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王妃生活 第98章

作者:钟离昧 标签: 红楼梦 天作之合 爽文 日常 BG同人

  难不成……

  一个从不敢想的念头忽然闯入脑中,林如海猛然一惊,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却原来,养大皇室贵女的心,就是圣人的本意。

  那么,他的女儿作为郡主的伴读,之后岂不是也有机会入朝为官?

  这……这……牝鸡司晨,当真荒唐!

  可是,他只有这一个女儿,一直苦闷于衣钵无人可以继承。面对这样的诱惑,怎么可能不心动呢?

  见他陷入了挣扎之中,圣人笑了笑,摆手道:“林卿今日怕是无心政务,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林如海浑浑噩噩地退了出去,回

  家之后便闭门谢客,除了妻子贾敏之外,谁也不见。

  没人知道他想了些什么,只是当月十二入宫为公主们讲学时,他主动说起了官场禁忌和一切不为外人道的潜规则。

  佩瑜和长平公主对视了一眼,笑得意味深长。

  =====

  再说贾敏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入京之后又为了丈夫和女儿多方奔波联络,更是加重了病情。

  林家相熟的大夫都在扬州,常去贾家的王太医诊治过后束手无策,向林家推荐了荣安堂。

  “荣安堂?”

  林如海夫妇也听过这个名头,就在他们去年入京时,扬州也开了一家荣安堂。

  只不过那边刚开张,林家就包船入京了。再则像他们这样的人,都有相熟可靠的大夫,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找外面的人。

  特别是像贾敏这样的女眷,请大夫时更是慎之又慎。

  “荣安堂的大夫或许不是顶级的,但对于治疗妇人病症,全天下没有人比他们更厉害。”

  王太医医者仁心,并不因同行相轻,就眼睁睁地看着贾敏去死。

  他知道林家大姑娘是怀嘉郡主的伴读,便又加了一句:“京城荣安堂占据的狗儿街,是晋王府的产业。据说最初的那几位大夫,也都是晋王妃舍了面子请回来的。”

  得知是晋王府在后面支持荣安堂,林如海夫妇立刻就放下了大部分的顾虑,决定亲自去请一位大夫来家给贾敏诊治。

  第二天一早,他就派人到礼部去请了假,自己则是换了衣裳坐车去了荣安堂。

  等到了之后才知道,荣安堂的大夫是不出诊的。但凡要看病的,不管是高门大户还是蓬门小家,都得自己来挂号,自己送病人来。

  哪怕林如海亮出来礼部侍郎的身份,对方也不为所动,只是问他要不要挂号预约。

  见他们这么有原则,林如海更放心了,先描述了贾敏的症状,挂了个对症的号,约好了当天下午把人送过来。

  接待他的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那妇人虽然是做前台的,并没学过医。但连续干了几年,听过的病症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听了林如海的描述,她对病人的身体有多糟糕已经有了几分判断,就好心提醒道:“若是病人的身体状况太差,很可能要住院,回去之后最好收拾几件换洗的衣裳,免得再来回奔波。”

  林如海点了点头,道谢之后坐车回家,把在融安堂的见闻告诉了妻子。

  贾敏身体沉屙,没人比病人本身知道自己有多难受。

  听他说可能要住院,当即就让人把白姨娘请来。

  白姨娘是林如海在扬州氏纳的良妾,曾生育过一个儿子。只可惜,那孩子也和贾敏从前生过的两个一样先天不足,没养过周岁就夭折了。

  因是良家妾,又有过生育,无论是林如海还是贾敏,日常都很给她脸面,允许她和娘家人当正常亲戚往来。

  如果她真要住院,家里的事肯定得有人料理,白姨娘就是第一人选。

  没过多久,白姨娘就来了,听说太太要去看病,让她管家,也没推辞,接了对牌就告退了。

  贾敏身体不好,家里的几个姨娘都很忧虑。

  以林如海如今的地位,家里缺不了对外交际的女主人。一旦贾敏病逝,他必然是要续娶的。

  贾敏虽然是大家的规矩,在很多地方都比较严,但却从不克扣妾室,也不和他们为难。只要他们守规矩,其实日子并不难过。

  若是没了贾敏,再换一个主母,谁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性情。

  万一是个不能容人的呢?

