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第239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宫廷侯爵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学生们回答地非常热血,心里却直打鼓。

  他们当了陈标这么多年学生,都知道陈标露出这种笑容时,他们之后会有多倒霉。

  但他们就算明白,谁也不愿意退缩。

  学生们并不是低估陈标新增加的考核的难度,他们只是很明白,如果此次退出,以后大概就永远无法跟上陈先生的步伐。

  陈先生只比他们当中最小的常茂大一岁。他们不奢望自己达到陈先生那样的高度,但作为陈先生第一批学生,他们无论付出多少努力也得跟上陈先生,站在能看到陈先生背影的地方。

  否则,他们以何种面目见父母,见同窗,见外人?!

  陈标看了一眼陈樉和陈棡,道:“你们也去。”

  陈樉和陈棡立刻道:“是!”

  然后他俩就像是在学校里上劳动课和军训课一样,跑步入列。

  陈狗儿使劲站直身体,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使劲瞅着哥哥。

  看我看我,哥哥看我!

  陈标问道:“你也想去?”

  陈狗儿使劲点头。

  陈猫儿小声道:“我、我也想去。大夫说,我的身体已经好了。”

  陈标背在身后的手握紧了一下,然后板着脸道:“那就去。”

  陈狗儿和陈猫儿也学着哥哥们跑步进学生们的队列,站在最末尾。

  学生们没有惊讶。因为当初陈标当应天小学的先生时,正和陈狗儿陈猫儿差不多大;陈樉和常茂入学时,比这两人还小一岁。

  只是因为陈狗儿和陈猫儿是双生子,身体比寻常孩童弱一些,才没有早早入学。

  但这可是陈先生的弟弟。陈樉和陈棡已经证明了他们作为陈标的弟弟有多优秀,他们不会轻视两个还未入学的陈标的幼弟。

  是的没错,陈樉和陈棡在家吵着“一看书就睡着”,一副学渣摆烂的态度。实际上他们俩期末考试无论文武功课都名列前茅,综合成绩永远排名前五。

  这两个小家伙在家里总是被陈标追在屁股后面要求学习,一到了学校,不,应该是一到了陈标看不到的地方,就拼了命地学。

  陈标知道这一点,但纵着他们玩闹,顺着他们的心思板着脸说“虽然你们很聪明,没怎么学都能名列前茅,但这不是更应该努力吗?唉,别跑!”。

  陈樉和陈棡也知道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里,他们偷偷学习的事都藏不了,但他们也和陈标十分有默契地保持着这“调皮弟弟”和“操心哥哥”的鸡飞狗跳日常。

  朱元璋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是哪门子的兄弟默契。

  陈狗儿和陈猫儿本打算明年入学。陈狗儿已经提前向哥哥们下了战书,待他进入学堂之后,无论什么考试,排名都一定比二哥三哥高。

  陈樉和陈棡对此只翻白眼。

  都不是一个年级,你随意。我多给你一个眼神,就是我输!

  陈标又训了几句话,说了些让他们准备的东西,然后让他们解散,再玩耍一日,明日开始真正的“军训”地狱。

  然后,他赶紧写信给朱元璋和亲爹。他抱怨了朱元璋一番,以孩童的口吻控诉朱元璋让他带孩子的险恶用心;他又抱怨了亲爹一番,问亲爹为什么不拦着主公,你就这么想看儿子给其他人当奶爸吗!

  “还有!狗儿猫儿已经正式入学,快给弟弟们取个正式的名字!我不管你想没想到好名字,先取一个!他们总不能上学了还被叫狗儿猫儿!速度!”

  朱元璋摊开两封信,疑惑道:“为什么标儿看上去很生气的样子?我给他送这么多人手,难道不是好事吗?我就是怕他累着啊。”

  好不容易回到应天的常遇春看着满脸疑惑向他求助的主公,嘴张了张,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如果是徐达,现在已经带着讥讽的语气反问朱元璋,“老大你确定是送人手,不是送麻烦?”。

  常遇春很尊敬朱元璋,哪怕朱元璋老让他待在后方,去北伐都不带他,他也不会说话如此没大没小。

  常遇春思索了半晌组织语言,委婉道:“毫无经验的新兵不好带,且他们都第一次出远门,有可能水土不服。世子会担心忧虑很正常。”

  朱元璋更疑惑了:“这些人不都是你们主动送去的吗?难道出了什么事还能怪到标儿头上?”

