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明当暴君 第1162章

作者:画凌烟 标签: 穿越重生

  “好,就听你的。”

  张凡如果没有记错,历史上的孙传庭,就是在崇祯十六年战死的。

  历史上有一句话这么形容孙传庭:传庭死,而明亡。

  意思是,孙传庭战死,大明真的就亡了。

  这句话是张廷玉给他的评价,算是高度评价了孙传庭这个人。

  行事稳沉,有担当,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信念,在明末担当起了大任,可惜无力回天。

  “孙爱卿,有空去孙胡子那里坐坐,朕已经有段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太师现在在家中颐养天年,臣前几日刚从他那里回来。”

  “哦,他身体可还好?”

  “一切都好。”

  老一辈的新政派,真的来了。

  就在皇帝与孙传庭闲聊的时候,王承恩匆匆跑进来:“皇爷,皇爷。”

  “何事慌慌张张?”

  “徐大人,徐大人忽然病重!”

  “什么!”

  崇祯顿时大惊。

  “徐大人忽然病重,御医已经赶过去了,就在科学院!”

  崇祯脑瓜子一嗡,连忙冲了出去。

  他一路飞快到了科学院。

  “陛下驾到!”

  “陛下来了!”

  “陛下,徐大人他……”

  崇祯一路冲到后面。

  在休息室内,太医正在为徐光启治疗。

  所有人都围在了周围,即便皇帝来了,大家也没有做声,保持着安静。

  过了一会儿,胡太医出来了。

  崇祯问道:“如何了?”

  胡太医摇了摇头:“徐大人已经无力回天。”

  众人顿时大哭起来。

  崇祯走进去,徐光启躺在休息的床榻上,神色憔悴,眼神迷离,虚弱得像一张纸片。

  徐光启,正统历史上,明末科学家。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

  几何这个数学名词,就是他发明的。

  徐光启还精晓农学,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军事方面,徐光启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种条令和法典。

  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

  这是一个相对全能的科学人才。

  在张凡穿越的这个世界,徐光启一手组建了格物科学院。

  张凡提出的《物理学》、《化学》、《力学》等等,徐光启是编写者之一。

  徐光启还制定了当今大明科学人才制度,他还为大明培养了诸多科学人才。

  他一生,沉默寡言,多做实事,不似那些官员那般高调。

  他也极少参与到朝堂权力斗争。

  现在大明民间普及的《农政全书》就是他写的。

  没有他,张凡的新农政,可能真的不会那么顺利。

  “陛……陛下……”

  皇帝走过去,坐在床边,握住他如同老树枝一样的手,目光有些湿润:“朕在这里。”

  “陛下,老臣……时日无多了,科学院……科学院托付给……给宋应星……给宋应星……”

  徐光启躺在那里,浑浊的双眼,老泪纵横。

  “陛下……老臣能遇到陛下……这样的圣明……君主,不枉此生……若有来世,还……”

  话没有说完,徐光启再也说不出来了。

  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徐光启病逝。

  这比起正统历史上,崇祯六年就病逝的徐光启,要多活了十年。

  但是,崇祯依然陷入了悲痛中。

  他切身感受到了新政元老遗失之痛。

  在徐光启出殡的那一天,北京城的路边站满了送行的人,人们泣不成声,目送着他的离开。

  为徐光启抬棺的是科学院的那些人,宋应星从长安赶回来,参加了他的葬礼。

  他的棺椁被抬到英灵殿中,在英灵殿入墓,永远在此安息。

  徐光启的忽然离世,让崇祯有些猝不及防。

  他开始意识到,老一代的新政派已经老了。

  孙承宗也已经八十几岁。

  连孙传庭都五十岁了。

  而他自己也已经33岁。

  谁知道,意外会什么时候到来?

  有些事,得加快一点进程了。

  例如干掉躲在三江平原的皇太极和鳌拜!

  时间进入六月,崇祯给袁崇焕发了一条军令:灭皇太极!

  六月中旬,大量的探子从三江平原回来后,辽北军开始秘密推进三江平原。

  而此时,叶尔羌汗国的使者,也抵达了北京。

  不仅如此,还有两个非常意外的人也抵达了北京。

  谁?

  荷兰使者和奥斯曼帝国使者!

第1358章 诸国争霸的时代

  崇祯十六年,街头的小贩依然还卖着包子馒头。

  甚至馒头的味道都还是崇祯元年那个味道。

  但时代确实已经变了,许多人都能感受到周围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老百姓看到的最多的就是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架架新式的四轮马车在大街上来回奔走。

  大人们会跟十七八岁的少年们说,当年他们还在襁褓的时候,这北京城的粮价是1.2两银子一石,哪像现在0.2两一石。

  他们还会说,那个时候的冬天,会经常饿死人,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地不起了。

  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找有钱人家里讨要一小块肥肉,欢天喜地地把肥肉放在锅里,将锅润一遍,这样就有了油,算是过了个年。

  但是现在啊,油也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的了。

  老人们呢?

  他们会说得更加详细一些。

  甚至有70岁的老人,经历了万历年间的改革,大明中兴,又进入后期的腐败和动荡,再进入了崇祯新政。

  他们说的更具体。

  当年的张居正改革,民间的物价也是非常稳定的,到了后来,万历挥霍无度,民间税收暴增。

  民怨沸腾,再出现魏公公拿着国库的钱到处给自己修宗祠,还把自己老家的城墙加固了一遍又一遍。

  直到当今天子登基,拨乱反正后一系列新政出台。

  最开始也是杀的人头滚滚,民间惶恐不断,直到后来局势日益好转。

  朝廷年年征战,但物价却年年下降。

  直到现在,宇内升平,安居乐业。

  这是老百姓们的真实感受。

  不过,官员们的感受则是另一种:加班加点,小心翼翼拿钱。

  当然,其实最艰难的不是下面的官员,反而是上层官员。

  尤其是部级和内阁大臣这一层的官员。

  因为接下来大明朝面临着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大明朝现在外贸加内销,全部在一步步搭建着。

  至少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开启工业时代了。

  可还是有一个问题。