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第318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宫廷侯爵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刘基捋了捋胡须,笑道:“我本来真的只想治他们谋逆之罪。”

  李文忠疑惑:“为什么是伯温先生想干什么?他不是阻止皇上彻查吗?”

  “不知道,但又不是全砍了,有些人还是能戴罪继续干活嘛。”朱文正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看着欠扁极了。

  跪在地上的大臣们猛地抬头,目光灼灼地看着他们的皇帝陛下,他们的主公。

  连朱文正都觉得有点哭笑不得:“标儿,你想事真悲观。”

  当然,贪腐也很难断绝。但至少明面上,北直隶比其他地方好许多。

  刘基真的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跟着自己出列,愿意替皇帝承担污名。

  叶铮捋着胡须道:“这就是伯温你谦虚了,你难道没想到?”

  李善长道:“这些百姓中一定有身怀理想,想要为大明办事的人。或许我们能短时间内聚集许多人才。标儿在军中也培养了许多人才,这些人也可以立刻就位。”

  朱文正不满了:“啊?为什么是他去,不是我去?”

  他们就知道,标儿一定会有办法!

  朱元璋道:“李公既然担心,就不要致仕。你还能干下去,这么早离开干什么?”

  李善长扶额:“你们俩都注意点形象好不好?我现在有点担心致仕后的事了。”

  但标儿很早之前在军中推行教育,这几年已经培养出许多人。虽然这些人的学识可能当不上大官,补充最紧缺的文吏却绰绰有余。

  “没想到标儿在北京,还能帮我们。”刘基道。

  朱标翻白眼:“阻止?他是火上浇油!伯温先生和皇上一直吵吵闹闹,最了解皇上的脾气。他知道自己这么做,肯定会激将皇上彻查。”

  刘基擦着嘴边的茶水:“是是是,你在龙椅上还是很有形象,已经不错了。”

  刘基笑道:“那也不错。我这算是死谏,青史留名了。”

  虽然朱文正不想回南京,也不想主持什么印刷工作,但他就是要杠一下。

  知道亲爹就是朱元璋后,龙椅上皇帝可能会做什么事,朱标的推断就很准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

  朱文正和李文忠对视一眼,皆摩拳擦掌。

  李善长去辅佐标儿,正好合适。

  “彻查?”朱标瞠目结舌,“这一彻查,大明官场还能剩下多少官?”

  一下,两下,三下。

  李善长问道:“刘伯温,你在朝堂上说得那番话,是不是已经预料到了这件事?你怎么不提前和我们说说?”

第192章 你们会成为好官吗

  李文忠无诏回京,当然没被朱元璋骂。

  有标儿的命令,就算是朱文正回来,朱元璋都会同意。

  朱元璋疑惑:“为什么文正不回来?他不想回来看热闹?不像他的性格啊。”

  李文忠哭笑不得:“皇上,藩王无诏不得出藩啊。”

  朱元璋道:“私下叫我舅舅,什么皇上。藩王无诏是不得出藩,但朱文正那臭小子会听话?不对啊,他是不是在做什么坏事?”

  在朱元璋心中,亲侄子朱文正静悄悄,一定在作妖。

  李文忠只好老实道:“他确实想回来,标儿不让他回来。”

  “哦,标儿管住了他。”朱元璋乐呵呵道,“幸亏标儿是太子的事还得瞒着,否则朱文正肯定会缠着标儿,让标儿以太子的身份命令他回京。”

  李文忠心道,朱文正那家伙真的这么干了,但标儿让他闭嘴,他就闭嘴了。

  在燕王那里,太子的话可比皇上的话管用太多。

  朱元璋道:“对了,你记得去汪府一趟,安慰安慰汪广洋。”

  李文忠问道:“汪先生怎么了?”

  朱元璋道:“他这次自愿当出头鸟,下朝就后悔,回家后琢磨出刘基那老小子在使坏,就气病了。”

  李文忠:“……”

  这件事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李文忠把自己钻牛角尖的汪广洋抛到脑后,道:“舅舅,你要不要回北京一趟?”

  朱元璋笑道:“你担心我也会钻牛角尖?”

  李文忠赶紧道:“舅舅当然不会。但标儿可能很想让舅舅亲口告诉他朝堂的事。”

  朱元璋抖了抖袖子,道:“我现在这一身血腥气,还是别吓着标儿了。等事情尘埃落定,我好好洗个澡换身衣服,再带着秀英去见标儿。”

  李文忠苦笑:“舅舅,你又不是亲自执刀,哪有什么血腥气?”