  常遇春无语。主公,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就算知道有危险,就算不舍得,但世子第一批学生都要去北平,谁愿意中途退出?谁中途退出了,以后还能抬得起头吗?

  常遇春只能更委婉道:“当然不怪。但世子善良,恐怕会自责。”

  朱元璋被说服了:“这倒是。真是的,标儿自己想太多,骂我这个当爹的干什么?没大没小,不孝顺!”

  常遇春:“……”他总算知道为什么知道标儿身份的同僚们,都对标儿越来越尊敬。

  摊上这个爹,标儿真的辛苦了。

  朱元璋趁着儿子不在,嘀嘀咕咕说了儿子不少坏话,彰显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威严后,又扯着胡子忧虑道:“标儿好像真的有点生气,我该怎么办?”

  常遇春:“……”他真的不想站在这了。为什么他非要这个时候来汇报?正好赶上标儿的信?

  常遇春努力维持着黑面将领的表情,道:“世子只是抱怨,如幼子向父亲撒娇,主公只需要哄一哄,世子就不会生气了。”

  朱元璋失笑:“没想到你这个经常不着家的人,还有这样的经验?说得对,标儿怎么会对亲爹生气?给他找麻烦的是明王,又不是我!我陪他一起骂骂明王,他一定就消气了。”

  常遇春再次在心中发出“……”的声音。

  他不知道自己该吐槽“主公你还知道我被你派去大后方每个城池轮流跑,很难回一次家”,还是该吐槽“主公你把什么事都推到‘明王’身上,想好身份暴露后怎么面对标儿了吗”。

  但他什么都不敢吐槽。

  这并不仅仅因为常遇春对待朱元璋很谨慎,和那些面对“陈国瑞”就开始开启吐槽模式的同僚不同。常遇春更担心的是,主公又说出什么“惊人之语”,让自己也朝着“不尊重陈国瑞”滑坡。

  连不小心混入核心圈的“外人”康茂才都逐渐呈现滑坡趋势,“陈国瑞”的威力太可怕。

  朱元璋自以为找到了解决办法,又询问下一个问题:“伯仁啊,你怎么能在你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取名字?难道你没有想不到好名字的时候吗?”

  常遇春道:“按照辈分,寻找吉祥的字眼,再找个算命先生算一下合不合命即可,不算难取。”

  朱元璋摸着自己的胡须叹气:“一个人能这么取,但人多了不好取啊。”

  常遇春疑惑。

  主公目前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取名字,除了乳名狗儿猫儿的两位嫡幼子,就只剩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庶子。且不说标儿只让主公替两个胞弟要名字,就算给三个儿子取名字,应该也不是很为难吧?

  朱元璋开始解释自己为什么几年都没想好名字。

  朱元璋解释结束,常遇春想翻窗逃跑。

  他担心自己如果不尽快找借口离开,会忍不住露出同僚们同款“主公你是不是该去看大夫”眼神。

  听听他的主公说什么?主公说,他取名字,要把子孙后代的辈分“字”一口气全取了,所以才想了几年没想出来好名字。

  常遇春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是啊,这样想几年想不出好名字多正常。因为主公要替子子孙孙都把名字取好啊。

  是个屁啊!主公你是不是脑子……

  常遇春压下了心中大逆不道的想法,板着脸道:“确实很难。但世子说得有道理,主公嫡幼子入学时还没有名字,的确不妥。我听闻有些书生会在启蒙的时候先起字,后起名。主公若实在想不出名,可以先为他们取个别字,之后再换。”

  朱元璋点头:“不愧是伯仁,脑子就是聪明,有道理!我先让标儿给他弟弟随便取个别字用着!”

  常遇春:“?”

  常遇春以为自己没说清楚:“主公,世子想让你取……”

  朱元璋道:“我日理万机,哪有空想这个?”

  取名废朱元璋开始摆烂,并将锅甩回了陈标身上。

  先不提陈标拿到亲爹回信后跳到凳子上,高举着信,使劲将信摔在了桌子上。

  常遇春飞速找借口告辞,再也不想留在这里听主公瞎逼逼。

  他担心再听下去,自己不是被事后为了断绝黑历史的主公砍了,就是被知道真相后的世子迁怒砍了。

  当心腹真不容易,他当初为什么想挤入心腹圈中?当个边缘人不好吗?

