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第320章

作者:木兰竹 标签: 宫廷侯爵 美食 爽文 穿越重生

  王袆做出一副“我想起来”(其实没有想起来)的表情,道:“送!别忘记告诉他,这是我用头发和脚画的!”

  朱标笑眯眯道:“好,我这就遣人送回去。”

  王袆得意洋洋。不愧是喝醉酒的我,这字这画真是神韵十足,一定能好好向师兄炫耀炫耀。

  王袆炫耀完之后,就去北京官学安了家。

  他去了一趟云南,风光是风光,就是身子骨颠坏了,生了一场病,累不得。

  北京比南京气候差,但这群人总觉得有朱标在的地方,生活就能过得好。所以朱元璋就让王袆去北京养身体,养好身体再回南京。

  王袆闲不住,一来北京就当起了官学老师。

  他自诩能文能武,又立下了三人灭一国的战功(王袆:我和燕云、康茂才合力嘎嘎乱杀!),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个厉害的老师。

  朱标也把弟弟们交给王袆教导。

  虽然他自己也会教,但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智慧,能青史留名的大儒更是有其值得学习的地方。只要有条件,老师越多越好,这也是“兼听则明”的体现。

  在朱标的耳提面命下,弟弟们都很老实听话,王袆直夸朱标的弟弟们都是乖学生。

  朱元璋得到王袆的信时,差点把早餐的肉粥喷出来。

  朱元璋震惊:“我家那几个臭小子,乖?!”

  众所周知,朱元璋嘴中的“我家的臭小子”不包括标儿。

  马秀英笑道:“他们上学敢不乖,标儿一定会训斥他们。”

  朱元璋擦了擦嘴:“这倒是。既然他们学得进去,干脆让宋濂他们也去轮流教教,减轻标儿的负担。”

  马秀英赞同道:“他们长大了,也该学一学理学的一些东西,才好和理学的人交流。虽然他们心里不喜,还是得装一装。”

  “理学啊。”朱元璋脸色古怪,“季仁寿和朱升年纪大了,现在还到处乱跑。我看他们也别跑了,去北京让标儿帮他们养老好了。”

  马秀英哭笑不得:“北京的气候可不是养老的好地方。”

  朱元璋道:“有标儿在,北京就是比其他地方适合养老。”

  马秀英无奈:“行行行,你说了算。但也要老先生们同意,你可不能乱来。或许老先生们想回乡?”

  朱元璋道:“我看他们是一点都不想回乡,就想到处乱跑。”

  现在季仁寿把官学都丢给了别人,自己一头扎进各地军营中。

  他和朱升现在都认为,让这些只知道听命令杀戮的兵了解自己为何要打仗,等“退伍”后就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说不准还能成为大明的基石。

  他们都知道,文人们不会支持他们现在教授的一套。所以兵营中那些没读过书、书读得很少,又对朱元璋非常忠诚的士兵们,成为他们最好的“弟子”。

  现在他们教出来的最早的一批学生,已经卸掉盔甲,去各地当官了。

  他们俩都很激动,希望事实能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朱元璋原本想沿用元朝的“户籍制度”,并将其严格制度化。

  但他家标儿骂了“洪武皇帝蠢”,他立刻就放弃了“兵户制度”,改为民兵和兵役制度结合。等大明有钱了,就争取往标儿所说的“军队职业化”转变。

  据说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养得起职业军队,而职业军队的战斗力是普通军队无法比拟的。朱元璋拍着胸脯,认为大明必须是强大的国家。

  现在大明已经进入休养生息,可以逐渐对军队进行改革。

  “再过一两个月,我们就能回家了。”朱元璋提起标儿,就忍不住想念,“标儿是不是又长高了?”

  马秀英也露出思念的神色:“标儿现在正是长个头的时候。听说每个月衣服都会短一截。他早早做好了准备,把衣服往大的做,然后把长出来的袖口和裤腿缝好,身高长一截就放一截。”

  朱元璋想起皇宫里自己的庶子庶女,脸色不虞。

  他今年长时间待在南京,几个陪伴他的妃嫔相继有了身孕。

  郭宁妃先夭折了一个儿子,又得了一个儿子,现在宝贝得紧,什么东西都要最好。

  马秀英虽然自己节俭,但也怜惜郭宁妃和其孩子,便由着郭宁妃。

  朱元璋淡淡道:“标儿曾经说,孩子小时候就要教导。三岁看到老,三岁还养不好,就歪了。”

  马秀英知道朱元璋想说什么,笑道:“孩子还不会说话和走路的时候不记事。郭宁妃的儿子刚出生,现在好好哄着,等他两三岁的时候,标儿都是太子了。”

  朱元璋道:“也不能什么都让标儿来教。”

