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皇子的团宠日常 第296章

作者:箜之伶/天予昭晖 标签: 清穿 甜文 快穿 爽文 穿越重生

  “不去。”

  皇贵妃摊手:“那没有。”

  胤祐嘟着嘴扭过头去:“偏心。”

  皇贵妃才不理他,拉过大儿子,又往他身上塞了个锦囊,嘱咐他出门在外,注意安全,尤其是饮食安全:“锦囊里是一些我自己做的药丸,用途我都写下来了,以备不时之需。”

  四阿哥欣然收下,但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靠谱吗?”

  皇贵妃一怒之下,把兄弟俩赶出了承乾宫。

  走在回阿哥所的路上,胤祐摸了摸肚子:“我真的没吃饱。”

  四阿哥一向拿他没办法,只得吩咐苏培盛先回去,让小厨房赶紧准备些吃的。

  回到阿哥所,胤祐又跑去他哥哥的院子里蹭了一顿夜宵。

  小菜就摆在院子里,还准备了一壶果酒,酸酸甜甜的,却没什么酒精的味道。

  四阿哥没允许他多喝,就只给他斟了一小杯。

  胤祐左右看看:“小十三呢,然他一起出来吃点儿。”

  四阿哥看了一眼另一侧偏殿的窗户,里面没有亮灯:“睡了吧。”

  月上中天,是到了小朋友该睡觉的时辰。

  胤祐和他哥聊起曲阜,又聊起孔庙,说自己去过的,当时是孔尚任做导游带着他们游览,后来又在正殿给康熙讲《论语》,随后被康熙带回京城。

  说到孔尚任,胤祐就想起洪昇,于是又把去年出了一趟宫的事情跟四阿哥说了:“我那时还很奇怪,原来孔圣人的后人也是喜欢听戏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不但喜欢听戏,他还写,写得可好了,就是还没写完。”

  “名叫……”

  说到这里,胤祐忽然闭了嘴。他没怎么喝过酒,有些不胜酒力,哪怕只是半杯果酒,下了肚也有些飘。

  清风一吹,脑子稍微清醒了些,发现自己差点把成天不干正事,净看闲书的事情暴露了。

  “哎呀!”他摇了摇头站起来,“你就当我什么都没说,千万别告我的状。”

  四阿哥失笑:“说都说了,怎么当你没说?放心吧,我不会告你的状。”

  胤祐摸摸肚子,吃饱喝足:“我也还是个小朋友,该回去睡觉了。”

  然后他就飘飘然出了院子,门口右转回自己院子去了。

  四阿哥盯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拐过弯去才收回视线,端起桌上半杯残酒一饮而尽。

  小时候跟他无话不谈的弟弟,现在也有秘密了。

  七月,天气入秋会后,凉爽不少,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康熙巡幸塞外之时。今年正好,陪同太皇太后前往盛京,舍弃山海关,取道口外前往,顺带也能巡幸塞外,一举两得。

  正如胤祐猜测的那样,康熙并没有为难九阿哥和十阿哥,随便考了他俩一篇文章,就把他俩也带上了。

  两位小阿哥私底下还说,早知道这么容易,这几个月就不那么拼命读书了。

  太子依旧没有跟随康熙出这趟远门,他被皇父留在京城,处理朝中大小事务。

  因为带着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这一路行径得很慢,每到一处行宫就停下来休息,到了早上再赶路。

  他们的第一站来到通州,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几位娘娘在行宫休息,康熙则带着皇子、大臣们来到一处院落。

  院子的主人是一位七十来岁的老人,穿着质朴的长衫,一看便知是个读书人。

  虽然人看起来十分简朴,但院子着实打理得不错,就算进入秋季,院子里也开着不少花卉。

  除此之外,假山、凉亭、池塘一应俱全,看着就是个栽花置草,作文读书的终老之地。

  “小七,”康熙背着手,把胤祐叫到跟前,指着那老人问道,“你可认得他?”

  胤祐走进院子的时候就仔细打量过,他没见过此人,不过倒是认识。因为刚才康熙和裕亲王说话时,他听到了。

  这里是一位致仕在家的大臣的宅邸,这个人叫李士桢。

  虽然胤祐没见过李士桢,但是这个名字他却十分熟悉。

  “知道,他是熹姑姑的父亲。”

  李士桢赶紧夸赞道:“七阿哥观察入微,心思缜密。”

  康熙听了高兴,笑着看向儿子:“你倒是机灵。”

  康熙看小院别致,李士桢是李煦的父亲,又是曹寅的岳父,又因为李熹的缘故,和胤祐也算有些渊源。念及他在三藩之乱以及江西、广东两省的功绩,命人赏赐一番。

  他见这里院子虽小,打理却甚为别致,便来了兴致,要儿子和大臣们,写字,作画,附庸风雅一番。自己还亲自上阵,做了首诗。

  皇上诗兴大发,其他人也不敢扫他的兴,大臣们绞尽脑汁,作诗一首。

  这可是个技术活,不能比皇上好,但也不能太差,凡是得拿捏一个度。

  皇子们现在还小,除了年长的三阿哥、四阿哥,以及对此自幼就对这些感兴趣的七阿哥,其他人尚且没有吟诗作赋的能力。

  不过,他们毕竟也在上书房上了那么久的学,字倒是写得不错。

  除了九阿哥和十阿哥这两人年纪实在小了点,其他人都贡献笔墨,给皇父助兴。

  胤祐站在最边上,他跟前有一张小桌,桌上有笔墨纸砚,和一些颜料。

  小家伙提笔半晌,却不知道要写什么。

  他侧头看了看兄弟们,五阿哥、六阿哥在这方面确实也没什么天赋,字写得中规中矩。

  三阿哥和四阿哥倒是很不错,尤其是四阿哥,在胤祐看来,哥哥的字一向是兄弟众人中最好的,跟他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胤祐转过头来,又看到小院的角落里,有一丛竹子,和承露轩的竹林不同,这些主子被人刻意修剪过,枝叶的布局和走向颇有讲究,看上去既有美感又有意趣。