  朱元璋搞定敷衍宝贝儿子的事后,笑着让人换了茶水,拦下试图告辞的常遇春,说回正事:“当时我说我北伐的时候,你有机会就南伐入蜀。没想到你还真的就用了那么点人,将巴蜀地拿了下来。不愧是常十万。”

  常遇春立刻谦虚道:“是明玉珍重病时自知儿子年幼,不可能守住巴蜀,主动请降。”

  朱元璋讥笑道:“我和明玉珍打过交道,他是个颇为自负的人,如果不是你未率大军就能将他逼入绝境,他即便是死,也不会去想投降的事。你功劳很大,不用推脱。再者他儿子虽然请降,但不是被吴友仁挟持了吗?这巴蜀,还是你打下来的。”

  明玉珍的儿子明升与朱元璋的儿子陈樉同岁。

  虽然陈标早早就能肩负重任,但寻常人在他那个年龄,还是总角稚童,连字都不一定认得全。明升自然也是个无知稚童,不可能继承明玉珍的政治遗产。

  明玉珍在看到常遇春不带大军就能逐渐蚕食自己的地盘,终于在死前清醒了一次,让儿子登基后立刻向朱元璋请降。

  其实他在重病时请降,他家人未来的待遇会更好。但以明玉珍的眼界和心胸,他能想通请降就不错了,“亡国之君”可不想当,所以就把一切推给儿子。

  明玉珍的夫人彭氏倒是个明白人,知道儿子投降朱元璋还有活路,如果继续当这什么“大夏皇帝”,恐怕会死在“大夏”几个争权夺利的军阀手中。所以发丧的时候,她就立刻派人去请常遇春“天兵入关”。

  可惜明玉珍死后,年幼的明升根本控制不住身边人,立刻就有人向明玉珍麾下最强大的军阀吴友仁告密,吴友仁就入成都“勤王”,将明升挟持,命令大军与常遇春开战。

  明玉珍麾下的将领们虽然不一定服明升,但比起和自己同级的军阀们,他们宁愿尊明玉珍的儿子当一个傀儡皇帝,好歹名正言顺,能说服自己。

  朱元璋已经几乎占领了中原大地,眼见着只要能扫灭张士诚,就可以对他们动手。他们要么投降元朝请求帮助,要么投降大明。

  比起元朝,原本就同属于红巾军的明玉珍下属当然更乐意投降朱元璋,未来肯定能换个地方吃香喝辣。

  元朝的大都都被朱元璋占了,皇太子在甘肃做困兽之斗,他们就算再没脑子,也不认为投降元朝,元朝就能帮他们抵抗朱元璋。

  常遇春得到投降的密信诏书时,就立刻率领千余旗兵,飞速启程去成都,想在明夏将领进入成都之前接到明夏小皇帝。

  没想到,他还是迟了一步。

  但迟了一步问题也不大,吴友仁的阻拦不痛不痒,一路投降的人比阻拦的人多。

  但最重要的不是投降的人,而是巴蜀的老百姓们。

  常遇春在巴蜀中已经颇有仁名,巴蜀的老百姓们就等着常遇春来救苦救难。

  当常遇春拿着明升的投降诏书光明正大来接管明夏的地盘时,巴蜀百姓们心中最后一丝被明夏报复的担忧消失,立刻喜迎大明王师。

  吴友仁以为巴蜀天险,能守很久。

  但他没想到,自己刚斩断了铁索木桥,麾下就有士兵通知附近老百姓,偷偷去给常遇春带路,从山中小路绕过天堑。

  常遇春见此机会,心头一横,居然就率领这千余骑兵长驱直入,铤而走险,靠着巴蜀老乡指路,直接一支奇兵进入成都。

  当常遇春一路畅通无阻来到成都时,吴友仁还将大军驻守在各处天堑关隘,等着与常遇春正面决战呢。

  吴友仁看着骨头硬,常遇春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中——成都城门也被老百姓和守城士兵打开了,常遇春一点抵抗都没遇到,直接被城中百姓带路去了皇宫,他立刻膝盖就软了,当即投降。

  最坚定的抗明投元将领吴友仁都投降了,常遇春已经在成都接受了明升当众投降,其他巴蜀将领就不攻自破,纷纷赶紧投降,生怕晚投降一步,就比其他人少一分投降的“功劳好处”。

  常遇春只能说,这是他打的最容易的一次仗,辛苦都只在赶路上了,他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有多大的战功。

  常遇春道:“功劳不在我,也不在降将,在巴蜀的百姓身上。”

  听了常遇春的描述,朱元璋先畅快大笑,笑完之后,他叹气道:“在百姓身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