  朱元璋性子来了,马秀英都劝不动,劝得动他的人远在北京。

  于是郭宁妃刚欢喜没多久,儿子就被朱元璋送给了孙贵妃养。

  孙贵妃:“……”其实并不想养这个孩子,但还是含泪养了。

  她只能天天去马秀英处请教怎么教导孩子。虽然她有一个教养得不错的女儿,女儿和儿子不一样啊,何况还是别人的儿子。

  郭宁妃连病都不敢生,急忙养好身体,比以前更加节俭和乖顺。

  有孩子的胡顺妃和没孩子的胡贵妃都被朱元璋这一手吓到,各个也比以前更加低调。

  马秀英心中叹气,有些可怜这几个妹妹。

  朱元璋半点没有认为自己哪里不对。他对这些一直陪伴着他的女人,心中的温情总是不多的,是一个很典型的封建大男人。

  朱元璋在把郭宁妃的儿子送给孙贵妃养的时候,顺带查了查宫里的花销,越查脸越黑。

  朱元璋以后宫嫔妃不多,不需要进那么多伺候的人为由,放出了一部分宫女,又停止往宫中进宦官。

  最后他还在后宫让人开垦,种桑种棉,让妃嫔们除了上学,没事就在宫里种田织布。

  一直跟着他的老人们还好,新进的秀女和贡女们叫苦不迭。

  朱元璋理直气壮,我家皇后就喜欢种田织布,你们难道比我家皇后还娇贵。

  马秀英哭笑不得。她确实喜欢种田织布,这是爱好。但不是人人都和她一样啊。

  但朱元璋下令,她也只能手把手教导宫中女子种田织布。

  这样忙起来,后宫因进了许多新人而有些紧张的气氛,又变得平和了。

  原本那些秀女贡女虽然知道自己生前不能当高位嫔妃,也是为了生下大明的皇子而争宠的。

  现在她们都没力气争了。

  朱元璋看到后宫那些女人不开心,他就开心了,批改砍人脑袋奏折的速度也更快了。

  这样几个月过去,大明官场上下都换了一遍,朱标派去各地巡游的戏曲社都到广东唱戏了。

  全国各地都知道官场潜规则是个什么东西。

  老百姓们很少被皇帝告知官场的情况,所以他们都很相信自己得到的消息。

  于是这群老百姓们蜂拥观刑,文人们再多惋惜的诗句,都压不过老百姓们骂贪官的声音。

  这件事,在当时文章中,都被写成老百姓们愚昧。

  而未来如何,谁也不知道。

  当下的人只知道现在,大明官场杀了这么多官员,居然能顺利过渡,没起多少涟漪。

  这大概和朱元璋前些年培养了许多后备人才,现在正好能用了有关;也和朱元璋牢牢掌控着兵权有关。

  经过这次官场大动荡,朱元璋的耳根清净了多少。

  他说要改革官场制度的时候,官员们几乎一致通过,没有和他唱反调的人。

  朱元璋表示,当暴君真爽。

  正准备致仕的李善长表示自己的拳头痒了。

  到秋季的时候,朱元璋终于能带着马秀英去北京过年,顺便把一众老臣也带去了。

  生了一场病,错过了在朝堂看好戏,捶胸顿足至今的徐达也被朱元璋带上了。

  “你的身体怎么突然变差了?赶紧去找标儿给你调理调理。”朱元璋很关心徐达的身体。

  徐达笑道:“我就是突然感染了风寒,哪需要标儿给我调理?”

  李文忠欲言又止。

  徐达感染了风寒,不是应该在更温暖的南方过年吗?舅舅你把徐达叫去北京过年,是想让徐达再感染一次风寒吗?

  但朱元璋和徐达两人都认为没问题,李文忠也不好说话。

  他现在正在头疼,要怎么告诉朱标,他又多了一个庶弟。

  希望标儿不要生气。

  应该不会?

  朱标根本没空生气。他现在欣喜若狂。

  已经出海许久的陈迪终于回来了。他居然带回来了一船“东大陆”的人!

  这东大陆,当然就是朱标心心念念的“美洲大陆”!

  之前陈迪带着几艘蒸汽船出海,说要去远一点的地方。朱标还以为陈迪是要开辟西欧航道。谁知道,陈迪居然是往更东边去了。

  陈迪一直坚信朱标所说的“东大陆”的存在,朝着东边一直前进,经历了许多险情,终于到了东大陆。

  当陈迪到达东大陆的时候,全船被东大陆的部落人热情接待,并且帮他们建造住处,送给他们食物。

  陈迪比划着告诉他们,自己是来找新的粮食的时候,当地人非常慷慨地向他们分享种子和培育方法。

  陈迪当然礼尚往来,也给了他们大明的农作物种子,和大明的丝绸陶瓷。

  当地人非常高兴。接待陈迪的部落酋长立刻和陈迪在部落神灵的见证下,由部落巫师主持仪式,成为了异性兄弟。

  因为大明人和当地人的长相有相似的地方,巫师又从部落神话中得知,当地人可能“自西方来”。他们猜测大明可能是部落神话中的“圣地”。

  于是陈迪回来的时候,部落酋长让自己的儿子和部落巫师的继承人,带着一群人一同回来,想看看兄弟口中的“大明”。

  这群人都是部落中最会种地的人。

  朱标惊讶地下巴都要掉了。

  到达新大陆的时候遇到极端天气,被当地人救下并热情接待,这件事好耳熟啊。

  这不就是感恩节的起源吗?

  但感恩节就留下了一个虚伪的节日,而大明的船长则和当地酋长结为兄弟,还带着一船人来大明了?

  不愧是我们泱泱华夏,日月大明啊。这道德感就是不一样。

  朱标基于这件事与“感恩节”起源的超高相似度而惊讶。除他之外,所有人都对陈迪所作所为没有一点惊讶。

  陈迪所做的事不是理所当然吗?别人对你好,救了你的命,无私地教导你怎么种新的粮食作物,陈迪自然也要对他们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