们更文弱,他们心里才舒坦。】

  “所以后世读书人越来越穷?”

  “按理来说,穷的人应该也读不起书吗?”也有人很疑惑,大都是时代靠前的古人们。

  “好奇怪啊,唐宋之间的文人,就像隔着一个巨大鸿沟一样,双方朝代明明相近,文人们却是完全不同风格?”

  这点让前面朝代的聪明人感到奇怪,虽然他们不知道唐宋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敏锐察觉到这种差异。

  “是,我们小肚鸡肠,我们把女人们弄残,又肆意篡改圣人形象,可天幕你又何尝不小肚鸡肠,居然惩罚我们到现在。”宋元明清的男人们对天幕言论咬牙切齿。

  他们丝毫不怕天幕,因为他们早就没了天幕观看权限,现在只能靠别人转达得知内容。

  “后世书籍,居然惠及到家贫群体吗?”前面朝代的古人们诧异。

  “书籍,有这么大功效吗?”

  “原来是因为这样,看来后世读的起书的人,比我想象的多。”孔子解惑后,心里对这个现象很高兴。

  他很喜欢教授弟子,要不然也不会收那么多弟子。

  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读书人不强身健体,孔子肯定会皱眉。

  但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文武只能选择一样,孔子也不至于对后世读书人苛刻。

  当然,改了他本人形象这点,还是不好。

  【关于唐宋之间,文人们差异巨大的事情,还和其他事情有关。

  第。一件事,就是科举制。】

  “科举制?”嬴政敏锐注意到这项制度,然后立马想到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科举制,对应的是古代军功制度,比如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核心是不看身份,只看杀敌人数。

  而科举制,就是广大文人们步入朝堂的正规门路。】

  “文人?!”对比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刘彻很快明白科举制本质。

  双方区别,一个是面向武将,一个是面向文人。

  【不同的是,科举制出现时间很晚,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在此之前,盛行的有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世卿世禄制靠血缘继承、察举制靠地方举荐人才、九品中正制是看出身和品德考察人才,这几种方式的人才选拔,都局限于少数人,其选拔通道,很容易被人为掌控。

  科举制是帝王们对全天下文人们的选拔,这种制度,打破了之前权贵们对人才选拔方式的垄断和封锁。】⑦

  “科举制真不错,朕需要很多人才,诸卿应该不会反对吧?”汉武帝刘彻,冲臣子们挑眉道。

  察举制就是他开创的,但比起察举制,还是科举制更香。

  而刘彻的臣子们,他们敢说不吗?

  不过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反对,却不代表他们没有别的办法。

  “陛下,后世是因为书籍多了,才能开始科举制,而咱们现在的读书人数量并不够。”

  “无碍,朕相信这事后世会解决的。”刘彻有信心。

  他的臣子们不再劝,心里则迫切起来,希望家里孩子们好好读书习武,要不然没有本事,他们脱颖而出的难度更大。

  他们在心里流泪,不明白好端端的,世道为什么变化那么快。

  “唉,科举制是挺不错,但朕用不了。”开创九品中正制的魏文帝曹丕叹道。

  不是每个帝王都是秦皇汉武,没有那么强的统御能力。

  嬴政先让人把科举制记下来,然后圈出科举制路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是书籍数量,然后是读书人数,这两样秦朝现在都不达标。

  【科举制的开创和兴盛,离不开读书人和书籍的数量。

  孔子之后,私学开始出现,读书人的数量开始变多。

  书籍数量,则和一项发明有关。】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六十章

  【在那项发明之前, 人们是怎么让书籍数量变多的?

  那就是手工抄写,为此古代还衍生出专门的相关职业:拥书。】

  “手抄书很正常吧。”很多朝代的人听后道,因为他们就是手工抄书的时代。

  “抄书可以加深自己的记忆, 问题是书的数量不够多。”他们连书都是抄的,数量上自然没办法增加多少。

  “以前的人居然抄书, 还一用就是那么多年。”后面朝代人, 对前面前朝手工抄书的人表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