  朱元璋笑而不语。

  李文忠只好不再劝。

  他知道,即便标儿已经十七岁,在舅舅心中,标儿仍旧是能在他肚子上睡觉的小小孩童,需要细心呵护。

  但另一方面,舅舅又特别信任标儿,纵容标儿做一些危险的事。

  信任又溺爱。这样的感情让舅舅对标儿的行为很是割裂。但李文忠想,如果他有孩子,或许将来也会变得这么割裂。

  当然,李文忠想多了。当他有了孩子之后,只想三天两头追着孩子揍,完全没有他现在想象中的那么苦恼又幸福。

  和朱标相处久了的人,都会在“孩子”这件事上上当受骗。

  “去做你该做的事,不用担心舅舅。”朱元璋笑道,“今年我一定会带着秀英,和标儿一起过除夕。”

  李文忠点头告退。

  李文忠离开后,朱元璋再次拿起报纸,细细看着报纸上刊登地自己帅气地宣称“朕即暴君”。

  啊,朕真帅!

  ……

  “皇上真帅!”南京城的官学中,学生们凑在一起,拿着报纸交头接耳,乱哄哄一遍。

  “不知道我父亲当时出列了没有,要是没出列,瞧不起他。”还有学生如此暴论。

  “刘璟,你爹也真厉害!”学生们夸赞道。

  刘璟腼腆微笑,另起话题:“老师刚刚说,这段时间的课外活动,就是去南京城帮百姓们读报纸。”

  学生们十分兴奋:“真的?哈哈哈,一定是校长的命令!”

  “没错没错,现在的掌院可没有这种魄力。”

  “唉,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听校长亲自上课?”

  “听说现在官学要改革,高年级的学生都去北京,由校长主持实习和毕业。我马上就能去了!”

  “刘璟,你哥就在校长身边当官啊,真好啊。”

  同学们纷纷羡慕。

  刘璟的腼腆微笑有点扭曲:“嗯。”

  他气得差点把舌头咬到。

  可恶啊!当初他本来也有机会,但混蛋老哥居然找借口让他回乡送信,等回来时,他的机会就没有了!

  这什么亲哥?是仇人吧?

  兄弟阋墙,你逼我的!

  刘璟现在多抽出了一倍的时间习武,就等着去北京上学后,手刃亲哥。

  他的亲生父亲非常支持他。

  刘璟传出消息后不久,官学的老师就来通知学生们,准备出门读报纸。

  官学们的学生们换上窄袖长靴,腰间佩剑,打扮得不文不武,乘坐马车出门读报纸。

  隔壁国子监的师生们皆用轻蔑的眼神看着他们,说他们有辱斯文。

  但国子监的学生们轻蔑的目光背后,又藏着一些羡慕。只是他们不敢表现出来,因为他们的师长不喜欢。

  原本朱元璋决定将应天小学变成大明的国子监,按照朱标的意见,分成小学、中学、大学。

  但经过朝中文臣们的激烈反对,应天小学只变成了南京官学,国子监还是传统的国子监,只教授四书五经。举人中优秀者可考入国子监,官宦子弟也可以考着荫蔽进入国子监,不选择南京官学。

  在大明建国后进入朝堂的官员的子弟,大多选择进入国子监入学。

  现在这些人还未入朝,就已经分出了“清流”“浊流”的党争雏形。

  只读圣贤书的国子监,显然就是清流。这是天下读书人公认的事。

  但在南京的百姓心中,他们对国子监中的清流读书人们漠不关心,就像是那些清流也漠不关心眼前的百姓,只关心一个更宽泛的“大明百姓”。

  他们,非常关心和爱护“应天小学”的学生们。

  “唉,我就等着你们来读报纸!”

  百姓们主动把地扫干净,还用水洗了一遍,帮学生们搭好台子和遮阳的棚子。

  “虽然茶楼酒馆里也有人读,但还是你们读得好听。”

  老百姓笑道,搬着小凳子坐在这群学生们面前唠叨家常。

  距离他们第一次与“应天小学”的学生们交谈,已经十年了。

  百姓们看着这些孩子们长大,期盼着这些孩子们成长,希望这些孩子们顺顺利利进入官场当大官。

  这群学生,有的第一次课外实习的时候,走路还会晃。现在,他们都长成好小伙子了。

  学生们读报纸的声音朗朗,百姓们侧耳倾听,十分入神。

  到激烈处,百姓们有的大骂,有的抹泪,还有的唉声叹气。

  “朱大帅当了皇帝,怎么还是这么难?”

  百姓们不解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