  

第119章 贾敏入贾府交代好了家中……

  交代好了家中事,贾敏便命人收拾了几套日常穿戴的衣物,林如海到账房支了五百两银子随身带着。

  一应打点停当,只剩下一件心事:以贾敏的身体状况,住院是必然的,只是不知要住几天。等在宫里读书的女儿休沐回来时,家里的姨娘能照管得过来吗?

  林如海年逾半百,膝下只有这一点骨血,自来爱若珍宝。如今看圣人心思,女儿也有望承继自己衣钵,夫妻二人更是把黛玉这个独女看得极重,那是半点闪失也不肯有。

  “不如把玉儿托付给岳母?”林如海提议。

  “不行,如今我娘家那边是二嫂当家。再者说了,你忘了母亲曾提过的事了?”

  贾敏想到荣国府如今是王氏当家,她从前在闺中时,只和大嫂张氏交好,素来与二嫂王氏不合。

  把女儿托付到荣国府,她真怕女儿在王氏手底下吃哑巴亏。

  再有一样,母亲史太君曾和她提过结儿女亲事,想把林黛玉配给王氏的儿子贾宝玉。

  当年贾宝玉出生的时候,荣国府闹得沸沸扬扬,说这孩子衔玉而诞,是天降祥瑞,将来必然有大出息。

  当时贾敏虽然跟着丈夫在扬州赴任,奈何那段时间,京城传过来的消息根本绕不开衔玉而诞,她是想不知道也难。

  因有贾元春的前车之鉴,无论是贾敏还是林如海,对此根本不以为意,甚至觉得厌烦。

  大多数人也都和他们有一样的想法,那就是内宅争宠的手段,真是更新迭代得太快了,快到大家都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随着贾宝玉一天天长大,也证明了所谓的“衔玉而诞”,根本就是王氏自己弄出的噱头。

  小小年纪就爱吃姑娘家嘴上的胭脂,乳母抱着就哭,美貌丫鬟抱着就笑。

  都说三岁看老,贾宝玉确实根本不必等到三岁,就能看出他贪花好色的本性,将来长成了必然是个色胚子。

  就这样的货色,也敢肖想她的宝贝女儿?

  别说夫妻二人已经有给林黛玉招赘的心思了,就算没有,也不可能让女儿带着大笔的嫁妆,去填贾宝玉的坑。

  听妻子提起这个,林如海立刻就回想了起来,顿时脸色一沉:“太太不提,我险些忘了。岳母那里不能托付,大嫂子那里呢?”

  贾敏沉吟半晌,道:“我先给大嫂写个帖子问问吧。”

  毕竟王氏掌家的前提,就是大嫂张氏身体不好。贾敏还不知道史太君的骚操作,只觉得张氏的身体真的差到了一定程度,怕女儿登门打扰对方休养。

  林如海点了点头,说:“那也行。反正离玉儿回家还有两天呢,若是大嫂子那边真的不行,咱们再想别的法子。”