  于是,胤祐心里就有了主意。

  康熙见他们写字作话还有一会儿,便又到别处去逛了逛。

  别的兄弟字都写了两三行了,胤祐还在条颜料。

  一旁的六阿哥都已经写完了,他还在调颜料。

  那边康熙逛了一圈,发现这院子修得错落有致,用了江南园林的借景手法,从视觉上延伸了院子的面积,其实很小,稍微走走就倒头了。

  等阿玛回来之后,胤祐的颜料终于调好了。

  另一头,康熙从三阿哥开始,一个一个的欣赏儿子们的作品。

  大贝勒已经是个成了婚封爵的成年皇子,他本来也不擅长这些。因此,并没有参与进来。

  三阿哥一向是尚书房的优等生,别人是能文能武,他是能文能理也能武。

  书法当然也是不错的,而且写的正是他自己作的诗。

  康熙看得颇为满意,还展示给各位大臣一起欣赏。

  大家对三阿哥的才华自然是连连称赞,其中有奉承康熙的成分,但三阿哥也的确担得起这份称赞。

  接下来是四阿哥,他的书法康熙向来喜欢。语音有那种恣意潇洒、特立独行的风格不同,四阿哥的字更为内敛沉稳,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观其字知其人,倒是能体现他的一部分性情。

  如果说诸位大臣对三阿哥刚才的作品还有些夸张和奉承康熙的成分,对于四阿哥的赞不绝口那一定是发自肺腑,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能写出这样一手好字,实属难得。

  接下来是五阿哥和六阿哥,康熙看了看,也没说什么,大抵心里也清楚,这两个儿子在这方面确实资质平平,也不好勉强。

  作为父亲,他很懂得因材施教,所以一直也在思考,究竟什么是适合他俩学习的。

  而后就是八阿哥,八阿哥从小就勤勉好学,比他的任何一个兄弟都要刻苦。

  而他的字也写得非常漂亮,还没等康熙开口,就有大臣轻声赞叹了一句:“好字!”

  但是,康熙也只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在他看来,胤禩的字总让他想起很久之前的胤祐。

  彼时胤祐也就六七岁的样子,那个时候的他字迹和现在截然不同。

  康熙记得,有一段时期,他让胤祐来南书房写字,小家伙百般推脱,就是不愿意动笔,勉强让他写几个,也是骨架支离,毫无章法。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胤祐的字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那种恣意和潇洒就是他做人的态度,无论写成什么样,就是他想要的,绝不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或是表扬而改变。

  现在看胤禩的字,不能说不好,恰恰相反,写的很好,是那种人人看了都会夸奖的好。

  但总觉得这份好,有谄媚讨好之嫌,并不出自真心。

  最后,康熙站在了胤祐的桌前。他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拿起来洋洋得意的向各位大臣展示一番,听够了他们的溢美之词,再提醒胤祐不可骄傲自满,须得潜心进学。

  哪知道这一看,他却皱起了眉头。

  诸位大臣早就听说,七阿哥的书法最得圣心。皇上对这个儿子的宠爱是全方位的,七阿哥无论做什么,皇上都觉得好。

  就连他偷跑去战场,皇上也觉得次子是难得的将才,应该着重培养,于是,就把致仕在家,腿还不好的张勇将军请去给儿子上课。

  所以,要怎么夸才能把皇上哄开心,大家都已经在心里打好草稿了,却见皇上神情微变,却不知看到了什么。

  胤祐是众兄弟之中唯一画画的一个,他磨磨唧唧半晌,却只在宣纸上画了聊聊吉克竹子。

  可仔细一看,这又不是一般的竹子。

第132章

  看康熙神色有异, 大臣们也摸不着头脑,既猜不出皇上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也猜不出七阿哥究竟画了什么。

  于是, 众人只能在几步开外老老实实的等着, 静观其变。

  虽然大臣们, 有那个耐性在一旁等着, 但几位小阿哥却等不及了, 纷纷围到桌旁, 去看胤祐画了什么。

  九阿哥一看到胤祐的画上之物就瞪大了眼睛, 惊呼道:“七哥, 你这是画的什么呀?”

  胤祐放下笔,把理了理刚才怕弄脏卷上的衣袖,风轻云淡的答道:“画的竹子,你不认识?”

  九阿哥说:“我当然认识竹子,可是你画的竹子怎么跟别人画的竹子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九阿哥一脸颠覆认知的神情:“你画的竹子怎么是红色的?”

  胤祐笑着眯了眯眼:“红色不好看吗?”

  康熙站在一旁,什么话也没说,就只是专心的盯着儿子的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