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画凌烟
又让工部重新制定了一般防伪技术含量很高的银钞出来,开始制作。
先直接印五十万两出来,等印得差不多了,朝廷就会发布新政策,顺天府以后交税只能用银钞。
然而,这新政策一提出来,先是在朝堂引起了轩然大波。
随后,整个顺天府(北直隶的首府)都炸锅了。
一时间,弹劾陈子龙的奏疏如同狂风暴雨一般。
咒骂陈子龙祸国的声音如同洪水一般涌来。
刚刚平息勋贵案后,京师才短暂宁静几天,又卷起了空前风波。
十月二十五日,深夜。
一波大臣群体跪在宫门外,请求皇帝收回皇家银行新政。
银钞贬值、祸乱民间的事历历在目,再做银钞,是祸国殃民啊!
他们拿嘉靖年间的一百两银钞兑换一两白银的事情,来痛斥这种害民的新政。
他们实在不明白皇帝为何还要重蹈覆辙。
一时间,整个顺天府到处都哀叹。
内阁首辅孙承宗和通政使韩爌一齐入乾清宫面圣。
王承恩道:“皇爷,孙阁老和韩大人都在外面静候待宣。”
崇祯正在写《富国论》,他放下笔道:“让他们进来。”
不多时,孙承宗与韩爌皆入殿。
“臣参见陛下。”
“都坐,坐下说。”
两人坐下。
“你们有什么事?”
韩爌道:“陛下,关于银钞一事,臣有话要说。”
“你说。”
韩爌站起来,道:“臣斗胆直言,银钞之策,在嘉靖年代已经证明并非良策,民间早已怨声载道,若是再印发银钞,臣担心有损朝廷信誉。”
崇祯道:“韩爱卿的担忧也是正常的,嘉靖年间的银钞危机朕是知道的。”
韩爌微微一怔,他还以为皇帝是一拍脑袋就要做的,还以为皇帝啥都不知道。
“那陛下,为何还要做银钞?”
崇祯道:“孙阁老,这事朕与你说了许多回,你来跟韩大人说说朕为何做银钞。”
孙承宗道:“韩大人,老夫已经与你们解释过,银钞之于税收,有诸多便利的好处,你担心的贬值,无非是朝廷印发银钞毫无节制,然而现在顺天府的税收皆以银钞为凭据,一旦朝廷随意印发,也会导致收上来的税额贬值,朝廷之利与民间之利绑在一起,这种担忧则是多余的。”
韩爌道:“陛下,银钞无法控制,这也是事实,一旦有人造假,朝廷收上来的税钱岂不是会越来越不值钱,请陛下三思!”
崇祯道:“孙阁老,他们是不是都在外面跪着?”
“是。”
“让他们都回去,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
“陛下,臣……”孙承宗顿了顿,他想说他已经把嘴巴都说干了。
“不走?”崇祯神色一紧,“不走就让他们都跪着,跪到天亮,跪到他们自己走为止!”
韩爌道:“陛下……”
“韩爱卿无需多言,朕意已决。”
“臣告退。”
韩爌出去后,孙承宗道:“陛下,老臣以为,陈大人要做好心理准备。”
他的话也很直白了,现在大臣们全部反对做银钞,接下来必然会有无数人弹劾陈子龙,不仅仅会弹劾,按照大明朝的游戏规则,还会把陈子龙骂得怀疑人生。
不仅如此,还会给陈子龙的家里施压。
总之,一群杠精已经准备好火力全开了。
第134章 政治博弈
不仅仅是京师的杠精们已经准备好战斗,地方的杠精们也都会加入进来。
如果处理不好,银钞可能会引发一场政治危机。
明朝的杠精们那是怼天怼地对空气的,谁都不怕,连首辅也怕,孙承宗也被骂了不知道多少次。
老孙是心理素质过硬,至于陈子龙,就说不好了。
深夜,崇祯就派人将陈子龙接到宫中,就带着乾清宫。
崇祯在写他的经济学书籍,陈子龙则在乾清宫里,写接下来银行的规划。
外面已经是洪水滚滚了。
新政压力自不必多说,这是银钞政策宣布后的反应。
废除人头税这种政策,因为关乎全国,虽然皇帝已经发话了,户部在起草当中,却还没有公布。
这要是公布了,估计比现在的局面还要壮观。
不过你认为他们真的是为大明朝着想跪在外面,就误会他们了。
真要出去数数,五品以上的官员,基本没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五品以上的官员,得送了多少钱,花了多长时间才熬上来的,怎么会随便跑来跪着?
跑来跪着的都是郎中员外郎(处长)、主事(科长)等等中低级别的官员,还有一大堆的七八品官员,还有国子监的人。
当然,少不了一大堆的御史。
这些人都想着升迁,跪在宫门口冒死谏言,博名声,就是在给自己赢政治筹码。
例如以后上面有重要的位置空缺出来的时候,就会提到某某为人刚直正派,忠心为国。
所以,这压根儿就不是反对皇帝的新政,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作秀。
纵观大明朝中后期,利用这种作秀来升官发财的比比皆是。
这也是大明朝许多政令不能行之有效下发下去的重要原因。
作秀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种非常顽固的阻力,影响了大明朝百年之久。
崇祯不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
这就坑爹了,你们作秀就作秀,偏偏就跑来拿朕的新政做作秀的祭品,要牺牲朕的新政给自己博政治名望?
对这种行为,崇祯是大袖一挥,让他们跪,跪到死为止!
这局面大有万历朝东林党们与万历帝死刚的趋势。
万历朝发生了什么?
因为国本之争,就是福王那档子破事。
万历皇帝想立福王为皇帝,东林党们不同意,就组团和皇帝硬刚。
这里面自然就被一些有心机之人利用了,大家一起去政治作秀,一大批人加入东林党,逼得万历皇帝最后不得不退让。
那些加入对抗的官员,后来都得到了升迁。
看看吧,这就是大明朝的奇葩所在。
这是政治里面的畸形风气。
不过,你以为真的只有中低阶官员参与,还是误会了。
后面的高阶大臣们反不反对银行之策?
当然反对,例如韩爌这种官员,通政使,正三品大员。
通政使是什么官?
百官奏疏皇帝,不是直接给皇帝的,由通政使传达给内阁,内阁写建议,司礼监批复。
内阁下达新政,也是通过通政使下达给百官。
如此重要的官员也反对,可见六部、九卿等衙门,几乎没有什么大佬会同意。
他们之所以不敢站出来,是怕丢乌纱帽,毕竟他们的乌纱帽比那些低阶官员的乌纱帽要值钱的多。
似乎大家就达成了默契,你们去跪着,以后上面有重要位置空缺了,你们就有机会了。
最好是谁在皇宫门口大吵大闹,冒死谏言,被杖刑,打断腿,留的清名,以后六部九卿的重要位置,少不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大家心知肚明,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其实是想干升官发财的事情。
反正大明朝的官员们都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态,大家一齐跪在皇宫门口。
崇祯也心知肚明。
那么皇宫外跪了多少官员呢?
少说有七八十个。
深秋的北京城已经有了几分沉重的寒意。
崇祯在乾清宫里,烛光在跳动。
这一夜,不仅仅皇帝没有睡,整个京师,六部九卿的大佬们都没有睡。
所有人都预感到这很可能会引发一场政治危机。
至于他们现场去不去?
上一篇:大皇子究竟何时夺嫡
下一篇:试图驯服黑莲花会出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