  夫妻二人商量已定,贾敏亲手写了帖子,着出身林家的心腹人送给张氏。

  前院已经套好了马车,林如海扶着他在第一辆车上坐下,后面又有一辆车拉着行李,把贾敏送到了狗儿街荣安堂。

  荣安堂是连在一起的两部分,靠西边的三间门面是挂号、诊脉、抓药之所。东边那一片两层、三层的小楼,是后来开辟的住院部。

  三层的是普通病房,每个病人只占一间。两层的是贵宾楼,每栋楼同一时间只招待一个病人。

  也就是这时候掏得起住院费的病人少,不然就这一条街,普通病房别想一人一间,贵宾楼也别想一人占一栋。

  林家是不缺钱的,自然是给敏包了一座二层的小楼。一楼是大夫诊脉的所在,陪护的下人也都在一楼下榻,跟着上楼伺候的只能有一个。

  病人休养,需要安静的环境。

  这里每天都有人打扫,还喷洒了专门配置的消毒液。消毒液这玩意儿,无论什么时候味道就没有好闻过,但减少感染的效果却是真的好。

  林如海扶着贾敏上了二楼,就这两截楼梯,就让她气喘吁吁的,出了一身的汗。

  跟来诊治的女大夫皱着眉头,说:“夫人的身体太虚了,以后最好每天下楼走两刻钟。多运动,比吃什么药都强。”

  林如海点了点头,赞同道:“《黄帝内经》有云:动则生阳。可见人还是要多动,夫人日后且不可再如往日一般了。”

  贾敏道:“《黄帝内经》上还说了,形劳而不倦。可见动也要量力而行,不可过度。我自来喜静,骤然要一天走动两刻钟,只怕身体过于疲劳,反而与养生无益。”

  那大夫道:“太太放心,运动两刻钟,并不是我随口说的,而是根据您的脉相定的。”

  贾敏闻言,无话可说。又有林如海特意交代了留下伺候她的人,每日哄她下楼走走,再配合药物与食补,前后不过半个月,身体就轻快了许多。

  一个病体沉屙的病人,身体稍微好一点感觉就很明显。更何况这不是好了一点,而是好了很多。

  这下也不用人诱哄催促,贾敏自己就每天主动运动。哪怕她身体逐渐恢复之后,大夫给她加了每天运动的量,她也乐此不疲。

  非但如此,等她在荣安堂住了一个月,回到家里之

  后,只要有机会就拉着丈夫和女儿一起活动,彻底将“动则生阳”这句话奉为圭臬。

  =====

  再说张夫人接到贾敏的贴子之后,立刻就亲笔回书,让她放心把黛玉送过来。

  前些年贾赦的妾室生了一个女儿,取名贾珊,乳名迎春,比黛玉大了三岁,如今也是进学的年纪。黛玉休沐时到她那里去,正好可以和迎春一起读书玩耍。

  贾敏在荣安堂接到张氏夫人的回书,就知道“大嫂体弱,二嫂管家”这回事有猫腻。

  但她那时候自顾不暇,也就暂且搁置了。

  等她身体轻快了,出院回家,就往贾家送了拜贴。一是为感谢张氏这些日子照顾她的女儿,二就是劝劝母亲史太君,让她不要再做糊涂事。

  史太君糊涂吗?

  她年纪虽然大了,心里却清明得很。

  她之所以压着大儿媳,让二儿媳管家,也不是多讨厌大儿媳,更不是多喜欢二儿媳。她只是单纯地偏心小儿子而已。

  支持王氏管家,就是给王氏机会挪用公中款项,变相地贴补小儿子贾政。

  从母亲那里问出这番心思,贾敏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她气道:“母亲,您真是糊涂呀!盗窃夫家财物,可是犯了七出之条的。

  大嫂也不用干别的,只抓住这一条不放。但凡二嫂不想被休回娘家去,在公中贪墨的钱财,只怕要加倍还回去。”

  这种明显吃力不讨好的事,也就是二嫂王氏肯干了。

  但史太君却有不同的想法,自信满满道:“放心,你大嫂是个要脸面的人。这种家丑,她捂盖子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掀出去?”

  只能说,一个人钻了牛角尖,是很难劝动的。

  很显然,史太君就钻进了自己的牛角尖里,总以为世间的一切都该按照她的意志来发展。

  孰不知世事无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张氏是要脸面,却也不是个冤大头,更不是任由她揉圆搓扁的面团子。

  也或许是当年张夫人退的那一步,给了史太君什么错觉,让她忘了这个大儿媳刚嫁进来时,展现出来的让她都觉得棘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